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史记(上下)/国民阅读经典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西汉)司马迁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治气以教化,絮诚以祭祀。北至于幽陵,南至于交址,西至于流沙,东至于蟠木。动静之物,小大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

帝颛顼生子日穷蝉。

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日峤极,峤极父日玄嚣,玄嚣父日黄帝。自玄嚣与娇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

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帝喾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鲰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

乃命羲、和,敬顺吴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分命羲仲,居郁夷,日呖谷,敬道日出,便程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中春,其民析,鸟兽字微。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鸟兽希革。申命和仲,居西土,日昧谷,敬道日人,便程西成,夜中,星虚,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鸟兽毛毯。申命和叔,居北方,日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以正中冬,其民燠,鸟兽毹毛。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尧日:“谁可顺此事?”放齐日:“嗣子丹朱开明。”尧日:“吁!顽凶,不用。”尧又日:“谁可者?”谌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尧日:“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日:“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日鲧可。尧日:“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日:“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尧日:“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践朕位?”岳应日:“鄙德忝帝位。”尧日:“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日: “有矜在民间,日虞舜。”尧日: “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日:“盲者子。父顽,母嚣,弟傲,能和以孝,蒸蒸治,不至奸。”尧日:“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内,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五典能从。乃遍人百官,百官时序。宾于四门,四门穆穆,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日:“女谋事至而言可绩,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

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

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裎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遂见东方君长,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为挚,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狩;八月,西巡狩;十一月,北巡狩;皆如初。归,至于祖祢庙,用特牛礼。五岁一巡狩,群后四朝,遍告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肇十有二州,决川。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怙终贼,刑。钦哉,钦哉,惟刑之静哉!

谨兜进言共工,尧日“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P2-3

书评(媒体评论)

鲁迅赞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梁启超赞日: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凡属学人,必须一读。

西汉刘向、扬雄赞日: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目录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封禅书第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E_

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岁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苟卿列传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史记卷七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余列传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尹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一十一 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史记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序言

《史记》是中国最伟大的史学著作之一,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三千多年的历史,同时也是中国古代一部文学经典,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中规夏阳(今陕西韩城市南)人,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司马迁出生在一个世代史官的家庭,自幼受父亲司马谈的学术思想熏陶。司马谈为汉武帝时太史令,他深感处于国家一统、国力强盛、百废俱兴的时代,却未能写出一部像孔子《春秋》那样的传世之作而愧恨,于是临终前交代司马迁“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三年后,司马迁继父职担任太史令。为了撰写史书,司马迁可谓是耗尽了毕生精力。他大量搜集文献材料,二十岁就开始四处游历,足迹几乎遍布西汉王朝的全境,考察过很多古代遗迹,搜集了诸多古代轶闻,从而掌握了相当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素材。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当司马迁四十七岁的时候,因李陵事件而招致宫刑。受宫刑一事给司马迁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耻辱,但也使他的思想获得了净化和升华。从此,司马迁的眼光更锐敏、更有洞察力,也更专注于完成这部卷帙浩繁的史学著作。正如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是因为有如此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支撑着他艰苦卓绝的编写创作工作,由此也给中国历史学留下了一部光辉不朽的著作。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共计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当时人类思想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鸿篇巨著。司马迁以酣畅淋漓的笔触,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用一系列故事塑造了无数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他将历史、人物和主题统一起来,以“不虚美、不隐恶”的客观态度记述历史,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一股浩荡于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史记》之所以为后人所重,不仅因为它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更因为它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划时代的文学巨著。为了再现历史,《史记》中的很多传记是用故事构成的。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蔺相如完璧归赵、孙膑教田忌赛马、荆轲刺秦王等。

此外,《史记》中的人物描写非常生动,读者完全可以从文字中感受到历史,如当时之人亲睹其事、亲闻其语。这些意味着《史记》总结历史、记载历史,同时通过大量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反映和推究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使人们得以在阅读中思考人类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人类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们同样有着无尽的启发。

“读史以明智,知古以鉴今。”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为了满足古汉语爱好者阅读这部巨著的需求特推出《史记》白文本(即不注不释不删节的原文本),相信广大读者在阅读《史记》原典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历史的源远流长。

内容推荐

司马迁编著的《史记(上下)/国民阅读经典》是中国纪传体通史的开山之作,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于这部司马迁“网罗天下佚闻旧事,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衰之理”忍辱负重二十余载成就的传世散文经典,要想读懂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历史,品味其中的兴亡成败、悲欢离合和人生的真谛。

编辑推荐

《史记(上下)/国民阅读经典》是司马迁的著作,贯穿经传,整理诸子百家,纂述了三代而下以至其当代的史事,为中华民族保存了纪元前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这一巨著,是先秦所有典籍无可相比的。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自家的历史文化,必读《史记》。惟有透过《史记》的认识,才能真正找出中国人的“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8 10: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