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5月底,运河两岸出了芽的红柳在春风中摇摆。水面时不时有野鸭子“扑棱”一下飞起,划出道道涟漪。胡刚徘徊在运河边不时地看着手表。这时水闸旁的红柳丛中露出半个脸,一抹刘海儿下面一双灵动的凤眼左右一闪,紧接着是一声轻唤:“嘿,我在这儿!”胡刚迅速跑过去说:“干吗那么鬼鬼祟祟的?”接着有意提高嗓音喊着,“李秋霞,你出来!”秋霞蹲下身子轻声吼着:“你下来!”胡刚跳下河堤笑了:“瞧把你吓的!至于吗?”秋霞脸一板说:“不至于,不至于你干吗把约会的条子说成是写的检查?我告诉你,指导员和连长都看出来了啊!指导员明确警告我,身为副指导员绝不能早恋!我必须带个好头,不然这连里就乱了!”胡刚笑着一把搂过秋霞:“你还真拿自己当成伟大领袖啦?”秋霞一把推开胡刚:“我已经答应过指导员了,现在暂时不考虑个人问题。”胡刚:“那我想你怎么办?”秋霞从口袋里拿出个塑料小本,从里面抽出一张相片:“给,想我的时候就看照片。”胡刚笑着接过照片吻了一下,问:“今天可以吻一下真人儿吗?”秋霞轻声说:“下不为例!”
这次约会后胡刚就再也没约过秋霞。但天意冥冥,前世的缘分想断都难。这姻缘还得从指导员说起。这个劳改农场的犯人监管,十几岁离家打仗,复转后就一直在北大荒,戒律约束已成为思维定势。盛夏的一个假日,他遛弯到河边,看见水闸边上男女战士都穿着泳装一块堆泡在水里,觉得问题严重,便急匆匆地找到秋霞,严肃地说:“哎,这男男女女的泡一堆不说,还露胳膊露大腿的!”秋霞一惊,细问才知道是在说游泳,就笑着说:“就这事啊?嗨,我当啥事呢!”指导员脸一绷:“这还不叫事儿啊?这半大小子似懂非懂的时候,不能不防啊。”说着皱眉想了一会说,“干脆这么着,你去各排统计一下,看看有多少愿意游泳的,咱们统一组织,也丰富一下业余生活。”
秋霞跑着去召集人。不一会儿,整齐列队的男女战士跑步到了水闸边。指导员满意地看了看战士们说:“嗯,这才像兵团战士的样子。”说完突然提高嗓音,“立正!向右看齐,向前看l稍息。”随后微笑着说,“今天哪,我把游泳的事统一组织起来,为什么呢?”说着指了指水里的几个战士,继续说,“因为,像他们这样,男的女的混在一块游泳,时间长了那非出问题不可。”战士们哈哈大笑。水里的战士纷纷爬上岸说:“这又怎么啦?游泳池不都是男女在一起游泳吗?”
指导员问:“怎么?你们城市的人都是男女在一个大池子里游泳的?”他自嘲地“噢”了一声后又说,“不过,那是你们父母在身边。现在,你们父母把你们交给我了,我就要对你们负责。这会儿天热,让你们在水里泡泡也好,但必须男女分开,这绝对不能含糊!”说着,指着男战士说,“就你们这半大小子,看见白哗哗的一片,不闹心才怪了!”战士们又哈哈大笑。指导员也忍不住笑了:“好了!说正事儿。以后哪就这,水闸东边是女的,水闸西边是男的。胡刚和副指导员今天就别下水了,在水闸这块守着。”胡刚到连队的第一天指导员就强势任命他当排长。这时,他指了一下胡刚说,“你呢,只能脸朝西不能回头,这是纪律。”说着摆摆手,“好了,我先走了。”
战士们没等指导员走远就分头下水了。水闸上只剩下胡刚和秋霞两个人。胡刚侧头看着秋霞笑着。秋霞眼一瞪说:“看啥?注意点影响好不好?”说着找了个阴凉的地方坐了下来。胡刚侧着身子往秋霞身边凑。秋霞低声说:“行了!别太近了!那么多眼睛看着呢!”胡刚停住脚步坐下来。两人各自面向东与西坐着。
红柳丛中两只鸟落在同一根枝条上,风一吹上下悠悠地动着。胡刚问:“哎,看见那两只鸟了吗?”秋霞说:“我也正看它们呢。”
“在北京都没见过这么漂亮的鸟。”
“嗯,你看那肚子上的毛,黄得多透亮;那翅膀蓝得那么纯净,跟做出来的假鸟似的。”
胡刚侧头看着秋霞一笑,说:“唉,生活中啊,有的是真的,看上去却像是假的,而假的呢,又跟真的似的。”秋霞嗔怪道:“你说我呢?讨厌。”胡刚又一笑:“你是领导,我哪敢说你呀。”秋霞目不斜视地在地上摸到一颗石子,狠劲地扔在胡刚身上。胡刚从衣袋里摸出个小镜子,目不斜视地将镜子滚到秋霞身边:“我把你给我的照片镶嵌在镜子后面了,给你看看。你看完了再照我这个样子把镜子滚回来。”秋霞用余光扫了一眼地上,悄悄用手摸到那镜子,垂眼看了一眼,忍不住捂着嘴“扑哧”笑了。胡刚低声说:“看完还给我。”秋霞脸向前方,手把捏着镜子一滚,说:“过去了啊,接住了。”不料镜子被一个小石子一挡滚向了东边,眼看就要滚下堤坝,秋霞不由得“哟”了一声。胡刚猛一回头看镜子滚下了坡,急忙下坡去捡。不料西边的男战士喊开了:“胡刚,你违规啦!不仅回头,还跳池子啦!”战士们纷纷上岸来看热闹。秋霞慌忙站起身轰着男战士:“回去,回去!”这时一个先捡到镜子的女战士高声嚷着:“哎,后面还有照片呢。”
P2-3
因为人性善恶之变是我从12岁时就有的困惑,所以,总想在有生之年试解善恶诱因。退休后,我在博客上部分连载了自创小说《碑痕》,有幸得到了很多网友好评,并获评中国作家协会2012年度重点创作政府扶持项目。2014年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奚耀华、姚莲瑞两位老师指导下,我又将书稿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写,更名为《善恶诱因》。
《善恶诱因》创作的本意,试以大叙事背景展示人性与文化的奥秘;多角度透视爱恨情仇在文明进程中的几微之变;形象化地再现改革领军人物创新的风采,因为,在记者生涯中,那些带领员工走出困境的领军人物;那些为改革做出奉献成功转岗的产业工人曾让我感动不已,尤其是每年参加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峰会时那数年爆棚的场景,让我深刻感受到民众创业探索的激情。有幸的是,我通过企业文化研究会采访到诸多知名学者,由此得以借助专家学者的视角,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深远的意义,理性直面今天发展中的问题。
北京市委党校的孟凡驰教授在峰会前后极忙的情况下写了《人性·文化的形象呈现——读(善恶诱因)感言》,其理论的高度和使命的担当再度令我肃然起敬!
本人在创作《善恶诱因》的近十年过程中,先后得到梁晓声、李祝尧、吴长青几位作家,以及复旦大学物理系博士生导师戴显熹先生的书面指导,在此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童行倩
人性·文化的形象呈现——读《善恶诱因》感言
小说《善恶诱因》原名《碑痕》,两年前见于童行倩博客上的连载,当时读后感觉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很鲜活感人寓意深刻。最近她告诉我书稿要出版了,并请我作序。我很奇怪,我的研究领域是企业文化,为何请我为小说作序?她笑着说:“您千万别认为是文学作品。我小学毕业就下乡,返城后与其他知青一样沉浮拼搏,不同的是,人性善恶之变是我从12岁时就有的困惑,今年60岁了,总想在有生之年试解善恶诱因,以警示后人。”作者言语谈笑间的使命与担当,促使我写了这篇读后感言。
人性确有善恶之分,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都会有善恶几微之变。《善恶诱因》的故事是从1969年讲起,文革中的人们受斗争哲学的价值引领,不仅导致了无序的动荡,更大的隐患在于社会意识形态扭曲化与伦理道德虚伪化,由此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诋毁、猜忌乃至厮杀的集体疯狂。后来的改革开放就是起始于这样的基点,所以,改革开放进行时的故事也显得异常波折跌宕,该小说的可看性也在于此。
文化的功力在于让人心动。人一旦动了心其能量是无可限量的。不良文化一旦启动人的兽心,潘多拉魔盒就会打开;而先进的优秀的文化引人向善,不仅对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人给予充分尊重,而且能以其特有的方式提高人的人文修养和品位,提升人的价值感,激发人的彼岸探索精神。《善恶诱因》就是通过一个个丰满生动的人物,展示了个体行为的社会化过程,揭示了社会文明进程中价值观的转变对人性善恶转化所起的作用。
两个年仅十五岁的孩子因为打伤了红卫兵排长而分别出逃。二人分手后,引出创业和爱情两条主线。胡刚因为父亲“站错队”去了兵团,从而引出以胡刚为主要人物的创业线。沿着胡刚返城创业这条主线,可以清晰地感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前后,人们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下求存思富的强烈需求。改革开放初期,正是“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条平实但普适的理念,激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民间探索创业的激情。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在多元活跃的经济活动中,如何有效地防范权力寻租对改革开放的渗透和腐蚀,从而降低社会发展成本?确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是关键。道德经济学有关“幸福”的观点,是以“科学智慧、欲望自制和人类大爱”价值观作为彼岸引领目标。在创业主线中,李秋霞和李睿是两个在改革大潮中脱颖而出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言行显现出翩若惊鸿风吹物长的时代特质:李秋霞为生计到江边扛包,配合负责运输的国企部门领导李睿,身先士卒探索出现代物流模式和按劳分配模式。李秋霞说出了一条最朴素的真理:“把规矩定合适了,多出力气多拿钱,凭力气吃饭别耍鸡贼,谁也不能说啥。”话很通俗,但精当地阐明了什么是公平正义。小说中的李秋霞正是以公正无私、肯于吃亏、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融化了人心,并将传统虚化的道德概念进行制度性的固化、实化,从而改变和矫正了人的欲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利益冲突,使昔日懒散懈怠的国企员工自觉自愿地跑了起来。
同等竞争环境中公平正义的理念更贴近人类生存的本真,更接近和而不同相生共荣的社会发展的和谐规律,体现公平正义理念的制度安排更易于形成群体认同,也更能激发群体创新的活力。小说展现了市场放开后,未及时转型的非垄断型国企濒临绝境而后勇的情节。小说虽然是虚构的,却包含着艺术的真实性和典范性。李睿和李秋霞在企业发不出工资、员工闹事的风口浪尖上带领员工集资选项绝处逢生。两个领军人物以阳光的自主文化精神在改革开放初期,潮推浪湧脱颖而出,从企业基层干起,拼搏探索,一直到分别出任部委和行业报领导职务。他们面对着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的表里不一、潜规则盛行的不良风气,诚实坦荡地直面问题:国企如何防止或扼制国有权的异化,使工人的劳动与社会资本一体化发展?在文明渐进的过程中如何强化问责反腐倡廉?如何通过网络民主平台重塑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作者勇敢地通过故事情节,思考执政能力和价值观重塑的问题,通过李睿和李秋霞两个充满正能量的改革领军人物,铺展了一个在问题中求解、在发展中定位的路径。可以说,改革开放创造的史无前例的经济增长纪录,展示的正是价值观引领的制度创新,而企业家对机会的敏感把握,体现的正是经济博弈中勇于拼搏善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小说中展现了李睿和李秋霞对前沿理论的渴求、探索和实践的轨迹。传统的经济理论正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问题,相关理论的引导和文化的支撑引领已迫在眉睫。
从人性角度重构以诚信为基础的秩序,涵盖了人们行为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爱情、亲情、友情体现的价值取向。在小说的爱情主线,我们同样看到各个经济转型时期特有的人性善恶与爱情。钟南因父亲复出进了军校,在一次车祸中意外偶遇文革抄家时曾一见钟情的黑五类子女许婧,由此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婚外恋,其间,交织着妻子蒋效晶与许婧文革时的历史情仇,以及妻子报复式的出轨。小说没有将好人和坏人做绝对的脸谱化的设定,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刻画了不同情境下人性善恶的嬗变轨迹。小说中的余岚和芦汀虽是个配角,但这两个人物超强的政治嗅觉和环境适应能力使他们在不同阶段都能成为呼风唤雨的潮头人物。在他们身上,人性的善恶刻度与世事的黑白有着极其敏感的触点。特定时期特定人群不同的文化基因对价值取向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从文化和人性角度探究人性善恶转化的诱因,有助于探索一条促使人性向善发展的路径。这也是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管理文化研究的任务之一。 由于本人文学素养欠缺,对此部作品体会还不深刻,对作品中人物性格把握也不一定准确。但为作者使命精神所感动,也难于推卸作者的殷殷嘱托,从命写了上述体会,以此向作者致敬。
孟凡驰
东北建设兵团的知青胡刚和李秋霞相爱并结婚,做为扎根兵团的代表,在返城大潮中,他们最后一批返城。北京籍的胡刚回到了北京,哈尔滨籍的李秋霞带着不足两岁的女儿回了哈尔滨。艰难的生活使两人在各自的城市都无法立脚,最终两人选择分手。胡刚的同学许婧与医生芦汀互有好感,护士蒋效晶对芦汀由爱转恨,设计陷害两人,芦汀被遣回原籍,走投无路的许婧只好投奔芦汀,并与之成婚。婚后,二人并不幸福,许婧因难产终身不育。芦汀外遇,夫妻不和。恢复高考后,许婧考入北京,并因此留在北京,与芦汀分手。胡刚的另一同学,将门出身的钟南,深爱许婧。命运弄人,阴差阳错,胡刚与蒋效晶成为夫妻。胡刚回到北京后,受到钟南和许婧的帮助,最后立稳脚跟,并创办了大酒楼,并结婚生子。胡刚的前妻李秋霞为人坦诚,有闯劲,最终也闯到了北京,成为一家报社的社长。最终,这些知青都汇集在了北京。
童行倩编写的长篇小说《善恶诱因》的故事曲折,展现了一代人的闯劲和拼搏精神。
童行倩编写的长篇小说《善恶诱因》的故事从1969年讲起,文革中的人们受斗争哲学的价值引领,不仅导致了无序的动荡,更大的隐患在于社会意识形态扭曲化与伦理道德虚伪化,由此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诋毁、猜忌乃至厮杀的集体疯狂。后来的改革开放就是起始于这样的基点,所以,改革开放进行时的故事也显得异常波折跌宕,该小说的可看性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