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读章节 今日端午,我独自站在窗前,外面淅淅沥沥下着雨,薄雾笼罩着房舍树木,清凉如秋天一般。寂静中最易遐想,于是,便想起了家乡,想起了童年的端午节。 其实,那端午节一直在我的梦里,是一段永久也抹不去的情思。 在我们家乡的方言里,端午节被叫做“五月端”,但是,这个“端”发出的声音,却是和“单”一样的音了。 小时候,并不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家乡也没有划龙舟的习俗,因此,这个节日更多是和香喷喷的粽子以及一系列由母亲导演的故事相关。 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是个物质资料极为缺乏的年代。家乡并不产大米,自由交易又受到限制,国营粮站里的大米,如珍珠般珍贵,没有粮票或者市民供粮证,你只能可望而不可即。红枣也很少。躺在供销社箩筐里的红枣,大多数质量极差,一个个干瘪、发黑且面目狰狞地挤在一起。但是,它们仍如皇家的女儿一般,即使丑,身价却不会低。那时,要筹凑这些物品来包粽子,不是所有人家都能做到的。 父亲是公办教师,得其利,我家每年都能包粽子。端午节的前一天,母亲便会将前一年用过后挂在屋檐下的“粽子叶”取下来泡在水里备用。旧叶不够时,我们便会偷偷去集体的芦苇林采一些新的来。那时,我们村子北面的涝池边,还生长着芦苇。如今,随着地下水的下降,已销声匿迹多年了。 包粽子是一件快乐的事,将手放在凉凉的水盆里,捞出米来,那感觉惬意极了。我很小就会包粽子,家里人说,我爷爷在新中国成立前曾经以卖粽子为生,我是得了爷爷真传。可是我却记不得爷爷教过我,直到今日,我也不明白,难道这包粽子的技艺也会自然遗传不成? 吃过晚饭,母亲便开始煮粽子。入水前,先将一个瓷碗扣在锅底,然后将包好的粽子放在里面,听着锅里水蒸气将瓷碗顶得嘭嘭作响时,那诱人的香味便开始从锅盖缝隙窜出来,令人不得不直着眼睛去望。最后,总是在母亲的催促声里,极不情愿地钻进被窝,去梦中盼望第二天清晨了。 端午节的早上,睁开眼,便惦记着粽子。看看窗外,一支支艾草已经送来了药香味。不知何时,母亲已经在我们的脖子上,手、脚腕上,系上了精心合好的“花花绳”(五彩线绳),衣服扣子上,又多了艳丽而有趣的香包,一股淡淡的香味直沁心脾。母亲会做各式各样的香包,然而,在记忆里,我最喜欢的,还是猴子香包,那个胖墩墩的布猴子瞪着黑黑眼珠子盯着我的神态,至今仍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吃了粽子,又被大人拉住,强行地在鼻子和耳朵上抹雄黄酒。据说这样一抹,一年中,小虫子便不敢进来了。上小学一年级时,很多同学到了教室,鼻子下面的雄黄还未擦掉,活像舞台上的小丑,顿时便成了大家戏弄的对象,欢声笑语弥散在节目早晨清凉的空气中,那情景,犹如昨日,我却已经过了知天命之年了。 在我们家乡,过端午节,还要给女儿、外甥送粽子。一般说来,去新婚的女儿家,要送二十四个粽子,而一般的年份,十二个粽子就行了。作为女儿,则要回赠一个油饼来孝敬父母。可是,这种古老的习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由于粮食的缺乏,很多人家已无力做到。有一年,我去十里以外的二姑家送粽子。在麦场里干活的二姑看见我来了,那目光里流露出的欣喜与爱怜,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种毫不做作而自然进发的浓浓亲情,让我终身难以忘怀。回家时,姑姑用白面烙了一个油饼,折叠起来,装在我的布包里。十几里路,那香味一直挠得我心里难受,多次打开端详它,闻闻那香味,却一直没有胆量偷吃一口。 儿时的“五月端”已经远去,很多习俗也早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失。然而,时至今日,耄耋之年的母亲,仍然坚持给我们缝制香包,甚至我的汽车、猫咪都可以得到这份特殊的礼物。 没有母亲,也许就没有了端午节这份情思了。P6-28 后记 写一本和我童年时代生活相关的书,并不是一个提前设计好的完整计划。 最初,让我记忆并开始写作的,是我在写“教育随笔”时,回忆起的童年往事。那些事主要是和父母亲教导我们相关的家事。由此,便想起了更多的童年时代的人和事。我喜欢早起,而清晨幽静,最宜忆旧,于是,就断断续续写了几十位乡邻的故事。 虽然我在大学所学专业为“历史学”,但是,我并没有想从历史角度,给这些人物写“传略”的意图,只是把他们留在我脑海中最为深刻的片段记了下来。这些普通人物的故事和命运得到了众多网友的喜爱。他们的期待,督促我不断地写出这些往昔的人和事。这些人,都是曾经生活在我身边的普通人,属于“草根”阶层。我便给这个专题起了个名字“小人物系列”。 在写人物的同时,我也写一些我少年时代感受过的家乡习俗。这时,陕西师大出版社的侯海英同志,建议我围绕自己的家乡,有计划地写一本带有民俗和口述历史性质的书。我接受了这个建议。因为,历史是已经发生过的事,瞬间即逝。很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都因缺乏传承而湮没。所以,从乡俗、历史、文化角度来写一本小书,也应该是一个专业学习历史人的责任。 从那时开始,我以原来所写的人物和乡俗为基础,设计了完整的写作框架,并不断查漏补缺,终于成就了如今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小书。 写这本书,源于我对童年生活的幸福追忆,源于我对家乡的深情厚爱。源于我祝福乡邻的淳朴愿望。全书所追求的目标,是与人为善。 在最后的定稿过程中,我在已经写成的近百位“小人物”中,反复筛选,力图选出最能体现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状况的人和事。这是一个让我纠结的过程。平心而论,我们村有能力而受人尊重的人很多。在他们中间取舍,是一件艰难的事。而选中的人和事,怎样描述才会客观而不伤及他人,也是一件慎之又慎的工作。直到今天,我对自己选择的二十一位我所记忆深刻的人和事,依然惴惴不安。如有不妥,只能祈求我的乡邻谅解了。 “记忆”不是科学研究。它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因此,这里所说的乡俗和事物,仅仅是我个人的观察和感受,难免会有偏颇、遗漏甚或谬误。它如秋日的一飘落叶,是秋色,又不代表全部的秋天。抛砖引玉,我希望看到更多的人,把自己的记忆写出来,和我这片小小的叶子一起,描述出一个斑斓的季节。 书稿完成之后,我在自己的头脑里构想着它的模样:一个能够具有我少年时代书籍特色的外表。白白的书页上,简单的线描插图,古朴而自然。于是,我想到了我们村的后起之秀,书法家高雍君,请他题写书名。接到电话不久,雍君便专程送来了他精心书写的几种款式“古镇记忆”供我选择。对此,我倍感温馨。 这本书的写作过程,是网络条件下,众多朋友鼓励和鞭策的结果。就连最后的校稿,也是好几位远距离的朋友帮助我完成的。感谢现代科技为我提供的便利条件,感谢亘古绵绵的人间情谊使我努力。 陕西师大出版总社田丹同志,对此书的出版付出了极高热情。在我数次欲放弃这个计划的时候,她都积极鼓动我,才使我最后做出了付梓出版的决定。在书面设计上,她也不厌其烦,数易其稿。 这些年来,老父亲出于对儿子的依恋,喜欢将我写的书放在枕边,常常在半夜起来随手翻翻。今年腊月初一,将是父亲的八十九岁寿辰,但愿这本小书能给父亲带来更多快乐。 在《古镇记忆》即将成书的时候,千百年来归属于户县的大王镇,已经被宣告划入新组建的“西咸新区”,成为这个地域庞大的“新区”最西端。“古镇”也许真的成了“记忆”。 虔诚合十,默默祝福我的家乡! 赵克礼 2014年10月于古城西安 目录 序 说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 乡风民俗 春节前后 节日回味 男婚女嫁 丧葬习俗 第二章 芸芸众生 沧桑人生 谐趣人生 精彩人生 第三章 多彩生活 小吃余香 文体活动 社火艺术 城隍文化 第四章 童年记趣 生活点滴 夏日欢歌 儿时游戏 “战备”记事 岁月如梭 ——大王镇西村历史觅踪 后记 序言 《古镇记忆》不是村史,它并没有完整而全面地记述这个古镇所发生的一切。 《古镇记忆》不是小说,这里面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 《古镇记忆》记述的,是少年时代以及以后一段时间,发生在我身边又被我记忆的人和事。 古镇名曰“大王镇”,位于户县北部。东跨新河,结畔长安;南靠郡坞,远眺秦岭;西接甘涝,连通周至;北隔渭水,相望咸阳。古镇兴起于何时,因何叫“大王镇”,无籍可考。 古镇所在地,是西周京畿重地,又为秦汉皇家狩猎之“上林苑”。 镇南横亘东西的邱坞岭,传说为董卓所修。岭下地势平坦,水滋润、田肥美、民殷富。郡坞岭上,有六七千年前人类的村落遗址,是古镇历史的肇始。镇之东南,曾经是秦始皇销毁天下兵器,铸“十二金人”的“锺官城”,也是汉代国家造币中心。镇的北面,曾有水面辽阔的湖泊——龙台泽。传说汉武帝时,曾有龙在水中出现,因而修筑了“龙台观”。 唐时,古镇南郿坞岭被称为“漕上塬”,塬下是人工开凿的运河。宋代,在户县北部设“珍藏乡货泉里”,其地即在镇南郿坞岭一带,这已经被出土的宋代墓志所证明。目前可知“大王”地名,最早的,是明弘治十一年(1498)“圣光寺”铁钟上的布施人中,有“大王店”的高姓人家。那时,户县北部是“宜善乡”辖区,该乡下辖七里,其中并没有“大王里”,可见,“大王店”那时并非重地。而“大王店”的名称,却一直在口语中保留至今。 最早出现“大王镇”这个名字,是至今依然矗立在村头的“宁福团记”石碑,那已经是明朝末年崇祯皇帝(1628—1644)时了。碑中记载,李自成的造反军不断越过渭河向南打来,大王镇首当其冲,屡次吃紧,但是,却没有城垣保护。适时,县令张宗孟在全县组织了四个民团,以“永、保、康、宁”为号,抵御李自成。大王镇在最北,名日“宁福团”,同时,修筑了城墙。按照古碑记载的范围,这个城墙所涵盖的,仅仅是古镇的一部分。因此,直到清朝雍正时(1723—1735)编撰的《陕西通志》,依然记为“大王镇,又有大王西堡。有城隍庙”。清代末期,大王镇扩大了城墙,范围包括了如今的大王东、西两村,形成了以城隍庙为中心的丁字形主街道格局。 古镇位于四县接壤之地,自古商业繁荣,明代起,便形成了隔日逢集的习俗。京货铺、杂货铺、粮食铺、棉花店、药房、铁匠铺,鳞次栉比。每逢集日,人头攒动,摩肩接踵。 上个世纪中期,镇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只有集体的“供销合作社”和为数不多的几家小铺。但是,逢集日,依然热闹非凡。镇小学就设在原来的城隍庙里,每日上下学都要从街道穿梭而过。因此,古镇是我成长的摇篮,留给我了太多的幸福记忆。 《古镇记忆》是我对少年生活的追忆。虽然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但书里的主人翁,其实是我。因此,镇子虽然由东、西两个村子组成,而我记忆的,只是西村的人和事。而西村的人和事也太多,我只能记忆起最靠近我身边的人和事。 书中记述的主要时代,我还很小。我只能用少年的眼光去关注周围,用少年的心态去体味生活,用少年的单纯去感悟人和事。于是,记下的,大多数都是善良和有趣的。这些人和事也许会有让人非议的一面,但是,我并不是给他们写传,也不需要全面评价他们。 当年,我曾幸福地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在善良的人们中间。如今,我坐在舒适的书房,依然静静地思念着逝去的岁月和曾经给了我快乐的人们。 我想用我的记忆,勾勒一个已经过去了的年代。 我想把我的记忆,说给村里的乡亲们听。因为,这些人和事与他们的生活曾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想把这些往事,说给不相识的同龄人听。因为,同龄人最容易一起回味过去了的岁月;我想把这些故事,说给晚辈们听。让他们知道父辈们曾经怎样地生活;我想把这些以往的历史,说给未来的人听,让他们了解一个已经远去了的时代。 《古镇记忆》是乡情,是民俗,是历史。 赵克礼 甲午年春於西安 内容推荐 《古镇记忆》是乡情,是民俗,是历史。用记忆,勾勒一个已经过去了的年代。 古镇名曰“大王镇”,位于户县北部。东跨新河,结畔长安;南靠郡坞,远眺秦岭;西接甘涝,连通周至;北隔渭水,相望咸阳。古镇兴起于何时,因何叫“大王镇”,无籍可考。 古镇所在地,是西周京畿重地,又为秦汉皇家狩猎之“上林苑”。 《古镇记忆》是赵克礼对少年生活的追忆。虽然林林总总、形形色色,但书里的主人翁,其实是作者。 编辑推荐 《古镇记忆》不是村史,它并没有完整而全面地记述这个古镇所发生的一切。 《古镇记忆》也不是小说,这里面的人和事,都是真实的。 它记述的,是少年时代以及以后一段时间,发生在赵克礼身边又被他记忆的人和事。 《古镇记忆》是乡情,是民俗,是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