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徒
关于这个臧儿是什么来头,说起来就有点远了,当年项羽不是分封了十八路诸侯吗?其中有一个燕王臧荼,这个臧荼正是臧儿的爷爷。
后来,臧荼投降了汉朝,可是投降后的日子过得似乎不自在,到了汉五年的时候,燕王臧荼又起兵造反,结果被刘邦一举拿下,这个没有搞清楚立场的家族随即便消亡了,但是零星的火种还是被保留下来了,作为王姑母亲的臧儿侥幸活了下来,因为她不能死,她有着更重要的任务没有完成,历史的戏份还需要她。
我们无从知道,这个庞大而冒险的计划是不是便从这个时候就开始编织了,假使是这样,我们便远远低估了人的力量,更低估了女人的力量。
臧儿虽然活下来了,但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并没有在她身上很快就应验,生活迎接她的是无尽的艰辛。首先,臧儿的婚姻经历是非常坎坷的,她结过两次婚,第一任丈夫姓王,叫王仲。臧儿和他育有一男两女三个孩子,男孩叫王信,女孩叫王娡和王儿。按理说,多子多福,况且这些孩子里还有一个是男孩,臧儿的好日子应该要来了,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丈夫王仲就病死了。
臧儿顿时又失去了靠山,而这次她的身家重量不只是她自己,还有哇哇啼哭的三个孩子。幸运的是她并没有沉浸在悲痛中,更没有沉浸在一般封建妇女的守节道德中,而是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嫁。
既然说到改嫁,我们就不得不说一下汉代关于婚姻制度的大环境。其实,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特征并不是始终凝定不变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它颇具个性的文化形态和时代风格。说到女子地位的问题,我们就不能不说如今早已家喻户晓的吕后专政的故事。
吕后这个人虽然狠毒,但光说智商的话还是很高的。当年刘邦打下大汉王朝的时候,吕后就曾经协助刘邦铲除异姓诸侯王。她下令处死韩信,努力帮助刘邦夷灭彭越宗族。等到汉惠帝死后,吕后更是临朝称制长达八年,在这期间,她擅权用事。汉朝所谓的“母党专政”,“权在外家”的情形多得简直数不过来,恰恰是这些独断的行为从侧面大大提升了当时女子的社会地位。于是,就出现了女子在汉朝地位比较尊贵的特殊文化现象。
在汉朝,有名的女子不但可以封侯,还可以拥有爵位和封邑。比如汉高祖刘邦就曾经封他兄伯的妻子为阴安侯。在吕后当政的时候,也曾经封萧何的夫人为郯侯,樊哙的妻子吕媭为临光侯。基于以上原因,汉代关于婚姻制度大体上还是比较宽松的,女子丈夫死后,或者和丈夫离婚后,都可以选择再嫁。汉景帝的祖母薄太后,本来是魏王魏豹的女人,后来被刘邦偶然看中,便收入了自己的后宫。
史书记载的社会上层妇女比较著名的实例,还有平阳公主初嫁曹时,再嫁卫青;敬武公主起初嫁给张临,又成了薛宣的妻子;王媪先嫁王更得,又嫁王乃始;许孊初嫁龙和和颌思侯,再嫁淳于长;汉元帝冯昭仪母先与冯昭仪父结合,后来又嫁了郑翁;汉桓帝邓后母初嫁邓香,又嫁给梁纪等。汉朝二手女人翻身的事情是非常多的,否则的话,臧儿再怎么是时代新女性也是无法逃脱世俗枷锁的。就这样,臧儿背负着恢复臧氏家族的使命又上路了,而此时,她已沦为一个不折不扣的“赌徒”。
臧儿用两个年轻貌美的女儿做诱饵,从容地等在窗边钓金龟婿。
但你可别以为谁家生了个好看的女儿都能抄起家伙钓鱼玩儿,非也,诱饵也是需要素质的,倘若遇上一个不为权贵折腰的时代新诱饵,那么这个诱饵就得先和钓鱼的人斗争,这斗争一了结,金龟婿恐怕也都吃饱了。
所以说,臧儿的这两个女儿也是非常不简单的,她们年纪轻轻就能明白母亲的良苦用心,所以大女儿王娡当真嫁了一个有钱有势的金龟婿——金王孙。
任何想法在上升到无法撼动的决心的时候,都是需要煽风点火的。
此时的臧儿已经是志得意满了,偏偏又窜出一个算命先生,仿佛泄露天机般地对她说,两女当贵,你的两个女儿将来可都是大富大贵的命哟。
算过卦的人也都知道,这吉利话也就听一乐呵,本不必当真的,可这个臧儿就窝在墙角里开始思谋了,两女当贵!经过实地勘量,臧儿认为金王孙家的林子还是太小,顶多只算一个“富”,离“大富大贵”还远着呢。
P3-5
汉武帝刘彻,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封建政治家,一位性格多面的皇帝。在他统治期间,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中国开始以一个高度文明和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
我们不能使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任何人。人心本就是复杂的,更何况评价封建帝王呢!或许他的好发自内心,也可能是收买人心的手段;或许他的坏是皇权使然,不得已而为之,也可能本性就是薄情寡意。因此,既然我们无法剥离他身上的帝王标签,那么我们的评价就只能在他的帝王和凡人两种身份之间游移。
随着汉景帝的谢世,刘彻才真正登上了帝位,到达了权力的巅峰。从七岁当上太子,到十六岁登上帝位,刘彻在预备役锻炼了九年。九年的磨砺让刘彻知道,自己正如一支箭,若要坚韧、锋利,若要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只能是自己。于是,大汉朝迎来了一次改变很多人命运的大变动。
假如你是一位汉朝小民,遇到一个人大谈以德治国,那么你可以确信他是儒学派;如果你遇到一个人大谈法律的重要性,那么你可以确信他是法学派。如果一个人主张“外儒内法”,那么恭喜你,你遇见刘彻了。当时刘彻的思想其实是儒法结合。他并非善良之辈,把儒家改造成一个具有武帝特色的儒家,并把法家思想融入其中,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思想,双管齐下。
汉武帝统治时期,人才辈出,这与兴办官学、广开仕途、注重奖惩、因材授职的人才政策是分不开的。刘彻在位的五十四年,是中国历史上一段少有的人才盛世,群星璀璨,各显其能。众多的人才辅佐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创造了不朽的历史伟业。
在政治方面,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分封子弟为侯,王国封地被分割;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巩固了皇权的神圣地位;再设置部刺史,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在军事方面,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方面,整顿财政,颁布“算缗”、“告缗”令,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大大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汉初时,中央政权对边疆民族问题主要采取安抚和亲政策。汉武帝一改过去的方针,通过战争稳固边防。他派大将卫青、霍去病等发动了多次反击匈奴的战争,解除了来自匈奴的威胁;消灭了南越割据政权,统一了今天的两广地区,又在今云南、贵州等省设置郡县,加强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与大月氏、乌孙、安息等国联系,开通了内地与西域之间的交往。他的这一系列文治武功,使西汉王朝的发展达到鼎盛。
在汉武帝统治晚期,由于连年征战、徭役加重,他又大兴土木、耗费巨大。为了增加收入,他重用酷吏,增加捐税,使大批农民破产流亡。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齐、楚、燕、赵等地爆发了农民起义。面对严重的社会危机,他下“罪己诏”,对造成的过失表达了追悔。
我们呈现给大家的刘彻是立体的,是生动的,而不是一幅扁平失真的画,不是一句假大空的评价。书中曾不止一次描写过刘彻处在朝堂之上的心境,一次是仰望,一次是俯视,一次是霸气,而这一次,刘彻是害怕。我们想告诉读者一个简单而重要的事实:刘彻是一个人,一个无比真实的人,他从来没有掩盖自己的心思,也从来没有掩藏自己的恐惧。
他是一位明君,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但又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之功,又给天下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他宠爱自己喜欢的女人,但又可以为了江山杀掉宠幸的女人;他绝顶聪明,又会一时犯糊涂,为了传说中的宝马居然不惜牺牲数万人的生命。当走近他时,我们会发现,在这些对立的角色中,他不是简单地非此即彼。两难之地,非常之时,他也会犹豫不定,甚至异常痛苦,同样有普通人的欢喜和哀愁、小气和算计、失眠和焦虑。
本书将尽力为读者呈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刘彻,让你亲历那一幕幕生动、鲜活的场景,慢慢品味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的风采吧!
他是一位明君,肩负着历史的重责,但又杀伐任性;他既立下盖世之功,又给天下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他宠爱喜欢的女人,又为了江山杀掉宠幸的女人;他绝顶聪明,又会一时犯糊涂……走近他,我们会在这些对立的角色中,认识他的伟大,看清他也有着普通人的欢喜和哀愁、小气和算计、失眠和焦虑。
由江晓兴所著的《一代雄主汉武大帝》通过刘彻一生的系统化“碎片”:风险继位、执掌大权、用贤变法,尊王攘夷、征讨四方、开疆拓土、出使西域、巫蛊之乱,罪己示民等重大事件,真实再现了他的上位细节、爱恨情仇、征战杀伐,生动展现他雄才大略、广征四夷、教通四海、跌宕纵横的一生。他对内大刀阔斧地推行新制变革,重用新人名将;对外开疆拓土,首开“丝路”,实现东西方文化大融合,建立起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尊严。
全景展现汉武帝纵横跌宕的一生和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
7岁立为太子,16岁登基,70岁驾崩。在他长达54年的铁腕统治中,他的国首度成为全球第一帝国。
真实再现大汉帝国征战四方、金戈铁马的壮观气象。
他的雄才引领这个时代的军功显赫青史,任人唯贤,启用年轻将领,造就了一个群英荟萃、各类人物独领风骚的时代……
独特的视觉,从身边人的故事体现主人公。
如果没有窦婴、桑弘羊、公孙弘、东方朔、李广、卫青、霍去病……他就不一定是创鼎盛之世的武帝;如果没有那些术士们,没有江充、苏文、朱士安等人,他也许就不会痴迷长生不老,就不会因蛊毒而祸及亲人、臣民;如果没有这些大人物、小人物的细节,江晓兴所著的《一代雄主汉武大帝》也就不会如此丰富、带劲。
幽默的语言,灵动的笔法,贴近现实和人性的历史揭示。
通俗易懂语言、幽默诙谐的文风,从人的深层心理分析人物和历史事件,作者以现代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去无限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