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刘晓东
出版社 冶金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晓东主编的《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在广泛搜集资料、深入开展访谈、反复推敲文风的基础上,以平实而厚重的文笔刻画了三十余位院士一生的风雨历程,在每位院士万余字的篇幅内,重点梳理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学术生涯、人生感悟,力求经历之全、资料之真、选材之精,使读者可以在书中重温院士的奋斗历程,铭记院士的卓越贡献,感受院士的大师风华。

内容推荐

刘晓东主编的《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录了1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传略文章,刻画了一批在科学技术领域乘风破浪、功勋卓著的学者形象,他们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和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是科技界不可多得的宝贵史料和育人教材;下篇收录了1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传略文章,他们视发展工程科技、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己任,勤奋工作在采矿冶金、金属材料、机械制造、钢铁生产、工程科技、战略咨询等专业领域,为祖国重工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目录

前言

上篇 中国科学院院士

 博济之师,百年兰馨

——记冶金学专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魏寿昆

 自强不息建功勋,“两弹元勋”铸辉煌

——记物理冶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自良

 百炼成钢不惧难

——记金属物理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

 生命的钤印

——记金属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兴钤

 “金凤凰”鸣响材苑乐章

——记金属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肖纪美

 大梦无疆,且歌且行

——记材料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邹世昌

 立志学术,心系科学

——记计算材料物理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崇愚

 学界泰斗,耀人光泽

——记材料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祖耀

 计算机事业的“拓荒人”

——记计算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庆狮

 “帽子里拎出兔子”

——记物理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难先

 依依金情,巍巍钢魂

——记金属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依依

 人生曲折路,不坠凌云志

——记冶金物理化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国治

 淬心广,臻人微

——记材料学与电子显微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

 材子风华,闪耀冶金灯塔

——记粉末冶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葛昌纯

 材苑学海“苦行僧”

——记材料学和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统一

下篇 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当灿若乌金

——记采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唐

 赤胆忠心,熔钢铸魂

——记钢铁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

 勇擎钢铁脊梁

——记钢铁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

 板形之先,满井之霖

——记冶金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先霖

 核事业发展的“动力源”

——记核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周邦新

 铭佩不忘,旌麾耀世

——记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涂铭旌

 千锤百炼的“特殊钢”

——记模具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昆

 坚如磐石,韧似秋兰

——记热处理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雷延权

 毕生的追求:将零件轧制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记零件轧制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胡正寰

 国之良士,钢之英才

——记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国良

 德尚水质,行润金泽

——记耐蚀材料和环境敏感断裂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柯伟

 创造“鬼斧神工”,竭诚为国效劳

——记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钟掘

 不渝矢志铸钢魂

——记连铸设备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关杰

 钢铁史诗

——记冶金自动化及信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玠

 贺兰山下的中国钽铌工业骄子

——记有色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

 一生无悔的“钢铁战士”

——记不锈钢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一德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北洋才子,弃商从文

1907年9月16日,一个新生命诞生在天津一户日渐败落的商人家庭里,祖父为其取名寿昆,字镇雄。魏家九代从商,至魏寿昆这代,开始有了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遭受帝国主义肆意蹂躏,晚清王室风雨飘摇,魏家多次遭劫,家境每况愈下。身为长孙的魏寿昆成为了继承家业、复兴家族的最大希望。祖父原本打算将魏寿昆送至一家光景好的商铺,跟东家学习经商本领,而后继承祖业。然而在金宅私塾学习三年后,不足10岁的魏寿昆并没有接受祖父的安排,他说:“我自幼喜欢读书,深愿弃商就学。”小小孩童,志向已明,魏寿昆的这句话让祖父和三叔深为震动,虽有遗感但却对这份志向给予了支持,鼓励他勤奋读书。

为了尽量省钱,魏寿昆选择离家最近的育德庵小学就读,并于1919年8月考入天津铃铛阁官立中学(现天津三中),成为这个商贾世家中的第—个中学生。

中学四年,铃铛阁官立中学完备的现代课程体系给魏寿昆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魏寿昆各门课程全部优秀。1923年夏,魏寿昆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千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入北洋大学矿冶工程专业,两年预科,四年本科。1929年,魏寿昆以本科四年各科平均94.25分的成绩修得学士学位,并获授斐陶斐(Phi-Tau-Phi)“金钥匙会徽”,这一分数刷新了北洋大学校史上的高分记录,“北洋才子”的美誉由此而生。

魏寿昆在北洋学习6年,其间4年学校都由刘仙洲主持校政。在刘仙洲的努力下,茅以升、石志仁、何杰、侯德榜等一批名师到校任教。这些教授都曾抱着工业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的理想留学国外,又怀着报效国家的志向回国服务。魏寿昆深受他们的影响。他深知,复兴中国,自己在北洋学到的东西还远远不够,唯有出国深造,才能换回一张安静的书桌和一身报国的本领。然而,时值北洋军阀统治,公派留学机会少得可怜,魏寿昆只能认真准备,等待时机。

1929年夏,魏寿昆大学毕业后留在学校冶金系任教,协助冶金教授斯佩里(EdwinSperry)先生设计制造辽宁宝马川金矿选矿设备。矿场停办后,他又被介绍至辽宁海城县大石桥滑石矿公司工作。1930年春节,因为不想失去难得的留学深造良机,魏寿昆果断辞去大石桥滑石矿的工作,回到母校北洋大学,一边协助矿冶系系主任何杰教授和地质系冯景兰教授的教学工作,一边继续关注着招考留学生的消息。1930年9月,“幸运之神”悄然降临。根据时任天津市市长张学铭的建议,天津市决定公开招考三名留学生。这是天津市唯一一次自行招考公费留学生,魏寿昆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个机会,从50名天津籍考生中脱颖而出,顺利通过留德考试,开始了长达五年漂泊异国的游子生活。  这一年,魏寿昆刚满23岁。

远渡重洋,求知若渴

1931年3月,魏寿昆收到信函,得知留学经费已经落实。起程之前,魏寿昆专程赴岳父家与未婚妻杨英梅告别。席间,魏寿昆畅谈留学抱负,杨英梅明志守约,等待他学成归国完婚,两人温情难舍。魏寿昆又放心不下母亲,母亲便安慰他说:“好好读书,别担心家里。”

到达柏林之后,魏寿昆在夏洛滕堡区租到房子,很快适应了新环境,仅用两个月便完成了8个月的语言学习计划,取得德语及格证书,顺利进入柏林工科大学。P4-5

序言

2012年4月,北京科技大学即将迎来建校的第60个年头。作为新中国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科技大学始终以服务国家重要战略需求为己任,立足行业、面向全局,务育人之实、谋科研之新、求贡献之真。甲子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历经岁月磨砺和时间洗礼,与民族奋进的脉搏一起跳动,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十四余万名优秀人才从这里走上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工业的大舞台,铸就了一篇“为中华之崛起,奉科技以强国”的甲子华章。

60年沧桑积淀,北京科技大学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光荣传统,熔炼了“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在这样一片被誉为“钢铁摇篮”的沃土上,曾经有三十余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学习和工作,他们中有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也有冉冉升起的科技新星;有献身两弹一星事业的国家功臣,也有致力钢铁冶金、材料等行业的领军人物;有扎根高校教书育人的辛勤园丁,也有投身一线生产实践的科技英才;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奠基人,也有高技术产业化的应用研究者……我们高兴地看到,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院士们表现出了共同的北科精神,那就是:科技报国的宏伟抱负、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敢为人先的实践品格和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共和国工业发展的功劳簿上谱写着他们爱国奉献的赞歌,世界第一钢铁大国的丰碑讲述着他们感人肺腑的故事,各行各业的风口浪尖都跳动着他们搏击奋进的身影。

在60周年校庆之际,学校组织编写了《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一书,将他们不平凡的人生轨迹付梓成书,翻阅厚厚的文稿,顿感师德氤氲,馨香久存,颇有感触。院士们的人生选择闪耀着以强国为己任的信仰光辉,他们牺牲了个人的利益,换来的是共和国的崛起富强。院士们的处事风格挥洒着敢想敢干、永不服输的豪迈气魄,他们以高度的自信和过人的胆识,展示了“钢小伙、铁姑娘”的英雄本色。院士们的治学态度代表了躬行勤奋、矢志不渝的高贵品格,他们用勤奋和坚持,换来成功之花的夺目绽放。院士们的师者风范彰显着荫庇桃李、甘为人梯的大家风骨,他们用严格的要求和无限的关爱,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优秀人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北科大走出的院士们,他们的成就连同他们身上的北科大印记,已经深深烙进这个学校的记忆,载人共和国的历史。

当前,北京科技大学正举全校之力,朝着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关键时期,总结梳理院士的人生成长历程对北科大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指导意义,这将是北京科技大学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弥足珍贵的教材,不断推动一代又一代人,在为中华之崛起的奋斗历程中奋勇向前!

后记

2012年4月22日,是北京科技大学的60周年华诞。60年间,先后有三十余位两院院士曾经在北京科技大学学习和工作过,他们的学术生涯和人生轨迹,凝练了一代北科人的气质和品格。总结、学习、传承这些德高望重的“大师”的精神和风韵,是我们每一个北科大人的共同期待。

2011年4月,学校决定为从我校走出的院士们编写传略,向校庆60周年献礼。2011年5月,学校组织成立了由校领导牵头的《师韵——北科大走出的院士》编委会,由校团委负责具体的编撰工作。此后,校团委专门成立了写作团,制定了详细的采访、写作和编撰计划,先后有六十余名师生参与,他们是:刘晓东、都基辉、吕朝伟、马聪、董俊杰、刘娜、王海波、潘红涛、王丽莉、徐洪业、崔睿、胡智林、臧甜甜、陈凯、刘冰、倪阳、解红叶、王伟丽、王思佳、尼倩倩、王祎婷、宋德懋、郝竹青、刘宇隆、杨小佳、李淼、郭文娟、赵璐、滕勇强、纪元、刘邦宇、胡宏、王乃亮、鲍怡、徐梦瑶、孙爱敏、曹宇枞、戴玉娇、王茜(文法学院)、张明波、宗姝洁、张露茜、王健行、钱艺梦、杨欣泽、王茜(外国语学院)、彭颖芳、张然燕、张星、邢鸽、刘婉娟、刘凤仪、李彦澍、李默存、刘乔歆、张佳玮、张诗晴、张伟良、冯雪男、孙思维、朱豪楠、李瑜嘉。

根据工作计划,写作团按照资料搜集、集中写作、返稿修改、编排定稿四个阶段开展工作:在资料搜集阶段,写作团一方面通过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互联网等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另一方面积极与院士或其亲友取得联系,进行了大量的访谈工作,共整理文字资料近百万字;在集中写作阶段,写作团召开了二十多场统稿会议,研讨每位院士的写作大纲、行文风格及内容选材,期间又进行了大量的补充采访工作;在返稿修改阶段,写作团将初稿送回院士本人或其亲友进行审定,得到了院士或其亲友的积极配合,23篇传略由院士本人亲自审阅修改,8位院士传略因院士已故或身体不便等原因由其亲友代为审定,院士或其亲友对文章进行了认真的补充和修订,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为了尽量还原院士本色,许多文学化的描写在这个过程中被删除了;在编排定稿阶段,刘晓东、都基辉、崔睿、徐洪业、胡智林及校团委宣传部、组织部的同学们对稿件进行了统稿校对和格式编排工作。最后,学校党委书记罗维东、校长徐金梧、党委副书记谢辉、副校长王维才等校领导又对书稿进行了认真审阅,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建议,形成了最终的书稿。

回首近一年的写作过程,历经一次次的采访、写作、整理、润色,写作团成员以饱满的热情和高度负责的态度投入工作,几乎牺牲了自己所有休息的时间。然而对于写作团每位成员来说,这既是一项充满困难和挑战的艰巨任务,又是一次满怀敬意与震撼的心灵之旅。在走近大师的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深深地感染和感动:院士们科技报国的壮志豪情鼓舞着我们,鞠躬尽瘁的工作精神激励着我们,儒雅正直的为人品行感染着我们,不知多少次泪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不知多少次激情碰撞着我们的胸怀,不知多少次感动震撼着我们的灵魂。

我们感动于院士们豪迈的爱国情怀和伟大的报国理想。许多院士都曾在国外留学或工作,当祖国召唤的时候,他们放弃了优厚的待遇,甘愿为祖国抛家舍业,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在大漠戈壁、荒岭深山,用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奉献挺起共和国的钢铁脊梁。

我们感动于院士们勤奋的求学态度和严谨的治学精神。院士们视学习为生命,无论是年老体衰,还是卧病在床,无论是“文革”风雨,还是工作繁忙,院士们从未放松过学习和科研,大到国家整体战略决策规划,小到一篇论文的标点符号,事无巨细,慎终如始。

我们感动于院士们鲜明的实践品格和动人的实践故事。许多院士都将学术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他们绝大部分成就来源于生产与实践,许多院士至今奔波于工作一线,甚至有相当一部分采访就是在他们的工作现场完成的。

我们感动于院士们积极的争先意识和奋进的创新精神。我们数不清院士们创造了多少第一,说不尽院士们做出了多大贡献,列不完院士们取得了多少荣誉,那一个个以他们名字命名的学术定理、一项项属于他们的发明专利、一张张印有他们名字的奖杯奖牌,是对他们开拓进取、奋勇创新的最好证明。

我们感动于院士们精彩的成长经历和人生故事。在校读书期间,有的院士是钢院运动队的主力,在大操场上流下过青春的汗水;有的院士爱好文艺,曾在享誉一时的钢院舞会上即兴伴奏,点燃舞池激情;十三陵水库、校园小高炉等都见证了院士们的精彩青春。

此外,作为身上同样打着“北科大”烙印的校友,我们还特别感动于院士们质朴的母校情结。很多院士高考时,分数均超过了清华录取线,但为了建设祖国的钢铁工业,他们都坚定地报考了钢铁学院,为祖国的钢铁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采访过程中,院士们纷纷表达了对母校生活的怀念,对老师的牵挂和对母校发展的关心,徐匡迪院士甚至深情地把北京钢铁学院视作他“生命的摇篮”。院士的故事就像一弯缠绵的小溪,静静流淌,细细品尝,如饮甘饴,回味无穷,给我们无限力量。院士不是一个独立的群体,他们成绩的取得并不偶然,他们身上集中反映的是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高尚品格,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向前所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在此,我们向所有的老一辈科学和教育工作者表达由衷的敬意,就让我们沿着大师的足迹,在为中华之崛起的历史进程中勇往直前!

在全书采访和写作过程中,我们还约访了院士及其同事、亲朋好友达百余位,其中包括学术大家、政界精英以及企事业单位领导,正是因为他们的大力支持、配合和帮助,才使得我们的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在付梓成书之际,特别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他们是(按姓氏笔画顺序):

王龙 王光雍 王宝雨 王俭秋 王艳丽 邓栗 左涵征

石新明 田中卓 白灵宝 戎咏华 朱慧楠 乔利杰 任允蓉

任迎红 任建新 刘雄军 祁新年 孙一康 孙东旭 孙茂远

严锦基 李斗星 李伟 李忠富 李谋谓 杨荃 吴石忠

吴继庚 邱绪瑶 宋巨峰 张文康 张玉妥 张杰 武爱民

范小冲 范树君 林均品 林实 周香林 孟威 胡晓军

柯明 姜曦 姚红 徐仁 高小宇 黄丽花 黄海友

韩汝玢 谢恩敬 雷洋 褚武扬

值得一提的是,徐祖耀院士传略部分引用了戎咏华和郭正洪主编的《我们心目中的徐祖耀先生》(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3月)书中由徐祖耀写的《九十自述》和由王宗光主编的《老交大名师》中周平南、戎咏华撰写的《著名材料科学教育家徐祖耀院士》;叶恒强院士传略部分引用了由范桂兰写的《探索者的追求——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叶恒强》(中国科学院院刊,1998年第05期);陈先霖院士传略部分引用了黄新原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第12期)上的《破解冶金企业技术难题的高手陈先霖》一文;雷廷权院士传略部分引用了王福平主编的《八百壮士第2卷雷廷权卷》(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一文。他们的工作及作品在本书的编纂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提出特别的感谢。

此外,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北京科技大学罗维东、徐金梧、陈曦、谢辉、张文明、权良柱、谢建新、张欣欣、张跃、武德昆、孙冬柏、王维才、朱鸿民等校领导在百忙之中给予热情的关心和支持,罗维东书记欣然为本书作序,徐金梧校长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涉及内容繁多,时间仓促,本书疏漏和不妥之处,望不吝赐教。

编者

2012年3月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3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