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以心为舟(林清玄典藏作品集)(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清玄
出版社 河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百喻经》是一部古老的佛经寓言故事集,从多部佛经中摘录而成。妙好的文笔与秀逸的思想结合,实是人间的宝藏,胡适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故事里痴愚之人嬉笑怒骂的无厘头行为,读来令人开怀大笑,深思之后又感到寓意无穷。我希望这部经能与更多人分享,并让我们的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读《百喻经》,让他们知道人生有味,可以培养正向的生活与思维;让他们知道佛法有趣,能亲近佛法和经藏,成为慈悲与智慧双运的人。

这些故事,仿佛让孩子的心门,突然被打开一个缝隙,从缝隙中透出一丝智慧之光,一些启示的感动。林清玄编著的《以心为舟》生动讲述了《百喻经》中的故事。

内容推荐

林清玄编著的《以心为舟》是世纪之交最清明的文章,人世之间最美妙的声音,一部六岁到一百零六岁的人,都可以阅读的寓言,在虚妄的人物中反映写实的人生,文字浅近寓意却无限深远,一部堪称佛经中的《伊索寓言》。每一则诙谐风趣的譬喻,皆能使人从中得到启示。

目录

自序心在,智慧开

序曲佛说《百喻经》

第一篇·盐不是美味的来源

盐不是美味的来源

被打破的不是石头

一口饮尽西江水

偷了国王的宝衣

杀害向导,祭祀天神

还没有生出来的快乐

不认识锦绣的小偷

把炒熟的胡麻当种子

水火不容

用马粪治疗鞭伤

砍树摘取美好的果实

送美水给国王的路程

磨大石头做成玩具小牛

看守大门的仆人

被树枝打中的狐狼

是仙须还是熊毛

根本就没有无物

我想创造万物

背诵了许多驾船的方法

骆驼和大瓮

挤公驴的乳汁

砍儿子的头保住耳环

第二篇·不能囤积的牛奶

不能囤积的牛奶

杀子成双,才好挑担

他是不是我哥哥

为骆驼剥皮

残暴的国王

活在虚妄中的牧羊人

请一头驴子回家

装满珠宝的箱子

会学鸳鸯叫的穷人

蹋在富翁的嘴上

水中有真金的影子

偷吃米,割肉还

愚痴的猴子

盗匪分剩的小羊毛衣

金鼠狼变成毒蛇

错杀妻子的雄鸽

缝在棉衣中的金币

第三篇·我只要第三层楼

我只要第三层楼

算命奇准的星相家

何必忌讳别人的谈论

寻找远方的灵药

掉在师子国的银钵

烧成木炭的沉香

割鼻子贴在脸上

穷人焚烧旧衣服

为一头牛,杀光所有的牛

用稻米涂墙壁

名医也不能治秃头

只愿为国王刮胡子

j贪看陶师做瓶子

披着鬼的戏服

懦弱的勇士

不肯拿凳子的大臣

愚人数钱

贪图美味的小孩子

寻找不存在的摩尼珠

刺瞎眼睛逃避工作

纵龟入海的小孩子

包裹在树叶中的灵药

后记《百喻经》的渊源和今用

林清玄小传

试读章节

真正的贱民

佛陀居住在舍卫城时,每天都会与弟子一起上街乞食,其中有一位衣着华丽的婆罗门,自以为是上流社会的人,虽然常常布施给僧侣,心里却看不起出家人,把他们看成是“首陀罗①”一样的贱民。

佛陀于是为这位上流社会的人,讲了一部《贱民经》:一人若是易怒、愤恨、凶恶、伪善、授行邪见、

欺瞒他人,即是贱民。在此世间,若是有人令众生受苦,此人不具有

慈爱众生之心,即是贱民。若有人摧村围城,与人为敌,即是贱民。

无论是在村中或在树林中,若有人盗窃、抢夺他人的物件,即是贱民。

若有人欠债不还,以无债为词,欺瞒债主,即是贱民。

若有贪彼财物,袭击旅客,夺其所有,即是贱民。

若有人或为己利,或为他利,或为财物,而作伪证,即是贱民。

若有人或以力夺,或得同意,得其亲友之妻,即是贱民。

若有人能力可及,不事孝养其年迈双亲,即是贱民。

若有人殴打或以言语刺伤其父母、兄弟、姊妹,或其配偶双亲,即是贱民。

若有人受人询问,却供彼邪恶之见解,阴谋破坏,即是贱民。

若有人行邪恶事,不欲人知,覆藏行恶,即是贱民。

若有人至他人住处,受其饮食,不思回报,即是贱民。

若有人以不实之言行,欺骗婆罗门、沙门①或任何前来乞讨之人,即是贱民。

若有人怒言以对,拒给进餐时前来之婆罗门或沙门任何食物,即是贱民。

若有人深陷无知,吝于布施,谤彼少施,即是贱民。

若有人骄傲自夸,贬抑他人,令人不齿,即是贱民。

若有人激怒他人、吝啬、具恶欲、妒忌、粗鲁、不知羞耻、不畏行恶,即是贱民。

若有人羞辱佛陀或其弟子、居无定所的僧人或居士,即是贱民。

若有人并非阿罗汉①,谎称己是,乃盗窃之最,实为梵天以下诸世间,贱民中最低劣者。

方才所提及的,皆为贱民。  一个人并非自出生而成婆罗门。端赖其行为始成贱民,端赖其行为始成婆罗门。

《贱民经》很短,因为现在已不太流传,所以我把它附在这里。

佛陀借这部经典,在打破内涵与外相的颠倒。世间人往往以貌取人,用外貌来断定一个人的价值。例如,认为有钱、有名、有权的人就是婆罗门、上流社会。如果用内涵作准则,那只不过是贱民,是偷了国王衣服的山羌人!

可叹的是,这个世界颠倒已久,内在的品质越来越被忽视,外在的、表面的、肤浅的、物质的、欲望的,反而成为衡量之标准。

杀害向导,祭祀天神

从前,有一群商人,想到大海去采宝藏。

大海茫茫,先要找一个向导,才能进入。于是,大家寻寻觅觅,终于找到一位很好的向导。

既然有了向导,就一起出发去寻宝。有一天,来到一个旷野,有一座神庙,必须用一个活人做祭祀,才能通过。

这一群商人,便聚在一起商量:“我们这一群人,都是亲戚朋友,怎么能杀害呢?只有这位向导与我们无关,可以用来祭祀天神。”

于是,大家一起把向导杀了,祭祀天神。

祭神仪式结束后,才发现迷失了道路,不知道往什么方向走。最后,穷途末路,统统死光了。

这世上的人,也是这样呀!想要进入佛法的大海采取珍宝,必须修行善法作为导师,如果破坏了善行,就会陷入生死的旷野,永远没有出离的时刻,甚至堕入地狱,变成牲畜,化作饿鬼,长远受苦。就像那些要入大海寻宝的商人,杀害向导,迷失了津路,最终困陷而死!

原典·杀商主祀天喻

昔有贾客,欲入大海。

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

即共求觅,得一导师。

既得之已,相将发引,至旷野中,有一天祠,当须人祀,然后得过。

于是,众贾共思量言:“我等伴党,尽是亲属,如何可杀?唯此导师,中用祀天。”

即杀导师,以用祭祀。

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穷困死尽。

一切世人,亦复如是:欲入法海,取其珍宝,当修善法行以为导师。毁破善行,生死旷路,永无出期。经历三途①(涂),受苦长远。如彼商贾将入大海,杀其导者,迷失津济,终致困死。P15-18

序言

花开满树红。

花落万枝空:

唯余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

——知玄

在成都,我去了宝光寺。

朋友以为我去宝光寺是为了“宝光三宝”:舍利子、贝叶经、优昙花。

我说:“不只为了宝光三宝,还是为了知玄法师来的。”

说起“知玄法师”,知道的人不多;但说起“悟达国师”,知道的人就多了。

唐代的悟达国师曾驻锡于宝光寺,因为腿上长了人面疮而写出了《慈悲三昧水忏》,到现在已一千多年了,还是佛教界最重要的忏本。

“悟达国师”是唐僖宗赐的名号。——刚出家的时候法名是“知玄”。

知玄五岁的时候,祖父叫他写一首咏花的诗,他走了几步,就吟出了“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唯余一朵在,明日定随风”。

当他吟出这首诗时,全家人都惊奇不已,祖父忍不住感叹:“这孩子聪慧如此,将来如果不是科第中人,一定会遁入空门。”

祖父所言不差,知玄在七岁的时候,到宁夷寺听法泰法师讲《涅槃经》,立刻知道前世,夜里梦到佛陀以手摩顶。

他十一岁出家,十三岁就上台讲经了。

我站在悟达国师兴建的宝光塔前顶礼,心中有无限的感动。

念诵着悟达国师五岁时写的《咏花诗》,想到智慧实在无法以眼观之,五岁孩子眼中的无常,有时比五十岁的人还要深刻得多。

衡量智慧的标杆,不是年龄,而是有没有悟。悟到达了,就开智慧;若固守愚痴,不论活了多久,都是蒙昧的。

静观着一朵花一朵花的辞枝,花里有我们逝去的爱,从前的泪,往昔的不舍与流离。

一抹余红,今天在风中颤抖,今日不落,必落于明日。这是不变的道理,时时在启示我们,只因我们奔逐于道路,忘却了无常的启示。

五岁的孩子却看得这么清楚。

我想,如果我们能给孩子智慧的教导,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几岁开智慧还未可知。

开智慧不只是上学读书,还要让孩子听听从前的故事,抬起头来观照这个世界,一朵花中看世界,一粒沙里见宇宙,感觉、体会、思维。

智慧一开,一生受用不尽。在最后一朵花飘落时,不只见及无常,也感知了春的消息。

春在枝头已十分!

心心不住,我已非我

当我在客栈听见了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仿佛一道闪电

穿透我的心

我放下柴薪

昔日在森林的影像

一一流过眼前

夏日的晚云抚慰我的心

却不驻留

清明的萤火照亮我眼睛

也不驻留

冷冽的溪水洗涤我足踝

也不驻留

一切都是无住呀

以为山不动

山每一刻都不同

以为天不移

天每一瞬皆变异

以为爱无边

爱如此有限

以为心无限

心念念不存

我走过灰漫漫的长廊

一个白衣白袍的人唱着

“不应住色生心

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心心不住

我已非我

——玄之  在广州,我去参访南华寺,见六祖慧能的肉身。

六祖的不坏金身比我想象中小了一些,经过一千多年了,他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却感觉他还在说法,空中飘荡着千言万语。

六祖的博大不用多说,他不但影响了中国,甚至影响了全世界。他的智慧都写在《六祖坛经》这部唯一与印度佛经并美的佛教经典里。

我站在六祖的金身前,感到震撼不已的是,这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在偶然间听到《金刚经》就开悟了。从此智慧如海,波涛汹涌。

可见,智慧与学识没有必然关系。

也可见,智慧与循序渐进也没有必然关系。

智慧是心,不是头脑。

智慧是悟,不是想象。

以六祖慧能为例,一个人如果有心、有悟、有向上的一看,不管他是什么出身,受了什么教育,都有可能找到智慧之路。

一念心清净

一念心清净。

莲花处处开;

一花一净土,

一土一如来。

——庞蕴

在石家庄,我去了趟赵州桥。

赵州桥是一千多年前兴建的,但宛然如新,石板是新的,桥栏是新的,连桥下的石头也像新镶上的。

真是令人惊叹呀!

我坐在桥的石板上思考着,时代是在前进呢?还是在后退?美学是在发展呢?还是在荒芜?

在一千多年前,已经创造了美的典型,我们却留不住,任其流逝,幸好有赵州桥,安慰了我们孤寂的心。

过了赵州桥,我们去柏林禅寺。柏林禅寺是赵州从谂禅师驻锡过的寺院,经过多次修筑,禅寺已不是唐朝的样子,幸好,赵州塔留下来了,庭前的千年柏树也留下来了。

赵州禅师的《吃茶去》公案也留下来了。  赵州禅师的《庭前柏树子》公案也留下来了。

赵州禅师的《无字》公案也留下来了。

赵州禅师是个非凡的禅师,他的公案和教诲都是来自生活。

大家都向往解脱生死,他说:“我希望死了之后,投胎去做山下的水牯牛。”

大家都希望去极乐世界,他说:“我只希望做烧香的那个香炉。”

他的教法简单,就是“吃茶”“喝粥”“洗钵”!

追寻智慧的人经常忘记,智慧在心,是来自平凡的生活,只要有心、有觉,在在处处都是智慧。

赵州禅师和赵州桥留给我们的是一样历久弥新的东西,在时间里,在空间里,只要是终极的、完美的,就不会在时空里消逝。

所以,赵州桥还在!赵州禅师还在!

智慧是不会过时的

十年前,我重写了《百喻经》,希望这些古老的寓言能为现代人带来新的启发。

那是因为我始终相信智慧是不会过时的,在每一个时代,都可能启发不同的人!

如同鲁迅先生相信,推广《百喻经》可以转达成悟,为愚痴的恶人开出一条新路。

如同胡适先生相信,《百喻经》是杰出的白话文学作品,不只让我们体会文学之美,也能进入智慧之美。

如同沈从文先生相信,千年来,有人读《百喻经》,能减少愚痴,千年后,读《百喻经》的人也能减少愚痴。

他们都曾毫无保留地推崇《百喻经》,共同认为是不可多得的智慧之作。

我以一年的时间,重新翻译、诠释《百喻经》,原典部分再次做了全新的标点,期愿这千年的智慧能为现代人所知,出版时也得到许多的回响。

如今,重新编订,并委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新版,但愿有缘的人能得到启发,寻得智慧之源。  林清玄

2014年甲午春日

后记

在古印度,有一位贤明的国王,却生了三位资质平庸的王子,国王用了各种方法想把王子教育成贤能的人,最后均宣告无效。

国王不得不向一位有智慧的婆罗门祭司求教,请婆罗门祭司来教育王子。

婆罗门祭司专门为王子编了一套特别的教科书,他把国王期待于王子的特质,融入五大卷寓言故事。

这些故事妙趣横生,使王子们爱不释手,在轻松幽默的心情中得到了深刻而严肃的教诲。

王子的学习速度惊人,原来国王预期要十几年才能完成的学习,结果是只花了六个月就完成了。

这一套用以教育王子的寓言,就是后来影响深远的《五卷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之一。

《五卷书》共分为《绝交篇》《结交篇》《鸦枭篇》《得而复失篇》《轻举妄动篇》五卷。撰写的目的是向王子传授安邦治国之道。但如果人人是自己心灵的王子,那么,这些篇章对每个人都有深刻的启发。

《五卷书》不同于古中国和古希腊寓言的书写方式:一是它呈树状结构,全书有一个主干故事,首尾呼应;每一卷又有一个本卷的主干,串联许多小故事。这种手法有点像现代西方小说,一个大长篇是由许多短篇小说串成,短篇各自独立,合起来却是一个共同的结构。

二是动物故事占三分之二,人物故事占三分之一。以动物为主角来象征人类世界的美丑善恶,里面的动物会思想,会说话,其感情,其智慧,不能不令人佩服古印度人的思想开阔、观察细腻,大大开拓了读者的视野。

三是韵文和散文结合,叙事用散文,对话和寓意用韵文,这使得寓言不只是启示,也有优美的情境,不只用来叙述,也能吟唱和歌咏。

《五卷书》对人类世界的影响深远。6世纪时,译成波斯巴列维文和叙利亚文;8世纪时,阿拉伯作家伊本·穆格法从巴列维文译为阿拉伯文,这个译本改名为《卡里来和笛木乃》(两只狐狸的名字),影响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10世纪时,穆格法的译文传到欧洲,因传说写这些寓言的婆罗门名叫白得巴,故称为《白得巴寓言》。自此以后,《五卷书》的寓言故事传入世界各地,在欧洲各国的民间文学中,都可以看到《五卷书》的影子,它的许多故事情节成为大文学家薄伽丘、乔叟、拉‘封丹的创作素材,进而推动了欧洲小说艺术的发展。

痴人喻道的故事

寓言,可以说是古印度文学、哲学、教化中非常重要的形式,《五卷书》是如此,《百喻经》也是如此。

《百喻经》继承了《五卷书》的某些精神:一是以妙趣横生的故事来宣讲佛教的教义,希望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启发;二是呈树状结构,大的架构就是痴人、愚人、蠢人在没有智慧时背离常理的想法和行为,虽然篇章各自独立,但其喻理一以贯之;三是韵散结合,不只行文优美,适合阅读,且节奏抑扬,适合吟唱。

《百喻经》是古印度僧迦斯那从《修多罗藏》十部经中摘录譬喻类的故事集成的,共有九十八则,全由释迦牟尼佛所说。南朝齐代,中天竺的法师求那毗地将《百喻经》译成汉文,后来收入《大藏经》。

《百喻经》译成汉文之后,深受众人喜爱,从王公贵族到贩夫走卒都能传诵其中的几则故事,如果我们不追踪它的来处,还以为是中国原有的故事,可见这部经融入民间生活有多么深刻和广大。

僧迦斯那从经藏中抄出九十八则故事时,为这部书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痴花鬘》,它有两层意思:一是用痴人的故事来庄严佛道,如散花于发;二是如穿花串,把痴人的故事集结成册,用现代的语言就是《痴人喻道故事集》。  天竺寓言,如大林深泉

读过《百喻经》的人相信都会发现,这部经的文字优美、简洁、朴实无华。

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就对《百喻经》评价很高,为了推广这部经,他还捐资刻印《百喻经》,广为赠送、提倡。

鲁迅先生说:“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

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阿Q正传》《孔乙己》正是以痴人作为教化的,与《百喻经》若合符节。

《百喻经》有很高的文学水准,与它的译者求那毗地有很深的关系,“求那毗地”的中文意思是“安进”,他本来是中印度人,从小就出家修道,他的老师正是僧伽斯那。

求那毗地聪慧过人,博闻强记,特别勤于讽诵,青年时期就能精通背诵大小乘佛经二十万言,也精通阴阳术数,善于占验时事。当他的老师僧伽斯那编辑撰写《百喻经》时,他很快就熟诵了整部经,并明了经中的意旨。

南朝齐建元初年(479年),求那毗地来到南京,居住在毗耶离寺中,由于他外表威仪庄严,佛学素养深厚,很快就有许多徒众来追随他。

为了教化徒众,他把背诵在脑海的《百喻经》翻译成中文,在永明十年(492年)完成。

《百喻经》译成后,因文笔优美动人,故事滑稽好笑,很快就广为流传,受到当时的人赞美。他接着又译出了《十二因缘经》及《须达长者经》,对佛教的传扬贡献很大。

求那毗地的名声传扬甚远,有人从万里之外来师从他,听说南海的商人都是他的徒弟。徒弟为了让他安心办道,讲经说法,为他在秦淮河畔盖了一座大寺正观寺。

可惜,不久之后,他就圆寂了。

读《百喻经》令人聪慧

我在学佛之初就阅读了《百喻经》《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等文字朴实无华的作品。

当时就受到《百喻经》有趣的故事吸引,经常把它写成故事,也时常在演讲时引用,很受大家的欢迎。

正如僧迦斯那在《百喻经》最后道出的他编写这部经的动机:

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

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

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

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

那些可笑的人、滑稽的故事,就好像用树叶包着的万灵药,等到把药涂在毒疮上后,树叶就应该丢弃了。戏笑的故事如树叶,佛法的实义像妙药,有智慧的人取了法的正确实义,戏笑的叶子就应该丢弃了。

当我开始写这本书时,不是直接把经文译成白话,因为求那毗地已经译得太好了。

我把故事原有的结构与形式打破,取其原意发挥成一则更易懂的故事,然后再把精彩的原译文附在后面,作为对照。最后再对这篇故事加以解说,让读者更容易进入故事的精髓。

相信读过《百喻经》而有所感、有所启发的人,再读其他经典就容易多了。正如古印度的王子预期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学习的佛法法义,读过此书之后很短时间就可以领会了。

《百喻经》是为初学佛法的人编写的,佛教的主要意旨都含纳其中,如无常、苦空、缘起、无我、布施、中道、涅槃,等等,所以特别好读、耐读。

有许多故事,甚至可以作为少年儿童的教本。读过这么多愚人、痴人的故事,人也于无形中变得更加聪慧了。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我都写完了,弥们写什么?林清玄,我的下册就留给你写吧。

——南怀瑾

林清玄先生的文章,大多是从身边人人都能感受的事例,谈人生的至善至美,充满禅境的喜悦,吸引人们进入一种质朴寻常又自主尊严的精神境界。

——余秋雨

我读了很多林老师的怍品,在林老师的茶香里悟到了太多。我说我懂得了有一种感恩的心情叫作林清玄。

——于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