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中华义士邵逸夫四部曲》不仅详细回望邵先生百年传奇奋斗的一生,系统总结先生大成大德的个人原因,更希望以邵先生为例,探寻脱胎于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如何成功走向全球化的现代社会,在保持华人本色的同时取得世界的认可,探寻在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中,如何始终保持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不断凝结全球华人的心声,增进全球华人的认同,不断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 马得林著的《邵逸夫创事业(浙商典范的财富哲学)》是《中华义士邵逸夫四部曲》之一,从财富观的角度,全面探究邵逸夫的商业理念和财富哲学,旨在揭示现代华人的经营之道,为创业者追求基业长青和圆满人生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内容推荐 马得林著的《邵逸夫创事业(浙商典范的财富哲学)》从财富观的角度,以中华近世以来的社会经济激荡和变革为背景,采用史论结合、纵横比较的方法,全面探究邵逸夫的商业理念和财富哲学,旨在揭示现代华人的经营之道,为创业者追求基业长青和圆满人生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全书内容包括邵逸夫身上体现出的成功人士的基本素质、邵逸夫的商业理念、邵逸夫的用人之道、邵逸夫的经营智慧和邵逸夫的财富哲学等。全书以浙江商人的代表、慈善企业家的标杆、爱国企业家的典型、社会企业家的典范和具有世界视野的华人企业家概括邵逸夫的商业成就,总结邵逸夫用一生书写的商业传奇。 目录 第1章 成功人士的基本素质 吃苦耐劳 坚韧不拔 追求卓越 勤奋工作 张弛有道 在逆境中成长 情智合一 节俭有度 筑梦飞翔 家庭稳定 兴趣使然 第2章 商业理念 诚信为本 硬朗管理 精益求精 勇做第一 审时度势 执著坚守 胸怀大志 树立个人品牌 走国际化道路 第3章 用人之道 以人为基 任人唯贤 坦诚相见 放收自如 宽以待人,纳谏从流 由对外挖人转向内部训练 人才培养建制化 第4章 经营智慧 与时俱进 革故鼎新 引领潮流 置之死地而后生 立足传统 以利为基 敢为天下先 独特的投资理念 第5章 财富哲学 精打细算 取之有道 明确的企业理念 义利兼顾 回馈社会 无纷争的财产安置 第6章 华人企业家的翘楚,国人的精神财富. 成功不是偶然 宁波商人的代表 慈善企业家的标杆 爱国企业家的典型 社会企业家的典范 具有世界视野的华人企业家 辉煌人生谢幕,逸夫精神长存 后记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兄弟俩经过深入地分析形势,决定以流动放映,走乡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在“六合”(由“明星”、“大中华百合”、“民新”等六家电影公司组成的竞争联盟)没有形成围剿的乡村和偏远小镇播放“天一”的影片,制造影响。从此,在南洋的乡村小镇多了两个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他们一起走村过镇,走到哪里,将影片放到哪里,也落脚在哪里。流动放映车上,多了帐篷等各种日用品,他们过起了风餐露宿的艰辛生活。那时所有和放映有关的事情,都需要邵氏兄弟一一做起。找场地、放电影、清扫场地、检查机器、写海报、张贴海报,都需要两人亲自去干。他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邵氏电影从狮城新加坡播放到了马来亚,兄弟俩更加辛苦。对于从小生活在上海的邵逸夫兄弟来说,南洋潮湿闷热的气候、白天毒辣的阳光、夜里蚊子的疯狂叮咬都是他们以前所没有经历过的。 白天,兄弟俩驾驶着放置电影放映机、影片拷贝及帐篷等必需物品的放映车,顶着烈日,冒着风雨,穿梭于马来群岛的各市镇、乡村、园林、矿场,饱受颠簸之苦。遇到路不好走的时候,他们就像苦力一样,亲自扛着沉重的电影机和影片拷贝徒步跋涉。为了节约开支,兄弟俩还常常幕天席地、风餐露宿,有时为赶路,一天下来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好几次,兄弟俩都因为过度疲劳,加上衣服不透气,而中暑晕倒。 他们尽量租用当地的放映场地,但许多地方没有专用的场地,兄弟俩租不到能放电影的戏院,便租空地搭起帐篷,露天放映“天一”的影片。兄弟俩在一地放完一场电影之后,就拆卸帐篷,收拾放映机,赶到下一处地方,接着放映,当放完最后一场电影,送走最后一批观众时,就已经是子夜时分。 兄弟俩除了放电影,还要清扫场地,检查机器,搭好帐篷。一张张地写好海报,走街串巷去张贴。邵逸夫年轻贪睡,那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踏踏实实睡一个好觉。而这最基本的要求,在当时却极为奢侈,因为他们的流动放映车非常受欢迎,经常是刚在一处落脚,下一处已经有人过来请他们了。他们只好夜以继日,天天忙碌。 这样的生活,对于自幼生长在富裕家庭,过惯了仆佣侍候少爷生活的兄弟俩来说都是从来不曾经历过的。正值青春年华的邵氏兄弟,吃尽了苦,受尽了罪。不过,他们的苦和累没有白费,兄弟俩的这种“流动影院”大受南洋华人的欢迎,所到之处都是观者如潮。 如此过了三个月,他们手中有了些积蓄,便将人力车换成了一辆敞篷小汽车。这大约就是华人电影史上最早的流动放映车了。有了机动车,邵氏兄弟并没有变得轻松,反而更加忙碌了。机动车让他们走得越来越远,马六甲、吉隆坡、怡保、槟城等地的城镇乡村都留下了他们放映车的足迹。南洋地处热带,潮湿闷热,动辄一身汗,在毒辣的阳光之下无处可逃。而经常会出现的雨天情况就更糟了,他们不能因为风雨而停止放映,只好开着他们的小车在风雨中艰难跋涉。农村地区没有大路,车子许多次都陷在泥泞之中,风雨大作,让他们一筹莫展。而这种闷热潮湿的气候,正是蚊子的乐园。每到晚上,他们还要忍受蚊子的疯狂叮咬,整夜难以入眠。 让人欣慰的是观众对他们的欢迎。他们给当地偏僻乡村的人们原始而寂寞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和欢笑,而观众也回馈给他们热烈的欢迎。当时是无声电影,没有对白,观众并不限于华人,不懂汉语的当地人也一样跟着看得津津有味。每到一地,都是人山人海。许多次,因为天气不好或者汽车出了故障,到了约定时间他们还没有到达目的地。这时,当地的观众就会迎着他们要来的路,寻找他们的放映车,帮他们拿东西,帮他们推车,像欢迎英雄一样簇拥着他们来到放映场地。 经过辛苦努力,他们的流动放映车逐渐闯出了名气,也建立了固定的经营模式。邵山客便将放映车交给六弟独自经营,自己则继续巩固和开发城内的戏院。他知道,流动放映不是长久之计,人力成本也太高。若想真正在南洋站稳脚跟,还是要攻克那些大戏院。 邵逸夫凭着跑来跑去的精神,和三哥邵山客一起,终于跑出了泥泞,跑上了阳光大道。他们把生意从新加坡做到了马来亚各埠,流动放映车也从最初的一部增加到六部。至此,他们终于在南洋一带站稳了脚跟。“六合”公司和南洋一些大戏院的垄断协议,正如邵山客最初所料,随着“天一”发行网络的建立,已经变成了一张废纸。“六合”原有的阵地渐渐丧失,南洋随处可见“天一”的片子。“天一”上海总部把影片源源不断销往南洋,再也不怕周剑云(“六合”的实权人物)控制国内市场。 P3-5 序言 学习邵逸夫倡议书(代序) 朱仁华 《浙商》杂志社社长 浙商全国理事会理事长 2014年1月7日,出生于浙江宁波的著名爱国人士、企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在香港逝世,走完了他107年的漫长人生。到目前为止,还从来没有一位企业家像邵逸夫那样如此深入人心,他的离世引发了全民性的怀念。 邵逸夫先生是浙江的骄傲,浙商的典范。他的慈善精神、道德情怀、信仰追求、精神境界像一座座山峰,令后人高山仰止。邵逸夫先生的崇高风范,正是今日浙商书写新篇章的力量源泉。 为此,我们发出如下倡议——勤勉敬业创业不息 我们学习邵逸夫先生,就是要学习他勤勉敬业、创业不息的精神。 邵逸夫的一生就是创业的一生,是从挫折不断走向成功的一生,他创业不止、奋斗不息,精彩异常。他把工作当嗜好,他把工作当生命。 邵逸夫精明能干,用人独到,管理严苛,胆略过人。他在各个时期的不同节点上,都能走在时代潮流的前沿,从而不断谱写出人生一篇又一篇的精彩华章。 邵逸夫先生的经历,证明了成功没有捷径。浙商要始终保持创业创新的激情,不断攀登事业的新高峰,创造属于自己的更精彩人生。胸怀家国报国有道 我们学习邵逸夫先生,就是要学习他爱国、报国的情怀。 邵选夫先生的一生,致力于打造一个品牌:那就是大爱!而这大爱的背后,就是他的赤子之心、爱国爱家情怀! 作为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视教育为立国之本。“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爱国情怀彰显无遗。 爱国不是口号,浙商践行中国梦的最好路径,就是实业报国、产业报国、大爱报国。修身养性精神富有 我们学习邵逸夫先生,就是要学习他超越财富之上的信仰修为,传递财富正能量。 完美的企业家,要达到两层境界。第一层境界是物质的,停留在财富积累,第二层境界是精神信仰,人文关怀、灵魂追求。邵逸夫先生用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两座丰碑。 邵逸夫先生为当代企业家转型树立了一个历史坐标。我们在事业发展的同时,应追求更高的精神信仰,拥有更高的历史使命。善行天下大爱无疆 我们学习邵逸夫先生,就是要学习他善行天下的高尚情操。 邵逸夫善行天下的慈善壮举,为我们留下一份沉甸甸的慈善大地图,中国大江南北随处可见。 “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邵选夫一直在践行他的慈善理想主义。他留下了一座慈善的富矿,提供了慈善的路径、方法、理念,激励着我们树立积极、高尚财富观。财富若水,上善若水,财富用到极致就是最高的善。 浙江是商圣之地,历来便有“商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传统。今日浙商从邵选夫身上看到,财富来自于社会,应当取之有道,散之有理。一大批浙商在完成了财富原始积累后,毅然扛起社会责任的大旗,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我们要学习邵逸夫先生,就是要宣传他的精神,发扬他的精神,留住他的精神,让他的精神在中国大地上,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让一个个浙商乃至中国企业家“达则兼济天下”的“慈善盆景”,变成浙江乃至中国大地上四季竞放、永不落幕的“慈善风景”。 后记 邵逸夫,被人们尊称为“娱乐大亨”、“影视大亨”、“慈善家”、“成功企业家”……诸多名号代表了人们对他不同的理解和赞誉,但所有这些名号中,有一个称呼是最基本的,那就是“企业家邵逸夫”。 一位身后留下百亿财产、生前为内地教育捐资40多亿的人,他的创富秘密为许多人所好奇。源于个人专业的关系,邵逸夫的商业智慧吸引着作者想去走进他,探究他有怎样的商业秘笈和法宝,创造了如此巨大的财富。不约而同的是,在本人开始关注邵逸夫的时候,恰恰与高维岳编辑偶然碰面,大家聊天提到“邵逸夫”,彼此越谈越兴起。而后不几日,出版社发来邮件,提到准备出版一套有关邵逸夫的丛书,邀请我执笔邵逸夫的财富哲学部分,这与自己近段时间的关注焦点不谋而合,于是欣然接受出版社邀约。 一位企业家的成功是由诸多条件塑造的,其个体性因素是极为重要的方面。邵逸夫年轻时起就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最早在“笑舞台”跑腿时,几乎在各个部门当过差,被人吩咐来指使去,任劳任怨;邵逸夫初下南洋时,和三哥一起走小街转田野,蚊子叮虫子咬,从早忙到晚,没有抱怨过;即使功成名就,仍然生活节俭;电影既是他的事业,也是他的兴趣,带着热情,他精益求精,以“邵氏出品,必属佳作”为标准,严格要求,可以烧片但不能出烂片,基于这些成就了影视大亨的美誉。 作为商人,邵逸夫向市场要票房、向观众要反响,他的商业理念定位明确:要拍摄观众喜欢的片子,叫好不叫座的片子尽量不做。这样的企业定位曾被一些人所诟病,但邵逸夫没有动摇,他真诚坦言自己是商人。商人就要以诚信为本,票房是最好的检验。作为家族企业,邵逸夫需要树立个人威信,他以硬朗的管理,鲜明的个人形象,创出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竞争是市场的杠杆,在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中,他以勇做第一、审时度势的气概和灵活性,带领邵氏公司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企业是个组织,企业的成功靠众人的共同努力,邵逸夫深知众人拾柴火焰高,因此,他有一套独特的用人求才之道。为求得明星,邵逸夫挖过对手的墙角,但很快他就有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南国艺人训练班、无线艺人训练班、香港小姐评选等一系列举措的开展为邵氏公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各路人才,而邵逸夫任人唯贤、坦诚相见、宽以待人更是将大导演、大明星聚拢于自己旗下。强大的明星阵容、才气横溢的导演、雄厚的资金投入,是票房的最好保证。一次次的票房佳绩并没有让邵逸夫止步,他不断在影视上求新求变,从而引领了香港影视的潮流。 邵逸夫巨额财富的积累与其独特的财富哲学密不可分,他精打细算,可以为几毛钱的生煎馒头计较;他又慷慨大方,散财于各地,有散才会有聚。在舍得之间,他既富了个人,也回报于社会,设立教育基金,热心内地教育事业,让一个个逸夫馆拔地而起,一个个失学儿童回到学校。教育功在当代而利在千秋,邵逸夫用有形的财富创造了无形的价值。他是宁波商人的代表、慈善企业家的标杆、爱国企业家的典型、社会企业家的典范,是一位具有世界视野的华人企业家,他的一生拥有太多的荣誉,但这些荣誉他当之无愧。107岁的人生虽然已辉煌谢幕,但邵逸夫的精神却长久地留存人们心间,邵逸夫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是精彩的人生。 本书的付梓完成,得到杨选德副教授、季庆阳博士的有益建议,得到高维岳编辑的热情支持,在此深表谢意。本书参考了部分已有的相关邵逸夫的研究资料和成果,也对网络等媒体上的资料有所引用和借鉴,在此对这些成果和资料的作者和发表者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马得林 2014年10月28日于西安 书评(媒体评论) 邵先生毕生秉持爱国情怀,投身报国事业,维护香港繁荣稳定,热心公益,泽被后世,风范永存。 ——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 邵先生作为一位卓越的实业家,他在创造商业奇迹的同时,为香港乃至中国影视事业的繁荣、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作为一位著名的慈善家,邵逸夫多年来致力于支持教育等社会公益事业,为促进祖国内地的教育和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 邵爵士长期以来在香港大力推动演艺事业的发展,取得显赫成绩,他亦推动公益事业,包括在内地及香港的教育事业,还有在全球推动科研发展,是大家十分尊重的一名长看。 ——香港特首梁振英 他,被称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逸夫教学楼、逸夫图书馆、逸夫体育中心……他的名字陪伴几代学子,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成为他们求学、求知的最好见证。 他一手缔造的电影帝国,支撑起中国人的文化地标;他精心打造的艺术产品,丰富着时代的集体印记。他,更以为善的担当,构筑起一座难以逾越的道德丰碑。 他是邵逸夫,从富到贵,再到雅,107年的生命演绎的是一段精彩绝伦的传奇。而他留给世界的,更是无尽的精神财富。 ——光明日报 香港媒体大亨邵逸夫是香港电影业的代表性人物,将中国功夫电影带到西方,将香港这个曾经的英国殖民地打造成“东方好莱坞”。 ——路透社 邵逸夫打造的电影和电视帝国培养出了周润发和吴宇森这样的优秀电影人.也鼓舞了昆汀-塔伦蒂诺等西方电影人。邵氏影业帮助功夫电影传遍世界各地。 ——美联社 香港影视大亨邵逸夫的善举惠及了中国大陆和香港的教育与医疗事业,获得了中国领导人及英国女王的赞扬。 ——纽约时报 邵逸夫和他的兄弟们在香港和东亚创建了一个媒体帝国。 ——英国广播公司 在邵氏影业的黄金时代,每周都有超过200万观众在邵氏旗下的电影院观看该公司拍摄的动作电影。 ——每日电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