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本《婴幼儿的语言》中,通过倾听奈杰尔学习如何表意,韩礼德教授向我们揭示了语言如何通过互动和自我表达动态地发展。一个幼小孩子的会话回答了教育家和语言学家有关学习和语言本质的诸多问题。数据证实了一个理论观点:功能比形式更为重要,理论的证据就在学习之中。
儿童是一种充满意义的社会存在。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已经在利用各种资源表达意义。最早可以利用的资源就是他们的表意的身体。原始母语的第一个符号来自声音——即从哭叫转换为喊叫。儿童的表意能力随着身体功能的延伸而发展。儿童语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母语阶段、从原始母语向母语的过渡阶段、学习成人语言阶段。在这些不同阶段中,与他人互动、识解经验、建构话语按照先后顺序成为儿童语言发展的内在动力,体现了人类语言的元功能。
“韩礼德教授对儿童如何通过意义行为进行活动的开拓性详细研究也揭示了作为识解经验和建构人际关系的资源的人类语言是如何逐渐发展的。韩礼德对语言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准确认识从学前闲谈到学术写作等不同教育阶段语言意义构建的核心作用。《婴幼儿的语言》对所有社会科学家、教育工作者以及研究语言发展的学者都有借答意义。”
鸣谢
韩礼德教授前言
胡壮麟教授序言
黄国文教授序言
主编导引 韩礼德与中国传统学术
导读
前言
第一部分 婴幼儿与原始母语
编者的介绍
第一章 将儿童描述成意义的存在(1998)
第二章 学习如何表达意义(1975)
第三章 早期语言学习:一种社会语言学方法(1976)
第四章 语言发展的社会符号观(1974)
第五章 童年早期的意义与现实构建(1978)
第六章 对话的个体发生(1979)
第二部分 由婴幼儿话语向母语的过渡
编者的介绍
第七章 进入成人期语言(1975)
第八章 发展语言学如何解释作为系统的语言(1980)
第九章 从儿童语言向母语的过渡(1983)
第十章 对话的本质和对话的个体发生学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解读(1984)
第十一章 对话在儿童建构意义中的地位(1991)
第三部分 早期语言与学习
编者的介绍
第十二章 语言的相关模型(1969)
第十三章 语言发展的社会语境(1975)
第十四章 儿童语言发展的三个方面
学习语言、通过语言学习其他知识、学习语言本身(1980)
第十五章 以语言为基础的学习理论(1993)
第十六章 语法和教育知识的构建(1999)
参考文献
附录一奈杰尔原始母语的发展
附录二
附录三
早期语言发展与语言学习——《婴幼儿的语言》译后记
主要人名、术语中英文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