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集》是迄今最为完备、严谨、精致的林徽因作品全编,相当数量文稿、书信、照片首度曝光。本书收录的是林徽因的全部诗歌和散文作品,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喜爱林徽因,喜爱文学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好读本。它的出版,是对国内林徽因作品出版乱象的一次正本清源,也是对广大读者、研究者的一个庄重、严肃的交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林徽因集(诗歌散文)(精) |
分类 | |
作者 | 林徽因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林徽因集》是迄今最为完备、严谨、精致的林徽因作品全编,相当数量文稿、书信、照片首度曝光。本书收录的是林徽因的全部诗歌和散文作品,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是喜爱林徽因,喜爱文学的读者不可多得的好读本。它的出版,是对国内林徽因作品出版乱象的一次正本清源,也是对广大读者、研究者的一个庄重、严肃的交代。 内容推荐 《林徽因集(诗歌散文)》收有迄今可以找到的林徽因诗歌、散文领域的全部作品,注释详尽,校勘严谨。部分诗歌、散文系首度结集载入。 本书正文前插数百幅高画质林徽因原版影像、林徽因手迹,均系高清印制,整书布脊精装,集阅读价值、研究价值、收藏价值于一体。 目录 诗歌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 那一晚 笑 深夜里听到乐声 情愿 仍然 激昂 一首桃花 莲灯 中夜钟声 山中一个夏夜 微光 秋天,这秋天 年关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爱的赞颂 忆 吊玮德 灵感 城楼上 深笑 风筝 别丢掉 雨后天 记忆 静院 无题 题剔空菩提叶 黄昏过泰山 昼梦 八月的忧愁 过杨柳 冥思 空想 你来了 “九一八”闲走 藤花前——独过静心斋 旅途中 红叶里的信念 山中 静坐 十月独行 时间 古城春景 前后 去春 除夕看花 春天田里漫步 孤岛 死是安慰 给秋天 人生 展缓 六点钟在下午 破晓 昆明即景 一串疯话 桥 古城黄昏 小诗(一) 小诗(二) 恶劣的心绪 写给我的大姊 一天 对残枝 对北门街园子 十一月的小村 忧郁 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战阵亡 我们的雄鸡 诗——自然的赠与 散文 希望不因《软体动物》的公演 引出硬体的笔墨官司 悼志摩 惟其是脆嫩 第一幕 山西通信 窗子以外 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 蛛丝和梅花 《文艺丛刊小说选》题记 究竟怎么一回事 彼此 一片阳光 跋 方晶 试读章节 蛛丝和梅花 真真的就是那么两根蛛丝,由门框边轻轻的牵到一枝梅花上。就是那么两根细丝,迎着太阳光发亮……再多了,那还像样么?一个摩登家庭如何能容蛛网在光天白日里作怪,管它有多美丽,多玄妙,多细致,够你对着它联想到一切自然,造物的神工和不可思议处;这两根丝本来就该使人脸红,且在冬天够多特别!可是亮亮的,细细的,倒有点像银,也有点像玻璃制的细丝,委实不算讨厌,尤其是它们那么潇脱风雅,偏偏那样有意无意的斜着搭在梅花的枝梢上。 你向着那丝看,冬天的太阳照满了屋内,窗明几净,每朵含苞的,开透的,半开的梅花在那里挺秀吐香,情绪不禁迷茫缥缈的充溢心胸,在那刹那的时间中振荡。同蛛丝一样的细弱,和不必需,思想开始抛引出去;由过去牵到将来,意识的,非意识的,由门框梅花牵出宇宙,浮云沧波踪迹不定。是人性,艺术,还是哲学,你也无暇计较,你不能制止你情绪的充溢,思想的驰骋,蛛丝梅花竟然是瞬息可以千里! 好比你是蜘蛛,你的周围也有你自织的蛛网,细致地牵引着天地,不怕多少次风雨来吹断它,你不会停止了这生命上基本的活动。此刻“……一枝斜好,幽香不知甚处,……” 拿梅花来说吧,一串串丹红的结蕊缀在秀劲的傲骨上,最可爱,最可赏,等半绽将开的错落在老枝上时,你便会心跳!梅花最怕开;开了便没话说。索性残了,沁香拂散同夜里炉火都能成了一种温存的凄清。 记起了,也就是说到梅花,玉兰。初是有个朋友说起初恋时玉兰刚开完,天气每天的暖,住在湖旁,每夜跑到湖边林子里走路,又静坐幽僻石上看隔岸灯火,感到好像仅有如此虔诚的孤对一片泓碧寒星远市,才能把心里情绪抓紧了,放在最可靠最纯净的一撮思想里,始不至亵渎了或是惊着那“寤寐思服”的人儿。那是极年轻的男子初恋的情景,——对象渺茫高远,反而近求“自我的”郁结深浅,——他问起少女的情绪。 就在这里,忽记起梅花。一枝两枝,老枝细枝,横着,虬着,描着影子,喷着细香;太阳淡淡金色的铺在地板上;四壁琳琅,书架上的书和书签都像在发出言语;墙上小对联记不得是谁的集句;中条是东坡的诗。你敛住气,简直不敢喘息,踮起脚,细小的身形嵌在书房中间,看残照当窗,花影摇曳,你像失落了什么,有点迷惘。又像“怪东风着意相寻”,有点儿没主意!浪漫,极端的浪漫。“飞花满地谁为扫?”你问,情绪风似的吹动,卷过,停留在惜花上面。再回头看看,花依旧嫣然不语。“如此娉婷,谁人解看花意,”你更沉默,几乎热情的感到花的寂寞,开始怜花,把同情统统诗意的交给了花心! 这不是初恋,是未恋,正自觉“解看花意”的时代。情绪的不同,不止是男子和女子有分别,东方和西方也甚有差异。情绪即使根本相同,情绪的象征,情绪所寄托,所栖止的事物却常常不同。水和星子同西方情绪的联系,早就成了习惯。一颗星子在蓝天里闪,一流冷涧倾泄一片幽愁的平静,便激起他们诗情的波涌,心里甜蜜的,热情的便唱着由那些鹅羽的笔锋散下来的“她的眼如同星子在暮天里闪”,或是“明丽如同单独的那颗星,照着晚来的天”,或“多少次了,在一流碧水旁边,忧愁倚下她低垂的睑”。 惜花,解花太东方,亲昵自然,含着人性的细致是东方传统的情绪。 此外年龄还有尺寸,一样是愁,却跃跃似喜,十六岁时的,微风零乱,不颓废,不空虚,踮着理想的脚充满希望,东方和西方却一样。人老了脉脉烟雨,愁吟或牢骚多折损诗的活泼。大家如香山,稼轩,东坡,放翁的白发华发,很少不梗在诗里,至少是令人不快。话说远了,刚说是惜花,东方老少都免不了这嗜好,这倒不论老的雪鬓曳杖,深闰里也就攒眉千度。 最叫人惜的花是海棠一类的“春红”,那样娇嫩明艳,开过了残红满地,太招惹同情和伤感。但在西方即使也有我们同样的花,也还缺乏我们的廊庑庭院。有了“庭院深深深几许”才有一种庭院里特有的情绪。如果李易安的“斜风细雨”底下不是“重门须闭”也就不“萧条”得那样深沉可爱;李后主的“终日谁来”也一样的别有寂寞滋味。看花更须庭院,深深锁在里面认识,不时还得有轩窗栏杆,给你一点凭借,虽然也用不着十二栏杆倚遍,那么慵弱无聊。 当然旧诗里伤愁太多;一首诗竞像一张美的证券,可以照着市价去兑现!所以庭花,乱红,黄昏,寂寞太滥,诗常失却诚实。西洋诗,恋爱总站在前头,或是“忘掉”,或是“记起”,月是为爱,花也是为爱,只使全是真情,也未尝不太腻味。就以两边好的来讲;拿他们的月光同我们的月色比,似乎是月色滋味深长得多。花更不用说了;我们的花“不是预备采下缀成花球,或花冠献给恋人的”,却是一树一树绰约的,个性的,自己立在情人的地位上接受恋歌的。 所以未恋时的对象最自然的是花,不是因为花而起的感慨,——十六岁时无所谓感慨,——仅是刚说过的自觉解花的情绪,寄托在那清丽无语的上边,你心折它绝韵孤高,你为花动了感情,实说你同花恋爱,也未尝不可,——那惊讶狂喜也不减于初恋。还有那凝望,那沉思…… 一根蛛丝!记忆也同一根蛛丝,搭在梅花上就由梅花枝上牵引出去,虽未织成密网,这诗意的前后,也就是相隔十几年的情绪的联络。 午后的阳光仍然斜照,庭院阒然,离离疏影,房里窗棂和梅花依然伴和成为图案,两根蛛丝在冬天还可算为奇迹,你望着它看,真有点像银,也有点像玻璃,偏偏那么斜挂在梅花的枝梢上。 二十五年新年漫记 P138-140 序言 建筑家的眼睛 诗人的心灵 梁从诫 一座低低的石墓,默默地隐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墓碑上的姓名,在那连死者都不能不呻吟的年月中被人毁去了,只留下一方已经黯淡缺损,但总算幸存下来了的汉白玉,上面镌刻着一簇有着浓厚的民族韵味,丰满而又秀丽的花圈。偶来的凭吊者很少会知道,这花圈原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是那碑座上雕饰的一个刻样。一九五五年,它被移放到这座墓前,作为一篇无言的墓志,纪念着它的创作者,墓的主人:女建筑学家和诗人林徽因。 林徽因(早年写作徽音)一九○四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全家迁居北京。当还是一位少女的时候,她在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敏感和能力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九二○年,林徽因随父亲去英国。一年后回国时,这个中国女中学生典雅的英语和对英国文学的修养曾使她的英国教师们称赞不已,而她那热情的性格和长于审美的气质也吸引了不少比她年长的新文学界朋友。在英国期间,由于一位同窗英国姑娘的影响,她开始对建筑艺术发生兴趣。 二十年代初,林徽因结识了著名的维新派政论家、学者梁启超先生的长子,当时的清华学生梁思成。在这两个年轻的艺术爱好者之间,很快就建立起了亲密的友情。不久,他们先后来到美国,就读于宾州大学,并共同决定要以建筑学为终生事业。由于当时这所大学的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得入该校美术学院,但选修的主要却是建筑系的课程。一九二七年,她以学士学位毕业于美术学院;同年,梁思成获得建筑系硕士学位。此后,她又转入著名的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贝克教授的工作室中学习舞台美术设计,成为我国第一位在国外学习舞美的学生。一九二八年,这一对新婚的同行回到了祖国。 虽然人们常常把林徽因说成是一位诗人、文学家,但实际上,从整个一生来说,文学创作并不是她的主要事业。三十年代,在梁思成作为一个年轻、热情的建筑学家所进行的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开创性的科学研究活动中,林徽因始终是他最密切、最得力的合作者之一。她不仅陪同梁思成多次参加了对河北、山西等地古代建筑的野外调查旅行,而且还同梁思成合作或单独撰写了调查报告多篇,发表在专门的学术刊物——《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上。它们至今仍被这个行业的专家们认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她为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重要工具书《清式营造则例》所写的“绪论”,可以说已成为这个领域中所有研究者必读的文献了。 然而,严肃而又十分专门的科学研究工作并没有限制林徽因文学家的气质。相反,这两个方面在她身上总是自然结合、相得益彰的。她所写的学术报告独具一格,不仅有着严谨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内容,而且总是以奔放的热情,把她对祖国古代匠师在建筑技术和艺术方面精湛的创造的敬佩和赞美,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这些报告的许多段落读起来竟像是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散文作品。 也是在三十年代,林徽因在学术研究活动之外,开始发表了一些文学作品,包括中、短篇小说,剧本,散文和诗。数量虽然不多,却引起了读者相当的反响。 虽然出身于旧式的上层家庭并生活于优裕的环境,但可贵的是,林徽因确实表现出某种突破自身局限的倾向。她早期的几篇文学作品,如小说《九十九度中》,散文《窗子以外》、《吉公》和未完成的多幕剧《梅真同他们》等,从一个侧面分明地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分野以及由此而来的各个领域中的矛盾和斗争。尽管她所表现的主题和人物同当时真正严酷的社会现实和矛盾的焦点还有着很大的距离,但从中却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窗子”以外的生活的探索和追求。她的感情也是分明的:一切同情都在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的一边,而对那些权势者,不论是“旧派”的还是“洋派”的,即或是以“文化人”面目出现的也罢,都投之以直率的敌意和鄙薄。她个人的生活背景,使她对后者的揭露和批判,虽然还谈不上有革命的含义,却表现了一种特有的深刻性和说服力。而且,也许正因为她不是出自对某种政治伦理的概念化的追求,反而使她所表达的爱和憎显得格外真诚而自然。这一切,使她的这一部分作品完全不能同被有些人讥为“客厅文学”的那类东西相提并论。 同样难得的是,以林徽因那样的社会处境,却能够相当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同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隔膜,孕育着一种要走向人民的愿望。多次在华北农村地区进行的古建筑野外调查,使她有机会亲眼看到当时那些偏僻农村中困苦的生活,多少体会到劳动者的艰辛、质朴和憨厚。她对他们充满了同情,但又发觉自己同他们之间有着一道她在当时还不能理解也无法逾越的无形的墙,于是写下了以这种矛盾心情为基调的散文《窗子以外》。 林徽因曾以诗闻名于当时的文学界。但她的诗却和上面谈到的其它作品有所不同。如果说,她通过自己的小说、剧本和散文,是有意识地要对当时她所观察到的社会现实有所反映的话,那么,她的早期诗作,除少数几首曾表露了对民族命运所怀的忧患感和深沉的爱国心之外,更多地却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的,探索着生活和爱的哲理;是一种恬静生活中内向的精神发掘,因而其社会意义不如前一类作品那样显著,题材也显得比较狭窄。她的诗之所以受到一些读者的赞赏,主要是因为诗中所流露的情感的真挚、细密和纯净,以及在表现形式上和手法上的清新和完美。她在诗中所用的语言,明快而隽永,常能准确、生动地捕捉和描绘出瞬息即逝的意境的幻动和思绪的微妙变化,并有着鲜明的韵律性。特别是在她自己朗读的时候,常常像是一首首隐去了曲谱的动听的歌。她的诗,又长于用写景的手法来抒情。尤其具有特色的是,她对中国古代建筑的了解、热爱和她在美术方面的修养,常常使她的作品中出现对建筑形象和色彩的描绘,或以之作为文学上的比喻。例如,在她的诗《深笑》中,人们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 是谁笑成这百层塔高耸, 让不知名鸟雀来盘旋?是谁 笑成这万千个风铃的转动, 从每一层琉璃的檐边 摇上 云天? 在写于抗日战争初期的《昆明即景》中,她曾把当地民居底楼高八尺、二层高七尺的典型制式也纳入了自己的诗句: 那上七下八临街的矮楼, 半藏着,半挺着,立在街头, 瓦覆着它,窗开一条缝, 夕阳染红它,如写下古远的梦。 ………… 这一切,使她的诗别具一格,在我国白话诗的园地里,走了一条旁人没有走过的路。 同他们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留学生一样,林徽因虽然在国外留学多年,却有着强烈的民族感情。她和梁思成在美国攻读建筑学期间,读到的是欧洲建筑史:古希腊、罗马建筑的遗迹,西欧哥特式、罗柯柯式的宫宇、教堂,几乎每一处拱门、每一根石柱,都有着详尽的记载和分析;而中国建筑,那无数古朴的寺庙、辉煌的宫殿,在西方建筑界眼中,却像是不存在一样。对中国古建筑稍微认真一点的论述,甚至要到日本学者的著作中去寻找!这种情况,正是激励他们立志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来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基本的推动力。然而,当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不久,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就踏遍了我国华北的大片土地,他们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断了。一九三七年七月,当日寇的炮火在卢沟桥畔响起的时候,林徽因正和梁思成在山西五台山地区进行野外调查。当他们由于在深山里发现了国内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而欣喜万分的时候,却传来了战争爆发的可怕消息。由于正太铁路已不通,他们历尽艰辛才辗转回到日军已兵临城下的北平。这时,林徽因曾用大而整齐的字体给正随亲戚在外地过暑假的八岁的女儿写信说:“如果日本人要来占北平,我们都愿意打仗。我觉得现在我们做中国人应该要顶勇敢,什么都不怕,不怕打仗,更不怕日本人,要什么都顶有决心方好。” 此后不久,林徽因、梁思成便全家离开了已经沦陷的北平,跋涉数千里,迁到了昆明。在途经长沙时,日寇的飞机曾把他们的住处炸成一片瓦砾,全家人仅以身免。一九四一年冬,他们又从昆明迁到了四川宜宾附近一个偏远的江村。 八年抗战,艰难的生活、飞腾的物价、日寇的空袭、不断的“逃难”、越来越差的生活条件,使林徽因肺病复发。从一九四一年起,她就经常发烧卧床,从此再没有享受过健康人的欢乐。然而这一切,都没有能遏止住她在精神上的创造活动。这个时期,她基本上已经无暇从事认真的文学创作了。在这方面,除了若干诗稿之外,已没有什么重要的作品。但是,战时“大后方”知识分子艰苦的生活,同社会现实更多的接触和更深的了解,对战局的忧虑以及个人的病痛,已使林徽因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反映在她的诗稿中,三十年代那种安逸、婉约的格调已不多见,而开始发出某种悲怆、沉郁,甚至是苦涩的音响;诗中也不再限于捉摸个人心绪的沉浮变幻,而渐渐出现了更多尖锐的社会乃至政治主题。为哀悼在与日寇空战中捐躯的弟弟而写的诗稿《哭三弟恒》和鞭笞恶劣的社会风气对年轻知识分子心灵的侵蚀的长诗《刺耳的悲歌》(已佚),表现了她创作思想的这种转变。 这个时期,学术上的研究和创作活动在林徽因的生活中有着更加重要的地位。她在疾病的折磨下,在那穷乡僻壤几乎不蔽风雨的几间农舍里,常常是伴着如豆的菜籽油灯光,用了几年时间,帮助梁思成反复修改并最后完成了《中国建筑史》这部重要著作的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初步实现了他们早在学生时代就已怀有的学术宿愿。除了她身边的亲人和最接近的合作者之外,也许没有人会知道,林徽因为了这两部著作曾贡献了多少心血,在自己的健康方面,又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一九四六年夏,梁思成应聘到清华大学主持建筑系的创建工作,林徽因终于回到了她在八年战乱中所日夜思念的北平。然而,她却无可奈何地发现,曾经成为她创作基调的那种战前闲逸的生活,同她自己的青春和健康一道,都已成为往日的回忆而不能再现了。这时,她同中国人民大革命的洪流仍是隔膜的,但对于旧政权的腐败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却已有了切身的感受。多年忧患的生活和长期卧病,曾使她产生过相当灰暗的情绪,并写了一些调子低沉的短诗。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她一再谢绝了外国朋友的邀请,不肯到美国去长期疗养,而宁愿留国内,同自己的同胞共命运。解放前夕,她曾在朋友们面前激动地表示过:深信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会也不该选择这样的时机离开祖国的。也许多少有点偏激吧,她对于不信奉这个原则的人,始终是不能理解也不肯原谅的。 一九四九年初,林徽因所住的清华园已经解放了,而解放大军对北平的包围正紧。林徽因和梁思成一样,不仅为城内亲友、百姓的安危而日夜担心,而且一想到这座举世无双的文化古都,城内那无数辉煌的古代宫殿庙宇,可能即将毁于攻城的战火时,就忧心如焚,几乎夜不能寐了。就在这时,一天,突然有两位解放军来到家中求见,在大吃一惊的梁思成面前摊开了一幅大比例的北平军用地图,请他用红笔圈出一切重要的文物古迹的位置,以便在大军万一被迫攻城时尽一切可能予以保护……这生平第一次同解放军的直接接触,使这一对以中国古建筑为第二生命的夫妻激动得热泪盈眶,而几乎在一夜之间,就消除了他们对共产党的一切疑虑,从此便把自己的命运同新中国凝在了一起。 解放以后,林徽因的病势虽更加沉重,但她却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以极大的热忱,忘我地投入到人民共和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她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北京市人民政府任命她为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委员;不久,又被选为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认真地参加了首都的城市规划工作,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同志们一道,提出了很有远见的总体规划草案;她还以极大的科学勇气和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精神,抵制了当时来自各方面,包括来自“外国专家”的许多武断的、错误的意见,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提出了修建“城上公园”的新颖设想;她十分关心供普通劳动者居住的小型住宅的合理设计问题,为建筑系研究生开了专题课,亲自做出了多种设计方案;她热心于北京传统手工艺的复兴,应工艺美术界一些同志的邀请,扶病来到当时濒临停业的景泰蓝、烧瓷等工艺工场调查研究,熟悉生产程序,为这些工艺品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而又便于制作的新式图案并亲自参与试制,同时还热情地为工艺美术学院培养研究生。她还热心于文化普及工作,在百忙中曾为《新观察》等刊物写了一系列介绍我国古建筑的通俗性文章。常常为此在病榻上就着一块小画板写作到深夜。 建国后不久,林徽因和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教师一道,接受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设计国徽图案的光荣任务。连续几个月,她把自己的全部热情都倾入了这件工作,呕心沥血,一次次地参与修改设计,又一次次带病亲自和同事们一起把图纸送到中南海,请周总理等领导同志审查、提意见,直到方案最后确定。在讨论国徽图案的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林徽因被特邀列席。当她亲眼看到在毛主席的提议下,全体代表以起立方式一致通过了她所参与设计的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国徽图案时,禁不住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而这时,她已经病弱到几乎不能从座椅上站起来了。 这以后,林徽因又参加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修建工作,并承担了为碑座设计饰纹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她凭自己对中国古代雕刻纹饰方面的深刻了解和工艺美术方面的素养,十分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创作。同时,她也耗尽了自己的最后一分精力,以致没有能亲眼看到这座历史性建筑物的落成。 熟悉林徽因的人还不会忘记,在从事上述这些工作的同时,她又是一个多么热心于培养、引导青年的人。常常一连几个小时为他们讲课,同他们交换意见、谈话,全然不顾自己已是一个多么衰弱的病人。为了启发后学者,她不仅贡献着自己的学识,也贡献了那仅有的一点健康。 一九五五年四月,林徽因教授终因久病医治无效而与世长辞了,终年只有五十一岁。虽然她参加人民的革命工作只有短短的五年时间,但由于她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人民给了她以很高的荣誉,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中。 作为一个文学、艺术家,林徽因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由于她对中国和西方传统文化、艺术的广博知识和深厚的修养,她总是孜孜不倦地探求怎样吸取其中最优秀的成分以表现现代的、民族的题材与风格。她的作品,无论是文学方面的,还是建筑或造型艺术方面的,都明显地表现出她在这种探索中所做出的可贵努力。民族的形式已成为她在艺术风格上的一个鲜明特色。她发表过的文学作品虽然不多,但它们在一个时期中,对于我国白话散文和诗歌,在形式、韵律、风格和技巧方面是有一定影响的。可惜的是,现在所能收集到的,仅是她早期作品中的一小部分,而在她思想和艺术上更为成熟时期的许多诗稿、文稿,却再也没有可能同读者见面了。在那灾难性的十年中,它们也遭到了和她墓碑上的名字相同的噩运,毁失殆尽了。 林徽因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不幸的。这样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被誉为“一代才女”的女性,在旧社会,潜力却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充分的发挥;而她最好的年华,又大半被消磨在动乱的生活和疾病之中了。直到解放后,她的知识和才干才第一次真正找到了施展的天地。时代的需要、对新中国的挚爱,在她身上激发出了令人感佩的创造热情。然而,她心中那曾经是炽烈的生命之火,却过早地燃到了尽头,“蜡炬成灰”,无可奈何地熄灭了。这使一切熟悉她、爱慕她的人都不能不感到深深的惋惜和悲哀。 尽管如此,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白话文学发展的道路上,林徽因毕竟还是留下了自己那明晰、轻盈的足迹;在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工作中,她也以开创者之一的身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解放以后,她在建筑教育和美术创作中播出的种子和洒下的心血已开花结果,有的更已凝于历史的丰碑,获得了与人民共和国共存的殊荣。对于死者来说,这也应是具有深意的安慰了。 后记 二○一四年是诗人、建筑学家林徽因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一些单位、团体和个人纷纷借此机会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才女。虽然在文学、建筑等领域多有建树,但她曾长期被世间遗忘;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人民文学出版社才出版了第一本林徽因的作品集——《林徽因诗集》。自此,与她相关的图书逐渐面世,她又回到了热爱她的读者中间,她的才华和美丽又被众人所关注。 我的丈夫梁从诫一直深深怀念他的母亲林徽因。我们的国家结束了多年动荡之后,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人们有了回忆、反思的可能。也就是在此时,从诫开始回顾母亲对他一生的关爱和影响。百忙之中,他深情写下了三篇从不同角度回忆、介绍林徽因的文章。在几乎全力投入环境保护事业的一九九九年,他又挤出时间,整理出版了两卷本《林徽因文集》,初步实现了长期埋藏在心底的夙愿。 从诫一定会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母亲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际,人民文学出版社决定对他所编的《林徽因文集》进行修订、增补。这也是他生前期盼已久但却未能完成的事情。 此次新版文集更名为《林徽因集》。严格说来,这部文集的面世是多方努力的结果;但它在编辑原则和体例上,依然遵循从诫的原意,书中使用的主要资料是从诫生前编理好的,一些新增篇目也是从诫生前曾经拟定的;因此,我们仍说这部文集是梁从诫所编。 较之从诫所编旧版《林徽因文集》,新版《林徽因集》主要有以下特点:一、增收了近年来发现的林徽因文学、建筑、美术方面的文字。二、增收了部分书信,书信原文系英文的,均排入英文原文,与译文对照;有些书信,为便于阅读,附录了对方来函。三、增收了大量林徽因生平照片,林徽因文学、建筑、美术手稿和书信手稿原件照片。四、将旧版文集的“文学卷”分为“诗歌、散文卷”和“小说、戏剧、翻译、书信卷”;将旧版文集的“建筑卷”分为“建筑、美术卷”,“建筑、美术卷”又分上下两册,故整部文集为三卷四册。 《林徽因集》所收作品,产生于作者所生活的年代,其中部分字、词、标点的写法和文句的表达有别于今天的惯例;为了尊重历史,除明显错讹之处外,一仍其旧,未做改动。 作为从诫的妻子,我努力按照我所知道的他的原意对林徽因的作品进行再次梳理,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王一珂先生密切合作,力求把新版林集做好。可以说,新版《林徽因集》较之旧版文集更加丰厚、严谨、完善,也是目前行世的最完备的本子。我的工作是为了完成从诫的心愿,为了告慰从诫和他母亲的在天之灵,也是为了那么多热爱和怀念着他们的读者。 此书的整理和编辑得到了多方支持和帮助。林洙为“建筑、美术卷”提供了大量图片资料,提出了宝贵建议;梁再冰订正了文集图片的注释;吴荔明提供了部分照片;于葵提供了部分照片以及林徽因书信部分的英文原稿,并对其进行了整理核对;沈龙珠、沈虎雏先生提供了林徽因与沈从文的照片及书信原稿;崔勇先生提供了林徽因勘察天坛的照片;陈学勇先生提供了林长民和林徽因的部分资料,并对书信部分所附林长民致林徽因的一批函件进行了细致的校勘注释,我们从他所编的《林徽因文存》中汲取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提供了林徽因与胡适的照片及书信手稿;中国现代文学馆提供了林徽因的部分书信手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人民美术出版社对新版《林徽因集》的整理提供了帮助。王一珂先生的工作贯穿始终,不无巨细,他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同志们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此,谨向上述个人和单位致以诚挚的谢意。 二○一四年六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