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纳西族卷)
分类
作者 杨世光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佳作荟萃,群星璀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部分,中国作家协会编辑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盛事。这套丛书编选了各个少数民族各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景象,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本册为纳西族卷,由杨世光主编。

内容推荐

杨世光主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纳西族卷)》,抽绎到的是作家们更为丰富的具象,栩栩然跃动在这卷作品的字里行间,显现出纳西族新时期文学队伍的如下特征:

老作家矢志不渝,笔耕不辍。哲思灵动的诗人杨琦,以随笔名世的赵银棠,以短篇小说步入文坛的赵净修,用18年写成142部长篇小说的历史演义巨匠王丕震等,长寿而跨入新时期,孜孜不倦创作,直至鞠躬尽瘁而谢世;进入古稀的老作家木丽春、牛相奎、戈阿干、杨正文、和国正、杨森……

中青代作家稳健有为、自强不息。英年早逝的沙蠡,毕生以文学为梦想,出版了20余部作品,无憾于己,无愧于世;军旅作家和国才的小说和拉木·嘎土萨的诗文,摘取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骏马奖前身);白郎的文化散文,大气、深邃,充满历史感和社会感;人狼格的诗,深远空灵,能达到灵魂深处;和克纯的诗,以个性的话语点染社会与人生;蔡晓龄的诗与小说,摇曳生姿,富于张力;和绍全的散文别具一格地反映时代和人生命运;白庚胜、杨福泉的散文,透出一股学术气韵;周文英的散文因真因情而动人,她还以本民族的角度审视作品,写下一批高质量的评论;和大海的散文博语锐思,卓有棱角。

青年作家层出不穷,前景灿然。当中的佼佼者和晓梅的中短篇小说,连连发表于国内重点刊物;东巴夫出道即不凡,获滇西文学奖;和凤琼的小说充满了神奇灵性;周杰的诗细腻动人;90后的李志文初露锋芒,等等。他们涉濯新潮,文感新敏,手法新灵,语境新阔,透出一派新气。

目录

序 杨世光

小说

 铁核桃木丽春

 化雪图戈阿干

 茉莉花和家修

 江枫渔火和经雁

 渔翁魂夫巴

 神秘的葛洛比山妖亚笙

 摩鲁娜,摩鲁娜和国才

 烂品和国正

 炸米花沙蠡

 东巴恋牛耕勤

 昌青街记事和晓梅

 寻找灿丹蔡晓龄

 蒲公英的秘密(儿童文学)可雪

 东巴猎人杨正文

 情蛊和凤琼

 寻马记东巴夫

散文

 永宁之行赵银棠

 难忘的追思(外一篇)白庚胜

 一篇迟写的祭文周文英

 金沙滩和瑞尧

 飘落的山花和绍全

 读不尽的金沙江(外一篇)杨世光

 李霖灿埋发玉龙雪山杨福泉

 寻找绿太阳张春和

 最后的书斋杨湛

 地球一奔(节选)杨一奔

 守望与恐慌和大海

 灵光消逝的祖地白郎

 母亲,我只能在梦中见到你拉木嘎土萨

 丽江二题和振华

 访赵银棠先生李世宗

 玉河,童年的记忆牛相奎

 那片叶叶和寿仙

 午夜情思李志文

 雨中行吟刘志文

 狮子山古柏林和强

诗歌

 刮风的时候(二首)和建华

 普通人的葬礼(二首)夜航

 太阳回声李力能

 杨琦诗钞(七首)杨琦

 涅槃了一季绯红的莲花青青

 归隐半小时(三首)和家胜

 挥开两声轻叹杨蔚婷

 月华星辉里(五首)和克纯

 没有云的天空(三首)拉姆周雯

 水妖巴纳木

 锋芒(十首)人狼格

 丽江私语(四首)周文华

 茶马古道肖淑娥

 记忆的碎片(五首)周杰

 我与缪斯开玩笑(五首)杨璇

 今夜在瓦刷(三首)李志宏

 失散(三首)祁萍

 在音乐中醒来(四首)李俊佑

长篇小说存目

后记

试读章节

铁核桃

木丽春

铁核桃姓树,名峨美。峨美用纳西话说,就是指丰收神。老树的阿爹、阿嫫,给他取了这个吉祥如意的名字,是指望家里常留住丰收神,五谷丰登,箩满囤溢。但是,老树从他懂事起,不知道是由于命薄,配不上这个吉祥如意的名字,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旧社会的二十多年,他只见过屋里箩底朝天,空囤里冷风打唿哨的凄凉景象。

年轻的时候,老树是个说话也用歌子答问的活泼有趣的小伙子。他会弹奏一手好口弦,节日的歌场对歌,村寨里的婚丧嫁娶,他都跑去对调子,所以周围村寨里的人,誉称他是“金口弦”。可是老树自打二十岁上,娶过了亲,一副铁肩膀就担起了一家三口人的生活,每年等老树把家里的一季庄稼忙完,领着妻子下坝,他走村串寨揽短工,妻子则到地头拣拾遗漏的穗头籽粒。有一次,老树下坝揽短工回山后,不知道是着了什么邪,一跺脚把口弦、竹笛砸得粉碎,从此,他像条冰冻的小河水一样沉默,不唱不笑了。老树在坝子里闯荡几年,使他那羊羔一样温驯的脾气,变得像牯子牛一样“犟”起来了。

老树住的穷山窝,是个高海拔地区,气温低,日照短,霜期长,只能种植一季庄稼。粮食的当家品种只是洋芋、荞子,还有低产的燕麦。而狠心的山主却立了个毒辣的规矩:佃农只能用小麦交租。这就逼得山民们每年秋收后,背着洋芋、荞子,跑到坝子拿粗粮去兑换细粮,要向人磕头求情,小麦才能兑上手;更可怜的是地里无收的佃农,不得不下坝子卖工换粮,这真是一条杀人不见血的勒脖子绳子。

秋风紧吹雁南归,地里的秋粮上场了。山主三催四逼地向老树家来讨租,老树朝箩筐一指,原来箩里装的只有洋芋、荞子。山主气白了脸,喊道:“谁收你的臭洋芋、烂荞子!你为什么不给老爷准备下小麦租,你是吃了虎奶长大的?”

“租地里只产洋芋、荞子,你却逼着交小麦,这不是麂子身上取麝香,黄牛头上割鹿茸吗?!”老树咬着牙说。

山主听了老树的话,就像吃了芋头老根,舌肿唇麻:“你简直是个咬不烂、砸不碎的铁核桃!”

从这以后,佃户们给山主交租,一个个仿着老树的办法,破除了往常的规矩。这样,山窝里就传开了“铁核桃”斗败山主的美谈。

老树心里记住了他与山主争斗时说过的一句话:“等我种的荞子窝里长出小麦来的日子。”当时老树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同山主斗气;后来,这句话却像一根针一样,隐隐地锥着他的心,久而久之,也就在老树的心窝里滋生了一个信念:不怕说我老树糊涂,受人耻笑,在生我养我的荞子窝里,一定要种出小麦来!  老树这人,想定的事情,高山大川也挡不住他的。他搜罗了屋里仅存的两升荞子,换回了一土碗小麦种子,就在山窝里种起了小麦。

这惹起了村里人的纷纷议论。有的讥讽说:铁核桃真是想在刺猬身上剪绒毛,想得美……每当这些闲言冷语灌进老树耳里,他心里暗暗嘀咕:“山沟是水冲出来的,路是人踩出来的;不怕走不出一条新路来。”

旧历八月十五日下的麦种,很快熬到了九月中旬。这时候,地头的小麦嫩悠悠地泛青了,它长得比坝子里的小麦还肥壮。这时村里爱闲唠的人的嘴脸变了模样,一声接一声地热烘烘地喊他“大哥”、“兄弟”……老树心里暗暗嘀咕:“要走的路是长的,每一步路的脚下都隐伏着跌跤的滑石板……”

不出老树所料,阴历九月中旬的一天,天降浓霜,山窝里就像落了一场小雪花似的,地上厚厚地印了一层霜粒,嫩悠悠的小麦,就冻得像冰棍一样,等到太阳一亮山,麦苗就像开水烫过一般萎蔫了。老树眼看麦苗被厉霜糟踏,气得眼睛也发了黑了,过了一袋烟的工夫,老树才慢慢回过神来。这时村头巷尾,那些爱闲唠的人又唠叨开了:噶是,我早就料到了,穷山窝里飞不出金凤凰。老树真是着邪了,尽想些吊在半天空的抓瞎事情,自讨苦吃……老树每当听到这些风凉话,心里就暗暗思忖:要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有时会迷路,免不了也要跌跤,但走的次数多了,方向会明的,路也会踏出来的……

三天的时间一晃就过去了,被厉霜造害的麦苗,干枯得像干松毛一样。可老树丝毫没有心灰意懒,他又每天早上担着一副水桶,在来回三四里的路径上,挑着一担又一担的泉水,不停歇地浇洒着麦苗。直到度过了严冬,迎来了阳春三月,老树的麦地里,在那裸露着赭黄的泥土的地里,露出了一芽嫩生生的绿叶。老树真的就像个顽童一下逮住了只山雀一样,高兴地一蹦三尺高。他在心里暗暗想到:竟然活了一株麦苗,将来高海拔地区会有十株、百株、千株……满山的麦苗成活起来。他想着想着,仿佛眼前泛起了满山遍野的小麦绿浪;绿浪又变幻成了金黄的麦粒……老树自己也仿佛年轻了,口中不禁哼起了年轻时候爱唱的“谷气调”。他乐得把水桶忘记在地边了,一口气跑回家里,高兴地一把拉着蹲在火塘边烘荞饼的媳妇,没头没脑地说:“孩子他嫫,有救了,有盼头了,一株、十株、百株……十年、百年……儿子、孙子……一代接着一代,我们高海拔地区一定会扬起金黄麦浪,把低产的荞子燕麦驱逐出穷山窝……”老树的媳妇,自同他成家以来,只看见过老树终日拧紧眉疙瘩,从没有看见过他这样的舒心过,所以也高兴起来。

麦收的时节到了,坝区的农民忙得脚不沾地;老树也在这个时辰,在他的一棵小麦上,收了七粒如珍珠般透亮的麦粒。七粒麦子,老树当着眼珠一样爱护着,他怕馋嘴的耗子偷吃了麦粒,也怕麦粒受湿气着霉,他精心地用一块布包了里三层外三层,珍藏进一个土罐里,挂在火塘上方的大梁上。第二季秋播时节,老树把七粒种子下播了,七粒种子出了七芽麦苗,在霜期当中,麦苗又被厉霜冻死了两棵,只成活了五棵,麦收时又收了四十一粒麦子。这样,一年跟着一年,老树培育出了三升麦种。谁知道这消息传到了山主的耳朵里,山主来收租了:

“老树,听说你山窝里种出了麦子,稀奇,稀奇,今天我可想尝尝这个鲜哩!”

“你要收地租,荞子该交几升,洋芋该交几箩,我可不会给你拉欠半粒一颗,但是要想尝我的新麦,办不到。”老树拍着胸脯说。

“麦子是我的地里种的,地里种出什么粮,就该交什么租。”

“新麦全在这里。”老树抬手指了一个筐,“你想饱饱眼福可以,想摸它,你还没长这双手哩!”

山主一气之下,想收回他的地,可是转念一想,老树从来没有拉欠过半粒一籽荞子洋芋的地租。收了地,岂不丢失了一头肯下苦功夫的老黄牛?如果相逼太紧,宁折不弯腰的老树一动肝火,拍拍屁股迁出这穷山窝,也难得招寻像老树这般勤恳务实的佃户,于是便无可奈何地说:

“你呀你,你这咬不烂、砸不碎的铁核桃!”

P3-6

序言

展示与起点

丹增 白庚胜

在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中国作家协会正式推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这项工程得到中宣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旨在按照党的文艺政策及民族工作总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学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从培养人才、鼓励创作、加强译介、资助出版和理论批评建设等方面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提高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质量,繁荣民族文学创作,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大发展、大繁荣。

佳作荟萃,群星璀璨。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的一部分,我们编辑出版了“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这是对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成果的梳理和检阅,是我国少数民族发展的大事,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盛事。这套丛书编选了各个少数民族各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集中展示了新时期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繁荣发展的景象,也拓展和扮靓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版图。

中华民族,是由我国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文明,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构建的;中国文学,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各民族翻身解放,社会面貌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共和国平等一员的55个少数民族,都以自己的方式投身于社会主义的国冢建设。文学创作是参与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内容,因而促使各民族的文学也逐步走向发展、创新和繁荣。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多民族、多语种、多门类与多梯次的文学队伍正在壮大。目前,55个少数民族在中国作家协会都有了自己的会员。他们有的是本民族的第一代作家,有的是本民族作家群的代表,有的在国内和国际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次入选的作品,是1976年至2011年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短诗等门类的佳作。长篇小说、长篇诗歌和长篇报告文学则暂列存目,适时另行选编出版。

从语种上看,入选的作品有直接用汉语言文字创造的,有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原创后译成汉文的。由于历史文化与生产生活的演变,我国少数民族有的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的曾经有过但现在不再通用,有的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是由多重元素构成的,如语言文字、题材、主题、族属、审美心理、抒情方式、风俗画、风景画和哲学宗教理念等。所以.考查文学的民族性要综合多重进行,避免片面性和单一性。从入选的用汉语文创作的作品来看,他们同样表现了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写出了本民族“精神生活的花朵和果实”。“真正的民族性不在于描写农妇的无袖长衣,而在具有民族精神”。还有很多生动具体事例都证明了运用汉语言创作的少数民族作家同样可以创作出优秀的民族作品,同时表现出我们很多少数民族作家深厚的汉语言修养与杰出的才智。所以,提倡学好汉语言、用好汉语言也是提高文学艺术质量所需要的。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来便于相互之间的沟通,增进相互的理解。另一方面,一种语言就是一个博物馆。民族语言文字蕴含着民族心理的密码,承载着传统文化特有的审美方式。它在抒情表意方面,有些地方是极其微妙而难以取代的,况且,我国边远的少数民族牧区、林区或农区广大读者受众,还是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最熟悉、最有亲切感。所以,我们必须积极扶持民族语言的创作,发挥民族语言的优势,推动民族语言的创作。《民族文学》增设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和朝鲜五种文字版本便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在一个国家,有不同语言文字的创作,在一个民族也有不同语种的创作,这种差异更易于张扬文学自由和审美的效能,激活新的审美感受和艺术张力,更容易形成各个类型的作家之间互相激发、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局面,以保持我国文学发展繁荣持续性的活力,同时更好的保证众多读者多元性的审美需求。没有差异,不会前进;没有差异,不会多彩;不承认差异,不会有平等。肤浅的趋同论,是不科学的,是无益的。它的实质是单一论、终止论。这也是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演进发展所验证的道理。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每一个民族无论其大小,都有为此民族所有,为他民族所无的优秀特质。文学的根脉在本土,文学创作不能脱离精神母体。文学的原创性和民族性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传承性。从当前直到久远,必须重视文学的民族特点和民族风格。另一方面,既然大家都有优秀的方面,自然也应该有不如别人的地方,这就决定了民族性的鲜明和稳定是与民族的狭隘保守性相悖的命题。民族文化的自信与书写、开掘与张扬,源于那些积极有价值的珍贵特质。这就要求每个民族的作家都能以宽阔的胸怀和开放的姿态,积极学习其他兄弟民族的优长之处,并敢于面对世界,积极进行共同交流,善于取长补短,反思追问,以民族的优秀传统为依托,创作出具有时代高度和国家情怀,能体现人类共同追求的作品。我国新时期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都鲜明地体现着这样的文学品格。很多优秀作家也有这方面深切的感受和体验。

我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各少数民族的诗人对本民族独特的社会历史的描绘,对独特的心理素质和感情的表达,对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诗歌形式的学习和创新,对珍贵诗歌艺术资源的借鉴和吸纳,使当代少数民族诗歌呈现丰富多样的风格与光彩。从诗歌的话语特征上看,当代少数民族诗歌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话语亮色。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我国进入了全球文化的开放、冲撞和交流的时代。优秀的少数民族诗人们,继承传统,扎根本土,放开眼界吸纳有益的艺术元素,趋利避害自由地驰骋在时代拓宽的艺术空间中。由于政治性不再是文学创作单一的标准,少数民族作家和诗人正放开更丰富的眼界,焕发更通达的灵性,使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彰显出更天然的民族和地域特色。同时,随着世界视野的拓展,诸多带有人类性的艺术体验和诗歌题旨也自然成了少数民族诗歌的书写内容。除诗歌之外,我国少数民族其他题材的文学作品曾相对贫弱。由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社会状态和语言等方面的影响,除若干人口较多、语言文字成熟完整的民族外,很多少数民族曾经几乎没有小说等作品。建国后,随着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随着各民族之间广泛通畅的交流与互动,少数民族小说创作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快速的发展。特别是新时期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小说创作从边缘进入主流,成为中国文坛的亮丽风景,不仅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作家得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及“骏马奖”,有些还获得国际上的相关奖项,跻身于世界著名作家的行列。

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在世界崛起的应有姿态。在这方面,文学应该走在前面积极发挥历史责任和主动精神。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少数民族文学事业的发展,并在各方面给予了特殊的扶持。1981年周扬同志就曾说过:“民族文学的书,民间文学的书,要适当多出版一些,现在还是太少”,“要搞四个现代化,要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度精神文明,文学艺术要发展,少数民族艺术也要发展”。特别是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会议上,刘云山同志明确提出:“繁荣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实现人民幸福生活的时代要求。”1991年,赵朴初老先生在看到一篇关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文章后,曾欣喜地赋诗一首:“出题能令亿民思,九派群科念在兹,功德日增凝聚力,灵根长发万年枝。”我们坚信,广大少数民族作家不会辜负党和国家的厚望与重托,将牢记使命和宗旨,以自己的勤奋与才华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优秀作品。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我们坚持科学性、时代性和权威性的标准,怀着使之臻为典藏读本的愿望,进行了认真的组织、策划、编辑和出版。在此,谨向为此付出辛劳的各界朋友致以真诚的谢忱,并对我们的作者和译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2013年11月12日

后记

2013年夏末秋初,云南楚雄凉意未至,暑气尚存,“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动员大会”在这美丽的彝州召开。我们得知中国作家协会将花费巨资,组建庞大的工作团队,出版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大型丛书,纳西族卷荣列第二批出版规划,由纳西族著名作家、云南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辑杨世光先生担任主编,和晓梅主席担任副主编,负责具体事务。

想想看,30年历史积淀,55个少数民族,这将是一套多么博大多么深远多么厚重的丛书!我们纳西族文学能荣列其间,成为密不可分的一个链环,而我们将是它的编纂者和记录者,这又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

当时,参加会议的除我以外,还有白族卷、佤族卷、傈僳族卷、普米族卷的主编、副主编,负责该项工作的中国作协创联部副主任尹汉胤先生、云南省作协主席黄尧先生。

很快,经与杨世光先生多次协商、讨论,我们制定了编辑方案,并确定了编委会名单,编选工作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

《纳西族卷》的编纂工作,受到时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白庚胜老师的关注,作为纳西族杰出的学者、作家,他十分关心纳西族卷本,打电话询问我工作进展情况,在我到北京参加青创会的时候又特别嘱咐我不能遗漏一些在外工作的纳西族作家,并列出细致的名单。他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对青年作家的莫大信任与鼓励,深深感动了我。

在编选过程中,我们按中国作协通知精神,所选作品时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2011年底,个别作品稍延至2012年中,各类作品一律按发表和出版时间先后顺次排序。

至2014年4月底,纳西族卷本的编辑工作初告完成,杨世光老师在最后终审时做了细致的阅改、订正、定稿。

我们十分怀念这段艰苦忙碌却充满了温暖与感动的日子,感谢所有为这本书真诚付出的人:

丽江市文联主席王川蓉女士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并调配了工作人员,配合工作,在她的大力支持下,编辑工作十分顺利;丽江市文联党委书记曹文斌提供了宁蒗纳西族摩梭作者信息;就职于成都的白郎老师帮助收集客居四川的纳西族作家信息。为落实杨琦老师的生卒年月,他还与杨琦老师的女儿杨菲女士取得联络;和大海老师认真整理香格里拉区域纳西族作家及其作品的相关信息提供给我们;李承翰编委承担了第二遍审读的工作;其他所有编委都尽其所能,给予我们最大的支持和配合;云南师范大学丽江籍教授余嘉华老师帮忙提供了一些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我的同事杨冬梅、何顺学分担了最烦琐最辛苦的打印、扫描、校对和排版等一系列技术工作。如果没有这些师友的无私付出,很难想象这本书的选编会如此顺利完成。

也许,纳西族卷在所有的卷本中并不是最闪亮、最耀眼的一卷,但我深信,假如多年以后的某一天有人愿意翻开它,并静静地阅读下去,那他会惊讶地发现:这是一个多么具有内涵的民族!虽然人口数不多,可她却拥有那么多热爱生活、欣赏生命的人。她的灵魂,她的高贵,她的情怀,全在这沉淀的文字中复活。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出于各种方面的原因,《纳西族卷》也会存在种种不足,但能为这本书尽心尽力地工作过,将成为我们生命中最值得珍藏的一页。

纳西族卷编委会

2014年4月3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