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是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书中着力刻画了三位艺术巨匠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现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为人们谱写了一阕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英雄交响曲”。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20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出生在科隆附近一所简陋的小阁楼上。他原籍弗朗德勒,父亲是个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却嗜酒如命。母亲是个女佣,最初嫁给一个官宦之家的侍从,丈夫死后便嫁给了贝多芬的父亲。
贝多芬就在这样一个家庭里诞生了。他的童年充满艰辛,缺少温暖。从他出生开始,生活似乎就给了他许许多多的考验,就像要他时刻准备着进行一场悲壮的战斗一样。长于歌喉的父亲一直想开发他的音乐天赋。贝多芬刚四岁时,父亲就一连几个小时把他关在房间里,逼着他练小提琴和羽管键琴。当一个人应有的自由自在的童年变成了痛恨的不得不应付的工作时,就会变了滋味。繁重的作业把贝多芬压得喘不过气来,他恨透了音乐这门艺术,最后逼得父亲必须通过使用暴力才能勉强让他学下去。
由于父亲嗜酒如命,不顾家务,少年时代的贝多芬便开始为生计发愁,不得不过早地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十一岁那年,他加入剧院的乐队,十三岁当上管风琴乐手。1787年,他的母亲离开了人世。母亲因肺病而死,贝多芬以为自己也染上了这种病,常常感到不舒服。但比这更难受的是他患上了折磨人的忧郁症。当时,两个弟弟正值年幼,十七岁的贝多芬便担起了家长的职责。面对酗酒无度的父亲,贝多芬只好厚着脸皮请求剧院让他的父亲退休。好在剧院还算仁慈,他们担心做父亲的把钱拿去挥霍,便将退休金交给儿子。这些伤心的往事在贝多芬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青少年时期就是在这样一个不幸的环境中度过的。
当然,生活对于贝多芬还是有所眷顾的。在波恩,他与勃朗宁一家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可爱的女儿埃莱奥诺尔比贝多芬小两岁。闲暇之余,贝多芬教会了她音乐和诗歌,她成了他儿时的伙伴。后来埃莱奥诺尔嫁给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了贝多芬最要好的朋友。如果说童年时期悲惨凄凉,那勃朗宁一家便是贝多芬精神和生活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凄凉中依然透着一丝温暖。
在波恩,贝多芬度过了他生命中的头二十年,在这里,形成了他少年时代心中的梦想。那笼罩在薄雾中的白杨,静默在水流里矮矮的灌木和各种果树,都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一切。故乡,他将永记心间,直到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贝多芬还梦想重返故园,但最终未能如愿。“我的家乡,我出生的美丽的地方,在我眼里始终是那么美,那么明亮,跟我当初离开时毫无两样。”
1789年,大革命爆发了,它席卷整个欧洲,战火蔓延到波恩,贝多芬离开家乡,去音乐之都维也纳定居。路上,他遇到了开赴前线与法国作战的黑森部队,激发了他的音乐灵感,由此谱写出了《出征歌》和一首爱国主义大合唱《我们是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在与这些人的交往中,贝多芬越来越流露出拥护共和的情绪。
这个时期施泰因豪森为贝多芬画过一幅肖像,从中可以看出他当时的风采,贝多芬在这张画上显得年轻、消瘦、挺拔。1796年,他在记事本上这样写道:“拿出勇气来!尽管身体欠佳,但我的才华必将全部展现……二十五岁!现在已经到了!我二十五岁,到时候了……今年我非大显身手不可。”德·伯恩哈德夫人和格林克都评论贝多芬说,他高傲自大、举止无礼,使人讨厌,外省口音很重。然而在这高傲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一颗十分善良的心。当某个朋友因经济困难而需要帮助时,贝多芬一定会不遗余力,帮他摆脱困境……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