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率——审时度势化危机
颜率,这个名字对大多数人来讲可能是陌生的。此名或许不及苏秦、张仪之名那样耳熟能详,但却同样如雷贯耳。《战国策》一书塑造了许多舌吐风雷的策士形象,而颜率就是《战国策》中第一位闪亮登场的策士,是他翩翩然揭开了策士风流的第一幕。说其“闪亮”实不为过。颜率一出场就在紧要关头从容献计献策,以四两拨千斤之巧,一举解决了两个令周天子束手无策的难题。
战国时期,周王室早已没了西周时的威风,而作为春秋之义的“尊王攘夷”亦被弃置一旁。忙于攻伐或自保的诸侯国国君,不尊王,也不勤王。但你尊,或不尊,周王室就在那里,不来不去。周天子没有了赫赫天威、没有了广袤疆土,却依然有九五之尊的高贵身份,因为那象征王权的传国九鼎仍然在周王室的手中。乱世之中,弱小的周王室虽已不被列国放在眼中,但对于那传国九鼎却是垂涎三尺的。早在春秋之时,张狂的楚庄王就曾观兵周疆、问鼎轻重,但彼时情势如王孙满所言“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如今时过境迁,列国诸侯的野心何止问鼎轻重,强秦竟堂而皇之地兴师临周,意欲将九鼎从周王室手中夺走。九鼎相传为夏王大禹所铸,全国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皆镌刻于九鼎之上,为国之重宝。夏亡,九鼎迁于殷都。殷亡,九鼎陈于西周镐京、后又移至洛阳。周公创立列鼎制度,即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九鼎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也是此时周王室存在的凭依。
原想守着九鼎低调生活的周君为此深感忧虑,面对既无强盛国力、又无盟军救援的尴尬局面,一筹莫展的他能做的只是将自己的满腹愁思告诉大臣颜率。颜率闻言,虽面带忧色,却态度从容,安慰周君道:“大王不必担忧,我愿东到齐国借兵救援。”颜率离去的背影,仿似夜色降临前的三寸日光,那抹亮色使周君的心不再那样慌乱了。
颜率此行成败关乎周之存亡,如果没有必胜的把握,怎能主动请缨?颜率到了齐国,直截了当地对齐宣王说:“秦国做事不讲道义,想发兵夺取周的九鼎,周的君臣经过慎重考虑,都觉得与其将九鼎给秦国,不如送给贵国。”齐宣王已听闻秦国欲强取周鼎之事,暗自遗憾自己与那九鼎无缘,听颜率之言不由得一喜,但自己冒然与强秦做对好吗?一旁察言观色的颜率继续言道:“保护濒临危亡的国家,能获得美名;得到传国至宝九鼎,是很实在的利益。希望大王好好考虑这件事。”齐宣王闻言喜形于色,这样名利双收的好事,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于是发兵五万,命大将陈臣思统帅大军速速去救援周国。
秦国没料到齐国会突然插上一脚,原想着凭自己的兵强马壮夺了周的九鼎不成问题,但此时因齐国的介入,事态复杂起来。虽然齐国也是大国,但只其一国之力倒也不足为惧,怕的是其他诸侯国也纷纷前来欲分一杯羹,那样就得不偿失了。秦军只好放弃初衷,撤兵回国。
虽兵临城下,但有惊无险。周国臣民们七上八下的心,总算回到了正常位置。可是,好景不长。做完好人好事的齐国喜滋滋地来向周国索要九鼎了。周君又将一双充满忧虑的眼望向颜率。颜率依然镇定自若地说:“大王不要焦虑,我愿到齐国去解决这个问题。”颜率再次将离去的背影留在周君的视野里,将希望留在周君的心底里。
到了齐国,颜率对齐宣王说:“依仗贵国的仗义相助,周国上下得以保全,我们心甘情愿献出九鼎,不知贵国打算从哪条路线把它们运到齐国呢?”齐宣王说:“我打算向魏国借道。”颜率听了,阻止道:“不可以。”齐宣王不解地看向颜率,颜率解释道:“魏国的君臣也一心想得到那九鼎,他们曾在晖台脚下、沙海边上反复谋划很久了。九鼎进入魏国,肯定是有进无出的。”齐宣王想想是有这个可能,而且可能性还不小,便说:“那我就向楚国借路吧。”说完就看着颜率,心想:这回看你还说什么?颜率闻言还是摇头,回答说:“那也不行。楚国的君臣也很想得到九鼎,他们在叶庭谋划已非一日。九鼎如果进入楚国,必定还是进得去出不来。”这也不可,那也不行。齐宣王气恼地说:“那我该用哪条路线才能把九鼎运到齐国呢?”颜率故作一声长叹,说:“敝国暗中也为大王担忧啊。九鼎,不像醋瓶酱罐,可以怀揣手提就带到齐国;也不像鸟聚鸦飞、兔跑马奔,一转眼就到达齐国。从前我们周国讨伐殷朝,得到了九鼎。一个鼎用九万人牵引,九个鼎就要动用九九八十一万人,而辅助的士兵役夫、所需的器械服装等用具,难以计数。如今即使大王有这么多人,又从哪条路线运走呢?我私下里真为大王您担忧啊!”齐宣王不是傻瓜,自然听出颜率这番担忧之词的弦外之音,不高兴地说:“你屡次前来,说来说去,无非是不愿把九鼎给齐国罢了。”颜率立即诚恳地说:“实在不敢欺骗贵国,请您尽快决定运送九鼎的路线,敝国正待命迁出九鼎,随时听候您的命令。”齐宣王固然是不满于颜率三番两次的推脱之词,但是也不得不承认颜率的分析合情合理。无奈之下,终于放弃了索要九鼎的打算。
未用一兵一卒,仅凭三寸不烂之舌,颜率潇潇洒洒地化解一场危机、解决了两个难题。当年王孙满拒楚问鼎之轻重,凭借的是凛然正气。如今颜率智保九鼎于周,凭借的是权谋机巧。同样是审时度势,颜率的机智中却透着尔虞我诈的味道。这是那个诚信失落的战国时代侵染在策士们身上的特殊味道,让人们在赞叹其惊人才智的同时,亦忍不住为其重计谋、弃信义的言行一声长叹。
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