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升伯传(中国纺机工业的先驱)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龚玉和//龚励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升伯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纺织实业家、教育家。龚玉和、龚励编写的《李升伯传(中国纺机工业的先驱)》记录了升伯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成长轨迹与心声,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他走过的曲折道路,窥探到中国民族纺织事业曾经走过艰难险阻的旅途。因此,本书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近代纺织工业史。

内容推荐

龚玉和、龚励编写的《李升伯传(中国纺机工业的先驱)》根据李升伯手稿、亲友回忆,以及相关历史资料撰写,叙述了20世纪我国著名实业家、新中国纺织机械奠基人李升伯一生的不倦追求。

李升伯为实现他的改进纺织生产管理、改良国产棉种、培养纺织人才以及自制纺织机械的抱负而鞠躬尽瘁,可谓“春蚕到死丝方尽”。

阅读本书能够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还原历史细节。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升伯青少年时代

第二章 张謇与他在苏北的棉垦业

第三章 “时势遇人”

第四章 李升伯到南通会见张謇

第五章 引进现代企业管理体制

第六章 从事棉种改良

第七章 风波迭起

第八章 我国早期的纺织科研

第九章 我国早期的纺织教育

第十章 在“孤岛”从事纺织教育

第十一章 从事自制纺织机械

第十二章 抗战胜利

第十三章 打造“中国纺机制造基地”

第十四章 抢救“纺机制造专用设备”

第十五章 陈维稷,一个关键人物

第十六章 推广“无骨之肉”

第十七章 “春江水暖鸭先知”

第十八章 担任纺管局技术顾问

后记

附录

附录一 李升伯先生年谱

附录二 李升伯手稿文存

附录三 李升伯纪念文章

附录四 我与《李升伯传》的渊源

本书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他又诘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将中国丝绸服饰推向全世界呢?

升伯说:“三位主办者,美国丝业公会主席RBERT CHINEY、秘书HENRY SAWEYETR、、督察ENRY SAWEYER非常惊讶,中国人的展品是如此神奇。”(引用李升伯手记)

临别酒会上,东道主由衷地说:“我们要感激中国人,他们为博览会带来了举世无双的丝绸服饰,中国文化是如此博大精深,中国丝绸使得本次博览会蓬荜生辉。”

与会人士承认,在过往的岁月中,大家忽略了中国人为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从展品中,他们看到了华人的智慧、才干与创造力。

一位美国朋友,检验所(李升伯手记中并未指明)的所长LSEORGEDAUGHTY在闭幕式上说:“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他们将取得更伟大的成就。”

日本代表团也过来道贺,说到其实日本丝绸100%源自中国。

次日,《纽约时报》用整版篇幅报道了中国丝绸品所产生的震撼。

会后,代表团团长丁澍霖询问大家,对于本届丝博会做何感言?

升伯说:“我们花了五个月的筹备,所付出的心血,我只想说一句话‘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了,没有浪费时间,没有浪费心血,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让世人看到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不仅不是一个落后民族,而且是一个领先于全球现代文明的国家。”

展览会结束以后,升伯开始了考察美国棉纺业之旅。

他从新英格兰、纽约开始,一直到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得克萨斯等地,考察了大部分产棉区,同时,参观了当地的纺织企业。

人们告诉他,美国人今天取得的成就,乃是依靠棉纺业起家的。美国经济之所以发达,一是种植棉花,他们将棉花称为“王者之棉”(KING—COT—TON);二是依靠纺织工业,他们仰赖这两个产业赚来的钱,兴办教育,拓荒兴农,开发交通、工业、动力、矿产,以及发展重工业。

升伯到了马萨诸塞、纽约、费城等地方。一口气走访了十几所学校,接着,又到南方看了SEORGIA UNIVERSITY,这些学校均拥有相当规模的植棉专科。这次考察改变了他的志向,由蚕丝转为攻读棉纺专业。

在丝博会上,升伯结识了亨利(CHINEY)和瓦特,经他们介绍,终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宾夕法尼亚纺织学院攻读纺织工程,凭该学院颁发的奖学金读完了纺织工程学。

有一次,银行家摩根到校演讲,结束时,升伯站起来,问道:“摩根先生,如果一家企业想要获得成功,需要哪些基本条件?有秘诀吗?”

摩根说:“企业的成功没有秘诀,成败取决于‘人’,在欧美国家,最优秀的人才不在政府而在企业;在企业中,精英不在车间,大多集中在营销部门。因此销售部集中了全美的顶尖人物。在美国,每位业者都清楚,只有拥有最优秀的销售员,才能在博弈中取胜,立于不败之地。”

摩根又说:“众所周知,科技领域每年都有创新,业者必须善于捕捉信息,引进新技术,才有可能超越别人、超越自我而有所建树,只有精于此道者,才能胜人一筹,不断扩展自己的事业。”

摩根还说:“销售者成功的先决条件是必须要获得董事会的信任,利用自己的经验,掌握最新资讯,将信息迅速据为己用。由此,这些人必须为企业终生服务,美国之所以经久不衰,就是依靠此法,年复一年地积累起来的。”摩根的这番讲话成为升伯一生的座右铭。

往后的岁月,无论受聘于大生纱厂、中国棉纺织染实验馆,还是主持诚孚高级职员养成所,或在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任职,乃至于自己创办经纬纺织机器制造厂,一路过来,他都将物色、扶植精英人才摆在首位。

在手记中,他再三说:“我坚定不移地相信,有无‘顶尖人才’决定事业之成败。”

学业结束后,升伯在回国途中顺道访问了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日本五国,考察这些国家的纺织工业。P6-7

序言

李升伯(1896.2.23—1985.11.10),浙江上虞驿亭人,是我国一位杰出的纺织实业家、教育家。本书记录了升伯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成长轨迹与心声,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他走过的曲折道路,窥探到中国民族纺织事业曾经走过艰难险阻的旅途。因此,本书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近代纺织工业史。

升伯先生是一位爱国者。爱国不是一个激昂的口号,更不是谋取利益的工具,而是要付出沉痛的代价和牺牲的。可以说,升伯先生是一位成功者,实现了一生的四大愿望。有人以为,成功意味着获取更多的财富或权力,而升伯却将自己的财产散给了大众,让神州大地的每位父老乡亲受惠受益。在历史鼎革之际,在中华民族面临着即将被西方国家经济制裁之前,他将经纬纺织机械制造厂制造纺织机械整套专用设备抢救回国。这套当时最精良的机械设备所生产的纺织机器,装备了全国大多数纺织厂,带动了新中国一个甲子的纺织工业,润及全民族的每一位男女老少。

可是升伯先生及家人,多少年来,无怨无悔,默默地用自己的薪水偿还因抢救这套纺织机械设备而欠下的巨额债务,直至1971年(升伯先生时年75岁)时,才厘清债务退休。

1978年,升伯先生返国,担任上海纺织工业管理局顾问,继续为改革开放出谋献策,用“春蚕到死丝方尽”概括并不为过,这也是本书要告诉大家的故事。

说到升伯先生的为人处世,人们不约而同地用了一个词“高瞻远瞩”。其实,寥寥数字怎能概括他的一生事迹?他早年主持革新大生纱厂管理体制,主导改良通州棉种;在“孤岛”创办纺织学校,为战后培养人才;在重庆规划战后全国纺织工业布局;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抢救纺织母机设备(由于当时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贸易“禁运”政策,国家是不可能获得世界一流之整套纺织机械制造专用设备的);在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初露曙光之时,毅然回国。

升伯先生一生的每一步足迹无一不诠释了在每个历史转折时期,他都选择了正确的道路。他的爱国行为,为实现自己一生理想所付出的努力,正是神州大地芸芸众生的楷模。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浙江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特邀委员

后记

本书的写作发轫于2009年夏天,素材来源于升伯手稿、众多亲友回忆录及相关史料。作者为撰写本书到访了上海、西安、榆次等地,寻访了众多健在的老人,查阅了各式各样的资料。对于那些写得较为零碎的稿件,不同历史时期个人的所见所闻,做了一个整理,形成一个前后有序的结构。

作者初读升伯手记后,虽深受感染,却不能前后贯穿了解升伯一生的全貌。在写了一部分后,出于种种的原因,搁置了。

2012年初,经升伯的长女李佩贞女士介绍,认识了经德清先生。

经先生是上海纺织业的前辈,也是升伯的同乡,他与升伯为浙江上虞驿亭同乡,应他的邀请,到了升伯故乡——驿亭。

观驿亭山水人文之秀后,萌生续完《李升伯传》之念。

经先生说,为编撰升伯传记的事,已经三番五次在各处奔走,若干年前想邀请浙江省社科院的董郁奎处长执笔(董郁奎为《经亨颐传》作者),可是董处长公务繁忙,难于分身,一直拖了下来。

2013年3月,经先生说,已经联系了上海纺织博物馆的蒋昌宁馆长。

于是,在德清的引见下,作者与升伯的外孙女(佩贞之女)杨佳玲三人拜访了蒋馆长,商谈之下一拍即合,才下定决心将升伯传记完稿。

本书不仅为纺织史留下了第一手的资料,为乡贤树碑立传,也为今天遍布全球的莘莘学子,寻找一个可以仿效的榜样。

如果每位学子都能如同升伯那样,眼光远大、胸怀大志、直言不讳、不计个人得失、锲而不舍,则民族的复兴,中华的腾飞,指日可待。

全书撰写的脉络出自升伯晚年手记,只是他侨居海外多年,采用英语思维方式,然后自己译成汉语,难免在语言逻辑与遣词上有辞不达意之处,加上升伯年事已高,利用空余所写,零零碎碎,常有重复之处。因此,作者根据他的本意进行了改写,为保持原真性,将他的部分手稿及亲友回忆录放在书上,作为史料,供诸君参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8:3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