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J.瑟勒、玛丽莎L.贝尔、约瑟夫P.梅泽编著的《沟通力(原书第9版)》第一部分,“通过沟通建立联系”,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和沟通的基础原则。第二部分,“公共场合中的沟通”,帮助人们培养演讲技能,如学习选择演讲主题、分析听众、收集和使用支持及澄清材料、组织演讲素材,编写提纲,自信地开展演讲,有效地向听众告知信息或劝说听众。第三部分,“人际情境下的沟通”,描述了人际关系中的沟通及群体和团队沟通。
首先阐述了理论基础,然后讨论公共沟通技能,最后描述人际沟通和团队沟通。我们先讨论公共沟通技能,先于人际沟通,因为我们认为,公开演讲的自信和能力是所有沟通的基础。在生活中,要想实现有效沟通——不论是社交场合,还是工作中,面对面交流,小组交流,或在听众面前——人们必须能自信地沟通,支持并澄清其观点,组织信息,分析他们所沟通的对象,有效地告知信息或劝说他们。
沟通不仅是日常生活必需的技能,更是职场成功的重要条件。然而与一般的观点不同的是,人们并非天生就会沟通,沟通是一种需要学习和磨炼的技能。现在,三位沟通学的顶尖专家威廉J.瑟勒、玛丽莎L.贝尔、约瑟夫P.梅泽在此为我们带来了这本全美广泛使用的经典教材的第9版,帮助我们每个人从零开始了解和掌握沟通的方方面面。
《沟通力(原书第9版)》包括三个大部分,分别是沟通的基本知识,公众沟通即演讲,以及通过人际沟通建立联系;囊括了对沟通和人性的了解、对公共沟通技能的掌握、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进行团队合作等。还包含了通过时下流行的社交媒介进行沟通的利弊与方法,让我们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进行沟通。
与沟通相关的几个误区
有几个常见的误区,使我们中的许多人不能更仔细地去检验我们自身的沟通行为。请注意,我们强调的是我们自身的行为。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沟通障碍时,总是更倾向于去寻找环境中的错误,而忽视了对自身的检验。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但是许多人将这些错误观念视为真理,所以研究沟通力是很有必要性的。影响个人沟通技能提升的几个最常见误区如下:
误区1:沟通是万能药
第一个错误观念是,沟通有魔力,能解决我们的所有问题。与他人的沟通并不能打这个包票。显然,没有沟通,我们不能解决问题,但有时候,沟通也会带来更多的问题,数量也许大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有这样一个事例:邻居是一个房地产经纪人。她做了一个宣传彩页,想在邻里间发放,要求我看一看,并告诉她我的想法。显然,她花了很多心思在这个事情上。我仔细阅览后,告诉她,我认为彩页上的信息并不能打动她的目标人群。听了我的话,她有点恼羞成怒,说我是唯一一个提出负面评价的人。我仅仅理解了她的字面意思,而没有意识到,她其实只是想从他人那里获得肯定而已。我应该如何避免去激怒她呢?
沟通能帮助我们消除问题,或解决问题,但它本身并不是一种万能药。沟通行为本身并无差别;但沟通中的信息却有着千差万别。
误区2:数量等于质量
我们通常这样假设,沟通得越多,沟通效果就越好。大量沟通的人通常被认为更友善,更有竞争力,也更有实力,比那些不经常沟通的人更有领导潜质。然而,沟通数量并不等同于沟通质量。一位母亲告知他的高中儿子,他不能穿着一件普通的T恤去参加哥哥的大学毕业典礼。小儿子则认为自己喜欢T恤,这样穿没问题,其他人也会有类似的穿着。母亲和儿子都不想改变自己的观点,于是开始争吵。两个人越吵越凶,声音越来越大,直到另外一名家庭成员来阻止这场争论。在这个案例中,正如第一个误区所描述的,沟通行为本身或沟通的数量都无济于事,沟通的内容决定结果。
社交媒介的便利性,让我们能以极快的速度去发送电子信息,在脸谱网上张贴公告。你是否曾在短短的几秒钟内收到某个朋友的大量短信?也许最初的短信是想更正他无意间发送的错误词汇,但结果变成了,他发送了一个短信来更正一个小错误,然后一大堆其他道歉短信加诸于谈话之中。一则仔细编辑的短信远比一堆包含编写错误的短信要有效得多。
误区3:沟通内涵就是所使用的词汇
如果你姐姐对你说,她觉得有点不舒服,这对你意味着什么?她是病了?感冒了?或者胃疼?还是她的精神状态有点抑郁?在缺乏具体情境和更详细信息的情况下,存在多种可能性,这句话所呈现的状态也就不够清晰。如果她说自己感冒了,有点不太舒服,这个信息够明确吗?是的,至少缩小了一部分选择项。“我不太舒服”的说法本身也是相对的,可能会让人产生疑惑;也就是说,你和她即使面对同一件事,感受可能也不尽相同。有些人面对一点轻微的不适,可能会说“我不太舒服”,而另一些人说这个话时可能意味着很严重的病。沟通时所选用的词汇本身也许就能代表多种程度或多种类型的条件。因此,沟通的内涵取决于人,而不是由其使用的词汇所决定的。
沟通词汇隐含着沟通含义,这也许是人们对沟通最严重的误解了。只有当人们为词汇赋予内涵时,词汇本身才会有含义。由于没有任何两个人具备完全相同的背景和经历,因此不可能出现任何两个人为所有的词汇赋予相同的含义的情况。所以,词汇的含义不能与所使用词汇的人割裂开来。
误区4:我们具备与生俱来的沟通能力
许多人认为,我们天生就具备沟通所需的体力和智力基础,因此,沟通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实际上并非如此。正如我们所做的很多事情,沟通的技能也是需要后天习得的。我们大部分人都有系鞋带的身体能力,但我们仍然需要去学习如何把鞋带系上。同样,我们大部分人天生就有看东西的能力,但这并不足以支持我们去阅读。阅读需要我们认识字母、获得词汇并加以练习。沟通力则不仅需要我们具备沟通的能力,而且要理解人们的沟通是如何发生作用的,还要能拥有去使用知识的机会。
误区5:沟通是可逆的
我们所有人在沟通中可能都会出现失误。我们也许认为自己能收回某些话,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一旦宣之于口,就覆水难收;倾听者要去消化这个信息,而谈话者则不得不进一步解释和弥补已经说过的。例如,在某个盛怒的时刻,我们可能会说出之后让自己也后悔的话,并请求对方“忘了刚才我说的”。尽管另一个人也许会原谅我们怒火下的言辞,但并不意味着他或她会忘记那句话。书面沟通情况下,在对方看到书面语言之前,我们也许还能挽回。但在口头表达情况下,对方能立即听见并会对我们所说的做出反应,即使有时候我们表达的方式和内容并非出于我们的本意。
如果你给上司或同事发邮件,请关注一下你的信息接收者,这很重要。如果你在邮件中提及了一个敏感事件,并快速“发送”出去,稍后你也许就会发现,老板也被不经意间列在了抄送人行列中。如果你并非有意把这个邮件发送给上司,你可能会要寻找说辞。请时刻谨记,沟通是不可逆的过程。在面对面沟通中,在我们通过社交媒介发送信息的那一刻起,该信息就能为世界所看到,也能对此做出反应。因此,谨慎组织思维,选择合适词汇,然后再发送(编写)信息,这是非常重要的。
P30-32
沟通无处不在,沟通无时不在。从日常生活中的朋友聊天,到课堂、职场中的辩论、产品宣讲和演讲,都是人们所熟知的沟通形式;从古代的摩崖石刻、书信往来,到今天以互联网为载体的电子邮件、博客、微博、微信,沟通的载体在科技的日新月异下,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家长里短、个人稳私、朋友交往,逐步扩大到政治、经济、产业、军事、社会等各行各业的新闻、个人专业领域知识和兴趣爱好,随着地球村的交流日益紧密,沟通内容也前所未有地宽泛和深入。
然而,也许因为沟通太常见,已经紧密地融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人们往往对自己的沟通方式习以为常,理所当然地认为人天生就具备沟通的能力,而忽视了沟通是一种可后天习得、可通过学习和练习而逐步提高的能力。事实上,也正因为沟通与生活、学习、工作密不可分,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才更为重要而迫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让你的人际关系更和谐、职场上更成功、生活更幸福美满。而这正是我们决定翻译本书的原因。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沟通建立联系,重点阐述沟通学基础理论;第二部分是公众场合下的沟通,阐述演讲的各个步骤,重点论述信息告知型演讲和劝说型演讲;第三部分是人际情境下的沟通,重点阐述群体沟通与团队沟通。
事实上,翻译本书的过程也是一次重新学习、自我审视的过程。本书既提供了沟通学方面的理论,又引入了大量的实例和方法,将理论与实践在机融合,让人既明白了道理,也了解了改进的方式。每每提及沟通和演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时,我总会不由自主地对照自身,自己是这样做的吗?有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哪些方面是书中没有提到的?待到翻译完毕,对沟通本身和自我水平的认识已经有了质的飞跃。真心希望阅读本书的人们能收获相同的体会。
本书由我、赵宇和杨亚杰三人合译。杨亚杰翻译了第一部分的第二至六章,赵宇翻译了第三部分及附录,我则承担了前言、作者简介、目录、第一部分的第一章、第二部分的翻译以及全书的统稿工作。翻译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陈海兵、文立等人的帮助,也参考了许多网上和文本资料,我都默默铭记于心。因为水平有限,译文中错误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真诚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在此还要衷心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徐永杰、廖岩的大力支持,使本书得以问世。
丁郡瑜 2014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