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与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难以解决,于是产生了许多烦恼。为了方便解决这些问题,马宁编著的这本《引导的艺术(在爱中建立规则)》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标准,将生活中的所有事件划分为4个问题区域,不同区域的事件用不同的技巧来处理。
本书不仅有通俗易懂的理论指导以及案例分析,还着重介绍了许多可实操性强的亲子沟通技巧,让亲子关系中的“伤口既能被看见,也能被包扎治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引导的艺术(在爱中建立规则)/马宁父母课堂 |
分类 | |
作者 | 马宁 |
出版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父母与孩子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难以解决,于是产生了许多烦恼。为了方便解决这些问题,马宁编著的这本《引导的艺术(在爱中建立规则)》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标准,将生活中的所有事件划分为4个问题区域,不同区域的事件用不同的技巧来处理。 本书不仅有通俗易懂的理论指导以及案例分析,还着重介绍了许多可实操性强的亲子沟通技巧,让亲子关系中的“伤口既能被看见,也能被包扎治疗”。 内容推荐 《引导的艺术(在爱中建立规则)》由著名的亲子教育专家马宁编著,是“马宁父母课堂”系列的第二本。 本书探讨当父母和孩子的意见不同时,如何运用心理学成长理论,通过恰当的沟通技巧,在爱的关系中建立孩子的行为规则,引导孩子在个性和共性规则之间平衡成长。 很多时候,父母赢得了和孩子的“战争”,却失去了孩子的信任;或者,父母做了妥协让步,却让孩子失去了自我负责的能力。只有用恰当的方式同时传递关爱和引导,才能让父母同时收获孩子的成长和彼此亲密的关系。 想让孩子的行为发生改变,首先要让他的内心有改变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为了爱自己或者为了爱自己所爱的人。 在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才可能让父母与孩子关系在彼此的亲密关系中自然流淌,孩子的安全感在爱的氛围中得到满足。 所以,一定要在爱的关系中,让孩子了解走进人群的规则,这就是“在爱中建立规则”的意义。 目录 第一堂课 和孩子分享经验——分享式表述 第一节 让孩子能站在父母的肩膀上选择和思考 第二节 有效引导孩子的两个法则 第三节 不恰当的批评方式 第四节 在分享中让孩子看到关爱 第五节 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第六节 做有说服力的父母 第二堂课 用恰当的方式向孩子表达不满和批评——直述式表述 第一节 父母也需要被孩子理解 第二节 最好的批评是明确表示不满的感受 第三节 事件重述是了解真相的开始 第四节 让孩子清晰自我行为对他人的影响 第五节 综合应用三要素表述不满 第六节 矛盾心理的直述 第三堂课 让孩子清晰地了解父母希望的方向——建议式表述 第一节 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第二节 让孩子看到父母的需要 第三节 约束孩子同时保留他的希望 第四节 综合使用三种表述方式 第四堂课 如何做一个高情商管理的父母 第一节 情绪管理的秘诀:延迟和满 第二节 在情绪决堤之外看到真实的自我 第三节 高情商的情绪管理 第五堂课 兼顾孩子的感受,实现民主共赢 第一节 允许父母和孩子是不同的两个人 第二节 亲子关系中的求大同、存小异 第三节 避免让彼此不同的需要直接对立 第四节 孩子的个性成长和学校的规则 第五节 意见不同时注意道歉 第六节 重建我们的家 第六堂课 民主的家庭关系中的强制 第一节 什么时候需要父母的适当强制 第二节 清晰表明强制的角色和动机 第三节 事后详细沟通 第四节 强制不代表立刻执行 第五节 事后主动给予适当的补偿 第六节 强制的强度和频率要考虑孩子的承受能力 第七节 提前预防,减少强制的机会 第七堂课 处罚 第一节 如何看待处罚 第二节 承担后果是最好的处罚 第三节 处罚也需要陪伴 第四节 处罚不是威胁,更不是唯一的方法 第八堂课 在爱中建立规则的五大原则 第一节 冲突原则 第二节 整体原则 第三节 差异原则 第四节 行动原则 第五节 过程原则 总述 试读章节 第二节 有效引导孩子的两个法则 当妈妈看到孩子的问题行为反复出现时,心里直冒火:“你是个孩子,不用我说,你就应该知道到放学后该怎么做!”“你是个学生,还用我说吗,你就该主动把所有的学习问题搞清楚!” “你都14岁了,自己的袜子都不知道自己洗,还要我说吗?”“妈妈下班回来这么累,你就想不到自己先把能做的事情先做了吗?” ……这样的话在很多的妈妈嘴里都出现过,其潜台词就是:“你还要我说吗?”“不用我说,你就应该知道要做什么!”“你应该知道我现在很累了!”“你应该知道我现在很忙!”…… 这种话不仅出现在与孩子的对话中,与爱人的对话中会有,与其他人的对话中会有,生活中也经常会有。即便有时不便表述出来,可在心里已经说过很多遍了:“这种事情还要说吗?真是笨蛋!”尤其在心情不顺的时候,这样的抱怨到处都是,我们总是希望“我不说,你就知道”。 实际上,连心理专家都做不到“你不说我就知道你要什么”,更何况家人和孩子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不断地重复如此做法呢?先来看一个故事: 有一对老人非常恩爱,让周围的人都很羡慕。两个人都很爱吃鱼。 每次吃鱼的时候,老奶奶都会把鱼头给老爷爷吃,而老爷爷都会把鱼尾给老奶奶吃。有一天老爷爷快要离开人世了,他忽然对老奶奶说:“老伴,别人眼中我们相亲相爱过了这么多年,但是我想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对我那么好,那么在乎我。” 老奶奶大吃一惊:“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担心呢?”老爷爷说:“我很奇怪每次吃鱼的时候,我都会把最爱吃的鱼尾巴让给你,但是你怎么没有一次把它让给我呢?”老奶奶一听,说:“天哪,我最爱吃的是鱼头,所以我每次都把鱼头让给你。” 在生活中,我们内心希望别人用某种方式对自己好时,自己就会先用那种方式对别人好。 遗憾的是,多数时候别人并没有懂,他们通常用某种方式对我们,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希望我们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 这就造成人世间种种的错爱,彼此不是不相爱,而是都是在用自己需要的方式去帮助别人。典型的例子,妈妈常常会买一些孩子并不喜欢的玩具送给孩子,其实,这些玩具是小时候妈妈渴望拥有却没有得到的东西。 “我希望别人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待别人”,这是一条经典的关系法则。 事实上,任何人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没有人可以在对方什么也不说的情况下就了解对方的想法。爱情做不到,亲情做不到,孩子更不可能做到。 如果什么也不用说、不用心去思考如何说,却期望孩子成为让父母满意的孩子,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有些妈妈经常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这句话就暗藏着要求孩子来主动满足她。但这样,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就搞颠倒了。 孩子可以适当地为大人考虑,但他们还未成年,不能够完全为自己负责,更不要说为大人完全负责了。相反,正因为对孩子有责任,我们才成为父母,是我们需要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但是,父母也有责任让孩子知道大人发生了什么,让孩子能够有机会为爸爸妈妈考虑。 父母啥也不告诉孩子,不让孩子了解父母的状况,以为这样就是对孩子好。实际上,当孩子触碰到父母底线时,父母依然会恼火。孩子会无法面对这样的状况,自己也沉浸在焦虑中。因为他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会恼火;对于父母来说,潜意识中也感觉很孤独,觉得所有的事情总是自己扛,一旦孩子不理解,就会更加的愤怒。 与其这样硬扛,还不如做点让彼此都更舒服的事情。不要被动地等待,主动地和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状况、感受以及需 要。成年人为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负责任,孩子便可以量力而行地为父母做考虑。 记住有效引导孩子的两条法则: ●法则一:希望孩子怎样对你,你就要先怎样对孩子,身体力行地示范给孩子。 如果没有效果,请借鉴法则二。 ●法则二:不被动地等待孩子理解,而要主动地邀请孩子来了解。还记得“导读”中的香蕉皮吗?地上有香蕉皮,责骂是无法让香蕉皮自己进入垃圾桶的,父母需要主动清理生活中的香蕉皮。 P5-8 序言 表达爱,感受爱,拥抱爱 屈指数来,我和马宁已经认识快九年了。那时,我一边埋头创作电视剧《家有儿女》第二个100集的剧本,一边在摸索着怎样当好妈妈这一角色。本来自恃有点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从来没有担心过自己与儿子的沟通会出问题。可随着儿子3岁时进入第一个叛逆期,“我不,我就不”成为小家伙的口头禅。为了他,经常搞得我们夫妻俩斗气,家庭差点不和睦。有段时间我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多动症,所以才与其他正常的孩子有不同。 有一天,在向一位朋友倾诉“苦水”的时候,朋友向我推荐了马宁老师开设的亲子讲座。说实在话,开始我真是半信半疑。父母对子女爱得还不够多吗?还需要去学习“技术”?爱都要讲技术,那还纯粹吗?还是母爱吗?抱着搜集《家有儿女》创作素材的想法,我赶到广东参加了马宁老师主讲的亲子沟通讲座。 那是我们的第一次见面,九年后的今天我还能清晰地回忆起那次见面时的场景,以及我们当时讨论的话题。马宁在课堂上表现得非常从容、极有亲和力,在引导家长和孩子的沟通上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现场的效果立竿见影,在家长和孩子打开心结甚至抱头痛哭的一刹那,我也被打动了。课后,我们聊起她从事的工作与专业,那段时间,我正在为我的儿子吮手指头烦恼,买棍状的饼干、糖果、抹辣椒,“胡萝卜加大棒”都用尽了,反倒越演越烈。就这些实用的问题,我们交流得越来越深入。很快,她就抓住了我的问题所在,事后证明,她的方法是有效的。 在中国,从古至今,都是以家庭伦理立国的。中国是最重视家庭生活的国家之一。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总是不遗余力地付出,不计成本。中国人的传统性格又都比较内敛,“大爱无言”,孔夫子更说“巧言令色鲜于仁,刚毅木讷近乎仁”,在慢节奏、低密度的古代生活中,子女也许有时间慢慢体会父母的这种无言大爱,但在今天的社会,有太多的快餐文化,有太多的诱惑在和父母争夺着独生子女们的眼球与思维。学会表达爱,让孩子感受到爱或许将成为现代父母们不得不补的一门课程。 马宁每次到北京,只要有时间,我们总会小聚一次,见见面,聊聊天。每次聊天时,我总能从她那里听到许多生动的案例,感觉到她因为帮助别人而获得的巨大成就感与满足感。 马宁不仅奔走于全国各地,和许许多多的父母孩子面对面交流,做大家亲子交流的导师,还笔耕不辍。她的勤奋与努力,让我这个以文字为生的人都深感佩服。 我不是什么大家,于她所从事的专业也知之不多。马宁托我作序,实在诚惶诚恐。但想到我也是她的受益者,惶恐之间,寥寥数语,聊以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