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服乾隆
讲述:李振民
记录:李金刚
乾隆是个风流皇帝,出门办事从不专心致志,不是游山玩水就是拈花惹草,拖拖沓沓,三天的路五天也走不完。
这一年乾隆按着惯例,又去多伦和蒙古王公会猎,为了路上多玩玩,他带着队伍提前好些天就出发了。
大臣刘墉是乾隆殿前重要谋士,外出当然少不了他。可是刘墉这人在乾隆眼里是个好主意赖主意都出的主儿。就像腊月二十三吃糖瓜,不能没有,吃又粘牙。
刘墉这人脾气也怪,不管皇上爱听不爱听,只要见到不顺眼的事,他还真快人快语,该劝就劝,该谏就谏,絮絮叨叨惹得乾隆心烦意乱。怎样让他闭住嘴呢?乾隆眼珠一转想出一条计策。
一天他们走到白河川,乾隆说:“刘爱卿,人都说你聪明机灵才华出众,今天我要试试,如果有名无实,就不要在我身边絮絮叨叨,罚你立刻回京闭门读书仨月。”
刘墉说:“不知陛下要试什么?”
乾隆说:“就对诗吧。我说了上句你要不出三步对出下旬。”说罢乾隆走到一条暖河子边,把手伸到水里摸了摸,说:“白河水翻腾滚热。”刘墉走了三步恰好来到一座石砬子前,想了想说:“红石砬稀酥棒硬。”
乾隆咂磨咂磨这诗句对得确实严实,无法儿只好带上他继续走,但是仍不甘心,又指指一段很深的河水说:“朕要由此渡过,刘爱卿下河为朕试试水的深浅吧。”
刘墉是个聪明人,稍一打愣也就明白了。皇上明知他不会凫水偏让下河,分明有意刁难,可是君命难违呀,咋办呢?他毕竟是一朝谋臣,工夫不大应对的主意也就有了。只见他到水边望了一会儿又回到原地。乾隆说:“咋不下去呀,难道有意违抗君命不成?”
刘墉说:“启禀万岁,臣刚要下去,不料水里有一人向我摆手,我一瞧原来是屈原。他说:‘我当初跳河是因为遇到昏君,你的君主是明君,不该跳水而死呀!’因此我就回来了。”
乾隆想我要是再逼他下水,岂不成了昏君?于是笑了笑,说:“卿真是才高八斗呀!”
聪明的刘墉终于又一次智服了乾隆。
赏灯进谏
讲述:滕振普 记录:陈明星
传说有一年春节,乾隆皇帝发下了圣旨,命各州府县都要做出最好的彩灯,元宵佳节送到京都比赛,并说,万岁要亲自赏灯。
这下可忙坏了各府管家。大年初一刚过,就开始筹备材料,聘请灯师,唯有刘墉府里还和往常一样,毫无动静。眼看十五就到了,管家着急地说:“我们府中的彩灯怎么办呢?”刘墉说:“这还不好办?你到街上去买一个大号铁桶和一桶姜就行了。”老管家一怔,心想,做灯笼买这些东西干什么呢?是不是我耳背,把话听差了呢?不行,事关重大,我得再问问。于是,他又小心地问道:“刘大人,这铁桶和姜能做灯笼吗?”“能!快去办理吧。”
不到两个时辰,家人按照刘墉的嘱咐,把料一一办齐。刘墉命家人往铁桶里倒满凉水,然后抬N到阴凉的地方冻着。第二天,铁桶里的水和姜就冻在了一起,成了一个透明的大冰块。家人看着这个姜砣子纳闷,都猜不透刘墉到底要干什么。
转眼,元宵节来到了。晚上,各州府县送的灯都整齐地挂在大街上,真是八仙过海,千姿百态,看来都没少用心,没少花钱。乾隆和众朝官从东观到西,从南赏到北,唯独不见刘墉府里的灯。乾隆问:“刘大人,你府的灯在何处?”
刘墉忙说:“请稍等,这就取来。”他立即命家人将那个装满冰和姜的大铁桶抬来,乾隆和文武百官围着这个大铁桶,谁也不知道刘墉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乾隆指着铁桶不解地问:“刘大人,这是何意?”刘墉深情地说:“万岁!别看我这灯不花里胡哨,但是有讲究,意思是愿我主江山永远成一统(桶)呀!”乾隆也不笨,知道这是刘墉又在变着迷法进谏。次日下令取消了原定的一些华丽排场。刘墉乐了。
P62-63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承德·丰宁卷》历经八年编纂,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这是丰宁民间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件大喜事!回顾艰苦曲折的编写历程,众人心海飘零,起伏难平。
2006年,按承德市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的要求,丰宁文联、文体局开始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承德·丰宁卷》的编辑工作。为编好此卷,我们广泛发动,全面收集,细心整理,最终汇集故事原稿200余篇。时任县文联副主席、文化局副局长许祥对全部文稿进行了筛选、编辑。其间,县文保所、图书馆派出专职人员打印文稿,付出了大量劳动。选中稿最后由群众文化研究馆员、退休干部李金刚先生进行了审核。
2008年,承德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召开会议,对全市各区县故事卷本进行研讨,丰宁卷受到高度赞誉。此后,丰宁县编辑人员按照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的意见,对丰宁卷再次进行了修订。书稿编就后,2014年,终于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即将付梓。
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故事卷本的收集、整理、编辑、出版是一个整体性系统工程,其间零散偶得的一些民间故事文稿,由于已过出版截稿时限,无法再增添,故待日后需要时,在其他书稿中予以选编,另行出版,敬请作者谅解。
编书立著,实非易事。在《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承德·丰宁卷》出版之时,谨向所有为本书出版付出劳动的市、县各级领导同志和参编人员致以诚挚的谢意!
由于工作繁重,水平有限,本书仍有若干不足,诚请读者指正。
编者
2014年6月
戚玉国
丰宁满族自治县地处塞北,历史悠久、文化丰厚、人杰地灵。南靠燕山,濒临幽燕之都;北孕滦河,连接漠南沃野。特有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活跃地区。县城总面积8765平方公里,辖9镇17乡,总人口40万,有满、蒙、回、汉等13个民族,满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2.5%。
距今3万~5万年前,丰宁即有人类活动,为少数民族频繁活动地区,留下了龙山文化、红山文化等古人类遗址。古往今来,先后有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卑、厍莫奚、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在这里居住和游牧。清初,1635年,满族人开始进入丰宁,在3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逐渐成为丰宁居民的主体。乾隆元年(1736年),设置四旗厅,从此有了县级建制。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改四旗厅为丰宁县。1987年撤销丰宁县,在原境域内建立丰宁满族自治县。
新中国成立前,丰宁的文化艺术活动主要是民间戏曲、说唱、花会。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文化事业逐步繁荣。20世纪80年代,丰宁因农村群众文化工作蓬勃开展,曾被树为河北省北部山区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典型。多年来,丰宁的民间艺术发掘工作成效显著。硕果累累。1993年12月,丰宁被文化部命名为“民间剪纸艺术之乡”。90年代初,还诞生了“华夏一绝”——滕氏布糊画等民间艺术。如今,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都成为宣传丰宁、扩大丰宁知名度的品牌产品。
丰宁有绮丽的山川,保留下了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独具异彩的北国风貌,还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丰富的想象力,孕育出了许许多多民间口传文学。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丰宁县文化馆的有识之士李金刚等人,就组织民间文学爱好者挖掘整理了一批优秀民间故事作品,出版了一本名为《砬壁佛光》的民间故事集。80年代中期,纳入国家重点社科项目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工程开始以后,丰宁的民间文化工作者们又不甘人后,继续发动全县广大群众,从不同层面、不同人物、不同地点进一步深入探宝,挖掘和收集到一大批蕴含本地区历史变迁、自然生态变化、民族风情等元素的民间故事、歌谣,出版了《丰宁民间故事歌谣卷》(第一、第二卷本)。这一次《中国民间故事丛书》工程启动以后,丰宁县文联下属民间文艺家协会又进行了搜遗补缺,成就了《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承德·丰宁卷》。
丰宁卷在采集、编辑过程中,努力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和代表性的收集、整理原则,编入了诸多独具丰宁特色的传说故事。丰宁是满族自治县,虽然时间久远,但是民族融合的印痕已经很深,保留下一些带有满族元素的口头传说。如史事传说中的《两旗争地》《陈提督管护西围场》《八旗的由来》等;风俗传说中的《河边会》《新媳妇见公婆》《祭神杆立影碑》。这些传说都具有鲜明的满族特色。卷中人物传说中的《张八百的传说》也十分独特。其实张八百只是晚清时期丰宁的一任地方官,在全国并没有什么知名度,但在丰宁县却家喻户晓。传说他为官清正,性情怪僻,却不畏权势,除暴安良,为人民做了些好事,所以多少年过去了,人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位刚正不阿的清官。另外一组《丰宁剪纸故事》更是丰宁卷中弥足珍贵的精品。
对于收集、抢救、保存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宁县委、县政府及宣传、文化部门都十分支持、重视,将其列入重点工程。因此,丰宁卷的问世不但渗透着多年来所有参与采录、收集、整理者的心血和汗水,更饱含着县领导的悉心关怀。在此,谨向他(她)们致以最诚挚的谢意!相信丰宁卷的问世,必将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于山河岁月沉淀千载的民间故事,流淌着中华民族最朴素的文化血液,她们如此古朴而生动,并将经久不息!
《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承德卷》(8卷本)除了为我们保存了历史、文化、民俗、名胜古迹、地理风貌等多方面的地方知识外,卷本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把人民群众千百年历代传承的口头文学用科学的方法固定于书面,为永久保存民间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岁久弥显,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会愈发显示出其深远的历史价值。
李金刚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承德丰宁卷)》收录了河北承德丰宁的民间故事,这些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劳动人民生活画卷。
最广采博收的民间故事珍藏县卷本!
李金刚主编的《中国民间故事丛书(河北承德丰宁卷)》收录了河北承德丰宁地区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等在内的民间故事。这些神话、故事、传说、笑话,从政治、文化、人物、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地记录下这片土地丰富的根脉和浓郁的文化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