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郑和下西洋举世震惊
从元朝开始,我国海舶制造和航海技术都居于世界前列。当时的记载:“尝观富人之舶,挂十丈之竿,建八翼之橹,长年顿指南车坐浮庋上,百夫建鼓番休整如官府令。□碇必良,□纤必精,载必异国绝产0 99这些“挂十丈之竿,建八翼之橹”的海舶,都能够载重一二千料。指南针成为海舶必备之物.当时有关海上航行的文献中常有“行丁未针”“行坤申针”等记载,根据指南针在罗盘上的位置以定方向。我国水手还能够熟练掌握海上季节风的规律帮助航行。及至明代,我国的航海技术已非常发达,在此基础上,为了宣扬明朝国威、扩展朝贡贸易,明成祖朱棣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
郑和远航的目的虽不只为了海外贸易,但七次航海为中国的海外贸易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法国学者弗朗索瓦·德勃雷在其著作《海外华人》序言中指出:“皇帝的旗帜飘扬在南洋各处,从菲律宾到印度,从爪哇到阿拉伯甚至非洲的摩加迪沙,中国的商业获得巨大的发展。”郑和的商船满载绫绢、纱罗、彩帛,以及瓷器、药材、铁器等物品,在海外进行大规模远距离贸易活动,深受海外沿途各国人民的喜爱和欢迎。《瀛涯胜览》记述道:“各国对中国青瓷盘碗等品,丝、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
郑和下西洋对我国的贸易影响非常大。当时主要有三种贸易形式的存在,首先是朝贡贸易,船队的重要使命之一,即大力推行朝贡贸易。从史书的记载来看,郑和船队每次下西洋都运载着大量用于赏赐的钱财和礼物,如丝绸、瓷器之类,数额动辄数十万。船队每到一地,首先“开读赏赐”,慷慨相赠,然后再用贱卖贵买的方式,让对方获利。这种厚往薄来的“赉赐贸易”大受海外各国的欢迎。海外各国纷纷“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当时的朝贡贸易景象极盛,贡品包括金银器皿、犀角、象牙、各色香料、药材、布匹、宝石、珍禽等各类。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出现了西洋古里、忽鲁谟斯、锡兰山、阿丹、祖法儿、剌撒等16国派遣使节1200人到明朝朝贡的盛况。除了朝贡物品,这些国家还有带有大量的附进物品的交易,这些物品交易明朝对此采取的是“关给钞锭,酬其价值”的原则。郑和出使所携货物中,除赠送的礼品和低价售给外国国王的物资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于与海外进行交换的货物。另外,有时还在国外直接用钱购买货品。购买的货物中,除珍奇宝玩外,比重最大的还是香料、药品等可投放国内市场,供给社会各阶层日用的物资,这是通过真正的官方贸易而来的。当时贸易的最大宗海外货物是胡椒,日本学者山田宪太郎指出:“中国对于胡椒的大量需要导致了爪哇和苏门答腊胡椒种植的增长,这样必然会刺激经济的发展。”自郑和远航之后,胡椒在中国由珍品变为常物。郑和船队是当时亚非地区胡椒的最大收购者。据估计,15—16世纪,中国在东南亚地区收购的胡椒年达5万包,或250万斤。除胡椒以外,香料也是贸易中的重要部分,郑和船队所到达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东非诸国在历史上均是香料产地,如印尼马鲁古群岛,即称香料群岛,索马里素以香料之角著称,西亚、红海、波斯湾一带则是古代闻名于世的盛产香料之地,有的地区更是某一种香料的特产地。史载:“西洋交易,多用广货易回胡椒等物,其贵细者往往满舶,若暹罗(泰国)产苏木、地闷产檀香,其余香货各国皆有之。”郑和远航扩大了香料朝贡贸易的品种,增加了海外香料流入国内的数量,促进了明代用香的普及。除郑和船队的朝贡和官方贸易外,私人贸易在这一时期也十分活跃,闽粤沿海商人不顾严格的海禁,仍漂洋过海到东南亚各地经商。1567年海禁开放后,经商的人更多。到暹罗经商的华人人数非常之多,并逐渐形成一股当地不可忽视的势力。不仅是东南亚地区,以闽粤商人为主的商人集团还远航美洲,在拉丁美洲墨西哥等地从事贸易活动,成为世界市场中非常活跃的一部分。海外贸易刺激了沿海地区移民海外的热潮也开始兴起,对南洋社会经济的开发和发展,都曾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此大规模的经贸往来,“夷中百货,皆中国不可缺者;夷必欲售,中国必欲得之”,互通有无,双方均获巨大利益。仅明朝时期,中国就成为东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贸易额较高的年份达到白银100万两,这个数量与当时东南亚对外贸易的总额相差无几。郑和七次率领庞大的远洋船队,将明代中国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极大地推进了海外贸易的空前发展。特别是对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史上,郑和下西洋占有重要的地位,功不可没。
……
P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