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后时期,美国政治实质性冲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更确切地说,这种冲突又是怎样反映在美国民意中的?政策问题是如何在大众政治体系中进行分门别类的?产生的议题结构与选举冲突在这期间,民意数据是随时可以获取的吗?另外,有无主要的突破点?如果有的话,这些突破点会在何时出现?
这些都是威廉·J.M.克拉格特、拜伦·E.谢弗著的《美国民意(1952-2004战后美国民众的政治话题构成)》所要涉及的问题。尽管提供了五十年来有关公众偏好的调查数据,对于议题的研究——改变对于政策的认同,实际上是在公众中塑造了一种政治行为,还只是在起步阶段。同时,本书以比较简单的形式描述了在公众中存在的主要冲突,以及这种冲突反映到大众政治中的倾向性,而对于在某一特定时期出现的关键问题,本书则给予了全面而详细的阐述。
在战后时期,美国政治实质性冲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种冲突又是如何反映在美国民意中的?是否有可能与民众而不是精英阶层讨论“议题结构”事宜?议题结构与选举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美国民意(1952-2004战后美国民众的政治话题构成)》作者威廉·J.M.克拉格特、拜伦·E.谢弗通过对1952~2004年间四大政策领域一社会福利、国际关系、公民权利和文化价值——的公众偏好的测量与研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他们的研究揭示了民众的政策偏好对选举的影响,指出了重视公众偏好的重要性。
前言
第一部分 公众偏好的结构
数据、理论及本书的组织框架
本书的组织框架
第一章 现有的议题:社会福利
条目的选择
探索性分析
验证性分析
民意中的社会福利
第二章 现有的议题:国际关系
条目的选择
探索性分析
验证性分析
民意中的国际关系
第三章 新出现的议题:公民权利
条目的选择
探索性分析
验证性分析
民意中的公民权利
第四章 新出现的议题:文化价值
条目的选择
探索性分析
验证性分析
民意中的文化价值
第五章 混合性条目:真实的、虚假的及含混不清的条目
表面内容及适当的定位
重新审视文化价值
民意中的混合性条目
第二部分 议题结构产生的一些结果
跨领域的分析
选举模型
第六章 选举行为:已有的议题
总统选举与政策选择的纯政治性
社会福利与总统选举
国际关系与总统选举
现有的议题与投票选举
第七章 选举行为:新议题
公民权利与总统选举
文化价值与总统选举
主要的总统独立候选人
新议题与选举投票
第八章 选举行为:其他内容
党派情感、政策偏好及选举行为
战后政治的选举时代
第九章 大众政治的议题结构
美国的民意
战后政治中的问题演变
战后政治的超短时代
负责任的选举?
附录 其他的政策领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