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状元商人张謇/中华商圣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姜正成主编
出版社 中国财富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出身于普通人家

长江万里,烟波浩荡。在浩瀚壮阔的长江人海口北岸——黄海之滨,有一片叫做“江海平原”的地方。清朝咸丰三年五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853年7月1日,当太平军的炮火轰开江宁古城墙之后的三个月,一个婴儿在偏僻的长江口北岸通州海门厅呱呱坠地,他啼音洪亮,声震屋宇,为原本并不富裕的农家增添了一些喜庆。受生活所累的父亲,用爱抚的目光看着自己的儿子,给他取名张謇。

旧时的海门属通州,处于苏北南通地区,是一个偏僻的半岛,地非冲要,不具战略价值。南宋末年,江淮连年征战,东南沿海惨遭蹂躏,铁骑所至’庐里为墟。南通一带,独少兵灾。元末红巾军大起义和朱元璋统一之战;群雄鏖战江淮,混乱不休,南通却无大的战事。明末清军南下,邻郡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南通竟得保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战火遍及苏、皖、浙等省,上海成为太平天国与清军多次激战、反复争夺的冲要之地。位于长江口对岸的南通,居然成为熊熊战火中的一片净土。

清朝嘉庆初年,张謇的曾祖父去世,祖父张朝彦只有8岁,排行老:,颇受曾祖母的关爱,幼年时便“从学村塾”。不幸的是,祖父16岁时’曾祖母暴病而死。父母双亡,两位兄长又外出他乡,年轻的张朝彦经不住诱惑,开始去赌博,不仅输光了田产,连房子也输给了别人。

金沙镇有一个开瓷货铺的吴圣撰,家中无子,只有一女,穷困潦倒的张朝彦入赘吴家。转眼十几年,生儿育女,人口渐繁,怕连累外家,张朝彦携全家由金沙镇迁到西亭。这时,张朝彦除种地外,也兼治瓷器贩运,家境渐渐宽裕起来。不久丈人也迁到了海门常乐镇,兼作瓷器贩运。据说,生意最好的时候,雇用挑运叫卖瓷器的工人十余人,家境于是由衰而盛。

张謇的父亲名张彭年,是张家的长子,小时候很聪明,经常私下跑到私塾去读书,很得私塾丁先生的喜爱。不过,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只能半天读书,半天种田,读完《诗经》为止,在张家四代种田人中,算是第一个略通文墨的人。及至彭年当家,手头更加宽裕,居然在西亭营造了一所房屋,不料老二因打死人,吃了官司,彭年倾家营救,负债累累,连新造房屋也抵给了债主。于是张家又投奔常乐镇的外祖父吴家。待张朝彦与外祖父相继去世,张彭年便继承了全部遗产20多亩田地,一爿小瓷货店,5间房屋和几间草屋,既种田又兼治小买卖,据当地传闻,张彭年曾挑担卖糖补贴家用,张謇小时候也随父卖过糖,其旧宅至今留置糖担,以示不忘其本。张彭年既勤劳又会计算,家庭经济状况再度得到改善,瓷器店里经常雇用十几个挑脚,据说还能借到钱去宁波做生意。

张彭年先后娶妻两房,一名葛氏,一名金氏,一共生育5个儿子。葛氏生长子誉、五子警,金氏生二子暮、三子詧、四子謇。在这几个孩子中,张謇的早慧十分突出,4岁父亲已教他识千字文,5岁时,三叔父从通州来,命他背诵千字文,竟能一字不差,这使全家大喜过望,当即决定让他去私塾读书。塾师邱大璋因祖父朝彦入赘吴家时答应过兼祧吴氏,彭年又继承吴家产业,所以此时张謇姓吴而不姓张,邱先生为他起学名吴起元,小字长泰。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张謇l0岁。

但是,由于这位邱先生并无真才实学,只知道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属对不仅讲不出四声,甚至连平仄也弄不清楚。彭年不愿让误人子弟的庸师毁了儿子的前程。虽然家境不丰,也咬紧牙关,在张謇11岁那年,礼聘西亭宋效祁(蓬山)到冢教读。

这位宋先生50多岁,是个屡试不中的老秀才。当时和张謇同学的还有他的叔兄和五弟警,“先生检视前所读书,音训句读多误。令自《学》《庸》《论》《孟》始,尽易新本,授令重读,既背更授,自日三十行,渐增至六七十行或百行,亦授四声,或就《三字经》《四字鉴》《千家诗》为说故事。,’经宋先生的这般纠错、重读与讲授指点,张謇的学业又有长进。

某日。先生出对:“人骑白马门前去”,聪颖的张謇立即应对:“我踏金鳌海上来”。先生惊喜不已,赞叹佳对。读书人大魁天下,中了状元,古人称之为“独占鳌头”。在当时人看来,张謇下联已有金榜题名的预兆。

宋效祁先生虽然比邱大璋略胜一筹,但也不过是一个略有学识的乡村塾师。宋先生从年轻时代参加科举考试,50多岁仍是一介童生,还要连续应考岁试、科试、乡试,加上年迈多病,精力不支,有时不得不停课6个月以上。张彭年便又聘请宋效祁之子宋璞斋来担任张謇的老师。

耕读生活,是浸透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本生活方式。农业是衣食之源,是百业中的根本;四书五经是精神食粮,是塑完美人格以至平步青云的无价之宝。张謇的一家,也像古往今来的中国家庭一样,将耕读传家奉为典范。因此,张彭年有意为儿子准备一条“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退路:自食其力。

首先,张彭年不愿让儿子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纨绔子弟,要求他们能放下读书人的架子,从事贱役。他不仅要张謇兄弟为先生洒扫侍应,而且还命他们随雇工在棉田锄草,在家中建房时充当小工杂役,学习土木建筑工艺。张謇回忆往事说:“后有兴作,凡木石砖瓦,一一度其修短厚薄之尺寸而预计之,无有差忒。临时必使謇兄弟杂作小工,而于砌墙每层将合时,尤令注意于需砖之度,相其修短厚薄,检以畀工。日‘工屡觅砖,或断砖不合,则耗时而费料’,亦以练儿童之视力。”至他人家,亦视其营造之合否而教之。以是謇于土木建筑计划,稍稍有知识。

其次,灌输“农本”思想。督促张謇兄弟从事农业生产。由于张彭年家日渐宽裕,张謇兄弟曾劝父亲把20多亩良田佃出收租。张彭年告诫儿子说:“子弟非躬亲田间耕刈之事,不能知稼穑之艰难,汝曹日后无论穷通,必须有自治之田。”这种以农业经济为个人事业根本,进退可资依靠的思想,对张謇日后走向实业救国道路,产生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P2-5

后记

纵观中国历代名商,大多靠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精神,自我完善,自我升华,最终成为商界翘楚、商人典范,成为巨大财富的拥有者。

本书结合时代大背景,从中国名商巨富的成功与发家史中,学习他们积极进取、独立创新的精神;感受他们渴望变革、勇于突破、善于发现机会的品质。每一位有志于成为财富拥有者的人都会受到启发。品读本书,我们不仅能体会到中华商圣们艰辛的创富历程,还能体会到他们的处世和经营智慧。希望通过这些伟人的财富人生解读,以期给创业者和读者朋友以帮助和启迪,教你们掌握真正的中国式商道。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众多专家、教授的大力支持,以及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多位教授、博士的亲临编写、设计现场给以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要特别感谢安徽省濉溪中学的一级教师田勇先生在本书编写、审校过程中给予的辛苦付出和大力支持!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引用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著作和文献资料,谨对这些资料著作的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有些资料因为无法一一联系作者,希望相关作者来电来函洽谈有关资料稿酬事宜,我们将按相关标准给予支付。

目录

第一章 命运多舛:曲折的早年经历

 出身于普通人家

 卷入冒籍风波

 流连于学术中的白衣秀士

 客幕生涯的历练

 渡海东征援朝

 初人官场

 与袁绝交愤而归隐

第二章 惊世转变:从大魁天下到弃官

 初涉经济惨淡经营

 对家乡建设的热情

 极具戏剧色彩的考试

 甲午战争带来的震撼

 从状元到实业家的转变

 复杂的投资环境

 艰难起步的状元纱厂

第三章 通权达变:活跃于世纪之交

 向维新靠拢

 东南互保保住产业

 上书《变法平议》

 垦牧公司的创办

 大兴师范学校

 赴东洋考察

 投身立宪运动

 与袁世凯再度合作

 为立宪摇旗呐喊

第四章 人生巅峰:辉煌于乱世之间

 收回路权自办铁路

 与外商展开合作

 走向民主共和

 奔走于南北之间

 出任农商总长

 与袁世凯分道扬镳

 重启大生黄金时代

第五章 盛极而衰:动荡的晚年岁月

 心系国家命运

 主导治理淮河

 周旋于军阀混战时期

 张氏企业盛极而衰

 突然陨落的根源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第六章 实业巨子:状元商人的崛起之道

 工农结合相得益彰

 奖助结合促进企业生机

 先进的管理方式

 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

 开辟国际经济合作渠道

 注重地方建设

第七章 后人评说:“失败的英雄”

 拳拳爱国心

 执着的人生信念

 状元商人的家风

 远见卓识的实业骄子

 实业救国的崇高理想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晚清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他的后半生,放弃仕途,退居家乡,专注于通海一带的经济、文化建设与地方自治,试图在家乡“建设一个新新世界的雏形”,一个属于众人的公共空间,并推而广之,实现自己追求国家富强的梦想。

在前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张謇在家乡南通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早期现代化试验,将一个封建闭塞的县城,建设成布局合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模范县”,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乐土”“理想的文化城市”,铸造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辉煌。

张謇的一生极其曲折而多彩,其思想与实践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社会福利乃至市政建设等诸多领域,为后世、为南通留下了大量有形与无形的珍贵资产,成为今天再创“中国近代第一城”新辉煌的一大独特优势。张謇当年经营南通时的城市与区域规划建设理念一一教育与实业并重,工业与农垦并举,科技、文化、社会公益事业多方面协调兼顾的主张与实践,对于当前建设现代化新南通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尽管今天看来,张謇的所思所为不免有所局限,尽管当今的国情、市情与张謇那个时代相比已迥然不同,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张謇当年的实践经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同时,张謇汇理想与笃行于一身,矢志高远又务实精进的开创精神,历经困厄而百折不同的拼搏精神,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不懈寻求破局之策的探索精神,重人格,尊人道,心系苍生的人文精神等,都值得今天的我们传承与弘扬。

张謇曾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他的事业,还把他的思想’终其一生的光荣与梦想留给了我们,留给了未来。

张謇的志趣只在做事,努力兴办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业。他办实业’办教育,办社会公益,办各项革新与改良,劳碌终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并不关心自己身后的评价,“即此粗完一生事,会须身伴五山灵”,其自拟墓门联语早已表明了心迹。

常言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张謇并非地方官,作为农家子弟,是通海这方热土哺育了他,他无时无刻不在思考如何回报通海。正如胡适所说的那样,他在通海地区“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30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在中国近代史上,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宏伟的事业,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所谓“讴思淮海三千里,关系东南第一人”,绝非溢美之词。

张謇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品格的高尚,更在于通达世变,顺应时代潮流,并且脚踏实地走在潮流的前面,这才是一代开拓者的英雄本色。

我们编写此书的目的,是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对张謇这位亦官亦商的状元巨商有全面的认识,学习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关心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讲究个人操守的道德。并从张謇的商业成败中学习他积极进取、独立创新的精神;感受他渴望变革、勇于突破、善于发现机会的品质。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我们不可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穷尽张謇的点点滴滴。书中也难免存在不足之处,衷心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不胜感激。

内容推荐

张謇一直被作为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下海”经商的代表,他历经晚清民初的社会动荡,一生为实践“实业救国”的梦想在努力。姜正成的《状元商人张謇/中华商圣系列》本书叙事通俗易懂,故事曲折跌宕,人物性格鲜明,读来轻松而不乏内涵,使人从平凡的历史故事中,发现别样的精彩!

编辑推荐

晚清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他的后半生,放弃仕途,退居家乡,专注于通海一带的经济、文化建设与地方自治,试图在家乡“建设一个新新世界的雏形”,一个属于众人的公共空间,并推而广之,实现自己追求国家富强的梦想。

希望读者通过阅读姜正成的《状元商人张謇/中华商圣系列》,对张謇这位亦官亦商的状元巨商有全面的认识,学习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关心国计民生的经世致用思想、讲究个人操守的道德。并从张謇的商业成败中学]他积极进取、独立创新的精神;感受他渴望变革、勇于突破、善于发现机会的品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8: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