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传疑时代(太古三代)
第一节 世界之初
人类之生,决不能谓其无所始。然言其所始,说各不同,大约分为两派。古言人类之始者,为宗教家;今言人类之始者,为生物学家。宗教家者,随其教而异,各以其本群最古之书为凭。世界各古国,如埃及(Egypt)、巴比伦(Babylon)、印度(India)、希伯来(Hebrew)等,各自有书,详天地剖判之形,元祖降生之事,其说尚在,为当世学者所知。而我神州,亦其一也。顾各国所说,无一同者。昔之学人,笃于宗教,每多入主出奴之意,今幸稍衰,但用以考古而已。至于生物学家者,创于此百年以内,最著者英人达尔文(Darwin)之种源论(OriginofSpecies)。其说本于考察当世之生物,与地层之化石,条分缕析,观其会通,而得物与物相嬗之故。由古之说,则人之生为神造;由今之说,则人之生为天演,其学如水火之不相容。此二说者,若欲穷其指归,则自有专门之学在,非本篇所暇及。本篇所以首及此者,因讨论历史,几无事不与宗教相涉,古史尤甚,故先举此以告学者,庶几有所别择焉。
第二节 地之各洲人之各种
大地之陆,分为五洲。吾人所居,曰亚细亚洲(Asia);其西曰欧罗巴洲(Europe),其西南曰亚非利加洲(Africa),再西曰南北亚美利加洲(SouthandNorthAmerica);亚洲之东南曰澳大利亚洲(Australia)。是为五大洲,其名皆欧罗巴人所命也。其居此五洲之种族,居亚洲者,曰蒙古利亚种(Mongolians);居亚洲之南及各岛中者,曰马来种(Malays);居欧罗巴洲者,曰高加索种(Cau-casians);居非洲者,曰内革罗种(Negroes);居美洲者,曰印第安种(Indians)。是谓五种,其名亦皆欧罗巴人所命也(因与此五洲、五种相交涉,而有信史可传者,始于欧罗巴人,故泰东之言洲名与种名者,不得不用其所立之名也)。此诸种人,在上古时,大约聚居亚细亚西北之高原,其后散之四方,因水土不同,生事各异,久之遂有形貌之殊,文化之别。然其语言文字之中,犹有同者,会而通之,以观其分合之迹,此今日之新科学也。中国位于亚洲之东,而属于蒙古利亚种(按:亚细亚本亚洲西方之一小地,而蒙古又胡人一分族之名也,殆不足以概中国。欧人云云,亦以偏概全之例尔),此族之史,为吾人本国之史,本书所讲演者此也。
第三节 中国种族之原
种必有名,而吾族之名,则至难定,今人相率称曰支那。按:支那之称,出于印度,其义犹边地也,此与欧人之以蒙古概吾种无异,均不得为定名。至称曰汉族,则以始通匈奴得名;称曰唐族,则以始通海道得名,其实皆朝名,非国名也。诸夏之称,差为近古,然亦朝名,非国名也。唯《左传》襄公十四年引戎子驹支之言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华非朝名,或者吾族之真名欤!至吾族之所从来,尤无定论。近人言吾族从巴比伦迁来,据下文最近西历一千八百七十余年后,法、德、美各国人,数次在巴比伦故墟掘地所发现之证据观之,则古巴比伦人与欧洲之文化相去近,而与吾族之文化相去远,恐非同种也。其古事,附录于后。
巴比伦有二种语,一南一北,南为文言(thepurelanguage),北为妇人之言(thewomanslanguage)。西元前六千年之砖文,凡书十二部。记其国之古事,第一部云,无始之时,光明与黑暗相战,于是有大神出其间,名弥罗岱(Merodach)。当此之时,又有一龙底麦得(Tiamat),与神为敌,神以大力磔龙而分之,其首为天,尾为地。第十一部言二大神,一名吉而葛莫斯(Gilgames),一名衣本尼(Ea-bani)。上帝造衣神,本令其杀吉神,不料二神结为死党。二神协力杀一恶神,名克母伯(Khumbaba),此恶神本住一奇怪杉树之下。又杀一神牛,因杀神牛,遂有洪水之祸。后衣神忽死,而吉神又患重病,此病唯一神能医之,神住死水之外,名西苏诗罗斯(Xisuthros)。吉神往就医,从阿拉伯经过一日落之山,此山上本归一种怪人名蝎人者保护。海边有树,以宝石为果。又行四十五日而至死水,死水之中有群岛,有一岛名福岛,于此岛望见西神,西神始告以造洪水之故,又以生命树一枝授之。吉神即携树归巴比伦,于路偶渴,就泉而饮,泉中有一蛇出,窃其生命树,吉神大哭而无如何也。又大神弥罗岱,以土造人。第一人曰爱特巴(Adapa),偶因钓鱼,误折南风之翼。南风诉之于天,天神爱牛(Anu)召爱特巴而问之。有神名医(Ea),谓爱特巴曰:“爱牛神处之物,不可饮食。”爱特巴遂不敢饮食,于是其子孙无不死者矣。盖爱牛之饮食,皆能使人不死者也。又有神纳格尔(Nergal),欲谋杀一女神名爱来得(Allat)。女神乃与之商,以地球上之权悉让之,遂得不死,而女神为阴司之神。又有神名衣登脑(Etanna),与鹰相商,欲至天至高之处,已过爱牛之室,又至一斯他(Istar)之室,鹰力已竭,遂弃于地上。有神司风潮,名苏(Zu),窃弥罗岱定数之簿,而弥罗岱之权遂失,久之始得夺回。巴比伦女子可受父母之遗产。在公庭,父子平权。奴隶亦有财产与讼狱之权。无用刑讯之事,又以诳言为重罪。商法甚详。教育普及。女子亦讲学问。邮信极多。已知日月食。创十二宫。休息之日,以度岁为至要,倍尔神升座行福故也。人皆平等自由。供神之物,分为二种,有血者肉类,无血者香酒等类。税取十分之一以与庙。商亦最重,帝王亦经商。贷资有至二十分者,后减至十三分半。以金、银、铜三种条为币,一金门尼为六十悉克尔。
第四节 古今世变之大概
中国之史,可分为三大期。自草昧以至周末,为上古之世;自秦至唐,为中古之世;自宋至今,为近古之世。若再区分之,求与世运密合,则上古之世,可分为二期。由开辟至周初,为传疑之期,因此期之事,并无信史,均从群经与诸子中见之(经、史、子之如何分别,后详之),往往寓言、实事,两不可分,读者各信其所习惯而已,故谓之传疑期。由周中叶至战国为化成之期,因中国之文化,在此期造成,此期之学问,达中国之极端,后人不过实行其诸派中之一分,以各蒙其利害,故谓之化成期。中古之世,可分为三期。由秦至三国,为极盛之期,此时中国人材极盛,国势极强,凡其兵事,皆同种相战,而别种人则稽颡于阙廷。此由实行第二期人之理想而得其良果者,故谓之极盛期。由晋至隋,为中衰之期,此时外族侵入,握其政权,而宗教亦大受外教之变化,故谓之中衰期。唐室一代,为复盛之期,此期国力之强,略与汉等,而风俗不逮,然已胜于其后矣,故谓之复盛期。近古之世,可分为二期。五季、宋、元、明为退化之期,因此期中,教殖荒芜,风俗凌替,兵力、财力逐渐摧颓,渐有不能独立之象。此由附会第二期人之理想,而得其恶果者,故谓之退化期。清代二百六十一年为更化之期,此期前半,学问、政治集秦以来之大成,后半世局人心,开秦以来所未有。此盖处秦人成局之已穷,而将转入他局者,故谓之更化期。此中国历史之大略也。
第五节 历史之益
读我国六千年之国史,有令人悲喜无端、俯仰自失者。读上古之史,则见至高深之理想(如大《易》然),至完密之政治(如《周礼》然),至纯粹之伦理(如孔教然),灿然大备,较之埃及、迦勒底、印度、希腊,无有愧色。读中古之史,则见国力盛强,逐渐用兵,合闽、粤、滇、黔、越南诸地为一国,北绝大漠,西至帕米尔高原,裒然为亚洲之主脑,罗马、匈奴之盛……
P3-7
叙
第一篇 凡例
第二篇 凡例
第一篇 上古史
第一章 传疑时代(太古三代)
第一节 世界之初
第二节 地之各洲人之各种
第三节 中国种族之原
第四节 古今世变之大概
第五节 历史之益
第六节 上古神话
第七节 包牺氏
第八节 女娲氏
第九节 神农氏
第十节 神话之原因
第十一节 炎黄之际中国形势
第十二节 黄帝与炎帝之战
第十三节 黄帝与蚩尤之战
第十四节 黄帝之政教
第十五节 少昊氏颛顼氏
第十六节 帝喾氏
第十七节 尧舜
第十八节 尧舜之政教
第十九节 夏禹
第二十节 禹之政教
第二十一节 夏之列王
第二十二节 夏传疑之事
第二十三节 商之自出
第二十四节 商之列王
第二十五节 桀纣之恶
第二十六节 周之关系
第二十七节 周之自出
第二十八节 周之列王
第二十九节 周之政教
第二章 化成时代(春秋战国)
第一节 东周之列王
第二节 诸侯之大概
第三节 孔子以前之宗教(上)
第四节 孔子以前之宗教(下)
第五节 新说之渐
第六节 老子之道
第七节 孔子世系及形貌
第八节 孔子之事迹
第九节 孔子之异闻
第十节 孔子之六经
第十一节 墨子之道
第十二节 三家总论
第十三节 晚周之列王
第十四节 韩魏赵
第十五节 田齐
第十六节 七国并立
第十七节 秦之自出
第十八节 秦之列王(上)
第十九节 秦之列王(下)
第二十节 六国对秦之政策
第二十一节 戎狄灭亡
第二十二节 周秦之际之学派
第二十三节 春秋制度之大概
第二十四节 战国之变古
第二十五节 自上古至秦中国幅员之大略
第二篇 中古史
第一章 极盛时代(秦汉)
第一节 读本期历史之要旨
第二节 秦始皇帝(上)
第三节 秦始皇帝(下)
第四节 秦二世皇帝
第五节 秦于中国之关系(上)
第六节 秦于中国之关系(下)
第七节 受命之新局
第八节 天下叛秦(上)
第九节 天下叛秦(下)
第十节 秦亡之后诸侯自相攻伐(上)
第十一节 秦亡之后诸侯自相攻伐(下)
第十二节 楚汉相争(上)
第十三节 楚汉相争(下)
第十四节 高祖之政(上)
第十五节 高祖之政(下)
第十六节 汉之诸帝
第十七节 文帝黄老之治
第十八节 景帝名法之治
第十九节 武帝儒术之治
第二十节 汉外戚之祸(一)
第二十一节 汉外戚之祸(二)
第二十二节 汉外戚之祸(三)
第二十三节 汉外戚之祸(四)
第二十四节 汉外戚之祸(五)
第二十五节 汉外戚之祸(六)
第二十六节 光武中兴(一)
第二十七节 光武中兴(二)
第二十八节 光武中兴(三)
第二十九节 后汉之诸帝
第三十节 宦官外戚之冲突(一)
第三十一节 宦官外戚之冲突(二)
第三十二节 宦官外戚之冲突(三)
第三十三节 宦官外戚之冲突(四)
第三十四节 宦官外戚之冲突(五)
第三十五节 宦官外戚之冲突(六)
第三十六节 匈奴之政治(上)
第三十七节 匈奴之政治(下)
第三十八节 匈奴之世系(上)
第三十九节 匈奴之世系(下)
第四十节 南匈奴之世系
第四十一节 北匈奴之世系
第四十二节 西域之大略
第四十三节 南道诸国
第四十四节 北道诸国
第四十五节 葱岭外诸国
第四十六节 汉第一次通西域
第四十七节 汉第二次通西域
第四十八节 汉第三次通西域
第四十九节 汉第四次通西域
第五十节 西羌之概略
第五十一节 前汉之西羌
第五十二节 后汉之西羌(上)
第五十三节 后汉之西羌(中)
第五十四节 后汉之西羌(下)
第五十五节 西南夷
第五十六节 南粤
第五十七节 闽粤
第五十八节 朝鲜
第五十九节 日本
第六十节 儒家与方士之糅合
第六十一节 黄老之疑义
第六十二节 儒家与方士之分离即道教之原始
第六十三节 佛之事略
第六十四节 佛以前印度之宗教
第六十五节 文学源流
第六十六节 两汉官制
第六十七节 汉地理(节录日本重野安泽《支那疆域沿革图略说》)
第六十八节 凉州诸将之乱
第六十九节 曹操灭群雄
第七十节 刘备孙权拒曹操
第七十一节 司马懿盗魏政
第七十二节 吴蜀建国始末
第七十三节 三国末社会之变迁(上)
第七十四节 三国末社会之变迁(下)
第七十五节 三国疆域(节录日本重野安泽《支那疆域沿革图略说》)
第二章 中衰时代(魏晋南北朝)
第一节 读本期历史之要旨
第二节 魏晋之际(上)
第三节 魏晋之际(下)
第四节 晋诸帝之世系
第五节 晋大事之纲领
第六节 贾后之乱
第七节 八王之乱
第八节 五胡之乱之缘起
第九节 五胡之统系
第十节 前赵后赵之始末(匈奴羯)
第十一节 前燕后燕南燕北燕之始末
第十二节 前秦后秦西秦夏之始末(氐、羌、鲜卑、匈奴)
第十三节 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之始末(氐、鲜卑、卢水胡,除前凉、西凉,为汉族)
第十四节 蜀之始末
第十五节 元帝王敦之乱
第十六节 成帝苏峻之乱
第十七节 晋末桓氏之乱
第十八节 宋武帝之概略
第十九节 宋诸帝之世系
第二十节 宋少帝之乱
第二十一节 宋文帝被弑之乱
第二十二节 宋前废帝之乱
第二十三节 宋后废帝之乱
第二十四节 宋诸王之乱
第二十五节 齐诸帝之世系
第二十六节 齐郁林王之乱
第二十七节 齐末东昏侯之乱
第二十八节 梁诸帝之世系
第二十九节 北魏拓跋氏之世系
第三十节 拓跋氏之衰乱
第三十一节 北齐神武帝之概略
第三十二节 梁末侯景之乱
第三十三节 陈诸帝之世系
第三十四节 北齐高氏之世系
第三十五节 北周宇文氏之世系
第三十六节 隋诸帝之世系
第三十七节 晋南北朝隋之行政机关
第三十八节 晋南北朝隋之风俗
第三十九节 两晋疆域沿革
第四十节 南北朝疆域沿革
第四十一节 隋疆域沿革
第一篇 第一章 引用书目
第一篇 第二章 引用书目
附录(以见于本书之先后为次)
索引
智莫大于知来,来何以能知,据往事以为推而已矣。故史学者, 人所不可无之学也。虽然,有难言者。神州建国既古,往事较繁,自秦以前,其记载也多歧,自秦以后,其记载也多仍,歧者无以折中,仍者不可择别。况史本王官,载笔所及,例止王事,而街谈巷语之所造,属之稗官,正史缺焉。治史之难,于此见矣。然此犹为往日言之也。洎乎今日,学科日侈,日不暇给,既无日力以读全史, 而运会所遭,人事将变,目前所食之果,非一一于古人证其因,即无以知前途之夷险,又不能不亟读史,若是者将奈之何哉?是必有一书焉,文筒于古人,而理富于往籍,其足以供社会之需乎!今兹此编,即本是自,而学殖时日皆有不逮,疏谬之讥,知不可免,亦聊述其宗趣云尔。钱塘夏曾佑叙。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中国古代史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也吸引了世界的瞩目。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一书以西方“进化论”的观点,全面梳理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阶段特征。“中国历史”不再只是单纯的王朝史与帝王史,一变而为社会逐步演进的“整体历史”。社会在发展,历史也在不断变化,但经典却是留存到人们记忆当中的一颗珍珠。本书观点准确,引证详实,是不可多得的经典历史读物。
中国社会地快速发展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中国的历史始终是一个整体在往前发展,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是什么?为什么中国没有被历史的车轮给甩出世界历史的轨迹?这些是学者关心的问题,也是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精装索引版)(精)》这本书撰写的背景,其社会价值一直延续至今,堪称历史经典,很值得读者作为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