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夺宝奇案》一书讲述了发生在民国时期的十大精彩历史旧闻,作者朱少伟、王延龄根据史实对这些鲜为人知、情节出奇的案件予以编写,文字生动,引人入胜,融史料性和可读性于一体。为读者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个案件,带领读者一探究竟。全书约有150千字,配有多幅插图,图文并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夺宝奇案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朱少伟//王延龄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民国夺宝奇案》一书讲述了发生在民国时期的十大精彩历史旧闻,作者朱少伟、王延龄根据史实对这些鲜为人知、情节出奇的案件予以编写,文字生动,引人入胜,融史料性和可读性于一体。为读者清晰地勾勒出一个个案件,带领读者一探究竟。全书约有150千字,配有多幅插图,图文并茂。 内容推荐 朱少伟、王延龄编著的这本《民国夺宝奇案》收录十篇精彩的历史故事,无论是“南宋故宫龙凤玺之谜”、“大西国金珠追踪”、“平西王府藏金争夺记”、“李闯王巨银易主记”、“清太后胭脂花粉银库失窃案”,还是“汪精卫墓被炸前后”、“绝世奇画的劫难”、“侵华日军盗掘‘曹操墓’”、“中央银行金砖失窃纪实”、“汪伪群奸争宝记”,内容均鲜为人知,情节皆出人意外。 目录 序 皇城古井的秘密——南宋故宫龙凤玺之谜 锦江风波——大西国金珠追踪 三十六只金元宝——平西王府藏金争夺记 亢家“没奈何”——李闯王巨银易主记 圆恩寺胡同的怪火——清太后胭脂花粉银库失踪窃案 梅花山迷雾——汪精卫墓被炸前后 晴雨图——绝世名画的劫难 景福殿遗址的秘密——侵华日军盗掘曹操墓 风流巨盗陈元盛——中央银行金砖失窃纪实 翡翠瓜之谜——汪伪群奸争宝记 跋 试读章节 那个老警察也是喜欢多嘴的,就滔滔不绝告诉姚双清:“这里从没听说过有什么枯井,前一阵子,这里曾有人打算建一批住房,地皮都买好了,而且派人平整了地基,可是以后却停了下来,看来是开发商的款子接不上。那地基被东挖一块,西掘一片,却不料浮土下面有一口枯井,看来它有点年月,所以不平整地皮还不会浮出来呢。” 姚双清听着老警察的絮絮叨叨,更加证实了自己的推断。那极可能是南宋的古井,要不然怎会在平整地皮时挖下去二三尺才暴露呢?于是,他对老警察说明身份,要他派人把这枯井用东西围起来,一是防人不慎跌入枯井出事,其二他只说这是古代文物,可能要派人来发掘探视。其实,他心中却盼着这枯井就是坤宁殿前的那口井,自己能找出井中的传世珍宝:南宋传国龙凤玺。这话自然不便对老警察说。 当姚双清把这事向朱崇儒禀报以后,朱崇儒立刻找出一本《咸淳临安志》,翻阅这本书中的皇城图,又与眼下的杭州城市地图对照一番。然后,他对姚双清说:“姚兄,这很可能是那口井。你去督工,如淘出来的东西中有铁匣、箱子等不要当场开启,连夜送到我这儿,咱们先作处理。” 姚双清想得更周到,他说:“厅座,这样恐怕别人有疑心,不如将井中之物如数都解交厅内。厅座可以晚上找个机会来一次,咱们对某些近似储宝的物件加以处理,如果找到那龙凤玺就设法带回去。” 朱崇儒想了想,感到这样可能比较隐蔽一些,点头说:“姚兄,就按你说的办!不过你要及时和我电话联系。” 这里不讲那些筹备工作,只说当挖掘那枯井时,拨开上面的浮土却露出一圈雕刻花纹的石井栏。井栏上面刻着“大宋咸淳三年凿”。姚双清看了不禁心中暗喜,这井肯定是南宋的古井了,但不知是否即坤宁殿前那口?如果是,那么井中完全可能抛下过龙凤玺。于是他全神贯注,一再嘱咐下井打捞的工匠说:“你们只能用短锹轻轻掘,特别要小心,不能撞坏挖到的东西,要放在箩筐中拉上来。对那些井中的破烂不要看不起,说不定是稀世文物呢!” 工匠下井后,不断地挖出一些圆的铜片,看那形状似乎是古镜,姚双清对这些都不在意。眼看已是中午时分,井中似乎再无什么了。姚双清正要下令暂停,等吃过午饭再下井,忽然井底工匠叫道:“姚先生,有一件被裹住的东西,不知是什么,不弄掉外面的淤泥,太重了。” 姚双清心想:这大泥团裹的不知是什么,不能让工匠粗手粗脚乱碰,万一是装龙凤玺的匣子,岂不露了风声坏了大事。于是,他向井底喊道:“千万不能动,把它放进箩筐,我在上面加两个人拉就是了。” 须臾,那大泥团被拉上来,往地上放时发出空闷而有物件摇动的声音。姚双清感到其中肯定有文章,嘱咐先将这东西送到教育厅。然后,他出乎意外地说:“各位,今天下午不挖了。枯井下面空气污浊不宜多停留,明天上午再干吧!”随即吩咐工匠将当天所挖到的东西马上送走,不得存放工地。 P14-15 序言 我写了不少小说和散文,有时也吟一些诗,但对历史却知之甚少。所以,我对既从事文学创作又善于反映史事的作家,往往非常钦佩。朱少伟兄是其中之一,延龄先生亦为其中之一。欣悉以前两位合著的《民国夺宝奇案》将重新出版,我很乐意唠叨几句。 朱少伟兄的老朋友都晓得,他自幼就有个彩色梦——长大当作家。他中学毕业“上山下乡”到了农场,就开始在“帐子书房”里“爬格子”。考入高校后,复旦大学周谷城教授倡导的“博大精深”,对他有着极大的影响;毕业分配时,大家都希望进热门单位,他却甘愿到清静的研究机构,从事文史资料研究。坐了数年“冷板凳”,他又调到出版单位工作,相继主编多种报刊。渐渐地,他成了正宗的“杂家”。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他与几位文友多次结伴而行,到“纸帐铜瓶室”拜望早年被誉为报刊“补白大王”、耄耋之年仍挥笔不辍的郑逸梅先生,他知道这位著名作家广摭博采,作品蔚为大观、雅俗共赏,内心一直充满敬意,在闲聊中有人突然跟郑老开玩笑:“朱少伟现在可做您的‘王储’啦”;他正惶恐不已,郑老却幽了一默:“只要小朱不停步,‘朕’自会考虑!”这件事被文友们传为趣话,而朱少伟兄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加入上海市作家协会。长期以来,他一直在创作小说、散文、童话的同时,坚持写文史随笔、名人掌故和历史故事。我的书橱里,迄今仍存放着他的《旧闻集》、《岁月留痕》、《渐宜斋札记》、《烟雨斜阳》等书。2012年夏,他在上海书展签售《风月无边:民国文人侧影》新著时,我曾高兴地前往致贺。可以说,像他这种“复合型”的作家,在文学圈内真的不算太多。 至于延龄先生,我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到朱少伟兄负责的杂志社去小坐时结识的,他早就是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当年正担任着文学期刊的特邀编辑。我与这位忠厚长者虽然仅数面之缘,但他对史事之熟悉,令我赞叹;当然,他的热忱、健谈,以及幽默、风趣,也使我印象深刻。延龄先生那时惠赠的《历史大舞台》,尽管只有七八万字,但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别具特色。我将永远不忘这位文学前辈的音容笑貌。 朱少伟兄有非常好的文史、文字功底,并不懈追求“博大精深”;延龄先生则学识广博,又擅长说古论今,当年两人的合作自然非常默契。《民国夺宝奇案》收录十篇精彩的历史故事,无论是“南宋故宫龙凤玺之谜”、“大西国金珠追踪”、“平西王府藏金争夺记”、“李闯王巨银易主记”、“清太后胭脂花粉银库失窃案”,还是“汪精卫墓被炸前后”、“绝世奇画的劫难”、“侵华日军盗掘‘曹操墓’”、“中央银行金砖失窃纪实”、“汪伪群奸争宝记”,内容均鲜为人知,情节皆出人意外。此书由于出自作家、学者之手,因而既有史料性,又有可读性,阅读时令大家有目睹历史风云之感,亦有如临其境之感。 历史故事能够写到这样的程度,应该算是一种不小的成功。我相信,《民国夺宝奇案》重新出版,一定会受到读者欢迎。 金宜 甲午春于淞滨 后记 在对《民国夺宝奇案》的书稿作仔细校订之际,我情不自禁又回想起了一些往事。 1978年秋,我从崇明农场考人大学。不久,复旦大学教授周谷城先生为同学们做学术报告,作为开场白,他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博大精深”四个字,并语重心长地说:“就做学问而言,似乎博大与精深难以兼顾,其实它们完全能够有机结合……”这些话印刻于我的心扉,而且给了我极大的启迪。嗣后,我为学术问题曾多次去向周谷城教授求教。有一回,这位史学大师特意从书橱抽出一本书说:“我已经看过,现在送给你吧。”我接过一瞧,那是上海文艺出版社于1978年再版的《艺海拾贝》,著名作家秦牧在“新版前记”里说:“我觉得为正确思想所贯穿的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在我们的出版物中应该占有它的一席位置。”在灯下阅读《艺海拾贝》,作者的清晰思维、渊博知识、流畅文笔,让我钦佩不已,并悟出了周谷城先生赠书的寓意。从此,我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并在写作时注重“文”、“史”结合,习作不仅在校团委举办的“学生作品展”中夺魁,还在刚复刊的《新民晚报》“夜光杯”亮相。 离开母校,我踏上了工作岗位,阅读和“爬格子”几乎成为每天晚上的“必修课”;我在创作文学作品的同时,也撰写了大量的文史随笔、地方掌故、风土小品等。数年后,我开始执编一份文学期刊,恰好王延龄先生从上海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岗位退休,他欣然应聘担任特邀编辑。王延龄先生不仅擅长撰写故事、散文,也翻译过几部外国小说,还对文史有独到的研究。当年,由于单位里没有食堂,咱们经常一起到附近小饭店吃面条;接着,又一起散散步,其间常谈论文史。慢慢地,我萌生了一个念头:可以把咱们互相交流的不少旧闻整理成书!《民国夺宝奇案》就是这样形成的,由于“出书难”,它几经修改直到1998年才面世,反响尚属不错。如今,这位知名文化人已驾鹤西去十五载,该书得以重版也是对他的一种怀念。 我由衷觉得,“文”、“史”结合的写作方法,是大有可为的。凑巧的是,我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后,常被安排参与文史资料委员会活动,这为自己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机遇。近年来,中新社、人民网和一些报刊的记者都先后就此对我进行过采访,并作了相关报道。最近,《联合时报》登载的长篇专访《朱少伟:执著追求“博大精深”》说,“他尽管未曾大红大紫,却因执著追求‘博大精深’,拥有了自己的独特亮点”;窃以为,这不仅是对我的勉励,更是对文史作品前景的期许。不久前,在我的又一本文史随笔集出版时,著名作家简平还在《新民晚报》发表书评《在记忆中咀嚼历史》,其中指出:“我们为什么要捍卫记忆?这是因为当记忆失却的时候,很多过往的教训也就一并淹没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事实一再证明,人类经常重蹈覆辙。那么,仅仅写下一些浮光掠影的记忆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更深地探入其中,并得以咀嚼历史。咀嚼,消化,融入机体,这才是至为重要的。”此言颇为精辟。 是为跋。 朱少伟 2014年春于浦东渐宜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