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一部文辞优美又条理分明的“倾听”指南。作者麦克·P.尼可斯以他自己及病患们的生活故事为例,为读者提供与亲友、工作伙伴良好沟通的清楚步骤。本书以求助者和作者自身经验为始,通过系统的分享及深入浅出的解析,令人感同身受的实例,一路引领我们找出症结,学习技巧,克服障碍,重拾良好的人际关系。
作者尼可斯告诉我们,如何利用倾听这项艺术来改善、修补自己和伴侣、子女、朋友与同事的关系,也告诉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听力”!他还解释了什么不是倾听,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不听,以及倾听的障碍都是什么(特别是“防卫是因为过度的情绪反应”)。
《倾听》是一部文辞优美、条理分明的“倾听”指南。作者麦克·P.尼可斯担任心理分析和家庭治疗师三十五年,既是“改善关系”的专家,也是“倾听”的研究者。作者通过自己和众多咨询者的生活故事,创造性地解释了“主动倾听”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它如何影响人际关系。书中提供了诸多忠告和技巧,提升人们的倾听能力,以应对各种交际问题。轻松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只要提醒自己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停下来,听听生命中那些重要的人的话语。
在“表现”感兴趣与“真正”感兴趣之间,有很大的分别。
我记得有一回接受一位晨间节目女主持人的访问,这位四十出头、很具吸引力的主持人表示对我写的书很感兴趣。她坐得很近,眼光一直在我身上,也问了许多很好的问题。她是一位活力四射的女子,全神贯注于我所说的话,让我觉得很得意。但是在进广告时,她脸上的光芒一下子就消失了,就像摄影机上的红灯一样。我好像不存在了。休息过后,访问继续,主持人的兴趣也恢复了。她的这种表现,在观众(及我易感的心)之前,是很令人困惑不解的,但这毕竟是她职责所在,不得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啊!
为什么无法倾听他人
即使你照着游戏规则走,有些人仍然很难倾听别人说什么。在某些情况下,是因为对方的谈话像荷马的史诗那般冗长,他们对细节大肆描述。你只是问他们度假的情形如何,他们就告诉你是怎么把行李装上车,又怎么在路上迷了路及转错弯,等等;他们告诉你天气如何,他们要在哪里用午餐,以及晚餐吃了哪些东西……他们说个不停,一直到你用某种机智让他们闭嘴为止。有些人也许不说他们自己的事,而是大谈其他人如何如何,而这些人又是多么不体贴、令人头痛的人物。真的很难倾听别人一直谈他们自己的事。有个很难管教的孩子的妈妈,除了谈儿子,别无其他;一个只知道工作的人只会谈他的工作;一个有过敏毛病的人老是抱怨自己的鼻子不好。一个人的头痛,可能也会变成别人的头痛(如果这个“别人”必得一直听这些事的话)。并不是因为一直重复才让我们很烦,而是扮演那种无助的角色:被强迫去听一个无解的问题,或是那个抱怨的人压根没有考虑过要解决问题(如果抱怨的人不期待有任何解决之道,只是要别人知道他的感受,那么简单的“哇,真是太糟糕呀”可能就满意地结束了话题)。有些人真的是对每个人都说太多话,也常常不管别人有没有在听。有些人这么多话是因为他们对别人说得太少,像除了太太之外没有其他朋友的丈夫,又能对谁说呢?唯一的朋友很满意自己的生活而自己却压力过重的太太,又能对谁说呢?有些人需要我们的注意,然而一日一对话只成了单方面的独白,也许正因为我们的反应太被动了。
有时说话的人很难听别人说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说了什么,或是这些话又蕴含什么令人气愤的暗示。当听者对没有说出的事做了反应,说者就表现出义愤填膺,觉得被听者的“过度反应”所伤害。一位母亲对青春期的女儿说:“你要这样穿去学校吗?”女儿哭着道:“你总是对我不满意!”母亲可能会认为女儿的过度反应是不理性的:“我只是问你是不是要这样穿去学校而已,你又怎么会对这么简单的问题发火?”这些问题就如同要求父母不带批判,而孩子又不会过度敏感那般困难!
我父亲有一种包装语言的方式,把许多的贬抑之词变成简单的一句无知之话,这常常让我气急败坏。如果我告诉他某件事怎么怎么样,即使是一件很平常或没有争议的事,他常常这么说:“可能吧。”唉!我认为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他不能忍受摆在台面上的冲突。因此,如果有人告诉他某些他不知道,或他根本不相信的事,他就会说:“可能吧。”对我来说,这比跟他争吵还要糟糕。吵架的时候,你可以跟对方争论,“可能吧”却让你觉得自己无足轻重。这些情况造成的一种结果是:我对自己的看法极为坚持!因为早已受够了被怀疑的滋味,我在陈述一件事实时,不能忍受不被相信的感觉,就同我坚信苏必利尔湖是五大湖之一一样!
如果你说我好像在避重就轻,不提说者本身,却把责任放在听者身上,你说对了!理论上我们是可以把说者及听者分开的,但事实上他们是彼此关联纠结、不可分割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决定”(co—determined)的一种过程。
有些人不太容易听别人说话,因为他们总是说得太少,或者个性不是如此。如果渴望说出真正的感受给听得懂的人听是人类的基本需求,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如此麻木而沉默?因为他们在生命中遭受过轻视、伤害、嘲弄及羞辱,这些事对心灵的伤害是很严重的。
我们带着伤痕来到关系中,即使渴望获得别人的关注,却不一定会得到;想要别人把我们当一回事,我们不是与人争论,就是被忽视;我们想与人分享感受,却招来批判或不想要的忠告;我们打开心房,却没有得到响应,更糟的是还换来羞辱,就好像走在黑暗中又撞到墙一样。如果这种情形常常发生的话,我们就会封闭自己,筑起一道包围自己的墙。
虽然说者的沉默也许是他人格特质的一部分,这种特质事实上就像习惯一样,主要是从过去的经验里形成的期待而来。
P57-59
伤害我们最深的,莫过于我们在乎的人没有真正倾听我们说话。不管年纪多大,我们需要被了解的感受是一直存在的。这就是为什么一只具有同理心的耳朵,在入际关系中具有强大威力。
我在倾听方面的想法,是通过三十五年来担任心理分析及家庭治疗师的经验慢慢累积出来的。担任亲密伴侣争吵时的裁判,教导父母如何做亲子沟通,加上我自己在面对遭遇困境的病人时所努力保持的同理心,这些经验让我得到一个很重要的结论:生活中的诸多不顺及冲突,可以归结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我们没有直正听到对方在说什么。
只说不听,就好像把一节电线截成两段,然后希望某个东西会发亮一样。当然,我们多半不会刻意阻断与他人的联系,但事实上,我们却常常因为感受到自己被弃置在暗处而困惑、惊慌。
现代文明已发展出个入主义的许多概念,这些概念让我们想象:去找寻自己内在安身立命的方向,从塑造我们的重重对话网络中挣脱,并宣告独立。就好像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就不再需要获得注意,仿佛是训练用的方向盘一样,学会了就不需要再使用。这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自动自主,而是可以自我引导,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够自主思考与行动。但是我们仍不能跳脱出人类的基本限制——可以自保、满足需求而不需要与人沟通对话。对话,广义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与交换。
很遗憾,现代生活的一些压力,把我们的注意力给压缩了,也使得我们生活中倾听的质量恶化了。我们生活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晚餐是从微波炉端出的快餐,而所谓的跟上潮流也只是阅读书评或影评而已,我们的时间只够用来做这些!我们每天为必须完成的义务奔走,我们太习惯“不听”了。我们坐车时收音机在播放,有时候很有趣,我们会注意一下,其他时间我们必须留意路况,或是因为想什么事而分心,随着时间流逝,我们也没听到收音机里说什么。我们在看电视的时候进广告了,有一半的时间我们是没有听见其他声音的。
我们被许多的图像轰炸(从电视、电子邮件、网络、手机、iPod、传呼器到传真机),我们的注意力就被分散了。我们喜欢认为自己是善于同时做很多事的,在讲电话的时候看电子邮件,看电视时也看购物目录找要买的东西,我们欺骗自己,让自己以为可以同时做很多事。而事实是:我们只是完成一件又一件很差劲的事而已!
我们可以随时得到信息,却失去某个很重要的东西——我们丧失了专注的习惯。从体育馆的流行音乐到电视或收音机的广告,我们被这些噪音轰炸,也让我们成为自动把事情关闭的专家。如果一个节目在前两分钟不能吸引我们,我们就转台;如果我们听到某人说不到我们有兴趣的重点,我们就自动关上耳朵。
虽然时间极为有限,我们仍为家人及朋友保留了一些时间,但对话常常被安抚或一些让人分心的事给抢先了。我们累得没精力去说,也没精力去听,我们把自己安顿在五光十色并会呈现图片、音乐及尖锐声音的屏幕之前。是这样的生活方式让我们忘了怎么倾听吗?也许吧,或许现代人过这种意义渐失的生活只是“果”而不是“因”。我们之所以过这种生活,是因为我们在寻求某种慰藉,用来对抗因为没有人倾听的那种失落感吧。
“我们是怎么丧失了倾听的艺术”的确是一个值得争论的话题。唯一不容否认的是:这种失落在我们的生命中造成好大一个破洞。也许我们只觉得有些微的不满、悲伤,或被剥夺了什么的感受,我们很怀念那只愿意倾听的耳朵所带来的安慰(仔细倾听也做同理心的回应),但是我们却不明白到底是哪里不对劲了,又该怎么修补。长此以往,这种“缺乏聆听”就破坏了我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我们因为没有注意到对方在说什么,而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不管在什么场合,我们的心因为经历过这种“没有被人听见”的失落,而认为没有人关心。
在我们明白别人的观点时,冲突却不一定会消失不见,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去了解对方的看法,冲突会更严重!所以,为什么不花点时间聆听彼此呢?因为“简单倾听的艺术”可一点也不简单!
简单的倾听艺术常常会是一种负担。也许不像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交换、视为理所当然的那种敷衍的关注,而是维持专注、仔细倾听——可能需要很费力,以及不自私的自制力。要好好倾听,我们必得先“放下”自我,全心关注在对方的需求上。
的确,有些人是比其他人更“会”听人说话的,毕竟对话是在两个人之间发生的,两个人对谈话的结果如何都有责任。而很不幸的是,如果我们不被对方了解,就容易责怪对方或自己。是他的错,他自私又鲁钝;或者,是我的错,我太依赖别人了,自己没有表达得很好。
大部分未能了解的原因不是因为太自我中心或错误信念,而是因为我们想要说什么的需求。我们会对对方说的话做反应,而不是专注在对方试着要表达的是什么。情绪反应使得我们不经思考就做反应,也使得了解与关心变得不可能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且特别的防卫式反应,我们不去听对方说了什么,因为在说话者所传达的某些讯息里让我们感觉被伤害、气愤或不耐。
很不幸,世界上并没有一个有关“主动倾听”(active listening)的忠告可以用来克服这种令人疯狂的防卫式反应倾向。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聆听者,而且能够改善我们的关系,我们必得先确认及掌控那些会弓I起我们焦虑,并引发冲突及误解的“情绪扳机”(emotionaltriggers)。
如果这项工作看起来很艰难,请你记得:我们大多数人是比自己认为的更有能力。纵使我们花了很多心力在工作上,大部分人依然能与朋友共享一些真诚又开放的谈心时刻。事实上,与朋友的交谈也是对话的一种模式:安全地谈论彼此关心的事,很关切地倾听,很坦白地说明事情真相,也知道何时闭嘴。有更多的人际关系也可以这样啊!
在着手写这本书的期间,我不管是在个人的生活还是工作上,也试着去做一个更好的聆听者:我更努力地听老婆的抱怨,而不作防卫性的反应;我在提出个人的建议前会先听孩子怎么说。尽管如此,仍然有几次的对话经验让我感到受伤与挫折。我太太会严厉指责我没有常常协助家务或没听她说话,而我觉得个人受到攻击;或者我打了太多电话向编辑抱怨写作的压力,而她竟让我觉得连抱怨都可以是一种负担;我的朋友瑞奇会喊我不雅的名字,好像我当之无愧似的。我在这些时刻不仅没有倾听(听到且明白别人在说什么),而且觉得自己受到伤害,也很生气,甚至完全不愿意在有生之年再跟那个人说话!
我相信你明白遇到这种不被了解的事是多么痛苦。当我太太对我“吼”,我的编辑对我很“刻薄”,我的朋友挑剔我的时候,我觉得受伤而退缩。然而这些事让我觉得特别痛苦的是:就在我认为自己正努力学习当一个更好的聆听者的时候,这些挫折就把我整个推回原地!我没有去想事情既然进行得不顺就需要好好修补,我只觉得自己被打败了,也很无能。我,这么一个在自己生活圈子里都不能跟人好好相处的人,又有什么能耐来写有关倾听的书呢?我又怎能教导别人有关倾听的事?
也许你知道那种感觉!当我们试着改变生活中的一些事,不管是饮食方式、工作习惯,或倾听技巧,我们历经挫败,于是觉得无望甚至放弃了。好像突然之间,我们认为的进步也只是幻觉而已!也许如果我在阅读一本有关倾听的书时也碰到这些挫折,我也会放弃。但是自从我开始写这本书,在一阵痛苦的沉默静思之后,我会回头试着同刚刚才吵过架的人说话,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会带着解决问题的决心,在陈述自己的看法之前先倾听他的说法。整个过程之中,我学会了去看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是怎么经历“亲近”与“疏离”的循环,更重要的是,我又是如何运用自己的倾听来影响这些循环的。
本书邀请你来思索我们是如何与他人说话,又怎么听人说话的。为什么“倾听”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这么大的影响力?要如何融入别人的经验世界,听得更深入?以及要如何避免让不良的倾听习惯破坏了优质的倾听? 在成功沟通的秘诀中,我会谈论到下面的议题:
·真正的“对话”及“轮流说话”之间的差异。
·听到别人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不只是字面上的意思。
·怎么让一个从不好好听人说话的人,了解我们要说的。
·如何减少争论。
·如何获得你想要的支持,而非你不想要的忠告。
·如何让不懂沟通的人开口说话。
·如何让对方在不觉得受批评的情况下,分享不同的意见。
·如何在激烈的讨论中,让双方都可以听见对方的观点。
·说话的人如何破坏了他们所要传达的讯息。
·了解关系的本质是怎么影响倾听的。
·如何让别人听你说话。
《倾听》一书共分为四篇。第一篇说明为什么倾听在我们的生活中占了这么重要的地位,甚至远比我们所了解的更重要。对大多数人来说,缺少同情的倾听是比压力或工作过度,更能说明生命中为何会丧失热情与乐观的!
第二篇探讨一些隐藏的假设、潜意识的需求以及情绪上的防卫,这些才是解释我们未能倾听的真正原因。我们将会看到,是什么因素使得听者防卫过度,因而听不见别人所要说的;即使你有重要的事要说,别人却听不到你想表达的。
在解释过阻挠倾听的主要障碍之后,我会在第三篇检视你如何经由了解及控制情绪化的反应(emotional reactions),成为更好的倾听者;我也会说明,即使在最难沟通的情况下,你也可以让自己被听到。
最后,在第四篇,我会探讨在一些重要的人际关系中,倾听是怎么失败的。这些重要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密伴侣、家人、亲子、朋友及同事。我也会说明倾听可以因不同关系的特殊互动形态而复杂化,而我们又如何利用书中所学得的知识使沟通顺畅。
在每一章最后面,你会发现“练习”的部分,这是特别设计来协助你成为一位更好的倾听者的。事实上做这些练习也许可以将被动的阅读转化为改善倾听能力的主动过程。
不管我们认为倾听多么理所当然,它的重要性是不能低估的。我们给予他人的注意及了解,使他人觉得自己是被认同、有价值的。我们的倾听能力以及认真聆听所产生的良善美意,也会转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有效的倾听,通常也是取悦他人、自他人身上学习,以及让他们觉得跟我们在一起很有趣的最好方法。我希望这本书可以带领我们朝一个更能表现出对彼此关心的方向迈进!
后记是作者可以被期待变得富有哲理的地方。举例来说,在这里我也许会告诉你,更好的倾听不只改变了个人与专业上的关系(的确是如此),也在不同性别、种族隔离、贫富,甚至国与国之间搭起了解的桥梁。这些可能是真的,但是如果我继续耽溺在这个说教层面,我也许该把自己所说的局限在我自己或是自家的家务事上:毕竟我只是一个心理学家,而不是哲学家。
读到这里,也许又提醒了一些你早已熟知的事,但或许你也发现了:倾听远比一般人理解的更重要也更困难。想被人听见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即使我们真的在听了,通常不是因为我们想了解对方,而是我们想回答。而且,假使我们没有好好训练倾听的能力,偶尔遇到剧烈的冲突时,我们就得卵足劲来克服,或者至少要抑制一下那个让我们陷入焦虑、不同情对方的情绪化反应。
没有什么比反应式倾听(也就是在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前,先听到,也认同对方的想法及感受)更重要了,它能将对彼此的了解带入你的人际关系之中。你可以将反应式倾听变成一种习惯,然而就如同任何一个新习惯一样,反应式倾听是需要练习的。
我最不喜欢听的一句话是出自一些为了改善关系而来做治疗的某些人,他们抱怨,我带着同情的心情听了,然后建议一些他们可以做的事,像是开始给予,也得到他们渴望的了解。然后这句“评论”就出现了:“为什么每件事都要那么不自然?为什我们就不能互相谈话?”我无休止讨厌别人这么说话!他们是“在”说话啊,但是没有用啊!
当有人说“在还没有认出对方所说的是什么之前,不要急着回答”是很不自然的,我就会很烦。因为这种抗议看起来是那么顽固不通且不战而败。但这句话真正让我生气的是因为这句评论是不对的,因为良好的倾听真的不是自然天成的。
倾听是一种技巧,就如同其他技巧一样是需要发展的。虽然可以这么看倾听(如同表演一样),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又像在乎、关心他人那样,是长大后自然会养成的态度。
关心他人毋须刻意,它是凭感觉的;关心某人,你几乎是自动地表现出体贴的行为,这种体贴不全然无私,因为关心某人就表示你的福祉是与此人有关的。当你爱的人出了事,就如同你自己出了事一样。然而“表现”出你关心,搁置你自己的利益,让你可以接纳他人,并不是容易的事。
听得“用心”一点(扩展我们的自发性以及自我)是对待彼此最好的方法。多用一点心在别人身上(能够听到别人的感受,能够考虑他的想法),这个也需要努力。
关怀地倾听别人并不是说“没有自己”或“随传随到”,而是注意到你所在乎的人想被倾听的特殊情境。
讽刺的是,我们倾听的能力通常在面对亲密的人时最难发挥。冲突、习惯及情绪的压力,让我们在最需要倾听的地方却听得最少!面对我们关心但是没住在一起的入,我们会比较开放,更能接纳,也更有弹性。这并不是因为(就像我们有时候被控诉的)“我们关心朋友更甚于家人”,而是因为这些关系比较少冲突与悔恨。
所以,如果我们不处理自己的情绪化问题,那么想努力成为更好的听者也是徒然。更好的倾听所需要的不只是对他人更开放,对自己也要有更多的觉察。我们表达自己的方式,是不是让听者焦虑且具防卫性呢?如果是这样,我们又能怎么做(如果答案是“不做什么”,你能期盼的改善也就只有这样了)?什么情况下我们不会听,而且变得过度反应、给人建议、打岔或开玩笑呢?
关心别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直觉表达方式,是人性中最好的一部分。然而,在家庭中的挫折感,以及在广大世界中的无力感,说明了我们不是总以宽容关怀的心去行动的。
我们所置身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鼓励我们宣称自己是“受害者”,以及我们悲苦的权利。这种受伤的感觉可以理解为情感缺乏滋养的产物。渴求注意的人在受苦、逃避或觉得受辱,其他人却让他们认为自己那种被倾听的需要是奢求,这又将他们置于何种境地——更渴求注意!因此,倾听的困难,就如同所有人类的问题一样,是环环相扣的:了解不够让我们内心没有安全感,也较不能对他人开放。我们没有得到的倾听,就是我们没有给予的倾听。
不能得到渴望的注意让我们心生无力感(这种感觉因我们所处环境中的经济衰退、贫困、污染及官僚体系的愚行等等而增强了)。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丧失信心,也就不那么令人感到意外了。大家的幻觉及个人的失望,把我们挖空,让我们沮丧,我们觉得浮沉不定,很自然地,我们就把悔恨向外发泄,把同情转向自己。
在我们觉得被围攻、不安全时,自然会想替自己打算。然而,对自我的偏执就是自我挫败。陷在过度的自我意识中,我们就变得极端又愤慨了。可悲的是,生气及失望融合起来造成了关怀减少,更让人退缩到自我偏执的死角里。
我们不能只是把误解的过程反转过来,而是要能理解:人际关系的问题是循环式的,而循环的形式是可以打破的(如果有人愿意身先士卒的话)。
身先士卒的最大酬赏是:好好地倾听允许我们更开放、更宽容、更能与人有联系,因此可以接触别人的生命,而且在过程中丰富了他们,也丰富了我们的生命。倾听(同理的倾听)促进了听者的成长,也促进了说者以及两人关系的成长。
更好的倾听增进了我们的身心健康,这是心理学的自然观点,它指出人类的所有行为被视为由“自我”促动的。但是当你把人类的关系缩小到“自我的总汇”(a collection of selves),且将自我缩小到孩童早期的情境,最后你剩下的只是固定的特质,而你就也卡在那儿了。
美国入的生活信条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受到自我利益的驱使”,但是这个信条错了。从个人主义的观点看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让我们看不清一个更真确的观点:我们其实只是大系统中的小系统(如家庭、延伸家庭、小区、国家)而已。事实是,往我们内心省察,只看到我们觉得空虚、不足的部分原因而已。 自我利益(self-interest)的想法应该包括他人的利益吗?是的,个人的利益是和他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但是只有在了解自我利益之后,才会顾及他人利益吗?
“交易”(trade-offs)在生活中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只是从功利主义的观点看,会遗漏许多用来解释人际关系的人间事物。
关心他人(不管是政治上的公平、痛苦的解除或者是对家人与朋友之爱)是让我们感受自己是谁、是什么让我们的生命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最基本要素。阻碍或模糊这种动力的压力,不仅矮化了我们,也伤害了我们。
对人类尊严的尊重,并非只是同情他人或为他们做事,而是指尊重他们,听他们说话,倾听并欣赏他们发出的声音(视他们为值得倾听的主观个体,而不是满足我们需求的物品)。
倾听他人在道德上是良善的,部分是指与他人有公正、公平的交易。倾听是我们彼此道德承诺的一部分。
当我们记得我们是分开的不同自我时,学着好好听我们亲近的人就更容易了。“开放”及“自主”是相关联的,如果我们有勇气做我们自己,为自己挺身而出,那么我们就必须接受其他人理应有他们自己的看法。这个想法并不是要我们疏离他人,而是在我们继续做我们自己时,让别人也做他们自己。
学习倾听涉及自我控制的一种吊诡的情况:控制你自己,但不去控制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好像让别人开车一样,要倾听,你必得“放手”。
试着了解别人的观点是需要努力的,但不是像一门需要研究与练习的技巧。听人说完就是表示有足够的关怀。
我一直希望这本书能做到:协助恢复我们对人际关系看法的平衡。首先,我们把人际关系看成“双向”的定义,使得我们会借由改变我们输入的(原料),而改变了我们自其中所得到的(成果)。其次,因为知道我们是生活在有意义及丰富的入际网络中,所以可以激励我们对他人更宽容,也更关怀。
谈到重新平衡人际关系及再发现对他人的关怀,是不是听起来有点神圣意味呢?毕竟,你也许会挑这本书去多学一些有关倾听的事,而不是读一段善行的布道。对不起!但是这种天生自然对人的同情,就是我们必须提醒自己常常表达的。
我们都相信公平,并且尊重他人的权益。我们相信热情、公正以及每个人都有被听见的权利。当然这些标准常常被违反,但它们仍然是有效的标准,也常常激励我们采取行动(就如同我们在一场热烈的讨论中,总会想办法去听而不是争论一样,或我们会记得多花一点额外的时间听听别人生活中发生的事)。
倾听的义务可能是一种负担,而我们有时会这么觉得;但是,当我们感受到生命中的那些人是那么值得我们倾听、感受他们的尊严和价值,这种被撼动的经验是全然不同的!我们还可以再补充的是:了解尊重、热情及公平这些重要价值,都需要借由倾听来传递。
如同我在本书最前面所说的,我们这么渴望被倾听的原因是:我们从来不会因为长大了就放弃沟通(它好像存在于我们个别的私人经验世界里)的需要。然而,却没有哪个需求与倾听同等重要!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倾听有时看起来似乎是供不应求的样子。倾听不是我们所拥有的一种需求,它是我们送出去的礼物。
什么是真正的倾听?为什么人们不听?
作者尼可斯告诉我们,如何利用倾听这项艺术来改善、修补自己和伴侣、子女、朋友与同事的关系,也告诉我们如何提高自己的“听力”!他还解释了什么不是倾听,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不听,以及倾听的障碍都是什么(特别是“防卫是因为过度的情绪反应”)。
幽默、真实的生活案例与简单的练习,让本书成为一部实用甚至有趣的自助手册。
美国《出版人周刊》
一本对许多倾听的基本原则做了重要回顾的书。这些原则是我们在生命中的某些阶段已经学到却又很快遗忘的。
美国《家庭心理治疗学报》
有力且知性的一本书。
美国《当代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