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重读甲午(中日国运大对决)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金满楼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民日报出版社重磅推出金满楼新作——《重读甲午(中日国运大对决)》!

  甲午耻、犹未雪,多少年来一直是华夏热血青年心头的恨事。

  对历史上的败绩灾祸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得到启迪,才能使坏事变成好事。以强手为师,恰恰是一个能崛起的民族应具备的精神。

  一场失去国土、财富,乃至尊严的战争;一个庞大帝国陷入崩溃的临界点;一头大象被蚂蚁绊倒的命运转折;120年,甲午重逢,历史煮酒,我们真的警醒了吗?

内容推荐

对于120年前的中国人而言,甲午年无疑是灾难之年、耻辱之年。但是,这场灾难究竟因何而起、国人又该从何处雪耻,却是百年前乃至现在都值得深思的大问题。孙子兵法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甲午的惨败正好从反面印证了这一至理名言。金满楼编写的《重读甲午(中日国运大对决)》以洋务运动及明治维新为切入口,用比较的方法透析甲午前后的中日恩怨纠葛,以大格局的眼光,在历史的长镜头中,聚焦当年的这场中日国运之战。

目录

楔子一个琉球使者的非正常死亡

第一章 东亚的宁静结束了

 1.黑船来袭:炮舰下的开国

 2.跨海取经:“千岁丸”的上海之行

 3.尊王攘夷:激进派引来了四国联军

 4.王政复古:挟天子,打将军

 5.天皇气魄:让朝廷成为朝廷

 6.西南战争:集权运动的最后余波

第二章 洋务自强vs明治维新

 1.国门再破:叶名琛的忍与僧格林沁的莽

 2.千年变局:改弦更张方能救国安邦

 3.军工初创:造枪、造炮、造船

 4.教育得失:同文馆风波

 5.漂洋出海:同样是出洋,结果不一样

 6.取媚洋人:靠拢还得有行动

 7.殖产兴业:明治维新的成功密码

 8.侵华三调:军国怪兽初长成

第三章 琉球、朝鲜与海权

 1.日军侵台:妥协没有好结果

 2.海防塞防:谁是最危险的敌人

 3.海外孤国:眼睁睁看着琉球被吞并

 4.壬午兵变:第一次朝鲜事件

 5.甲申政变:第二次朝鲜事件

 6.看家护院:慈禧太后的格局观

 7.长崎事件:北洋水兵的洋斗殴

 8.猛虎在山:虚张声势吓不倒人

第四章 决战甲午

 1.东学党乱:事情正在起变化

 2.丰岛海战:日军打响了第一炮

 3.平壤惊雷:雨夜溃奔三百里

 4.决战时刻:黄海血战波涛涌

 5.鏖战辽东:兵败如山倒

 6.威海沦陷:北洋舰队覆没记

 7.英雄狗熊:甲午战争中的众生相

第五章 战后之痛

 1.春帆楼外:李鸿章 的外交荣辱

 2.台湾余波:就此沦落五十年

 3.列强账单:辽东半岛后事如何

 4.甲午赔款:巨金养虎终噬己

余论中国为什么战败及战败以后

附录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要说日方对此事件一无所知也说不过去。因为早在一年前,长崎的荷兰商人便已将美国舰队即将到来的口信告知了幕府,并劝其马上缔结日荷通商条约作为对策。但幕府对此半信半疑,认为这不过是“例行恫吓”,直到这次“黑船”真的来临,他们才算是如梦初醒。

经过一夜的喧嚣,浦贺奉行所(当地市政机关)的官员们派出一群巡查小舟将巨大“黑船”团团围住。但“黑船”根本不把这些小船放在眼里,他们不顾拦阻,直闯幕府划定的“进入即开炮”的禁区线。打又打不过、拦又拦不住的无奈之下,奉行所的翻译慌忙中用不生不熟的英语喊了一嗓子: “我会说荷兰话!”大黑船这才停了下来,双方开始接触。

不过,培理并没有打算把美国总统授予的国书交给低级的日本奉行所官员,他也不想绕到指定的开放港口长崎去递交,当然,除非万不得已,他也不会对日方动武。据说,培理曾将两面白旗交给日本人,其大意是:你们可以选择开火,但若是打不过想停战的话,届时这两面白旗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据美国舰队翻译、传教士兼汉学家卫三畏的记载,培理舰队先到的香港,之后经琉球北赴日本。由于听说卫三畏会日语,所以坚持邀请他一同前往。卫三畏曾这样描绘双方的初步接触:“我们刚一抛锚,浦贺当局就采取了警戒措施,派了12艘满载士兵的船企图来包围我们。经过一番谈判,我们只允许他们派两三个官员到船上来,但我们拒绝和他们谈任何实质性的重要问题,而是让他们回去,并找一个高级官员来接受致江户当权者的一封信。”

对美国舰队的无礼与蛮横,日本官员感到既愤怒又惧怕,但他们终究离开了,之后派来四艘装满了武士的大船。那些人身强力壮,几乎赤身裸体,并不断发出野蛮的叫嚣声。样子看起来挺吓人,但日本武士们还是不敢接近美国船。卫三畏也认为,那一定是装满了大炮的巨型战舰起到了作用。到了晚上,美国舰队发射了四枚烟火弹,并向空中开炮,日本人更是被美国人的盛大声势搞得不知所措。

卫三畏记载说,次日一大早,浦贺所的最高官员来到船上,他在询问了美国舰队的来意后故作恫吓:你们这些个洋人,不去长崎而跑到这里,这是违反日本法律的!你们应当知道,我们日本的法律,是如何如何的严厉……美国人则答复他说,我们伟大的美国总统派要员给日本天皇送一封信,美国的法律也是世界上最严格的,任何人都必须遵守。

听了这话,日本人总算松了口气,但他们简直不能相信,美国人搞这么大动静就是为了送一封信?!在美方的坚持下,他们最后还是找了一个会说荷兰语的日本人前来交涉。对此,卫三畏也松了口气,因为他虽然在广州杲了20年时间,但之前只是跟几个文化程度相当差的日本水手学过一点日语,而且已经有七八年没有练习了。

 不管怎么说,美国人虽然不会说日语,日本人也不会说英语,但双方最终还是达成了妥协。7月14日,在一个名叫久里滨的小村庄里,双方举行了信函交接仪式。那一天的场面很大,美国舰队共派出400人(50名军官、50名乐师、112名海军陆战队员,其他均为海员),全体人员全副武装,枪上弹,剑在手,保持高度警戒。日本方面也不示写马,他们派了50名官员和一支1500人的军队,另外还有数千闻讯赶来的围观者。对于美国人及黑船所有的一切,日本人都感到十分新奇,就连美国水兵喝剩丢弃的啤酒瓶子,他们也都奋不顾身的跳入海中将其捞起。在他们看来,这些啤酒瓶就如同月光宝盒一般稀有而神秘。

据卫三畏的观察,双方在交接仪式上都表现得举止得体,秩序井然,但除交接信函外再无其他内容。而这样的经历对日本官员来说似乎并不愉快,他们都直挺挺地坐在一种轻便的折凳上,一副煞有介事的样子,仿佛在接受审判一样一本正经。在卫三畏看来,日本人的衣服花花绿绿,相当怪诞,显示出他们的品味不高,比中国人的长袍差远了。

美国东印度舰队在江户湾呆了一星期后,由原路经琉球返航上海。离开前,培理话含杀机地告诉日本官员,对于美国总统的信函与要求要好生琢磨——特别要善待在日本海域停靠或失事的美国船只——在明年春天作出答复还不迟,因为他那时将率一支实力更强大的舰队前来听取答复。不过,若是日方不能合理对待美方要求的话,届时怕是不免要诉诸武力了。P4-5

序言

今年又是中国的甲午年,恰值中日关系紧张的多事之秋,研究和反思120年前的甲午战争,在当下正形成一股热潮。遥想当年,日本对外首战获胜捞到崛起的“第一桶金”,中国则进一步沦陷于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甲午耻、犹未雪,多少年来一直是华夏热血青年心头的恨事。

不过,一个社会的现代化又表现为理性化水平,而不是情绪化的简单激愤。对历史上的败绩灾祸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得到启迪,才能使坏事变成好事。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149页)从一方面看,甲午战争对中国是一场大灾难;从另一方面看,此次败绩又极大地推动了我们这个古国的觉醒和进步。这正是回顾历史时应掌握的两分法。

日转强、中衰弱,战前理念已确定结局

对甲午之败,一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国人发过感慨——有指着颐和园船坊的吟诗之责,有大骂李鸿章卖国的口诛笔伐,也有对帝后不和、督抚难协的叹息。其实,历史表象后面起决定作用的是政治、经济体制,国家或民族的主导观念又与其伴生。在19世纪中叶,中日同样面临着受西方列强欺凌的命运,但理念的差异,却导致这两个东方大国走上了一弱一强不同的道路。

2000年夏,我作为赴日本参加亚太各国军官研讨班的中方军队代表,曾在日本人多少有些诧异的目光下来到日本最大的军港横须贺南面的九十九里滨,参观了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打开日本国门的登陆地。这里相当于中国鸦片战争时的虎门,却树立着一座由明治时期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揭幕的“开国纪念碑”。日本人对强手入侵本国,不但不反感,反而表示佩服,认为给自己带来了文明进步,值得本国努力学习。我深深感到,这一点正是日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可惊、可怕之处!

中国人在广东虎门所建的纪念馆,笔者也曾去参观过。里面讲的,主要还是介绍侵略者的“入侵”和我们的“抵抗”。这固然是对的,不过总感到缺少了另一方面的内容。早在1853年,马克思在论述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便说过:“英国在印度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同样,西方殖民者打开中国、日本的大门时,带来的也是两个使命、两个机会。结果日本以投机取巧(主要是利用美英对抗俄国的矛盾去当打手),和维新变法的方式,避开破坏而抓住了建设机会。中国清王朝挨了英、法的打却仍冥顽不灵,只买些西洋枪炮而不做政治、军事体制变革,在洋务运动三十年间白白丢掉了建设的机遇期。

1894年甲午之战开始时,清王朝在日本面前已是一只腐朽的纸老虎,表面上有人口、经济总量、军队总数和部分武器的优势,实际上在国家的近代经济成分和军队的战术、技术和先进装备方面都处于绝对劣势。若仔细分析双方的“硬实力”对比,此刻已是日强中弱,在“软实力”方面双方的差距更悬殊,胜败属谁在战前便勿庸龟卜。

以敌为师,以强手为师,恰恰是一个能崛起的民族应具备的精神。多少年来,国人不断控诉日本侵略的暴行,这对教育后人自然必要,却不应只陷入简单的悲情意识,而需要从中日两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去做深入的研究,即达到真正的“知彼知已”。

千年沉梦醒自甲午,民族崛起以日为师

在近代历史上,日本给中国带来最大的伤害,也带来最大的觉醒。梁启超便总结说:“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戊戌政变记》)1960年6月,毛泽东接见日本文学代表团时也说过:“我说侵略当然不好,但不能单看这坏的一面,另一面日本帮了我们中国的大忙。假如日本不占领大半个中国,中国人民不会觉醒起来。”

一个人从自己的影子上最容易看到自身的缺陷。日本作为历史上中华文化的附庸而恰恰相当于一个影子,国人考察东洋三岛的崛起就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不足。从唐代到宋代,日本对华以仰视的态度大力学习,却有三点不学——不采用科举制度,上层较务实;宫廷无太监,内耗相对少;家产行“长子继承制”不搞均分,贵族子弟奋斗精神强。从经济政策看,中国自古便有两条不如日本——中国单一重农,日本农商并重;中国重陆轻海,日本海陆并重。日本有这些传统强项,在明治维新后便激发出对外开放并重视争夺海权;中国的传统弱项,在西方打开国门和被迫搞洋务时则成为沉重的历史包袱,古老农耕民族的保守封闭及在此社会基础上滋生的东方专制主义,长期阻碍了民族的复兴。

甲午战争之前,国人大多还迷信于“同治中兴”,对中法战争期间海军大败和陆上损失多少倍于敌的不光彩之事尽力回避,只将边境一场小胜宣传为“镇南关大捷”而自我陶醉。甲午战争一败涂地后,先进的中国人才心悦诚服地向外学习,而且首先向日本学习。20世纪初,几万国内学子赴东洋留学,其中既包括国民党多数的第一代领导人,也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西方的先进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也是经日本转手传到了华夏大地,日语还成为现代汉语引进外来词汇的主要渠道。中国的变法、革命乃至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的改革开放,也是以日本为座标而进行的。

中国与日本为邻既是不幸又是幸运,抗日与学日相互交织,中华民族才走向了复兴。历史上的中强日弱,自甲午后变成日强中弱;目前又由“两强并立”转向中强日弱。这正是历经沧桑的人间正道!

注重“国民性”研究,明确本民族奋斗方向

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存在决定意识,也决定一个民族的特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以简单泛用的阶级分析法代替了民族性研究,如提到日本侵华便说只是统治者的责任,讲起中国战败也只骂腐朽的当政者无能, “人民”的一切总是好的。其实仔细分析一下甲午战争便可知道,日本民众绝大多数是狂热支持侵华的;中国不仅清廷无能,百姓也是萎靡不振。

分析社会问题讲阶级性固然重要,不过民族特性也不容忽视,而且在涉及到国家利益矛盾时民族共同点往往超越阶级性。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鲁迅便引用日文的“国民性”一词来分析中华民族传统中的优劣两面,《阿Q正传》便是剖析国民病弱的代表作。可惜这种研究后来在“革命群众不容污蔑”的一味颂扬声中湮没,不少教科书中只讲民族优长而忌讳提及短处,这种做法其实正是“形而上学猖獗”的表现。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和平,强调以礼服人,没有对外扩张侵略的文化传统,这是历史的优点并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不过,我们民族也存在一些不良的文化基因,如保守封闭、重农抑商,拘泥于大陆而轻视海洋。甲午战争的失败若从深层次分析,不仅慈禧太后、李鸿章和众多官员有责任,整个民族的传统病弱也充分暴露出来。正视和改变这些不良的基因,需要社会环境的整体改造。后来几十年的中国革命暴风骤雨荡涤了众多污垢,才迎来国家的新生。

今天的中国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面对的日本乃至整个世界也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研究甲午战争史已不能再搞简单类比,而要探寻历史规律。通过深入地研究当年中日两国军事较量所暴露出的我们民族的积弊,并认清日本民族的一些传统特点,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深化现在正在进行的各领域的改革,这也是研究甲午战争史所能具有的现实意义。

金满楼的这本《重读甲午——中日国运大对决》,较完整地叙述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全过程,尤其是对中日两国的对比研究和阐述,史实充分,脉络清晰,颇见功力,值得一读。

是为序。

(作者系国防大学教授、少将,著名军事史专家)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3:5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