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作品系列:山里山外》的主要人物,是抗战时期的流亡学生。时至今日,“流亡学生”这个名词需要解释一下。当年“七七”事变发生,日本军队大举侵华,占领中国广大的土地。在日军占领区(当时称为沦陷区),日本改变了教育的精神和课程内容以配合侵略,许多青年不肯进入这样的学校,冒险穿过封锁线到后方流亡,即所谓流亡学生。在广大的后方有很多专设的学校收容他们,这种学校常为了战局变化而游动迁移,被称为流亡学校。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里山外/王鼎钧作品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鼎钧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王鼎钧作品系列:山里山外》的主要人物,是抗战时期的流亡学生。时至今日,“流亡学生”这个名词需要解释一下。当年“七七”事变发生,日本军队大举侵华,占领中国广大的土地。在日军占领区(当时称为沦陷区),日本改变了教育的精神和课程内容以配合侵略,许多青年不肯进入这样的学校,冒险穿过封锁线到后方流亡,即所谓流亡学生。在广大的后方有很多专设的学校收容他们,这种学校常为了战局变化而游动迁移,被称为流亡学校。 内容推荐 《山里山外》是《碎琉璃》的姊妹篇。是以作者王鼎钧的亲历为基础,经过艺术处理,多层次展现抗战时期流亡学生和基层民众生活的纪实散文长篇。《山里山外》描写流亡学生的生活实况,他们的感怀、理念、梦想和抱负,以及对前途的焦虑与信仰的空虚。黑暗中见光明,困苦中有诗意。又以另一只眼,观察到号兵、教官、难民、壮丁、保长、山里村民等普通民众境况、心态,堪称抗战社会史。 目录 序言 天鹅蛋 1 号圣的传人31 申包胥 63 谁在恋爱 91 战争压力 123 捉汉奸 163 车上车下 201 山里山外 247 小媳妇 299 分久必合 339 合久必分(一) 371 合久必分(二)403 跋(袁慕直)445 试读章节 1 “他的年龄还小,正好是读书的时候。”“他的年龄不小了,可以照顾自己了。”两句话看起来互不相关,却像把钳子有个交叉点。它夹住了失学的我,把我推到县城南关来了。 2 南关住着百来户人家,有一座高大的教堂,站在城南门口可以望见教堂绿色的屋顶,站在教堂门口可以望见城门楼上白里透红的太阳旗。城门口站着日本兵,日本人个子矮,步枪上的刺刀却特别长。为了离那刺刀远一点,南关的人轻易不肯进城,四乡来的人也多半尽量在南关盘桓,于是南关渐渐有了它特殊的地位,产生了一些人物,酝酿一些令人兴奋的事件。 我到南关教会找杨牧师,由他安排我到大后方去读书,我一想起他宽阔的骨骼,厚重的肌肉,就觉得他可靠。有人说,只要看看杨牧师走路,就知道什么是脚踏实地。听说大后方有一座学校专门收容日军占领区失学的青少年,公家负担一切费用,还发给每个学生一支钢笔,一把手枪。学生上午声光化电,下午出操打靶,晚上演戏唱歌,已经有很多人千里迢迢投奔到那里去了。我想进这座学校想得心发烫,恨不得一箭射到。那时没有想到,箭一经射出去,自己就不能回来了。 路远,心急,虽然季节是凉秋,也走出了汗来,走到暮色苍茫才走进杨牧师的家,是匍匐着环绕在礼拜堂旁边的许多住宅之一。那礼拜堂大得出名,成了附近的一个名胜,晚上黑漆漆、空洞洞的,里面好像藏着天使天军,令我悚然快步越过。杨家客厅里灯光昏黄,除了牧师和师母,有两个女生在座。师母一看见我,就问我吃晚饭了没有,牧师一看见我,就用他温热肥大的手抓住我:“你来得正好,你的心愿,令尊令堂对我说过好几次了,现在有机会。我给你们介绍,你可以跟这两位女同学同路,求主引导你们!” 师母听说我吃过晚饭,就不再说什么,静静地坐在旁边。牧师忙着替我们三个交换名字,两个女生,比较胖的叫虞歌,有一张银盆脸,留一条满把粗的大辫子,要是在夏天,这条辫子下面的衣服一定被汗湿透。另一个又黄又瘦,看样子秋风一吹就倒,可巧名字就叫吴菊秋! 牧师这天晚上很高兴,他一高兴就黑脸膛发亮。虞歌的辫子和眼睛也发亮,电灯虽然昏黄,小屋里另有一种光华。牧师称赞:“感谢主,你们有志气!虞歌,你比他们两个大,算是他们的姐姐,以后要照顾他们!”两个女生四只黑溜溜的眼睛看我,好像要看出我有没资格做弟弟,我哪里禁得住这样看,慌忙低下了头。虞歌说:“看他的样子怪老实的。——你到大后方去,家里不反对吗?”我知道后一句是问我。我抬不起头来,只好提高声音:“不反对。”第二个问题逼得紧:“如果你家里反对,怎么办?”我说:“我要急死了。”第三个问题:“除了急死,有没有别的办法?”我答不上来,更不敢抬头了。屋子里的人都笑,师母说:“老实人就是这样!” 3 这天夜里我住教会的招待所。大家分手的时候,牧师说,他明天给我们准备证件,后天可以上火车,下了火车,还有几天步行。夜里太兴奋,睡不稳,一心幻想以后的情况,好容易睡着了,又做噩梦,梦见火车走着走着,忽然听见一声“立正!”声音洪亮威严。这时候,同车的一个小伙子蓦地站起,说时迟,那时快,两把刺刀对准他,然后拿绳子的过来,把小伙子五花大绑捆好牵出车厢。我一惊而醒,四肢动弹不得,好像绳子捆在我身上。我怎么会做这个梦,这是唐老师告诉我的故事呀!唐老师说,受过严格军训的人,一听到立正的口令,会忘记一切,笔直站好,东洋特务利用这个办法试探行人,捉拿国军。我们这一路关卡重重,惊险想必不少,想着想着,又觉得新鲜刺激,又觉得害怕。猜不透,更想猜,一心等着猜破了是什么样子。 4 南关后面有条小河,一直向东流去。第二天吃过早饭我到河边散步,恰巧吴菊秋来洗衣服,她提着一只大篮子,里面衣服堆得好高。我说:“你要洗这么多衣服!”她淡淡地说:“我家人多。”我见她手指在水里泡肿了,蹲下来想帮她的忙,河水冰得我骨节酸痛,只好把手缩回擦干。她顺手捞起一块圆石塞在我的手里:“拿去,好好收着,这叫天鹅蛋!”她倒不在乎水冷,把湿透了的脏衣服放在石头上揉搓,扬起棒槌准备捶打,望也不望我一眼:“你再不走开,冷水要进到你脸上去了。” 巧中有巧,虞歌也来了。她很惊讶:“你在什么地方找到天鹅蛋?”我也惊讶:“你怎么也跟它叫天鹅蛋?”她说:“你真的不知道?这条河叫天鹅河,它发源的地方叫天鹅山。”我说:“我只知道有个天鹅山,不知道有天鹅蛋。刚才吴同学送给我的时候,我还以为她开玩笑呢!”仔细看这枚圆石,果然像蛋一样椭圆,而且外表细致光滑,真的像是掉下去会摔破的样子。 P3-7 序言 这本书本来没有序,现在发现序言必不可少。 书前有序,等于一个陌生人来到你家先拿出一封介绍信。 《山里山外》的主要人物,是抗战时期的流亡学生。 时至今日,“流亡学生”这个名词需要解释一下。当年“七七”事变发生,日本军队大举侵华,占领中国广大的土地。在日军占领区(当时称为沦陷区),日本改变了教育的精神和课程内容以配合侵略,许多青年不肯进入这样的学校,冒险穿过封锁线到后方流亡,即所谓流亡学生。在广大的后方有很多专设的学校收容他们,这种学校常为了战局变化而游动迁移,被称为流亡学校。 《山里山外》就是以这样的时代和环境为背景写成的。 笔者是因为做“流亡学生”而少小离家的,流亡期间,历经匮乏残破的种种场景。后来年齿增长,阅世渐深,回首前尘,发现了画面之瑰丽奇伟。 那些流亡学生,最小的只有十五六岁,腋毛初生,夜间尿床的习惯未改,竟也辞枝离柯,漂泊在兵凶战危的边缘。他们的父母是怎样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呢? 那些流亡学生,有些来自富商巨绅之家,既来之后,苍白惨绿的青年,立刻剃光头发,穿上有虱子带汗臭的军装;血色艳丽的大姑娘,立刻脱下丝袜,换上能磨出血泡来的草鞋。他们又是怎样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呢? 当时,整个大后方的门户为流亡学生打开,任何机关都会为你提供你需要的消息,任何家庭都可以接待你一宿一餐,从没有人向你要证件,没有人卑视你是乞丐,怀疑你是间谍。 那时,社会又怎会有如此的坦荡宽容呢! 据我所知,流亡学生是一群梦游的人,杀风景的是,周围有许多精于测算长于透视的眼睛注视他们。有人设想流亡学生很浪漫,在半饥半寒中行吟大地,那是只看到(或说出)一个层面。 八年抗战有似一条弹道,有升弧、降弧,最后弹头落地开花,炸醒了各式各样的梦,包括日本军国主义者的和流亡学生的。身为大气流中的一尘,流亡学生也走过升弧和降弧。 无论如何,对日抗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总算躬逢其盛。日军侵华是中国的大灾难,青年人及时接受了这场灾难的磨炼,却可以视之为得天独厚,不管后来造化怎样弄人,都不能夺去我们的收获。 弹头落地也能成为跳弹,重新创造一个升弧。 我中年以前崇拜英雄,中年以后把感情交给无名的苍头众生。所以致此,是因为我发现了“英雄不仁,以群众为刍狗”。我不能控制情感的转移,我的机遇、处境、文学旨趣都起了变化。 我们那群流亡学生都是天地预设的小人物。“江山代有英雄出,各苦生灵数十年。”数十年音讯断绝,他们的遭际常使我惊疑忧念。如果一颗陨星沉落了使人震撼,那么满河繁星流泻一空又何以堪? 不仅此也,我虽在乡镇生长,对农村农人却甚陌生,对土地亦不亲切。战时流亡,深入农村,住在农家,偶尔也接触农事,受农人的启发、感动,铸印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象。抗战八年,实在是农民牺牲最大、贡献最多,军人是血肉长城,其兵源也大半是农家子弟。他们的形象和我的意念永远联结。流亡期间,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和大地有了亲密的关系。祖国大地,我一寸一寸地看过,一缕一缕地数过,相逢不易,再见为难,连牛蹄坑印里的积水都美丽,地上飘过的一片云影都是永恒。我的家国情怀这才牢不可破。 做流亡学生扩大了我关怀的层面,这份关怀,多年以来是我精神上的郁结,纾解之道,对我来说只有写作。有一次(那是多年以前的事了)我和一位电影导演同赴基隆演讲,事后又同乘一辆吉普回台北,路上谈天,才知道彼此都曾是流亡学生。我们在车中同唱当年的歌曲,泪眼相看,彼此都说要用流亡学生做题材完成一部作品。那时已有人听不懂我们唱的歌。那时已有人说,这一代年轻人没有抗战经验,对抗战的题材没有兴趣。那时我就说,如果欣赏作品以重温自己的生活经验为限,世上将没有几本小说几部电影可看。我们正要从作品中看别人的生活,看那些与自己不同的生活,以增进我们对人的了解与谅解,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境界。时至今日,又是多少年过去,我的意见没有改变,——别人的意见似乎也没有改变。 《山里山外》在一九八四年由台北的洪范书店出版,最后一章写得很差,常引以为憾。今日海峡两岸已打破隔绝,故人的消息陆续传来,得以重新回顾当年的甘苦,当年懵然不知或知而未详的事件也得以补充。现在把原书最后一章删去,另写三章增入,少一缺陷,了一心愿。书成,商得洪范同意,由我自己继续印行。 无论如何我得感谢当年创办流亡中学的人,他提供机会使我们有书可读。事无全美,读书便佳。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中自有人师。估计沿着沦陷区边缘设立的数十所中学,吸纳造就了大约二十万青年。在非常时期、非常地区创办这样非常的学校,定非寻常人物,事到如今,那些人一世勋业皆成镜花水月,唯有“偶尔”办了这么个学校,是不可磨灭的一大功德。 俱往矣,但是你做的好事,人们永远记得;你做的坏事,人们也会永远记得。 然而本书并不是某人某人的传记,也不是某一学校的实录,它的内容有许多来源,作者再加以综合变奏,以纳入文学的形式。它努力扩大了现实,也隐藏了现实。书中人物只能作“甄士隐”看。来,我们何必穿凿附会?我们一同激浊扬清。 后记 袁慕直 我和鼎钧兄是抗战时期流亡中学的同窗,数十年来虽流离播迁,却常常不约而同住在一个城市,音问不断。他以流亡学生为背景的《山里山外》写成,我是第一个读者。现在他把这本书增删改写,重新出版,希望我写几句话,我当然不能推辞。 抗战八年,流亡学生极多,情况不尽相同。有大学、有中学,有的在战事初起全校集体内迁,有的在沦陷几年后个别弃家投奔;有的读书环境甚为安定;有的随战局推移辗转游动。《山里山外》的背景,是收容个别投奔的青少年组织而成、因日军进逼而横越三省的一所中学,那是我们熟悉的生活,也是变化极多、磨炼极大的一种生活,我想,当然也就是最宜作为文学题材的一种生活。 对于我和鼎钧兄这一代人来说,抗战是我们的峥嵘岁月,因为:第一,我们曾全力投入;第二,我们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皆受其影响;第三,无论如何抗战最后是胜利了,给我们一个圆满的安慰。自此以后,一人一家仍有其兴奋欢乐,但再也未能跻登“普天同庆”的层面与之融合。鼎钧兄以“过来人”身份,为“未来人”说出色声香味触法,一片心血,无限天机。无论如何这才是他最重要的一本作品。 我们流亡的时候幕天席地,全班四十人只有三本几何,那时我说这样的学校将来只能出文学家不能出科学家。鼎钧兄数十年来写作不辍,可以看出他对文学的效忠;他这本书不突出自己,不粉饰丑恶,不埋没善良,不阿谀权要,可以看出他对人生的效忠。至于写作技术,如章法之严谨,描写之生动,寓意之深远,那真是“余事”了。流亡学校何幸,当年收了这么一个学生;有志于文学的鼎钩兄又何幸,得进入这么一个“作家预备学校”。 我特别指出:《山里山外》虽以流亡学生为干,却又巧妙地向外延伸,有枝叶繁茂花果鲜美之盛。以“山”来说,“抗日靠山”,鼎钧兄对山自有其体会。他写到流亡学生入山之后: ……有一座山叫飞母峰,这个名称的来历是:一个母亲带着她的孩子走那悬藤般的小径,下面是一泻千里的河。突然,孩子失足掉下去了,母亲看见波浪接住孩子,缠裹着孩子,以惊心动魄的速度,把孩子冲到下游去了。她,一个弱女子,长啸一声,绝命追赶,竟然赶上了孩子,竟然飞到波浪的前面,立时化作一座大山,挡住了河的去路,要河交出她的孩子。那凶神恶煞似的河水吓了÷跳,急忙转个弯儿,翻了个筋斗,兔脱而去。而那母亲,已经化作了山,不能移动,眼睁睁看着孩子消失,至今待在原处无计可施。 这一段小穿插可谓奇峰突起,它固然影射了“儿行千里路,母担万里忧”的场面,但更进一步也可以说有“服食求长生,多为药所误”的感叹。今人所说的“无力感”,也可以借此表露无遗了。 再看一段: 山是怒气,山是冤魂。当初(天晓得那是什么时候)这里是平地,是良田美池鸡犬人家。在某一次改朝换代的时候,这里的人誓死反抗,征服者来了个尸骨如山、血流成河。一夜之间(夜可以变出许多奇迹来)这里忽然涌出一群山峰,像一锅沸腾的水涌起,泻落,拒人千里,家畜都化为山中的虎狼。新皇帝征服了这片土地,可是没有办法统治。据说这些山本来还要拔高,还想扩大,玉皇大帝知道了说不行,说此事应适可而止,唯恐山峰戳破了天,山脚压翻了地。天帝命仙女用金针刺每一座山的尖顶,山就停止发育,并且露出了受挫折的模样。这样写山已是“前无古人”,更警人的是接下去: 山披着灰衣,是一群沉默的吊客,可是太阳出来了,山换了浅色的上衣,梳洗过,用筋骨脉络显示了仪容。太阳升高,山的眼睛亮了,服饰灿烂了,身段架势摆出来了,由天地舞台的一角走到中央来了。山是在举行时装表演,我看不出它蓄怒反抗,不共戴天。也许那是历史陈迹,是它们祖先的事,现存的山已是子孙,没有切肤之痛。也许自从挨了天帝的金针以后它们就软化,代久年湮,由不甘而自然。 凡是懂得“象征”的人,都不须别人注释。这“看山不是山”的写法,贯通人性,笼罩历史,极高明而道中庸。 本书的大事件大情节并无传奇浪漫之处,它的手法十分写实,作者不曾也不该把流亡学生写成嬉不知愁的少年游。流亡学生主要的心结是前途的焦虑和信仰的空虚,此二者,这一代和前一代都有的吧,下一代青少年也会有的吧,那么,表现此二者的文学作品,不论其背景是历史宫闱,十里洋场还是边疆荒原,都是可以通古而贯今的吧! 我们熟知的抗战文学俱以写实手法完成,《山里山外》亦然,前述我认为象征的部分,也放在民间传说名下,以沿途见闻处理,好使风格统一。抗战前后正值写实主义挂帅,那时期抗战文学是此一风尚的重要产物,鼎钧兄为后出的作家,他的作品早有追逐现代主义的倾向,如今以抗战为题材,却又纳入故道。鼎钧兄在《文学种子》里说写小说的人有记录癖,尤其是长篇小说。(也许可以加上一句:尤其是写抗战背景的小说!)只有写实手法最能满足此一癖好。抗战是我们不忍任其与时俱逝的时代,也是我们可以率性恣情笔之于书的时代。 由于写实之故,《山里山外》留下若干社会史的材料掌故,足以入“渔樵闲话”。例如流亡学生生了一身疥疮,男女约会只能背靠背坐着,后脑勺儿摩擦后脑勺儿,由于用火药治疮,爆出顾兰和曹茂本轰轰烈烈的恋爱。流亡学生跑警报,带着“文具板”疏散到野外上课,这文具板是: 我们每人有这么一块木板,如果你坐着,就把它铺在膝上,如果你站着,就把它挂在胸前。它在左上角有一个洞,正好放你的墨盒,它的右上角和左下角各有一个小孔,穿上一根绳子就是背带。他们把植物的杆削尖,蘸着墨汁写笔记,这是现代的“囊萤、映雪”。到了后来,学生根本买不起纸,于是数学课出现史无前例的大场面: 她(数学老师)掏钱买纸,用毛笔大字抄写课文,再把它像壁报一样贴在墙上,学生面壁研习,手拿瓦片树枝,墙根地面权当演算用的稿纸。……她常常从办公室里拉着椅子出来,坐在操场中心,看学生在她四周伏地解题,在烈日下挺着大肚子走满操场改卷子。 这是现代的“欧母画荻”。从这样的学习环境走出来的学生,现在已有人做了大学校长!今人常叹劝学的故事难找,说来说去仍是囊萤、映雪,这真是“卖金的遇不着买金”的了。 《山里山外》几个主要的人物都经用心刻画,工笔白描,一丝不苟,作者对少时的伙伴显然热切怀念,而以“画面写真”遣之。《山里山外》主要的场景在农村,对农村行政则出之以冷酷的观察,作无言的讽刺。在“捉汉奸”一章,当一个跛腿的不识字的村长出现的时候,他说他不知道省府要他照顾流亡学生: “公文?好像没有,也许是油印的吧。公文到我手里我先用鼻子闻一闻,闻到了油墨的气味,我是不拆封的。”……我仍然要他看公文,他干脆告诉我:“我孙子拿去擦屁股了!” 为什么油印的公文可以不办?我再解释一下。凡是油印的公文都是大量行文,各县各区各镇各村都有一份,当时物质条件很艰难,只能油印,其中大约都是堂皇的空话,或是乡村无法实行的全国性规定,地方基层只有搁置了事,至于“孙子拿去擦屁股”,那就完全无情了。 我还记得,抗战时期有人称保长办公室为“仰止堂”。当年公文程式烦琐,下行文结尾照例有一句:“仰即遵办为要!”中央行到省,要他“仰即”如何如何,由专员公署再往下一层一层地转,到县、到区、到乡,一路“仰即”,到保长为止,保不再往下行文,故日“仰止”。在“仰止”之处抬头看,黑压压一大堆“仰”字如泰山压顶。作者写到《山里山外》一章时干脆把形势点明了:“她们虽然住在山下,却像是压在山底下。” 流亡学生以“学兵”身份借住农家,顺理成章。“这年头,哪家没住过兵?……”“再小农家,也能为路过的大兵挤出一间房子来。”入我堂,据我床,饮我浆,农民哪还有隐私,“军事第一”诚非虚语。写到上英文课时,作者在千万句英文中引了一句英国人说的“吾家者,吾之堡垒也”,恐怕是有心拈来映带前文吧。军民关系如此密切,但日本飞机丢下来的未爆弹却无人代为除去。这颗炸弹插在四合房的天井里,使全家逃迁,房屋废置,军队少了几间可住的房子。庶政失修,细民失所,政府的空间随之缩小,立竿见影,因果有定。于此等处,作者其有意耶,其无意耶? 我细读了最后补写的三章。作者的企图很明显,他想把前面许多独立的线头拢合编结,使全书多完整。全书结束,于主要人物从军出走,当时外侮深入,年轻人慷慨长征自是壮举美谈,但那该另写一本书。“人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人的此种心理常常借阅读反映出来,多数人乐于看见流亡学生修成正果,如果《山里山外》最后没有学潮,没有从军,仍在学业与爱情上做文章,最后作一附录,说书中某某人后来做了大官,某某人后来发了大财,某某人成就了大学问,画龙点睛,何等生动!市场效应必然不同。但鼎钧兄志在写自己的回忆,不在写想象,所以,《山里山外》虽说不是某一人的传记,虽说不是某一学校的实录,“想象”究竟只决定了战术,没决定战略。但愿知音常在,文心不朽,鼎钧兄反映的江山世界,伏设的微言大义,功不唐捐! 书评(媒体评论) 读王鼎钧的《山里山外》,就是在读着一个灵魂在战乱里的烙印,读着一颗心在烈火里的锻炼。流泪是因为他的伤痛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伤痛,微笑是因为幸好他有着一个真诚的灵魂。 ——席慕容 流亡期间,跋山涉水,风尘仆仆,和大地有了亲密的关系。祖国大地,我一寸一寸地看过,一缕一缕地数过,相逢不易,再见为难,连牛蹄坑印里的积水都美丽,地上飘过的一片云影都是永恒。我的家国情怀这才牢不可破。 ——王鼎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