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乡土情理,家国天下
导言乡土中国的不朽传统与时代叙事的历史书写
第一章 绪论——日常生活实践与乡土情理逻辑中的集体行动研究
研究的缘起
探讨的问题
两个经典学说与集体行动模型
日常生活的视角以及核心概念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走进河村——田野调查地点的概述
区域背景:鲁西粮棉生产经济文化区
村落空间:河村的位置与聚落布局
时间进路:河村的源起与隶属沿革
第三章 河村水会——水会背景,1978~1987:从民间展开的图景
1978-1980,从国家的退却到社会的成长
1981-1983,分立之疡
1984-1987,设建水会,迈向团体化的集体合作
第四章 水会进路——生产逻辑:日常生活中的生存文化呈现
带头人、集体动员与水利农事合作的组织化
街头文化与集体决策
家族作为组织化的基础
可操作的传统与文化以及和谐主义
第五章 边界水事——再生产逻辑:乡土情理下的集体行动选择
可操作的权威与集体认同
民间集体福利意涵与乡村地缘政治
精英复制与国家吸纳
国家地方化与地方国家化
第六章 结论——集体行动的格局、社会生活自主性与国家改造式治理
动员方式与决策机制
家族生态、传统再造与复线关系
认同基础与乡土情理
动员能力与精英生产
集体行动的逻辑
政治生活与社区公共物品
余论 反身思考与扩展理解
搭伙与共存:行动原型与文化底色
家庭与共同体:行动能力与合作关系
日常与记忆:行动机制与文化密码
团结与和谐:乡土情理与社会秩序
关系与法则:社会生活与国家治理
田野与知识:平面个案与立体叙述
失去的文化生态与想象的未来图景
索引
索引一 河村田野作业的线索人物
索引二 河村水会的主事安排轮换与节气季节仪式周期
索引三 河村与水有关的“二月二,龙抬头”祈福信仰
索引四 河村黑龙爷庙会仪式实践与信仰空间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
附录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附录三 中共中央一九八二年一月一日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
附录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
附录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
后记
李正东编著的《河村水会(日常生活集体行动与生存文化1978-1987)》根据一个华北村落田野调查中的口述史资料,考察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乡村的地方性集体行动,通过描述最为古朴的河村互助式社群组织“水会”的复兴,解读了人民公社解体之后集体化时代原有的集体化农事耕作又是如何被加以组织起来的。
就生活史的角度而言,本书考察了“集体化时代”迈向结束之后,社群式“集体生活”的缺席和重建,并着重从微观口述史的角度,聚焦了“去集体化”之后,农民劳动耕作生活是如何面对现实困境和行为选择的。在此基础上,本书描绘了河村村民所参与的日常生活实践以及所操演的乡土情理逻辑,并分别从日常生活和生存文化的角度,对国家收缩之后水利农事是如何回归集体合作以及社会扩展后集体行动又是如何产生的中心问题进行了解读和探讨。未止于此,本书从社会自主性的角度,解释了“社会成长”之后草根民间组织的运作以及社会秩序又是如何自发生成的。同时,作为经验性考察,本书从国家式改造的角度,对“基层政权”之后国家和乡村的关系重构给予了挖掘。意外的是,本书从公共服务的角度,对“基层管理”之后乡村社会公共物品供给是如何外卷化的现象,提供了初步讨论。
《河村水会(日常生活集体行动与生存文化1978-1987)》立足于河村农家日常生活的实践,关注和挖掘日常生活的“后台故事”,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集体行动嵌入到时空体系模式中,并进一步理解为是在重复的路径和创造的经验中,所展现的一种理性行动与结构行动交融的文化系统。
李正东编著的《河村水会(日常生活集体行动与生存文化1978-1987)》根据一个华北村落河村水会的田野调查中的口述史资料,考察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乡村的地方性的集体行动。从书面历史的角度,研究在“集体化时代”迈向结束之后,社群式“集体生活”是如何缺席和重建的。从微观口述史的角度,分析在“去集体化”之后,农民劳动耕作生活是如何面对现实困境和行为选择的。从日常生活的角度,解读在“国家收缩”之后,水利农事是如何回归集体合作的。从生存文化的角度,探索“社会扩展”之后,集体行动是如何产生的。从公民社会的角度,挖掘“社会成长”之后,草根民间组织是如何运作的。从隐性社会的角度,讨论“基层政权”之后,国家和乡村的关系是如何重构的。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讨论“基层管理”之后,乡村社会公共物品供给是如何外卷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