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枢元,生于1946年1月,祖籍河南省开封市。196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1972年3月至1981年6月在郑州铁路教师进修学校任教,1981年7月至1994年7月在郑州大学任教。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文学跨界研究,在文学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文艺学诸领域有开拓性贡献。
这本《梦里潮音(精)》是“本色文丛”系列之一,收录了其的日记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梦里潮音(精)/本色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鲁枢元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枢元,生于1946年1月,祖籍河南省开封市。196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1972年3月至1981年6月在郑州铁路教师进修学校任教,1981年7月至1994年7月在郑州大学任教。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兼职特聘教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文学跨界研究,在文学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文艺学诸领域有开拓性贡献。 这本《梦里潮音(精)》是“本色文丛”系列之一,收录了其的日记作品。 内容推荐 如果说中国文学在20世纪拥有两个自己的年代,那么,一个是在“五四”精神感召下产生的“三十年代”,另一个就是“文革”浩劫过后的“八十年代”。仅仅20年过去,“八十年代”就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断代史学问题。不仅文学,同时也已波及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 这本《梦里潮音(精)》是“本色文丛”系列之一,《梦里潮音(精)》收录了鲁枢元的日记作品(1980-1989年)。 目录 一九八零年日记 一九八一年日记 一九八二年日记 一九八三年日记 一九八四年日记 一九八五年日记 一九八六年日记 一九八七年日记 —九八八年日记 一九八九年日记 试读章节 一月一日 “燕子声声又一年”。这是努力奋斗的第二年了,关键的一年,期望学术有所突破。拟写:《论艺术感受力》、《论欣赏》、《读黑格尔(美学)散札》诸文。进一步温习英语,编一册《外国文学常识》。为《艺苑语林》筹集素材。 一月二日 凌晨,无风,四下白雪皑皑。一轮沉向西天的圆月在薄薄的雾气中发出黄澄澄的光晕,这个庞大无比的天体自己却不会发光,此时它的光是地平线下面的太阳给它的。 楼外的雪在融化,很冷。室内又生一炉火,温暖如春。珊儿整日作画,五张,虽是临摹,对色彩很敏感,将来或可造就。 一月三日 午后,到东方红剧院看电影《春雨潇潇》,艺术上很不统一,极力突出的主要英雄人物是一张剪纸,可笑的纸人。看来,光凭一些故事、几个“包袱”,要成就一件优秀艺术作品是不行的。电影散场后,到《郑州文艺》编辑部,王远钧、刘思、宋毅诸君托我接洽刊物印刷事宜。 上午,评选优秀教师,许惠君老师提我,无人响应。收河南师大(即河南大学)寄来学报二册。 一月五日 收母校牛庸懋先生四日来信。先生已越级晋升为教授,勉励我专心治学。 夜,给复旦蒋孔阳先生写—信。 一月十五日 托儿所打预防针,孩子们哇哇哭成一片。临了却找不到我家雨儿,后经燕燕告发,雨儿躲进小茅房隔板后面。拉出后阿姨问她打过针没有,她一口咬定打过了。问打在什么地方,她说屁股上。阿姨笑了。雨儿又哭又叫,还是没有躲过这一针。 收复旦大学教授蒋孔阳先生来函,抄录如下:鲁枢元同志: 来信收到,《文学概论》也收到,十分谢谢。因最近连续开会,大著还来不及拜读。现仅就信中提出的“生气灌注”和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说的“气”的问题,谈一点个人的想法。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专门研究过,你准备做一专门研究,很好。希望能早日拜读你的文章。 德哲谈“生气灌注”,是从生命有机体出发来谈的。一个有生命的动物或植物,它们各个部分因为生气灌注,所以周身活了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整体。而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说的“气”,则多是就作者本人的修养来谈的。因此,它与德哲所说的“生气灌注”。不应当是同一件事,至少不能等同起来。“生气灌注”,从某种程度来说,倒有点相当于中国古代文论中所说的“神似”之“神”。不知你以为然否? 专此。祝大安! 蒋孔阳1月13日 一月十七日 李建华处长赠戏票,夜看豫剧《谎祸》,剧本揭露深刻,骂得闪,也骂得痛快。惟演员素养不足。豫剧三团的劲头在于深入生活。却没有深入艺术,演员们亟须补补艺术表演课。 一月二十四日 意外地收到《上海师大学报》编辑部来信,说《一点质疑——与庄其荣先生商榷》一文,收稿后即拟刊用,因稿挤,未果,现仍准备刊用。此稿已发走三月有余,原以为已告吹。 夜,给《上海师大学报》编辑部复信。给钱谷融先生写一信,并寄上《质疑》一文的誊样。 一月二十六日 收蒋孔阳先生再次来信: 鲁枢元同志: 你好。一月十八日来信收到。上次信中忘记了将“生气灌注”一词的英文告诉你,甚歉。此字英文为(动词),(名词),意为使有生命,生气,生气勃勃之意。相当于我国古代画论中的“神”、“神韵”或“六法”中的“气韵生动”。这只是我的想法。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蒋孔阳1月23日 领取年终奖金三十二元。蓓为我购置新编《辞源》一套,共四册,计二十五元。今日始取回一册,余三册约第一季度出齐。一月二十七日 阴天,小雨,雨雪,大雪。 访黄凤岐主任、孙广举同志、王大海老师。近来上边似又有精神,警告文艺界不要走过了头。大海老师亦劝我到编辑部来,说他和丁琳一起帮忙,只要我同意,他们便可向宣传部提出要求,问题不大。广举赠我《学术研究辑刊》创刊号一册。P1-3 序言 如果说中国文学在20世纪拥有两个自己的年代,那么,一个是在“五四”精神感召下产生的“三十年代”,另一个就是“文革”浩劫过后的“八十年代”。仅仅20年过去,“八十年代”就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断代史学问题。不仅文学,同时也已波及社会文化的各个领域。 在八十年代的文学潮流中,我不过是激浪裹挟的一粒沙子,夸大一点说,一粒小小的石子。我有幸随波逐流、颠簸浮沉,亲历了某些潮涨潮落、风云变幻。 八十年代,正是我由“而立”向“不惑”过渡的生命活动期,按说已经老大不小。但由于自己贫寒的家庭出身、平常的社会地位、谫陋的学术储备,我还只能像一个怯生生的少年,怀抱一颗冲动而叉惶惑、任性而叉敬畏的心,观察着文坛上发生的一刀,并悉心记录成文字。这些文字。只能看做我个人对于一个时代的文学记忆。 九十年代后,我离开生我养我的中原大地,先后漂泊海南、江南。“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曾经风高浪激的八十年代文坛已化为梦中的浮光掠影、绝晌余绪。我问过自己。原属“私密性”的文字如今拿出示众,究其为何?我想,大约还是为自己。其,为了满足一个渐进老境的读书人“怀旧”、“忆往”的通常心理:其二,也许还有一个心灵深处不甘寂寞的外乡人以自己的“嘤嘤”、“啾啾”呼唤“友声”的渴望。 当然,如果有关注八十年代文学思潮的研究者,偏要将其当做“野史”,“轶闻”之类的史学文案,那该是超出本心的“附加值”了。 鲁枢元壬辰年仲秋姑苏 后记 打开尘封二十乃至三十多年的这些日记,更多的是感伤。既为那艰难时世中乐观主义的豪情,更为日记中清清楚楚记录下的、而在之后忙忙碌碌日常生活中渐渐淡忘的那些身影。尤其是曾经关爱过、训导过、扶持过我而如今已经过世的那些师、友。如:朱光潜、周扬、王元化、蒋孔阳、王西彦、茹志鹃、李子云、周介人、苏金伞、王淑明、林焕平、许觉民、于黑丁、林蓝、龚依群、赵以文、赵文山、任访秋、胡清溪、吴强、王若望、高国平、鲍昌、牛庸懋、赵青勃、段更新、王大海、徐学龙、车得基、丁琳、耿恭让、张凯亭、李连魁、乔典运、刘思、段荃法、刘彦钊、熊振璜、李建华、刘敏言、庄众、王曾凡等。我愿把这本小书作为心香一瓣奉献给他们,祝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不再受委屈,不再有哀痛,宁静、愉悦地过日子。 这里刊印的我的八十年代的日记。只能说是“日记摘抄”,是从大约50万字中摘抄下的十多万与文学活动关系密切的文字。由于时间过于紧迫.我不得不动员了我以往的学生张守海博士、朱鹏杰博士、梅雨恬博t、李红英硕士及在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刘晗、胡艳秋、曹言慧、徐蓉帮助做了大量复印与电子输入方面的工作,让他们付出了诸多额外的劳动。 所谓“日记”,尽管是即时记录下的当日发生的事情.终也不过是我一己的记忆,而且多半属于情绪记忆,其准确性、可信度.都只能从“记忆”的心理属性上考量。日记中记录下的他人的言与行,当时就已经过我的接受、选择与理解,一如电影《罗生门》中的口供,如有差错,只能由我个人负责。这是必须郑重声明的。 对于书稿中某些文字的去留,责任编辑陈嫣女士表现出的智慧和耐心令我深为感动。 这本书最终得以出版,要感谢老友王先霈教授的热心举荐;更要感谢于晓明先生的赏识与有力、有序的操作。 鲁枢元2012年10月4日苏州大学 再订于2013年2月16日海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