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佳茗似佳人--煎茶小品赏读/闲雅小品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于左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煎茶

张大复

童子鼻鼾,故与茶声相宜。水沸声喧,致有松风之叹。梦眼特张,沫溅灰怒,亦是煎茶蹭蹬①。舟中书。

《梅花草堂笔谈》

【注释】

①蹭蹬:道路难行,困顿,不顺。

【赏读】

画面感很强的一段文字。

张大复这样的嗜茶者,即便在旅途中也不忘煮一盏好茶。舟行水上,煎茶的童子守着水瓶,垂头只顾酣睡。

爱茶者经常用“松风”来比拟煎水时的声响,比如苏轼有“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声”“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等句,同样嗜茶的黄庭坚也有“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等句。

张大复听到的松风有一点特别,水沸的声响与童子的鼾声混和一处。煎水者睡着了,沸水喷溅出来,与炭火相激,炭灰冲腾而起。

不用问,这一壶水是煎老了,接下来的一壶茶,味道肯定不如意。人在途中,许多事讲究不得了。

乞梅茶帖

张大复

《乞梅茶帖》,顾僧孺与某往来绝笔也。帖在正月五日,十三日,某从娄东归,则僧孺死一日矣。其帖云:“病寒发热,思嗅腊梅花,意甚切,敢移之高斋。更得秋茗,啜之尤佳。此二事兄必许我,不令寂寞也。雨雪不止,将无上元后把臂耶①?”此帖字画遒劲,不类病时作。人生奄忽如此,何以堪之!往与孺和相酬答,不下万纸,后无存者,使人神伤。朋友手泽②,亦何与人事③?要可发一时之相忆云尔。

《梅花草堂笔谈》

【注释】

①上元:正月十五。把臂:好友聚会。

②手泽:手迹,字画文稿。

③人事:人世间事。

【赏读】

朋友之间互相乞索物事,本是寻常之举,口头相告或者简便帖函,各随方便。这一类好朋友之间的往来文字,往往自然生动,见性见情。如果这些文字又是一个人的绝笔,当然更显珍贵。

顾僧孺是张大复的好朋友,二人平时往来频密。顾僧孺曾经提出到郊外游赏,张大复认为,游赏总不如在自家的庭院之中,随时适意,不必看天色,不必急忙赶路。

某年春节,顾僧孺感冒,想喝秋茶,想嗅一嗅这个季节开放的腊梅。这两样东西张大复的手里都有,于是顾僧孺病中提笔,写出自己的心愿,派人送给张大复。顾僧孺找对了人,可惜时机不当,此时张大复正好外出访客,顾僧孺死后次日,张大复方才回来。

人之将死,想腊梅、想秋茶,都不是俗物,都算得上人世间的好东西。张大复有能力满足好朋友最后的一点心愿,但好友终于抱恨而终,这让张大复耿耿于怀,对书伤感。

茶品 文震亨①

古人论茶事者,无虑②数十家,若鸿渐之《经》、君谟之《录》,可谓尽善,然其时法用熟碾为丸、为挺,故所称有“龙凤团”“小龙团”“密云龙”“瑞云翔龙”,至宣和间,始以茶色白者为贵。漕臣郑可简始创为“银丝冰芽”,以茶剔叶取心,清泉渍之,去龙脑诸香,惟新胯小龙蜿蜒其上,称“龙团胜雪”。当时以为不更之法,而我朝所尚又不同,其烹试之法亦与前人异,然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至于洗茶、候汤、择器,皆各有法,宁特侈言“乌府”“云屯”“苦节”“建城”等目而已哉③?

《长物志》

【注释】

①文震亨(1585~1645):字启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文征明的曾孙。崇祯年间做过中书舍人,明亡以后绝食而死。著有《长物志》等。

②无虑:大约,大概。

③宁特:何必。侈言:夸大其词。乌府:装木炭的竹篮子。云屯:盛泉水的罐子。苦节:苦节君,竹制的风炉。建城:盛茶的竹笼。【赏读】

这是一篇茶品筒史,明白简单。饮茶习尚在明朝出现很大的变化,制茶的方法不同以往,相应的,烹茶的过程也比从前大为简化。明代的茶具也比陆羽的时代少了许多,但总有不可缺少的用具,总有不可缺少的环节,比如茶团消失之后,焙制的某些过程可能更为复杂。文震亨的总结是恰当的,即:明朝的饮茶方式,“天趣悉备”,可以更完整地领略茶的真味。  文震亨所批评的那些名目,指的是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的说法。高濂把十六种茶具各自命名,比如把茶盏称为“啜香”,把茶壶称为“注春”等。另外还有七种辅助的器具,除了乌府、云屯、苦节君、建城之外,还有贮存泉水的“水曹”、存放茶具的竹编的方形筐“器局”、存放茶叶的竹编的圆形提篮“外有品司”。

文献中类似的茶具拟人化称谓还有:韦鸿胪、木待制、金法曹、石转运、胡员外、罗枢密、宗从事、漆雕秘阁、陶宝文、汤提点、竺副帅、司职方等。

明代学者朱存理把这些称为雅道,曾经说:“制茶必有其具,锡姓而系名,宠以爵,加以号,季宋之弥文,然清逸高远,上通王公,下逮山野,亦雅道也。”

P74-78

目录

卷一 茶事

 杨街之 酪奴水厄

 李白 《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序

 陆羽 茶之煮

 封演 饮茶

 裴汶 茶述

 温庭筠 采茶录

 陆龟蒙 甫里先生传(节选)

 皮日休 《茶中杂咏》序

 丁谓 《北苑焙新茶》序

 欧阳修 《龙茶录》后序

 蔡襄 《茶录》序

 黄儒 《品茶要录》总论

 唐庚 斗茶记

 赵佶 点

 赵明诚 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

 熊克 《宣和北苑贡茶录》后序

 赵汝砺 《北苑别录》序

 王恽 茶约

 袁桷 《煮茶图》序

 朱权 品茶

 徐渭 煎茶七类

 许次纾 饮啜

论客

 董其昌 《茶董)题词

 陈继儒 《茶董》小序

 李日华 口鼻互牵

制茶

无色之茶

日记二则

 张大复 言志

煎茶

乞梅茶帖

 文震亨 茶品

 张岱 闵老子茶

 钱谦益 茶供说赠朱汝圭

 冒襄 岕

董小宛嗜茶

 厉鹗 题汪近人《煎茶图》

卷二 茶品

 钱易 顾渚贡焙

 欧阳修 双井白芽

 蔡襄 茶记

茶录

 沈括 茶芽

 黄儒 辨壑源、沙溪

 黄庭坚 与吕晋父帖

答王子厚书

 叶梦得 极品

 王观国 茶诗

 姚宽 白合水芽

 陆游 建茶之伪

 周辉 焦坑茶

 楼钥 《次韵黄文叔正言送日铸茶》序

 罗大经 建品贡

 周密 进茶

 谢肇涮 普茶

 王士性味疑

 李日华 竹懒茶街

虎丘茶

 张大复 云雾茶

洞山签

秋叶

天池茶

 高濂 论茶品

 文震亨 虎丘、天池

 陈贞慧 庙后茶

 张岱 兰雪茶

 王士稹 蒙山茶

 王应奎 碧螺春

 袁枚 茶

 俞蛟 工夫茶

 梁章钜 品茶

卷三 水晶

 张又新 煎茶水记

 欧阳修 浮槎山水记

 苏轼 井华水

 黄庭坚 黔南道中行记

 赵佶 水

 王谠 水递

 葛立方 真君泉

 陆游 谷帘水

 周辉 拆洗惠山泉

 罗大经 汤候

 徐献忠 甘

 田汝成 龙井之上,为老龙井

 田艺蘅 宜茶

 李日华 醵金运惠泉小引

西湖水

筹子

河水

 张大复 品泉

运水

 谢肇涮 佳泉

 文震亨 天泉

 袁宏道 惠山后记

游龙井记

 张岱 禊泉

阳和泉

 屈大均 卓锡泉

 王士稹 山东泉水

 爱新觉罗·弘历 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记

 李斗 水癖

卷四 茶器

 蔡襄 论茶器

 黄庭坚 与王泸州书十七

与赵都监帖

 王谠 茶拓子

 赵佶 盏

 朱翌 茶臼

 庄绰 石磨

 周密 有丧不举茶托

 许次纾 瓯注

 文震亨 茶垆、汤瓶

茶壶

茶盏

择炭

 张大复 时大彬

 高濂 择品

 李贽 茶夹铭

 谢肇涮 宣窑茶盏

盏色

 陈贞慧 鹦鹉啄金杯

时大彬壶

 张岱 露兄

 朱彝尊 竹炉联句序

 李渔 茶具

 冒襄 小为贵

 钱泳 曼壶

卷五 茶所

 吴自牧 茶肆

 贝琼 茶屋记

 田汝成 杭州茶坊

 许次纾 茶所

 高濂 茶寮

 陆树声 茶寮记

 李斗 扬州茶肆

合欣园

小秦淮茶肆

游山具

序言

“从来名士能评水,自古高僧爱斗茶。”这是清代书画家郑板桥为扬州的青莲斋写的一副对联,恰好道出了在茶事发展的历史中两种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一是僧人,二是文人名士。

饮茶的普及与佛教有些关系。《封氏闻见记》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许多人跑到泰山的寺院中学禅,习禅的过程当中不能吃晚饭,夜里不能睡觉,但可以喝茶。于是又困又饿的弟子们不停地喝茶,结果都养成了深深的茶癖,以后他们再把这种癖好带回各自的家乡,中原各地从此风行饮茶。

僧人茹素,与酒无缘,这就逼迫着他们寻找一种合适的饮料,以消永日。这种饮料即要有美好的滋味,又能提神醒脑,还不违背禁律,非茶莫属。另一方面,崇寺大庙通常远离市井,处在深山荒野,那里正是茶树生长的地方。僧人们不必为俗事操劳,每天有太多的时间与茶树接触,琢磨试验。许多茶树的发现和培育,许多茶品的焙制,都有他们的贡献。

在一些名茶的焙制过程中,僧人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焦坑茶、虎丘茶、松萝茶、蒙山茶、云雾茶、武夷茶等等,明代人最喜欢的岕茶中,顶级品称为老庙后、新庙后,与僧人的关系一望而知。

《墨客挥犀》记载,建安能仁院的僧人采造一种岩茶,名为石岩白,是武夷茶中的精品,每年只能造出八饼,大部分贡献给都城之中的权贵。一些名茶所在的地方官员,要以此结交上司,也是大肆逼索,让拥有这些名茶的寺院僧人苦不堪言。苏州虎丘寺的僧人就因为不堪官府威逼,怒而铲除寺院的茶树,让著名的虎丘茶从此消失。

文人雅士对于茶事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文字方面。茶有君子之风,含蓄内敛,因此成为文人喜欢吟咏的物事。他们留下的茶诗与茶词数量很多,流传很广,比如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诗句“日午独觉无余声,山童隔竹敲茶臼”,杜牧的“今日鬓丝禅榻畔,茶烟轻飏落花风”,卢仝的“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等等,脍炙人口。宋代苏轼的词“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黄庭坚的“龙焙头纲春早,谷帘第一泉香”,李清照的“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等等,也广被传诵。

诗词之外,更多与茶相关的文字载于文人的专著和笔记之中,数不胜数,比如陆羽的《茶经》、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蔡襄的《茶录》、黄儒的《品茶要录》、宋徽宗赵佶的《大观茶论》、田艺蘅的《煮泉小品》、周高起的《阳羡茗壶系》、冒襄的《岕茶汇钞》等等。摘取其中的文字出来,就是一篇篇精致的小品文,关乎茶,关乎水,关乎茶事,关乎茶器,关乎品题鉴赏。

书写的同时,文人雅士也亲力亲为,宣扬和创制自己喜欢的茶品、茶具,宣扬自己的茶艺经验。苏轼无心闲咏的一句“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新试雨前茶”,让江西一种名气不大、滋味苦硬的焦坑茶名声大振。相比之下,黄庭坚对于双井茶的宣扬,目的性就要明确得多。他以一己之力,通过向友人馈赠、诗文题咏等方式,硬生生把江西老家一种名不见经传的双井茶搞得天下闻名,而且流传千古。

明代学者李日华在江西任职时,发现庐山茶的品质极佳,当地僧人采造方法不当,焙制出的庐山茶很难喝。李日华借鉴江浙一带的制茶方法,整理出摘采、烘焙、保管的步骤,让僧人镌刻在崖石之上。明末清初的张岱与自己的叔叔一起,借鉴松萝茶的焙制方法,用日铸的茶芽焙制出兰雪茶,品质精良。清代的陈鸿寿,学习时大彬的造壶方法,自制砂壶,名声响亮,号为“曼壶”……

从本质上看,茶和酒、烟、大麻、鸦片一样,作用于人的神经,令人迷醉,而且很容易嗜而成瘾,区别只在于程度。茶性温和,带来的兴奋与迷醉比其它几种要温和得多,对人的身体与精神也没有什么损害。

天地眷顾中华,最初只把茶树派给这一方土地。各地自然造化不同,人工灵巧各异,二者相结合,造就了不同的茶品。很难找出另外一种食物,能像茶一样被人们赋予如此多的变化。茶品千百,与茶相关的文字表达也一样丰富,留给我们发挥的空白其实很小。

今天,山野、茶园中的灵芽还会在每一个春天里萌发,古人留下的焙茶技艺也基本还在,那些曾经的好泉名水大多也还能找到,甚至可以借助现代的科学手段,去尝试更多的新发现。二三趣客容易凑齐,清风明月可以等到,新泉活火、疏梅在侧、瓦屋纸窗的环境可以制造。只是当我们端起茶杯时,总会感觉到一点缺憾,总会感觉到有所遗失。

故此,在把盏品茶的同时,我们实在有必要温习一下古人关于茶的那些叙述,那些咏叹。时代虽然遥远,文字和内涵却是如此切近。它们可以释躁平矜,怡情悦性,让我们找回久违的那一点优雅的沉静,那一点幽深的韵味,找回长林浮云,找回雨窗晴帘。

内容推荐

闲闲的午后,有疏梅在侧,有新泉活火,把一盏香茗,随意翻阅古人关于茶的那些叙述,那些咏叹。遥想长林浮云,雨窗晴帘的优雅生活。

一生太短,一世太半长,奔波于尘世的我们,渴望偶尔走出喧哗,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在自然天地问寻找迷失的自我,或许你正在旅途,那么,带上于左编著的《佳茗似佳人——煎茶小品赏读》,且走且吟,或许你无法出行,只能在斗室中忙碌,那么,在倦意来袭时,翻翻本书,领略一番纸上山水。

编辑推荐

近年茶风大盛,茶书、茶诗也风行。于左编著的《佳茗似佳人——煎茶小品赏读》从《茶经》、《煎茶水记》、《十六汤品》、《试茶录》、《茶寮记》、《煮泉小品》等中截取有意境的片段,从历代笔记小说、文人别集中选取与茶有关的动人描述和逸人小品,构成此册风雅之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0: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