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京师学术随笔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国荣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是杨国荣编著的一本学术随笔,《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收录了《城市精神与人》;《“上海人”的文化印记》;《哈佛一瞥》;《知识分子的多重面向》;《价值与德性》;《人生之境》;《意义与人的存在》;《寻找自我》;《自我与个体性原则》;《个体与个人》;《价值原则与意义世界》;《游子伦理》;《感恩:走向人性的深处》;《和而不同》;《心性之学与德性伦理》等文章。

内容推荐

《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是“京师学术随笔”系列之一。

《思想的长河(文化与人生)》是杨国荣编著的一本学术随笔,收录《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性》;《全球正义:意义与限度》;《城市精神与人》;《“上海人”的文化印记》;《哈佛一瞥》;《知识分子的多重面向》;《价值与德性》;《人生之境》;《意义与人的存在》;《寻找自我》;《自我与个体性原则》;《个体与个人》等文章。

目录

文化与人

冯契与智慧说/3

缅怀罗蒂/10

胡适其人/16

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性/30

全球正义:意义与限度/34

城市精神与人/40

“上海人”的文化印记/49

哈佛一瞥/55

知识分子的多重面向/58

价值与德性

人生之境/71

意义与人的存在/79

寻找自我/88

自我与个体性原则/92

个体与个人/96

价值原则与意义世界/101

游子伦理/111

感恩:走向人性的深处/115

和而不同/118

心性之学与德性伦理/125

知识与智慧

“道理”与“讲道理”/131

日常存在与终极关怀中的“真”/143

认识与存在/155

能知与“整个的人”/160

形上智慧的探求/167

熊十力与本体论哲学/171

牟宗三与道德的形而上学/176

天人之际/180

探索真实存在/186

中国文化中的“道”/192

反思学术

学无中西/209

学术思想史的研究/212

学科意识与跨学科的视域/217

人文学科的建设与学术发展的规律/224

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期刊/227

回到经典/233

走近哲学

什么是哲学/241

何为中国哲学/255

中西之学与世界哲学/266

分析哲学与中国哲学/278

对话与沟通:中国哲学的当代处境/293

认同与承认/300

皙学何为/306

成己与成物/318

学术自述/333

后记/345

试读章节

就名实之辩而言,冯契先生认为相对于西方哲学,中国哲学较早地发展了辩证逻辑;每当中国达到总结阶段时,就有哲学家或逻辑学家对辩证思维的形式进行考察,提出辩证逻辑的原理,在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荀子》、《易传》、《内经》初步形成辩证逻辑的系统,到宋明,从沈括、张载到王夫之、黄宗羲,辩证逻辑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冯契先生进而指出,与辩证逻辑的早期发展相应,中国较早地发展了辩证法的自然观,这种自然观以气一元论为基础,将“道”理解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辩证逻辑与辩证的自然观对逻辑思维能否把握宇宙发展法则作了肯定的回答和多方面的考察。冯契先生的这一看法不同于所谓中国人“重人生轻自然、长于伦理而忽视逻辑”的流行之论,它在相当程度上深化了对中国传统认识论和自然观的理解。

在人的自由问题上,冯契先生认为,相对于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更多地考察了自觉的原则,而对自愿原则则有所忽视,后者容易导向宿命论。冯契先生对正统儒学的宿命论倾向作了深入地分析。按冯契先生的看法,自由不仅是伦理学的问题,而且也涉及美学。在美学上,冯契先生指出:西方人比较早地提出了美学上的模仿说(再现说)和典型性格理论,而中国人则比较早地发展了美学上的言志说(表现说)和意境理论。这些看法基于对中国哲学的长期沉思,将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层面。

关于中国近代哲学,有见于其剧烈变革的社会历史前提,冯契先生研究的侧重之点主要在于其“革命进程”。按照冯契先生的看法,中国近代哲学以“古今中西”之争为其背景,具体围绕着如下四个问题展开,即历史观、认识论、逻辑和方法论、人的自由和理想。这些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理气(道器)之辩、心物知行之辩、名实之辩、天人之辩在近代的延续和发展,同时又受到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影响。随着进化论的输入,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开始拉开帷幕,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的传人,则使哲学革命由进化论阶段发展到唯物辩证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历史观与认识论的论争逐渐结合起来,成为中国近代哲学发展的主线,最后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作了总结;逻辑与方法论及人的自由和理想的论争,在中国近代未能作出系统总结,冯契先生由此提出了“进一步发展哲学革命”的问题。这些考察,既清晰地梳理中国近代哲学演进的脉络,又将近代哲学的变迁与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联系起来,使历史的考察成为哲学重建的起点。

哲学史与哲学的统一,是体现于冯契先生哲学研究过程的一个基本原则。对以往哲学的考察,总是处处渗入他的哲学见解,而他的哲学思考,又伴随着对以往哲学智慧的总结。这种总结,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他的《智慧说三篇》中。《智慧说三篇》由三部相互联系的著作构成,这三部著作即《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早在青年时代,冯契先生便“真正感受到自己有一个哲学问题非要解决不可”,这个问题就是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如前所述,冯契先生对认识论作了广义的理解,认为它不应限于知识论(theory 0f knowledge),而且应研究智慧的学说,要讨论元学(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理想人格如何培养等问题。这里既涉及具体经验领域的知识,又涉及性与天道的智慧,元学与知识论统一于广义的认识论。

按冯契先生的理解,广义的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飞跃,即从无知到知的飞跃和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由无知到知的过程发端于实践中获得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够给予客观实在。冯契先生认为知识经验领域无非是以得自经验者还治经验,得自经验者即是概念,用概念来摹写和规范经验,以得自现实之道还治现实,由此形成了知识经验。作为知识经验主体的“我”,运用逻辑范畴进行思维,运用归纳与演绎相统一的接受总则统率经验领域。形式逻辑与接受总则即构成了普遍有效的规律性知识之所以可能的条件。

经验知识涉及的是名言之域,在冯契先生看来,认识并不限于经验领域,它同时指向性与天道,后者即是智慧之域。如果说认识论的前两个问题主要关联着经验知识,那么,智慧则更多地涉及认识论的后两个问题。就具体真理而言,其最高的形态可以归结为世界的统一性原理和发展原理,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即是关于性与天道的认识;而关于道的真理性认识又内在地关联着人的发展,后者便展开为自由的人格。冯契先生肯定,逻辑思维能够把握具体真理:人能够在有限中认识无限,在相对中揭示绝对,而这一过程即表现为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就对象而言,通过如上飞跃,自在之物不断化为为我之物;就主体而言,精神由自在而自为,自然赋予的天性逐渐发展为自由的德性,从而达到理想的人格。

知识所注重的是有分别的领域,它可以用名言来把握。就表达而言,知识是由命题(包括特殊命题与普遍命题)分别地加以断定(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并以语句分别地加以陈述;就所表达(所知)而言,则是把对象区分为一件件的事实、一条条的定理,以把握事实和条理之间的联系,知识经验的领域即是以名言概念来区分的世界,无论是特殊命题,还是普遍命题,其真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冯契先生认为,与知识不同,智慧所把握的是有关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它的目标是求穷通,亦即穷究宇宙万物的第一因和人生的最高境界,揭示贯穿于自然与人生之中无不通、无不由的道,并进而会通天人,达到与天地合其德的自由境界。总之,智慧追求的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无限的东西,“这就是难以言传的超名言之域了”,而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便相应地意味着从名言之域走向超名言之域。P5-7

后记

本书所收入的文章,涉及之面较广。就言说内容而言,既关乎思想,也兼及人物;就形式而言,则包括演讲记录、序言、评论,等等,它们在宽泛意义上也许都可纳入随笔之列。当然,与游记见闻一类的随笔有所不同,书中的多数文字都仍未脱学术之域,不过,相对于狭义上的学术论文,收人书中的文章多少避免了理论的艰涩。为便于了解有关的背景,书中对一些演讲记录及已发表过的文章,作了简要说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饶涛博士和贾静博士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种种辛劳,在此深致谢忱。

本书的出版,同时纳入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杨国荣

2012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