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一夫主编的《智》是对中华儒家文化的思想精髓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筛选,汲取儒学的完整性、科学性和精华性,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以直观和形象的阅读形式,便于广大读者阅读,也为展示中华博大精深的儒学打开一扇窗口。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
宋一夫主编的《智》内容简介:儒学,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建构和影响中国人精神人格的文化要素;而在当今,它们仍然是每位中国人必须承传发扬的文化要素。“国学百家讲坛”集萃历史文化典籍,透过影响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思想家的视角,以古鉴今,深入浅出,全方位为您讲解儒学十二大核心命题“仁、义、礼、智、信、诚、孝、恕、忠、廉、中庸、知行”。
《智》的核心命题是智,智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命题之一。智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是儒家崇尚的一种道德品质和思维境界。智在儒家思想中有两种含义:一是做“知”解,即知德、知礼、知道;一是指聪明、睿智。中国古代的智实质上是一种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人有智慧而不失其德,并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正途,正是当今需要极力倡导的。
清朝大将年羹尧雄才伟略,在讨平西藏、平叛青海的战斗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一次,他奉命率兵出征青海。不料,西宁至哈达河这条通往青海的必经之路,被青海叛军占据。叛军在河口布下重兵,清军无法渡河,双方相持半月之久。年羹尧忧心如焚,派人四处寻找的新的出路。
一天,派出的人回来说,有一条叫塌子沟小路可以通往西宁。叛军在那里没有布防,只是沟宽数里,沟里满是淤泥,人马一旦陷进去就无法脱身。
年羹尧见有一线希望,就亲临观察。他亲自拿长竹竿探测,也没探出深浅。回营后,他认真地思索通过这块死亡之地的方法。
两天后,年羹尧突然传令:明天早晨向塌子沟进发,每名士兵都必须准备好一大捆茅草和一大块木板,违者斩首。
将士们莫名其妙,但军令如山,只得照办。
次日清晨,年羹尧检查完部下的准备情况,立即率部出发。
“把木板和茅草边走边抛进沟里!”年羹尧下达了命令。于是一捆捆茅草、一块块木板有条不紊地扔进了沟里,铺成一条泥上通道,部队急速地渡了过去。
叛军万料不到,年羹尧的部队能通过这条泥泞的深沟,毫无防范,清兵如入无人之境,很快兵临西宁城下。叛军还以为是神兵天降,仓皇逃窜。年羹尧一举平定了青海叛乱。
还有一次,年羹尧出征西藏,走到一个叫落笼宗的地方。由于地势奇险,大队人马只好在一个叫三巴桥的地方停了下来。
当天半夜的时候,正在灯下研究下一步行军计划的年羹尧,忽然听到一股强劲的风从西南刮来,转眼间又远去了。他感到很奇怪,仔细听了一会儿,又没了声音,仔细想了想,似有所悟,忙派人去请总兵黄喜林。
“你带飞骑三百人,速去西南的密林中,认真搜查,里面定有贼兵埋伏。一定要全部歼灭,不可误事。”黄总兵来到后,年羹尧下达了命令。
黄喜林对这项任务很不理解:三更半夜的,带兵搜捕,在这陌生之地,他怎么知道有敌兵埋伏呢?但服从命令是军士的职责,他只好带兵前去。
黄喜林率部来到西南,果然见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漆黑的夜幕下,森林显得异常神秘莫测。他心想:这确实是埋伏的好地方,将军所料不错。于是,他悄声传下号令:全面搜查。
士兵们四面出击,经过搜查,真的有数百名敌兵藏在林中。他们原本企图在夜深人静时,偷袭清军大营,阻止清军前进。
经过一番激战,黄喜林率部全歼了敌兵。
“刚才那阵风,从西南而来,只一会儿就消失了。我知道那不是风,而是鸟群飞翔时搏击翅膀的声音。夜星鸟群都回到林中休息,不再外出,只有受到惊吓时,才会深夜远飞。离这不远的西南方有一片密林,我来到就听说了,里面一定有很多鸟夜宿。刚才飞过的鸟一定是从那里起飞的,我料定是敌人潜伏在里边惊飞的。所以才派你们去搜查。”年羹尧向归来的将士们详细解释说。
听着入情入理的分析,众将士更加佩服年羹尧的超群智慧。
聪明的决策来自切中要害的分析,年羹尧就是通过对自然事物的分析,才做出正确决定的。P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