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文洪山(共3册)
分类
作者 张少林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文洪山(共3册)》由张少林主编,洪山古名东山,又名黄鹄山。唐贞观四年(630年)尉迟敬德在此监修弥寺。到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孟珙把随州大洪山的幽济禅寺迁移到这里,才改黄秸山为洪山,改弥陀寺为崇宁万寿禅寺。到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又改为宝通禅寺,一直沿袭至今。寺是依山建筑的,门内有一个大院落,院中有放龟池,通以小桥,过桥有殿,殿后又有一院落,拴级上,才是大雄宝殿。整个禅寺历经千年,显得幽静古朴。

内容推荐

《人文洪山(共3册)》由张少林主编,《人文洪山(共3册)》包括《洪山掌故》、《诗韵洪山》、《伏虎英豪》三册书。

《洪山掌故》介绍了洪山的得名与随州的大洪山有关,中南民族大学原址“街道口”原名“钥匙头”,华中师范大学所在地“广埠屯”与“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广积粮”有关,关羽在伏虎山下卓刀取水以饮兵马,李白在东湖边放鹰吟诗以名志,民国两任大总统……

目录

洪山掌故

卓刀泉与伏虎山

御泉九龙岩的传说

卓刀泉的另类传说

丹桂传说

卓刀泉的百年变迁

卓刀泉文化

三神共奉的文化遗传

夏斗寅的佛教情结

九岭十八凹的传说与石牌岭古墓群

南湖与鲇鱼套的传说

白马洲

落雁岛与湖心岛

九峰山和九峰摩崖

江汉名镇——花山

严西湖

严西湖比翼双飞的传说

严西湖捕鱼趣闻

严东湖

圣水口和龙王井

鼓架山

白玉山

左岭轶事

 左岭“宝塔”遗址

 闯王足迹:李自成与左岭镇

洪山的古水、古桥

吹笛山和太渔桥

东湖边的放鹰台

南望山的传说与“江西填湖广”

沙湖

“孟宗哭竹”

天兴洲

白沙洲

神箭手养由基

刘备郊天台

广埠屯的由来

明楚郡主轶事

一梦缘

楚郡主显灵

九女墩

南湖辛亥旧事

黄埔军校南湖校区的历史变迁

大总统黎元洪的葬礼

珞珈山和国立武汉大学

 十八栋的故事

 黎元洪与宋卿体育馆

 张学良开武大女泳之禁

 张难先的思旧庵

 珞珈山麓的“曹家花园”

 金冢桃花

街道口的崛起

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的传说

 名人与洪山菜薹

 人间美味——洪山菜薹炒腊肉

洪山宝塔

 弥勒殿“石龟”现身

 建文帝出家宝通寺? 

 洪山摩崖及“寿泉”之谜

 岳飞松

庚子烈士墓

青山埋忠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

 官兵诸烈士墓

兴福寺塔

天齐会与洪山甘蔗节

美人店的传说

蛮王冢

李邕墓

马铨墓

莲溪寺

青菱古寺

周庄“字藏”遗址

八吉府

活灵泉

参考和引用文献

后记

诗韵洪山

洪山科技一条街赋(代序)

于洪波

 伏虎山寻迹五首

咏众英烈

颂郝梦龄将军

咏关羽

咏卓刀泉

寻黎元洪墓不遇

马轶群

沙湖夜步

太虚

洪山即景

游武昌九峰山口占

癸亥端午登洪山

游珞珈山步唐法化原韵

王文英

临江仙·辛巳春日偕妻同登武昌东湖李白放鹰台二章

王沂暖

洪 山

王孟槐

中秋夜于沙湖望月

王智纯

早春出校园游磨山东湖

韦荫炎

咏洪山菜薹

咏中南民族大学

方桂英

观李白放鹰台感赋

凌晨观双湖桥有感

叶文福

东 湖

叶圣陶

水龙吟·武昌东湖

皮青华

访华师桂子山

占骁勇

拜谒伏虎山烈士墓群

白雉山

浣溪沙·石门峰瞻仰沈祖先生墓

齐义鹏

水调歌头·珞珈山颂

齐修福

行香子·放鹰台

朱东润

同游珞珈山

安北窗

 雨后登狮子山

刘未零

诗韵洪山

采桑子·颂洪山

刘先森

天兴洲

刘南陔

洪山图画引

刘俊林

 遥看珞珈山

刘献琛

卜算子·东湖磨山梅园

孙轶青

纪念湖北省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

楚城梅园漫咏

陈大志

江城子·游磨山

陈太和

秋景

东湖不了情

陈帆

蝶恋花·雨后武大看樱花兼怀三烈士

陈定字

醉花阴·磨山春色

留春令·磨山朱碑亭

如梦令·珞珈山下

陈荣权

沁园春·入学华师五十年

夕游武汉九峰野生动物园

陈敦源

扬州慢

肖少平

卓刀泉记游所感

游洪山休闲乡村

祝英台近·游东湖落雁景区

高阳台·瞻仰北伐独立团烈士陵园

满江红·谒辛亥首义烈士群

肖奇光

水调歌头·洪山畅咏

张天望

齐天乐·珞珈樱霞

张代重

鹊踏枝·东湖朱砂梅

张成信

赠洪山菜农

张远益

桃园忆故人·聚龙山庄

 玉楼春·卓刀泉怀古

 鹧鸪天·立冬写东湖风光村

张金煌

 八声甘州·望珞珈山

张少林

武汉洪山科技一条街建街二十周年

纪念关公卓刀泉留迹一千八百年

访莲溪寺

参观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博物馆

洪山初冬即事

沙永松

东湖磨山

洪山宝塔

吴正信

 咏洪山菜薹

余年峰

江城子·洪山宝塔

邹良俊

问沙天兴洲

杨叔子

沁园春·庆贺瑜珈诗社成立20周年

杨德棻

登卓刀泉诸山一览

何国瑞

 一剪梅·珞珈秋兴

苏者聪

游磨山植物园二首

梅花展览

仙 人 柱

蝶恋花·武汉大学樱花

沈祖棻

泛舟东湖

李素

森林公园

望海潮·华中科技大学校园赞

李健章

踏莎行·闻武汉大学发生六一惨案二首

汪尉鸿

洪山一梦入青山(选一)

苏慕青

步黄景仁感旧四章写珞珈山

易长发

祝英台近·沙湖晚眺

罗陆艺

谒伏虎山辛亥首义烈士墓群

罗 炽

临江仙·琴园春晓

罗辉

落雁岛陪客

游楚城

洪山广场菊展

周晶晶

 游卓刀泉古寺

郁犁

天兴洲岛郊游

天兴洲垂钓

天兴洲岛遇故人

净慧

 重过卓刀泉

 游洪山

姚传敏

游卓刀泉寺

谒黎元洪墓

清明谒武昌伏虎山烈士墓群八首

蔡济民

李汉俊

郝梦龄

刘静庵

孙武

吴兆麟

蓝天蔚

刘公

姚松岩

女冠子·磨山赏梅

胡国瑞

水龙吟·题武汉大学新建人文馆一-

胡均华

南湖春韵

胡厥文

东湖四首

九女墩

湖心亭

长天楼

行吟阁

柳景芳

夏日访青菱乡文化艺术中心

忆少年·青菱乡访旧

洪源

鹧鸪天·东湖行吟吊屈原

登磨山朱碑亭

郭文志

踏莎行·华工荷塘

涂光雍

华中师大校园感赋

涂运桥

题卓刀泉

伏虎山谒辛亥烈士墓群

摸鱼儿·南湖赠别

高阳台·东湖怀远

新荷叶·重过东湖亚洲棋院

侯里笑

东湖春晓

袁第锐

东 湖

唐希瑕

 武汉天兴洲

聂绀弩

寿桥

钱耘

竹枝词·洪山即景杂咏

栗栖

东湖晨步

陶继承

 洪山科技一条街

 忆秦娥·辛亥首义烈士墓

黄弗同

春日游磨山眺望东湖景色

黄怀

浣溪沙·秋临武大

萧粤生

沁园春·鄂渚洪山

宋庆龄

谒九女墩

赵朴初

九女墩

傅占魁

浣溪沙·湖边夕眺磨山

双湖桥上眺李白放鹰台

曾俊伟

南湖中秋月

温战勇

颂洪山

谢荣辉

洪山行

蒋碧昆

南湖校园致学友

董必武

武昌东湖九女墩

雷万春

端午东湖游感

简兆麟

洪山竹枝词

洪 山

洪山一条街

洪山南湖

洪山光谷

洪山高校

天兴洲

和平乡

左岭镇

九峰乡

花山镇

蔡正辉

乡村新貌

潘泓

洪山放鹰台

洪山菜薹

谒武昌伏虎山辛亥烈士墓群

原韵和泉名《谒黎元洪墓》

临江仙·过卓刀泉寺

臧春艳

秋日瑜园漫步

附录

唐·刘长卿

步登夏口古城作

唐·皮日休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宋·杨万里

赋洪山晴后雪

宋·袁说友

游武昌东湖

元·丁鹤年

南湖度夏二首

明·朱元璋

题僧无念九岁出家

赐僧无念用前松实诗

明·释无念

悟偈

明·谭元春

南湖夜月

明·朱荣戒

正德癸酉恭祀寝园还经洪山

嘉靖甲申偕姻家吴世贤都阃游洪山分韵得风字

弘治壬戌奉迎睿驾再驻洪山

明·八孝廉

游洪山

明·袁中道

游洪山.

清·熊赐履

洪 山

清·陈大章

洪 山

清·冯廷櫆

游洪山

清·崔应阶

上元同友游洪山寺限韵

清·伍肇龄

清·何璟

清·胡凤丹

游洪山八叠前歆(选一)

清·刘朝英

登洪山

清·谭嗣同

登洪山宝通禅寺

画 兰

清·熊雨谊

南 湖

清·陈广敷

 赞洪山莱薹

陈曾寿

危文绣

贺新郎

后记

伏虎英豪

引言 辛亥志士长眠伏虎山

辛亥首义元勋刘公

共进会的实干家孙武

首义总指挥吴兆麟

视死如归的陆军上将蓝天蔚

起义军参议长蔡济民

创立日知会的基督徒革命者刘静庵

中国抗日疆场上牺牲的第一位军长郝梦龄

阎锡山的幕僚长朱绶光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李汉俊

民国大总统黎元洪

打响辛亥首义第一枪的熊秉坤

彭刘杨三烈士之一的彭楚藩

与宋教仁同学的党国元老田桐

放响“辛亥首义第一炮”的蔡汉卿

武昌起义首倡者杨时杰

辛亥革命少年志士李西屏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卓刀泉,位于洪山区伏虎山麓。相传,东汉末年,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这在一些文献上也有记载,明景泰六年(1455年)《寰宇通志》记载:“在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清康熙时杜毓秀纂《武昌府志》载:“卓刀泉,县东十五里,为汉昭烈郊坛,汉寿亭侯关羽行军卓刀坛下,有泉出焉。”又据清光绪九年(1883年)所存之“卓刀泉记”载:“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羽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

除了碑石上记载的故事之外,民间的传说或许更加生动。相传在东汉末年,曹操与刘备、孙权争雄的赤壁大战前夕,关羽奉军师诸葛亮之命率兵马途经此地,正值盛夏,士兵们酷暑难熬,关羽派人四出寻找水源,均无所获。一位银须飘拂的老翁告诉关羽:“这里原是水丰林茂之地,后来出了个老虎精,把湖湾水源全给糟蹋掉了。老百姓为求水用,还得送上童男童女供这老虎精受用呢!”此话刚出口,一阵狂风起处,一只金睛白额老虎张牙舞爪地扑了过来。关羽见状,凤眉倒竖,怒不可遏,随手祭起那把青龙偃月刀,大刀瞬息化为一条青龙,呼啸着迎虎而上,猛虎也纵身窜向青龙,龙虎相搏,飞沙走石,斗得天昏地暗。青龙越斗越勇,猛虎一阵惨叫,趴在地上再也不能动弹,化成了一座石头山,而青龙降伏了猛虎后又还原成偃月大刀,回到关羽手中。关羽以刀卓地,仰天大笑,就在他的大刀卓地之处,居然冒出涓涓清泉。将士们用此泉水痛饮解渴,军威士气大为振奋。临行前,关羽用刀蘸上泉水浇洒石头山,山上立即绿树丛生,青翠一片。后人便把这处清泉取名为卓刀泉,并在泉畔建起了卓刀泉庙,把白虎精化成的山叫做伏虎山。有诗日:“青龙降虎关云长,甘醇还数卓刀泉。”

当然这些只是传说,我们虽无法考证这个传说是否真实,但它至少可以说明关羽与武汉的关联。传说中的这口泉井仍在,泉深10米。据碑文记载:“斯泉冬温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疗疾。”因泉而名,宋代在此修筑道场。明洪武五年,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分封武昌为楚昭王,游历于此,尝饮泉水,赞叹不已,便筑台建亭,在泉井的石栏上,题刻“卓刀泉”三字,令石匠刻于井口之上。这石阶与井口一直保存下来,成了至今尚能触摸的历史见证。

卓刀泉乃关羽在武汉地区传说活动的见证物、“活化石”。全国关帝庙寺遍布城乡,据有人统计,全球约有关帝庙4万余座。而关羽以刀卓(凿)泉,仅此一处。

且不说关羽在赤壁大战前是否途经这里,上述故事仅是民间的传说。但该处的小山和井泉确实存在,这就提出了卓刀泉究竟是怎样形成的问题。根据地质工作者的考察,武汉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丰富的大气降水,垂直渗入伏虎山的土壤和岩缝中。卓刀泉水的一部分就是来自这种渗入水,另一部分是在含水层和隔水层相互影响制约下,一部分地下重力水运移到地形低凹的地方,被迫出露地表,这就成了卓刀泉。因为卓刀泉的水是经过岩层多层过滤的地下水,所以清澈澄净,炎夏时水温明显低于气温,喝起来确实清冽爽口,有消暑解乏的功能,尤宜冲沏香茗。因为泉水本身就是一个传说,所以对游人的诱惑就非同一般了。

 相传,当年关公驰骋沙场,在攻打樊城时,手臂为曹仁毒剑所伤,总是未能痊愈隐隐作痛。后有人用此泉水为关公清洗伤口以刮骨疗毒,关公笑谈自若。于是,泉水的传说愈传愈神。泉水沏茶,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古人云:“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钟山川之灵禀”、“茶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朝时,陆羽自幼为某寺庙主持所收养,成为佛家弟子。他对于茶道有着精深的研究,品茶论茶高人一筹,为士大夫和僧人所追捧,被历代茶商奉为茶神、僧俗人等,方见饮茶之妙,饮茶成为一时风尚,茶文化蔚然大兴。读书人品茶,是为静心修身;僧人饮茶,是为了静心悟道。意图有别,过程一致,所谓殊途同归。

如今游人和香客在寺庙里,用泉水沏茶,悠闲地品茶谈道,无疑是一种非凡的享受。据寺中法师介绍,近年有不少港台和海外朋友来此,都要虔诚地灌上一壶泉水,带回大洋彼岸,供奉关帝像前,或馈赠亲朋好友,或以泉水寓完美——此乃故土玉液琼浆也。

卓刀泉寺始建于对关公评价极高的宋代,始建的初衷是关帝庙,因庙中有关公卓刀之古泉,定名为“御泉寺”。曾是香火鼎盛、游人如织的地方。自宋以来先后名为御泉寺、玉泉寺、泉寺等。卓刀泉又是一处险要之地。它处九岭十八凹之间,是武昌城东古驿道隘口,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卓刀泉寺历尽沧桑屡建屡毁,一时曾被人们淡忘。明末战乱,卓刀泉寺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重建。后因太平军与清军在此鏖战,卓刀泉寺再度遭毁。清咸丰八年,“同光中兴”名将、时任湖北巡抚胡林翼发动善男信女捐资重建(有《清咸丰八年功德碑》为证),呈“神字复新,而登高周历,四顾童立”。庙宇建后,林木稀少。清光绪二年(1876年),邑侯钟公领衔种松树1.3万株,间以梅竹桐柏桃李等树。到光绪九年,已林木葱茏。

据寺内石碑载:卓刀泉“四周松柏缭绕,拔地参天,每当烟开日出,天朗气清,则百鸟腾声,欢如乐作。及微风披拂,而云飞涛涌,谷应山鸣。其澎湃之声,恍如万马奔驰,杂沓而至。往往呼吸之顷,百灵变幻,莫测其端,词客骚人,靡不以得睹斯泉为快。”其美丽壮观之景致,令人神往,“故游其间者,恒累宿不能去”。

P5-8

序言

这是一部讲掌故的书。“掌故”,原意是指国家的故事,就是历史上那些旧制度、旧事例,后来泛指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现在演变成记叙人物轶事、朝野琐闻、民间传说、风土人情的一种文章体裁。这种文章具有知识性、趣味性,读起来显得轻松隽永,可以属于野史、稗史一类。有些人一听说是野史、稗史,就觉得零星、不可信。我倒觉得对野史、稗史需要分析,固然有不少臆说传闻不可靠,甚至有荒诞不经的记载,需要剔除,但也有许多有用的材料,正可补正史之不足,我们可以在掌故中获得许多官书上看不到的知识。

这是一部讲洪山的书。洪山区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其建立的时间并不久远,但在这块热土上演绎的人类繁衍与社会变迁的历史,却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洪山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只是以前作为江夏县的属地,其光辉的篇章融人到江夏的历史中,所以人们对洪山的历史沿革、山川揽胜、名人轶事、社会民俗等等,了解并不多。

居住在洪山境内的居民,现在有多少人知道,洪山的得名与随州的大洪山有关?大家都喜欢吃洪山菜薹,但又有多少人知道,晚清曾任湖广总督的李瀚章,为了在家乡合肥能吃到美味可口的洪山菜薹,不仅带去了菜种,还派船来把洪山的泥土装了一船去,背了一个“刮湖北地皮”的名声。又有几人知道,辛亥武昌首义元勋、民国两任大总统黎元洪,就安葬在洪山区的土公山上。不读手上这本书稿,我不知母校中南民族大学原址“街道口”原名“钥匙头”,也不知现在任教的华中师范大学所在地“广埠屯”的地名来源于明代的屯垦制度,而且与“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的“广积粮”有关。关羽在伏虎山下卓刀取水以饮兵马,李白在东湖边放鹰吟诗以明志,诸如此类,洪山历史上的故事何其多,反映了该区域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

为什么人们对这些事情知之甚少,主要是宣传不够,弘扬不够。还在上世纪80年代,我曾对时任洪山区委书记的张烈彩先生说过,洪山区的历史文化蕴涵丰富,可以深度发掘。他说,你能否帮我们挖掘一下呢?当时在饭桌上仅说说而已,区里没有下文,我也就没有动作。二十年过去了,我除了在编写《武汉掌故》时,将洪山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尽量发掘,编进书里外,没有为洪山区的历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做点事情,实在是感到汗颜。

近年来,洪山区委区政府在武汉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于建设“现代洪山”的同时,在发掘和保护“历史洪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古卓刀泉寺不仅恢复了昔日佛教丛林香烟缭绕的景象,为善男信女提供了许愿祈福的场所,而且增其建制,复其古迹,使那里成为外来游客探幽访古的好去处。黎元洪墓园的扩建,伏虎山辛亥陵园的修整,均为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营造了良好的氛围。现在,他们又组织编写了这本《洪山掌故》,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介绍了洪山地区的令人神往的风物、饶有趣味的轶事、鲜为人知的秘闻、美丽动人的传说,让我们在看见一个以光谷为代表的欣欣向荣的现代洪山的同时,也看见了以卓刀泉为代表的洪山的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文化根脉。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洪山区的前途将更加美好!

因我主编过《武汉掌故》,作者向我索序,不便推辞,就写了以上这些感想,权作一篇小序吧。

2011年8月

后记

洪山区作为武汉市的七个主城区之一,流传有极其丰富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了保存洪山区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决定编选这本《洪山掌故》。

本书编写过程中摘用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文章和著作,有些甚至未能注明明确的出处,在这里要向他们表示感谢并致歉。由于本书力图完整搜罗关于洪山区的掌故,因此也采用了一些网络上的观点、著作,在此我们也要向他们致以深深的谢意。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永锋为本书的资料搜集做了大量工作,著名学者严昌洪教授在百忙之中为本书作序,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编者学识所限,加之时间仓促,本书可能存在不少瑕疵甚至错误,我们热忱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武汉市洪山区地方志办公室

2011年9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4: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