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岳、赵子立编著的《正面战场(武汉会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内容介绍:武汉是我国的心脏腹地,又是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上海沦陷、南京弃守之后,武汉实际上是当时全圜政治、经济、军军的中心。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迅速攻取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尽快结束战争,这时,国共两党为了抵御民族大敌,进一步加强合作,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参政会第一届会议。大会庄严宣告:“中国民族必以坚强不屈之意志,动员其一切物力、人力。为自卫,为人道, 此穷凶极恶之侵略者长期抗战。以达到最后胜利之日为止,”要求全国军民“一切的奋斗,要巩固武汉为中心,以达成中部会战胜利为目标” 中国人民要保卫武汉,坚持抗战,日本侵略者要夺取武汉,结束战争,这就构成了当时中日双方在战略上的一场决战。
英勇不屈的战史奇观,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1937年到1945年,中国军队发动大会战二十多次、战役一千一百多次、普通战斗两千八百多次。三百二十多万官兵伤亡,一百多名将军殉国。四千多名飞行员血洒长空,两千四百多架战机被击落。海军更是全军覆没,所有的舰艇全部打光。这就是可歌可泣的正面战场,这就是不可磨灭的历史画卷!事实用鲜血与火焰向全世界证明,没有任何侵略者可以征服中华民族!
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写中国人惊天动地保家卫国史。来自抗日战场第一线的声音,写照国军抗日的第一手资料。《正面战场(武汉会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直面历史,弥足珍贵。薛岳、赵子立编著的《正面战场(武汉会战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是其中描写中原地区抗战之一部。
马垱要塞长山阵地保卫战
杜隆基
一九三八年五月间,军政部派我到江防要塞守备司令部陆战队支队第二大队任少校大队附,负责训练这个大队官兵的要塞作战技术。这个部队,原系海军第三舰队,驻在青岛,在抗日战争期间,将舰只上的武器拆下,将舰船沉在青岛的海湾堵塞通道。当时沈鸿烈任山东省主席兼第三舰队司令,海军官兵和海军陆战队的一部分人员随沈鸿烈在山东打游击,另一部分人员,由副司令谢刚哲率领到武汉附近地区整顿,命名为江防要塞守备司令部,下辖三个总队和一个陆战支队第二大队(这个大队是炮兵,不便于打游击,随到武汉)。第一总队所属海圻、海琛、肇和三只兵舰,将炮火拆下,舰船沉在南京附近封锁长江,官兵携轻重武器组成这个总队,戍守武汉外围的江防;第二、第三总队和陆战队支队第二大队,担任马垱要塞和湖口要塞的江防任务。我于同年五月七日到达马垱要塞前线阵地。第二大队有日造三八式七五野炮八门,一个基数的弹药,以四轮汽车载运,火炮进入了长山南面洼地的遮蔽阵地。第二总队有三个步兵大队,防守长山已构成的要塞防御地带,联结有八个钢骨水泥的重机枪掩体;另有第三总队的第一大队,部署在香口江边一带,以四七海炮控制这一带的江面。第三总队的大队和陆战第二大队,统归第二总队长鲍长义指挥。当时的要塞司令王锡焘来到阵地讲话,简单地介绍了炮台火力,司令部下辖有一个守备营(步兵)。马垱要塞司令部之上,还有一个马湖区要塞指挥部,指挥官由第十六军军长李韫珩兼任,指挥马垱、湖口两个要塞地区的作战。他的部队第三一三团部署在香口到东流以南的江边阵地,防止敌人在这一带登陆,该团团部设在太白湖东北端的黄寄树。其他部队,有的在马垱西南地区,有的在太白湖南面,有的在彭泽地区。
我到队以后,就在前线阵地上训练干部士兵,他们原是兵舰上的炮手,直接瞄准射击是熟悉的,间接瞄准射击,只听说过,没行实践。在阵地上见不到目标,正好以这个机会,使他们练习赋予射向和标定射向等间接瞄准的技术。
一九三八年六月十日左右,李韫珩召集马垱、彭泽两地的乡长、保长以及第十六军的副职军官和排长进行训练,取名为“抗日军政大学”,为期两周结业。我江防要塞守备第二总队和陆战第二大队、三总队的第一大队的排长,都在前线阵地上,要求不参加他的这一训练,已得到李韫珩的同意。我自到马垱后,敌机常以三架或六架为一组来马垱空袭,轰炸阵地和码头。曾在江阴要塞工程处的傅方衡、沈鸣荣,也在马垱修建要塞工程,他们对我说:掩体刚脱模,希望短期不发生战事才好。六月中旬,白崇禧曾来马垱要塞视察,对官兵勉励了一番,指出要注视敌情,互相配合。
六月十七、十八日,我在长山指挥部观测所里,用变倍数(大倍数)望远镜看到在东流一带江面(在封锁线和布雷区以外)有三艘敌舰游弋,紧接着连日发现敌以小艇上装配小口径火炮(即机关枪),向江面普遍发射,企图以火力探索我雷区位置。有时被敌击中水雷,爆发的浓烟柱冲上二三十丈高,以音测断定,敌艇在我三万米以外,在五六天的时间里,被敌击中爆发的水雷,有十几个,敌人消耗的弹药,总有数万发以上。
六月二十三日,我们接到马湖区要塞指挥部的通知,抗日军政大学定于六月二十四日上午八时举行结业典礼,各部队的主官届时前来参加,会后即在司令部聚餐。凡上尉以上的主官都有请帖,我也收到一份,我们既没有派人受训,而当前的敌情又严重,所以没有去参加。这天下午只见第三一三团的连长以上的主官,结伴经过我们驻地前的公路,去马垱镇参加抗日军政大学的结业典礼。我们则密切注意敌情,人暮趋于沉寂。
六月二十四日拂晓,我们照例以电话与第三总队防守香口江面的第一大队联系,电话不通;我们又以电话与第十六军第三一三团联系,仍然联系不上。只好派联络兵,一面查线,一面再去取联系。这时我在观测所观察,在薄雾之下,隐约看到有部队行动,引起我们的怀疑。这时联络兵回来报告说:“香口街上已发现很多日军。”这样,判断第三总队第一大队已全部被敌消灭了!敌人从哪里登的陆?是什么时候登陆的?我们在指挥所一面研究,一面通知各队准备战斗。薄雾已散,见香口街上日军正在整队,似有行动。约上午八时,敌炮弹落在长山后洼地的我炮兵阵地附近,香山约比长山高,香山顶端能看到我炮兵阵地,判断敌炮兵阵地设在香山反斜面,敌我展开炮战。这时,敌步兵组成三个突击组,抬着重机枪,从太白湖的水荡里向我长山阵地突击。太白湖口至江边约有八百米宽,纵深约六百米,原是一片水稻田,水稻开始放穗。由于长江水涨,漫上江边堤圩,灌进水田,使这片水田变成湖荡,是我长山阵地的屏障。敌突击组一进入湖荡,就有半截身子陷在水里,轻重机枪的火力也就减弱了,我长山阵地的轻重机枪一齐射击,火力异常猛烈,只见敌突击组的士兵和机枪手纷纷倒在湖荡里,未见到有人回去。二十四日上午,敌人组织两次突击,下午又组织两次突击,均被我长山阵地守军全部消灭。
二十四日上午,敌海军舰只闯进我布雷区,在封锁线外向我长山步兵阵地轰击,仅以舰头有限火力轰击。每只军舰,舰首不过两三门火炮。军舰全赖横侧火力,它一横过来,舰首、舰尾的火炮就可以同时发射,舰侧的边炮也都可同时射击,这是军舰火力最强的射击势态,转回头来又可以用那一侧面边炮射击;但横着的军舰目标太大,也就存在容易被击中的不利势态。我们观察敌舰以“一”形游弋着向我阵地轰击,敌十九艘军舰,每一次回旋射击,就有一百多发炮弹落在我长山步兵阵地上。二十四日我步兵阵地被敌海军火力摧毁了一部分,人员也有伤亡。这天敌人的山炮兵在香山斜面占领阵地后,火力逐渐猛烈,估计火炮在十门以上。由于敌能看到我炮兵阵地,我不能看到敌炮兵阵地,我有两门野炮被敌炮兵击坏。
自二十四日拂晓发现日军后,我们即向马垱要塞司令部报告,要塞司令部的电话总机说,王司令去参加抗日军政大学结业典礼去了,司令部没有负责的人;马湖区要塞指挥部的电话还是打不通。好在我们有与汉口江防要塞司令部联系的无线电,当即向谢刚哲司令报告了敌人登陆的情况。
战斗开始不久,有两名第三一三团逃散的士兵,通过我长山阵地前的太白湖公路,阵地守兵怕是敌探,把他们送到指挥部。一问,才知道确是第三一三团被打散的士兵。问敌人是何时和怎样登陆的?他们说:“日本人是在今早四点左右从我连阵地登陆的,敌人以小艇靠岸,偷偷上来,上岸后用轻机枪向我阵地射击;班长被敌人打死,我们连长去参加结业典礼去了,有的排长去受训,这时连里只有一个排长和一个司务长。敌人猛烈射击后,我连阵地被敌人占领,敌人不断地登陆,向南沿江岸扩张,我连向黄寄树团部退去,边打边走,敌人就向香山推进。”这时我们才知道敌人登陆的实况。
敌陆海空军向我要塞阵地进攻时,只有我江防要塞守备部队在阵地与敌人作战,第十六军和马垱要塞司令部的各级指挥官都去参加军政大学结业典礼去了,直到下午三时左右才会餐完毕。我们的鲍总队长再次以电话向第十六军军长李韫珩报告敌情,李军长说:“我没有接到我的部队的报告。”鲍长义说:“香山、香口早被敌人占领了。”李军长又说:“香山、香口是我的部队,你太不沉着了,你看见敌人没有?”鲍长义气极了,才说:“我们阵地被敌人打乱了,人死了一半,还说我没有看见敌人。你说香口是你的部队,你们为什么把炮搬到香山上向我炮兵射击,你们有炮兵没有(我们明知他没有炮兵)?”李韫珩这才无言答对。
二十四日下午,敌我海陆军作战正激烈时,忽然敌海军炮火停止向我射击;香口之敌仍在组织突击组,以轻重机枪向我长山陆地突击。我正以火力消灭湖荡里的敌人,只见我飞机几架由宿松方向飞临敌舰上空,敌舰的高射炮火力都向我飞机射击,我机在高空向敌舰投弹后,转向宿松方向飞去。我机去后,敌舰炮火又向我长山阵地射击,战斗十分激烈。 六月二十五日,敌军舰有所增加,以海军火力向我长山阵地轰击,香口之敌陆军依然组织突击组,经长山阵地前的湖荡向我长山阵地突击,全部被我消灭在湖荡之中;我空军又由宿松方向飞临敌舰上空向敌舰袭击。所怪的是,如昨日一样,我机未临空以前,敌炮火已停止向我长山阵地射击,我机一到,就全力射击我空军,我空军只有急忙投弹后向望江、宿松方向飞去。我机飞去后,敌海军火力仍继续向我长山阵地轰击。这时,由东流方向飞来我机九架,当其飞临敌舰上空,敌舰无所察觉,舰上炮火仍在向我阵地射击,我机却向敌舰投下大量炸弹,炸起的水柱飞溅,遮住敌舰,我们只听得炸声隆隆,震撼江面,飞机则向望江、宿松方面飞去。溅起的浪花消失后,我们在阵地上遥望敌舰,有的中弹起火.有的中弹下沉,我阵地上的欢呼声响彻云霄,大大鼓舞了我军士气。这证明轰炸敌机的我空军,是由另一基地飞来的,而被敌舰误认为是自己的飞机。战斗沉寂了个把钟头,敌又以残余海军炮火向我长山阵地射击,但火力已大为减弱了。
与此同时,敌在香口的陆军愈聚愈多,多次企图从湖荡里向我长山阵地突击,但均未得逞。敌人的飞机低空飞掠长山山头,反复轰炸扫射。正巧在我炮兵射击敌舰时,炮弹飞越长山顶巅,碰着敌机,顿即在长山上空爆炸,人机俱毁。人们误认为这架敌机是被我炮兵击中的,阵地上的我军步兵鼓掌欢腾。这一讹传,又一次鼓舞了我军士气。P12-16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进程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为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全国军民浴血战斗,英勇牺牲,为国家、为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为了全面反映抗日战争的概貌,为史学工作者提供研究资料,特将全国政协和各地政协征集的原国民党将领回忆抗日战争的文章,经过审慎的选择和核实,汇编成《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丛书。本书是丛书中之一部。
武汉会战,是继徐州会战之后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中日大战,它是中国抗日战争中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役。
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缘,踞长江与汉水之间,扼平汉、粤汉两铁路的衔接点,是我国的心脏腹地,又是东西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上海沦陷、南京弃守之后,国民政府虽宣布迁都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及军事统帅部仍在武汉,这里实际上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日军大本营陆军部认为,只要攻占武汉,控制中原,就可以支配中国。于是,日本御前会议决定,迅速攻取武汉,迫使中国政府屈服,尽快结束战争。这时,国共两党为了抵御民族大敌,进一步加强合作,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参政会第一届会议,大会庄严宣告:“中国民族必以坚强不屈之意志,动员其一切物力、人力,为自卫,为人道,与此穷凶极恶之侵略者长期抗战,以达到最后胜利之日为止。”要求全国军民“一切的奋斗,要巩固武汉为中心,以达成中部会战胜利为目标”。中国人民要保卫武汉,坚持抗战,日本侵略者要夺取武汉,结束战争,这就构成了当时中日双方在战略上的一场决战。
这场“保卫大武汉”的会战,从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一日日军进攻安徽省的安庆起,直至十月二十五日日军进占武汉止,历时四个半月。中、日双方在长江沿线分五路展开激战,战线扩及皖、豫、赣、鄂四省数千里。日军集结了十四个师团、三个独立旅团、一个机械化兵团和三个航空兵团,加上海军舰艇一百四十余艘,约三十五万兵力。我军相对列阵,动员部署了十四个集团军、十个军团和战区直属部队以及海空军一部,约一百万兵力。这一战役,中日双方投入兵力之多,战线之长,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是抗日战争中任何战役所不能比拟的。会战结束后,日军由于战线延长,兵力与资源不足,加上共产党领导创建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八路军、新四军日益壮大,不得不放弃“速战速决”的企图,侵略者脚步日益深陷“泥潭”,抗日战争以后便逐渐进入了相持阶段。
湖北省地处战时首都重庆前卫,战略地位特别重要。局部战斗仍连续不断。其间先后发生了随(县)枣(阳)、枣(阳)宜(昌)和鄂西三次较大规模的会战。
日本侵略者为巩固武汉外围,从一九三九年四月三十日至五月二十日,在随县、枣阳一线向我发动战略攻势。我军与之周旋于襄河以东的鄂北和豫南地区。经过反复争夺,以克复枣阳、恢复原态势而结束。一九四。年五月一日,日军又以四个师团和一个骑兵旅团的兵力发动以攻略枣阳、襄阳、宜昌为目的的枣宜战役,战斗沿襄河至长江以及豫南广大地区进行,战斗十分激烈,历时一个半月,襄阳失而复得,六月四日宜昌弃守。
鄂西会战,是一九四三年发生在湖北境内的一个重大战役。是年,日军以湖北战时省会——恩施为攻略目标,企图从正面威胁重庆。当时德、意帝国主义者在西方连连失败,日本侵略者在东南亚处处碰壁,轴心国败局已定。这次进攻,也是日军在中国的一次困兽之斗。日军集中六个师团的兵力,调动百余架飞机,于五月五日首先由华容等地南向洞庭湖北岸进攻,再以主力自宜昌、枝江南渡长江西向长阳、五峰窜犯,一度攻占渔洋关,又一路沿长江南岸进攻我江防石牌要塞。我军迎敌于湖泊沼泽和崇山峻岭之中,凭险拼夺,迂回反击,战斗至六月十七日,终于驱敌返回原地,完成了捍卫重庆大门的任务。
这里收入的资料,均为参加上述各次战役的原国民党将领的亲身经历,反映了我军将士基于爱国热情,同仇敌忾,前赴后继,奋勇抗敌的英雄业绩,成千上万的中华优秀儿女为之壮烈殉国,他们可歌可泣的事例,是不胜枚举的;也反映了战地人民不怕牺牲,探敌情,送粮秣,救伤员,捐钱物,出生入死,配合作战的抗敌热情。这种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决的抗战行动,不啻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不可侮,炎黄子孙宁死不当亡国奴!
在这几次会战中,也应看到中国军事当局的不足之处。如有些方面判断失误,或指挥不当,或战斗部队互不协调的情况,因而造成伤亡过大,战略要地丢失过早的重大错误,但所有这些都无损于战地军民战斗到底的坚强决心,无损于中华民族的光辉形象!
由于时间仓促,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望读者不吝指正。
编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