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式投身左翼文化事业之初
从南京回到上海,郁风和家人的距离近了,和左翼活动的距离也近了,然而亲人的爱护和工作的需要却起了冲突。理想主义的郁风迫切地想要帮助被压迫的阶级;作为一个19岁的热血青年,她也渴望到社会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她选择了暂时违背父母的爱女之心,投身到左翼文化人士联合推动的革命宣教工作当中。
郁风于1935年秋回到上海之后,并没有把走自己的艺术道路设定为生活重心,而是投身到为大众服务、推动左翼文化运动的社会工作中。她是从这一年开始正式参加革命工作的。首先,经由在南京认识的中共地下党员王昆仑介绍,她与中共上海文委的一位负责人曹亮建立了联系。曹亮的公开身份是某教会学校的教务长,其妻梁淑德则是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的组织者之一。然后,在曹亮的授意与安排之下,郁风于当年10月参与创建了表面上与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有关的“青年妇女俱乐部”。俱乐部的活动地点在上海吕班路(今重庆南路)靠环龙路(今南昌路)拐角的一家洗染店楼上。在一般人眼里,该组织是一个公开的救亡团体,是上海妇女救国会的组成部分,宣传抗日、主张妇女解放。但这个俱乐部其实是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的外围组织,郁风、吴佩兰、陈波儿、熊狱兰等创办者的对外身份是各界妇女代表,实际上都是与共产党有直接联系的人,夏衍、艾思奇、于伶、陈鲤庭等左翼文化人士为她们办过讲座;而俱乐部的会员则从文化、教育界逐渐发展到工厂里,创办者们不断地努力在暗中向女性劳工宣传阶级斗争。
最初有半年左右的时间,郁风的核心工作是每日下午前往位于浦东的“新亚学艺传习所”艺术夜校。作分文不取的义务教师,甚至跨越黄浦江往返于上海和浦东之间的路费都要自掏腰包。这所夜校是以上海基督教女青年会劳工部的名义创办的,但是由于左翼文化界人士的渗透,工人们在课堂上不仅识字读书,还学唱革命歌曲,获悉时事变化,了解阶级和阶级斗争等概念。这个夜校的工人学生早在郁风去任教以前,就已形成了较有规模的党团力量。自1933年起,工人们的蓝衣剧社组织“青浦剧社”就开始了演剧活动。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左翼文化组织“剧联”功不可没。郁风后来也加入到陈波儿、蓝苹、万籁天、徐韬等人教课、排戏的活动当中。
俱乐部和夜校的事情已经占据了郁风不少时间,但是她仍然精力充沛地从事其他美术类兼职工作,并且在工作中进一步充实自我。有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她从1935年10月开始为美国共产党员格兰姆夫妇主持的英文半月刊《中国之声》担任特约插图撰稿。一直到次年12月,她坚持给专门报道中国革命形势和新文艺进步团体动态的内容配插图、画漫画。郁风在此类小型时事性美术作品的创作中锻炼了以绘画为革命宣传服务的能力。那些小型创作里不乏重要作品,比如1936年,以笔名“大风”向美国发出的第一幅鲁迅画像。郁风的努力为杂志增加了可视性,令国外的革命者更生动地了解到中国的革命动态。在此一工作中,她的另一项收获在于语言和修养方面。因为与格兰姆夫妇进行配合,郁风的英文水平也大有长进,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由于达到了能够阅读英文版《资本论》的程度,她对马列主义理论的著作涉猎更多,体会也超越了以往的层次。
郁风忙于组建青年妇女俱乐部,做各类兼职工作,又要去夜校讲课,还不时地参加演出,经常早出晚归。这令她的父母非常担心。她不能将每日的工作尽数讲给家人听,而父亲又对其活动有所耳闻,出于安全考虑,他的反对之意一度十分强烈,于是父女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为了不影响工作,郁风顾不得许多,搬出了家门,也不花家里的钱。自己一时问没有了生活来源,还要和同志们一起为俱乐部筹措活动经费,郁风便开始寻找各种能取得报酬的工作。凭借绘画特长,她比较方便地找到了美术教师的工作,先是在上海美专附中,后来又去了上海培成女中。上海美专还为她提供了半年多的住处,直至与家人关系缓和,她才搬回家住。P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