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滇越米轨印迹(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梅国建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滇越米轨铁路,并不单纯是一条运输通道。它承载着厚重而沧桑的历史,见证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哀辱和兴荣。本书结合大量文物史料,以宏观的历史视角和见微知著的细腻笔触,生动翔实地讲述滇越米轨铁路的筑路历程、历史事件、人物故事,以及这条铁路所映射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追梦历程。 作者简介 梅国建,男,生于1979年,现居昆明。1999年开始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散文、中短篇小说、诗歌、纪实文学等作品,曾为国内多家知名杂志特约撰稿人,大量作品被《读者》《青年文摘》《小品文选刊》《特别关注》《意林》《报刊文萃》《经典阅读》等文摘刊物转载。《花开无声》等作品选入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读者>十年精华文丛》。中篇小说《像鸟儿一样飞翔》等作品在文学界引起较大反响。已出版长篇小说《彼岸花开》。现从事记者工作,兼为多家报刊特约评论员、专栏作家。 目录 第一章 关于一条路的回望 路权割让 线路选址 血泪筑路史 收回路权 争议与保护 第二章 风雨百年祭渡梁 桥梁勘测设计 血泪架桥记 桥上烽烟 新中国铁路桥梁发展 第三章 小火车运载世纪沧桑 关于机车的追想 百年客运记述 世纪货运沧桑 风雨百年养路记 第四章 历史转角的车站烟云 铁路沿线变迁 车站历史事件 抗战时期历史人文 米轨铁路“红色基因” 第五章 刻进遗址史料的印痕 “万人坑”与“洋人坟” 史料的“黑白”之外 沿线民族企业“救亡图强” 博物馆的“时空交融” 第六章 滇越衍梦筑路图强 个碧石寸轨铁路 自建铁路“百年圆梦” 滇缅铁路“难于上青天” 米轨与准轨并向而驱 后记 不忘过去,珍惜现在 序言 我曾经肤浅地以为,滇 越米轨铁路仅仅是一条老旧 的铁路,像“吱呀吱呀”的老 水车,从20世纪之初就一直 转悠,穿过一个世纪的光阴 ,仍旧运转不息。 那时,我根本想象不到 ,这条窄窄的铁路,枕着多 少血泪和生命,穿透多少风 雨和沧桑,更承载着怎样一 段厚重得不容遗忘的历史。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滇越 米轨铁路。我搭乘一辆敞开 窗子的轨道车,跟随养护这 条铁路的师傅们进山采访。 在陡峭的山崖上,他们把绳 子拴在腰上,下到半山崖, 用电锤分解移除松动的大石 头,防止巨石滚落影响火车 的安全。 两根细细的钢轨,轨距 只有1米。轨道车摇摇摆摆 地行进,蜿蜒穿行于连绵起 伏的群山之间。经过的那段 铁路,一侧临河谷深涧,一 侧立悬崖峭壁,铁路修筑在 半山崖里劈出的路基上。抬 眼可见绿叶苍翠,处处能闻 鸟语花香。不过,和轨距 1435毫米的准轨铁路比起 来,滇越米轨铁路和钢轨上 奔跑的火车,都让人感觉小 得很特别。 在这条铁路运营满100年 的时候,我听到这样一些评 价:“云南最早的铁路”“促 进云南最早对外开放”“外国 殖民侵略的产物”“客观上促 进了云南交通、医疗、文化 教育和工业、经济发展”“具 有被殖民的性质,在屈辱中 诞生,而后洋为中用”…… 自此,我开始关注并多 次接触这条铁路。而后,在 我眼里,它不再是一条单纯 的铁路。我在想,这条铁路 的每块石砟、每个螺栓、每 根枕木、每节钢轨、每座桥 梁……甚至还有一些荒芜的 遗迹和残损的史料,都不是 单纯的物件,它们都带着深 深的历史印痕,一定在向我 们诉说什么,或者向世界证 实什么。 随后,我查阅了大量与 滇越铁路相关的档案和史料 ,走访了多位熟悉滇越铁路 的老人。在“一根枕木一条 命、一颗道钉一捧血”的艰 辛筑路历程带来的巨大震撼 中,一幅波澜起伏的百年历 史画卷在我眼前铺展开来。 在此之前,我曾想过这 样一些问题:中华民族为什 么会有光辉灿烂的文明?怎 样具体直观地诠释中华民族 的民族精神?在近代民族危 亡、列强觊觎的时期,中华 民族遭受过怎样的屈辱和伤 痛?我们今天的道路,经历 过怎样的历史选择?今天, 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够满怀自 信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这条铁路从另一个角度 ,给了我具体形象生动的答 案。我不仅不再孤立地把它 看作一条铁路,更不再只看 到绿叶苍翠,不再只听闻鸟 语花香。那小火车辗过后, 在阳光下闪亮耀眼的钢轨, 不再纤细窄小,而是分外厚 重。 在我的意识里,滇越米 轨铁路成为一面映照历史与 未来的镜子。因为,它投射 出中华民族从危亡到崛起过 程中,与列强不屈不挠的艰 苦斗争和国力较量,承载过 国家衰辱兴荣,见证着民族 自强不息。近代以来,无数 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在曲折 与艰辛中追逐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梦想。这条铁路,也 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梦想追梦历程在现实中的 映射。 一个阳光明朗的早晨, 我站在滇越米轨铁路旁,顺 着铁路线极目远眺。远处群 山起伏、云雾变幻,铁路仿 佛从长长的历史深处伸展而 来。而后,我看到了这条铁 路,以及与它相关的长达一 个多世纪的风起云涌、岁月 沧桑。 导语 滇越米轨,这条窄窄的铁路,枕着多少血泪和生命,穿透多少风雨和沧桑,更承载着怎样一段厚重得不容遗忘的历史,在本书中都得以全面体现。通过沧桑故事,映照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梦在滇越铁路上的追梦缩影,折射百多年来中华民族追求伟大复兴中梦的艰辛历程与新中成立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揭示滇越铁路成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梦的有力追梦见证,彰显中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后记 对于滇越米轨铁路,我 是熟悉而又陌生的。 熟悉,是因为我曾经多 次去过这条铁路,熟悉很多 在这条铁路工作的人,也听 过很多关于这条铁路的故事 。而且,从它通车100年时 起,在对它的争议、保护与 开发中,它的历史价值愈加 受到各界重视,它也越来越 受瞩目。我由此关注过它, 并写过一些关于它的文章。 而陌生,则是在思考怎 样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知道 ,它的历史背景很复杂,绝 不能将它仅看作一条单纯的 百年铁路。 在修筑前,当时的法国 政府威逼胁迫清政府并夺走 路权。线路勘测与修筑时, 中国滇南人民与各省筑路劳 工强烈抵制反抗。通车运营 到路权赎回中国前,它由滇 越铁路法国公司在中国经营 了30多年。在此期间,近代 中国的有识之士不仅强烈反 对路权在外,还竭力抵制滇 越铁路法国公司利用它对中 国展开的经济掠夺,更为收 回路权而不屈不挠地进行抗 争。抗日战争时期,它又发 挥过一定的交通运输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迎来彻 底解放,它才获得“新生”, 真正服务并促进中国滇南地 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如此复杂的历史背景, 决定我不能简单地、浮浅地 叙述它。 如果脱离中国历史和世 界历史来单纯地叙述这条铁 路,那么,不仅不够客观深 入,更不能反映它的历史价 值,甚至还会出现这样或那 样的认知偏差。历史太厚重 ,我绝不可能“窥一斑知全 豹”,更不能不知“全豹”地 去细述“一斑”。 所以,要先在100多年的 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中寻找 它的印迹,以及与它直接或 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于是 ,在一瞬间,我对曾经熟悉 的这条铁路陌生起来。 100多年前,当时的法国 政府为什么又是怎么样把这 条铁路修到中国的土地上? 这条铁路修筑在中国土地上 后,对中国和中国以外的相 关国家、地区有什么影响? 100多年来这条铁路在不同 时期中的运营和维修养护, 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这些事情,都不能去猜 想,更不能去假设。 历史是很严肃的,涉及 历史和民族情感的作品,首 先必须严格尊重史实、遵从 史实。议论或者抒情,也必 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否则, 要么会让人觉得纯属胡思乱 想,要么会误导读者的认知 。 于是,我迟迟没能决定 该怎么写,而是先集中多年 前写的关于这条铁路的一些 小文章,又看了编辑老师寄 给我的关于这条铁路的技术 资料和历史资料,还查阅了 世界各地关于这条铁路及相 关人和事的一些史料。再之 后,我又结合这条铁路重大 事件的年代,重温中国历史 和世界历史,或深入查证史 料事件。其间,我还到一些 博物馆、档案馆了解相关史 料和文物情况,也专门向在 滇越米轨铁路工作的一些车 站站长和工务单位的车间主 任、工长了解相关情况。 渐渐地,脉络清晰起来 。然后,我发现,一些关于 这条铁路的资料,存在需要 求证的内容。当你面前有一 块表的时候,只要不与时间 知觉有明显差异,你可以相 信这块表是准确的。但是, 当你面前有两块或三块表, 且时间显示有差异,那就得 去求证。 史料也如此。 整整半年多时间,我利 用中午、晚上和凌晨4点至6 点半的时间写作。周末和节 假日也基本用于其中。但是 ,进展时快时慢。特别是, 一堆史料有冲突的时候,仅 查证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准 确时间和具体数据,都有可 能耗去半天时间。 毕竟,在滇越米轨铁路 法营时期,有很多资料由滇 越铁路法国公司保存在越南 ,中国国内只有一部分。其 他一些相关的史料,则出自 不同国别不同时期不同的人 之手,由于年代遥远且信息 技术不像今天方便,难免会 有少数记述上的差异。但是 对于这些差异,我必须求证 ,从而使用其中最准确的一 个。 而现今关于滇越米轨铁 路的作品,有一些则存在观 点上的偏颇。在这本书中, 我也结合史实作了一些论述 。 当然,观点多样化甚至 有偏颇,在研究过程中是正 常的。如果只有一个观点, 那就是定论而不是研究了。 经过争论之后的观点,才更 加客观准确,才更能让人信 服。 在前后阅读的大量史料 和资料中,我要特别感谢原 开远铁路分局《开远铁路分 局志》的编写者,他们从铁 路内部搜集整理了一部分关 于滇越米轨铁路的史料。我 也要特别感谢滇越铁路史料 汇编编纂委员会,他们悉心 搜集整理自清朝以来许多关 于滇越米轨铁路的档案和资 料,集成《滇越铁路史料汇 编》。本书中有少量历史资 料,查据于这两套书收集的 文件、电报等历史档案。同 时,我还要特别感谢云南铁 路博物馆的同志,不仅为本 书写作期间的史实查证提供 方便,还为本书提供了一些 珍贵的图片资料。在此,也 一并向本书写作期间接受过 采访的滇越米轨铁路职工、 历史事件知情人表示感谢。 在写作过程中,我更加 深刻地感到,近代以来,中 国从濒临危亡的苦难中走到 今天的辉煌,是多么艰难曲 折。而中华民族,在救亡图 存和探求国家富强、民族复 兴的历史进程中,又是多么 百折不挠、坚韧不拔。 叙 精彩页 滇越铁路全长854公里,全段由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经河口至越南海防市。其中,滇越铁路滇段(中国境内昆明至河口)长465.2公里,越南境内长389公里。这条带有殖民性质的铁路,中国境内昆明至河口段修建历时6年3个月,于1910年1月30日完成铺轨,1910年3月31日正式通车。1958年2月,中国将滇越米轨铁路滇段改称“昆河铁路”。 而今,泛亚铁路东线国内段的准轨昆玉河铁路早已投入运营。为便于区分,滇越米轨铁路滇段改称的“昆河铁路”,现今也称“米轨昆河铁路”。 由于本书频繁涉及这条米轨铁路的各个不同时期,为避免名称转换频繁不便于读者理解,同时贴近滇南地区流传较广的叫法,因此将“滇越铁路滇段”“昆河铁路”“米轨昆河铁路”等不同时期名称统一为“滇越米轨铁路”。 路权割让 千山之外,重洋彼岸,相距万里之遥的西方异国,到底有些什么? 1840年前后,很多中国人迫切地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而比这更早以前,很多西方人就迫切地想知道,重洋彼岸,千山之外,相距万里之遥的东方古老中国,到底有些什么? 这两个问题,似乎离滇越米轨铁路的历史有些遥远。其实不然,一个国家通过侵略与战争胁迫的方式,到另一个国家的领土上修筑铁路,还将铁路的路权据为己有,这本身就不是单纯“修筑铁路”的问题,这涉及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 所以,说滇越米轨铁路,首先得从这些历史开始。 在近代中国,最先了解西方和“睁开眼看世界”的人,是民族英雄林则徐。他不仅整顿海防,还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报刊,编著介绍西方情况的书籍。 本来,那个朝代,在很多官员意识里,那些遥远的国家只能称为“远夷”,其地位还比不上大清的藩属国。在民间传言中,还有说“夷人”的腿是直的,就是直得不能弯曲、直得跌倒在地上就爬不起来那种。 当时,很多中国人对于世界各国风土人情的想象,是从《山海经》或《新说西游记》等刻本里描述的人物形象和事件展开的。因此,“夷人”的腿直得不能弯曲的传言,有人这么说,也就真有很多人相信。或许这种说法还有另一个出处,那就是“远夷”的一些使节在大清朝廷上没有下跪,可能就被传言为腿脚不能弯曲。 但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让许多有识之士,甚至一贯推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清政府都看到了“夷人”的船坚炮利,更看到了他们的舰船和火炮背后伺机瓜分中国的野心和图谋。对“远夷”和“夷人”的认识,再也不能停留在古老的偏见上了。其年其时,“远夷”早已凭借工业革命成为列强,他们睁着血红的眼睛,在满世界寻找可掠夺的资源和可殖民扩张的土地。一向自视为“天朝上国”的大清,无论军事力量还是经济实力,都早已无法与列强抗衡。 地大物博、物产丰饶和人口资源庞大的中国,在当时便成为列强眼馋的“肥肉”。列强不仅垂涎三尺,更蓄谋寻机瓜分和掠夺。倾销鸦片只是其中一种早期运用的手段,多个西方国家向中国输入鸦片,毒害中国民众非法牟取暴利的同时,还造成清政府军力衰退、国库亏空和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 深知鸦片之害并率先坚决抵制的人,仍然是林则徐。1838年,时任湖广总督的他,禁烟取得一定成效,便上书道光皇帝痛陈鸦片祸国殃民之害,提出严禁鸦片的主张。12月,道光皇帝召林则徐入京,连日商谈禁烟事宜,随后任命他为钦差大臣,派赴广州查禁鸦片。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正是春光明媚时节,他却丝毫无心赏景。当他站在虎门海滩极目远望时,天水苍茫,烟波浩渺,探究西方和“睁眼看世界”的心情无比急切。这种急切,不是希望一般意义上的认知和了解,而是源于对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深切担忧。 面对“远夷”之英国兵船因中国禁烟而不断发起的武装挑衅,林则徐整顿海防严阵痛击,还发出“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的告示。这就壮大了武装力量,不单有广东水师迎战,民众也被广泛地发动起来。尽管多次打退英国兵船,但是,对比双方武器装备时,林则徐发现,英制舰船远比大清制造的舰船坚固,他们的洋炮也远比大清铸造的土炮先进,射程更是远远超过土炮。倘若双方大规模交战,对方将占据很大优势。 在购买英制船炮进行仿制和奏请朝廷增造船炮的同时,林则徐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列强的报刊书籍,主持编译简述世界四大洲30多个国家地理、历史、政情的《四洲志》。 1839年6月3日,经过持续多日与各国烟贩斗智斗勇,林则徐命人将收缴的19187箱和2119袋鸦片集中到虎门海滩。当天,虎门海滩人潮涌动,除了销毁鸦片的官员和兵勇,还有很多到场观看的百姓和外国人。这些鸦片除去箱袋后总重达237.62万斤,按照清朝一斤约为595克的计量旧制折算成现代计量,则重达1413.84吨。鸦片堆积如山,直到6月25日才销毁完。 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