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口述,凝结一个时代的大历史。远去的声音,回响民国以来沧桑往事。
张朋园、林泉、张俊宏访问并记录的《盛文先生口述历史》是国民党西安警备司令盛文对胡宗南兵败西北详情的口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盛文先生口述历史/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朋园//林泉//张俊宏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人的口述,凝结一个时代的大历史。远去的声音,回响民国以来沧桑往事。 张朋园、林泉、张俊宏访问并记录的《盛文先生口述历史》是国民党西安警备司令盛文对胡宗南兵败西北详情的口述。 内容推荐 《盛文先生口述历史》谈话主要与胡宗南在西北的军事行动有关。尤其是1947年国民党军队攻取延安、1948年瓦子街之失败,叙述详尽,并记录了盛文个人对国共两党实力消长的分析和见解,值得史家参考。 《盛文先生口述历史》由张朋园、林泉、张俊宏访问并记录。 目录 弁言 一、家世及早年教育 (一)少年时代 (二)从北大投笔从戎 (三)打金家寨共党老巢 (四)进陆大及参加抗战 二、重庆参谋会议后的际遇 (一)参谋长会议首次的崭露头角 (二)共党开始对付我 (三)担任胡宗南参谋长 三、陇南“剿匪” (一)中央军在西北的多边作战 (二)陇“匪”的崛起 (三)受命“剿匪”前敌总指挥 (四)首次为陇“匪”包围 (五)转败为胜的关键 (六)“匪”患的肃清 (七)“匪”首的处决 (八)平定“匪”乱的意义 (九)兰州欢迎会上的一幕 (十)杜家滩之役的实情 (十一)李友三的余波 四、盛世才的二三事 (一)西北问题之一 (二)神秘人物 (三)宝鸡的劫案 (四)西安的特别客 (五)英雄迟暮 五、胡宗南对安定西北的贡献 (一)甘肃的动乱之源 (二)中央的消极政策 (三)对付共党的抗日大学 (四)与陕甘地方人士的纠葛 (五)胡宗南对西北的建设 (六)战略指挥官不同于战术 六、胡宗南的立身处事 (一)俭朴克己的生活 (二)爱护部属无微不至 七、囊形地带的收复和爷台山之役 (一)担任陇东封锁 (二)严格执行封锁 (三)囊形地带 八、丧失民心动摇军心之由 (一)决策者的摇摆不定 (二)陈辞修的责任 (三)河南共党没扩张的原因 (四)陈辞修的器量 九、延安之役 (一)攻击延安的背景 (二)“五天攻下延安”的御前争议 (三)攻延安的部署 (四)作战经过 (五)延安之役的影响 (六)惟一完成的“剿”共计划 十、抽调陕北“剿”共部队的争辩 (一)陕北部队不能抽调的原因 (二)我和刘斐间的激辩 (三)蒋主席坚持抽调陕北部队 (四)刘斐的挑拨离间 十一、陕北撤兵的悲剧——瓦子街的覆灭 (一)陕北撤兵的布置 (二)彭德怀乘虚南下 (三)刘戡增援宜川 (四)瓦子街之战 (五)违命救关中 (六)“革职查办押解南京审判”的经纬 (七)程潜报我回湖南 十二、西北的撤退 (一)仓促回京参加会议 (二)决定撤退西北 (三)撤退的中辍 (四)不得不撤 (五)全国最穷的秦岭 十三、说刘斐 (一)刘斐的发迹 (二)刘斐在中央的地位 (三)克复延安后刘斐对我的忌刻 (四)刘斐对陕北的撤兵促成全盘的崩溃 (五)调回董钊挽救局部危局 (六)刘斐的失意和牢骚 (七)“人民解放军最大的功臣” (八)领袖对他没有一点怀疑 (九)政略的错误导致大陆的失败 十四、从延安战役谈到中国地图 (一)编纂“剿”共史 (二)毛泽东盘踞陕北的目的 (三)延安战役双方伤亡数字 (四)战乱中遗失的日记和游记 (五)打仗必须用外国地图 十五、延安——共党的神经中枢 (一)陕西的地理概况 (二)土厚水深影响建设 (三)共党在政治上的“阴谋” (四)共党陕甘宁边区的基地 (五)陕北的风土 (六)陕北的行政区划及人口 (七)我当选陕北及湖南国代的原因 (八)我治军的态度 十六、共党的政治措施 (一)抗战时期的计谋 (二)胜利后的政策 (三)通俗易行的口号 (四)军事进步党务腐化 (五)九条行动纲领 (六)共党内部的特务组织 (七)对外的特务渗透 (八)摆样子的卫兵没用 (九)共党成功并非偶然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家世及早年教育 (一)少年时代 我出生于光绪三十二年(民前六年,公元一九。六年),祖籍湖南长沙,世居东乡金潭寺。先祖父是个读书人,先父虽然早年习武,后来书也读得很好。外祖父王荣廷曾任陕甘提督,和刘铭传来过台湾。先父(生于同治九年,公元一八七。年)三十六岁时生我,在我之前三个都是姊姊,我没有兄弟。先父在家乡首创新学,自办小学,我就在这所小学启蒙读书,不过这小学仅得两年就停顿了。以后我跟随堂兄云崖先生学习汉文,十二岁读完十三经,之后在长沙信义小学再读一年,即转入长沙高等小学。这所高等小学为三年制,课程采选科制,成绩好的未读满一年即可超越升级。我进去时从二年级开始念,才读半年就升三年级,因此我的高等小学是一年半就毕业的——当时还没有今天高中初中的名称。我在长沙高等小学毕业后,考进湖南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的附属中学,这所工业专门学校就是后来湖南大学的前身。在那时进大学都需要先念预科,但在附属中学毕业者不必经过预科。我在附中四年毕业后,直接进入湖南工专的电机科本科。 (二)从北大投笔从戎 在湖南工专电机科读了一年,就到北京考取北大预科,从十三年到十五年春都在北大。北京对我最大的影响是时代思潮的激荡,因此开始醉心于革命,同时又感到要革命非从军不可,于是计划投奔军旅。民国十四年,我在北京加入国民党,时年十九,是为投身新时代潮流之开始。国民党当时分为两派,翠华胡同八号的右派和汉花园一号的左派。张学良一到北京时不问青红皂白地逮捕国民党人.,凡属国民党员一律被称为共产党或匪党。堂弟盛之权便于此时渗遭杀害,由于我亦被列于黑名单中,迫于情势只好走避。正好黄埔在北京秘密招生,我考取黄埔六期之后离开了北京。 虽然我是第六期的学生,但第一期在长沙招生时,我已经考取了(民国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当时我中学才读到二年级,暗自离家前往广州,同去的还有刘戡和李默庵。由于父母反对,他们打电报给在广东当卫戍司令的堂兄盛德辉,请他就近把我送回湖南,于是我被一个少校押回家乡,初次的投笔从戎未能如愿。刘戡、李默庵却顺利在第一期毕业。 在北京时,我曾获得一次去德国的机会。先父的至交好友张舜钦在北京当财政部代理总长(先是财政次长、代理总长,再为总长),计划送我到德国或日本去念士官学校。我选择德国,随即启程到上海,不幸接获先父母病重和原配病危的电报,要我赶回湖南,德国之行即因此放弃。所以我最后还是人了军校第六期。 (三)打金家寨共党老巢 军校毕业后,我被分发到第六军第四十九师担任少尉见习官,三四个月后正式升任少尉排长,不久升中尉排长,随后调十七师为代连长,十七师改为独立师时升营长。后来十七师取消后,承蒙一位军校老师的介绍,到第十师(师长初为卫立煌,后为李默庵)担任少校参谋,随后调营长。部队由江西调往浙江,驻扎在嘉兴、嘉善、平湖、乍浦一带,由德国顾问指导我们在杭州湾南岸构筑工事。 P3-5 序言 口述历史访问计划,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在筹备时期,即由筹备主任(嗣任首任所长)郭廷以拟订进行,其目的在访问当代军事、政治、外交、文教、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重要人物,请其自述生平,为现代史保留忠实而深入的纪录,以备历史学者之研究。自一九五九年十月起迄一九七二年九月止,参加访问工作者先后有沈云龙、王聿均等二十二人,接受访问者七十余人,成稿六十六份,约四百八十万言。 口述历史资料,其重要性不亚于文献档案。民国以还,内乱外患交迭相乘,史料损失,不可胜计。对历史真相的了解,需要参证当事人口述之处甚多,这些笔录,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将有莫大的帮助。本所于一九八二年开始征得应访者(或其家属)同意,陆续刊印访问纪录,列为口述历史丛书。一九八四年春在所长吕实强推动下,成立口述历史组,恢复访问工作。 本所访问人员力求应访者尽情畅谈,所成笔录文稿保留口述原意,不予刻意修饰。初稿送应访者校订后视为定稿。惟应访者记忆难免有所疏误,或有涉及价值判断、个人恩怨、政治立场,而纪录或语意不清,印刷或有手民误植,尚祈读者赐函指正。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组谨识 一九八六年元月 后记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口述史计划,始于一九五九年。本所创办人郭廷以先生以一九四九年之变局,颇有大陆风云人物来台定居,为口述史难得之访问对象,因有该计划之推动。郭先生拟定多种专题访问,选择类型相关之人物进行回忆性谈话,其中之一,为胡宗南在西北,计先后访问胡氏之主任秘书王微、参谋长于达及盛文诸先生,皆各有特色。 盛文(1906—1971)先生访问纪录约十万字,大部分谈话皆与胡宗南在西北有关。尤其民国三十六年国军之攻取延安、三十七年瓦子街之失败,叙述详尽,且有盛先生个人之分析和见解,值得史家参考。访问稿完全照录口语谈话,除了逻辑上的增删,几乎一字不易。 张朋园谨记 一九八九年五月廿五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