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凉灭西凉
西凉嘉兴四年(420)七月,北凉攻破西凉都城酒泉,西凉灭亡。
北凉,为卢水胡人沮渠蒙逊于隆安五年(401)所建,都于张掖。412年,蒙逊称河西王,改元玄始。蒙逊即位后,曾屡败西凉李氏,与西凉积怨很深。义熙十三年(417),西凉李嚣病死,其子李歆嗣位。此后,李歆大兴土木,屡征民役,并于嘉兴四年(420)七月,不听劝阻,亲自出兵讨伐北凉。而此前北凉也已有灭李氏之心,为诱西凉,故意扬言南讨西秦。李歆果然上当,带兵来攻。蒙逊派兵伏于边境,大败西凉军队,并击杀李歆。蒙逊乘势西进,占领酒泉。李歆弟敦煌太守李恂闻讯后,守据敦煌自称冠军将军、凉州刺史,继续与北凉对抗。421年3月,蒙逊发兵2万,围攻敦煌。蒙逊在城外三面筑堤,以水灌城。敦煌城失陷,李恂自杀身亡。蒙逊占有西凉之地后,号令严明,秋毫不犯,西凉旧臣有才望者,一律加以录用。由于蒙逊安抚有方,西凉地区虽经变乱,但社会稳定,国泰民安。
“五胡乱华"与十六国的形成消长
从304年刘渊建立汉国到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几乎两个半世纪,中国北方陷入分裂战乱状态。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处于少数民族统治之下。二百多年的民族大激荡,内迁各族和沿边各族纷纷登上历史舞台,建立政权,使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五胡于惠帝末期开始大规模的叛乱,10余年后便占有整个北方。从惠帝永兴元年(304)匈奴刘渊称王起,下至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北魏拓跋氏统一北方止,在这136年间,他们陆续在北方建立了十几个国家,与南方的汉族传统政权东晋相对峙。其间汉人也曾在北方先后建立了几个小国。史家把这段时间内,在中国境内汉族传统政权版图以外地区建立的国家,统称为“十六国”。这种说法是因袭北魏时崔鸿撰写“十六国春秋”而来。
十六国的名称是匈奴族所建的前赵(刘氏)、北凉(沮渠氏)、夏(赫连氏);羯族所建的后赵(石氏);鲜卑族所建的前燕、后燕、南燕(以上3国均慕容氏所建)、西秦(乞伏氏)、南凉(秃发氏);羌族所建的后秦(姚氏);氐族所建的前秦(苻氏)、后凉(吕氏)、成汉(李氏);以及汉人所建的前凉(张氏)、西凉(段氏)、北燕(冯氏)。在同一时期,常有两个以上的国家并立,但从无十六国并立的事。
永嘉乱后胡族在荒圮的帝国废墟上竞行建国。他们的兴衰约可分为为5期:第一是赵、蜀和东晋三国鼎立时期。中原迭为匈奴刘氏的前赵与羯族石氏的后赵所据,氏族李氏所建的成汉则僻据巴蜀,与偏安江南的东晋政权相对抗。第二是前燕、前秦与东晋鼎立时期。鲜卑慕容氏的前燕与氐族苻氏的前秦分据北方,南方仍为东晋。第三是前秦与东晋对峙期。前秦苻坚灭前燕,统一北方,号称极盛,与东晋南北对峙。第四是后秦、后燕与东晋鼎立时期。苻坚发动南侵,败于淝水,北方再度分裂为诸国并立状态,其中以鲜卑慕容氏的后燕及羌族姚氏的后秦最强。第五是北魏、夏、凉与东晋并立时期。北方诸胡混战,东晋刘裕发动北伐,灭南燕、后秦等,旋即退兵。北方复陷于分裂局势,匈奴赫连氏屡据关中,鲜卑秃发氏的南凉与匈奴沮渠氏的北凉迭据西北。同此时期,鲜卑拓跋氏厉行复国运动,建立北魏,渐有统一列国,结束五胡乱华之势。
汉、前赵、后赵刘聪灭西晋后,匈奴族的汉国控制了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318年,刘聪病死,外戚靳准杀新继位的刘灿及刘氏家族,坐镇长安的刘曜遣兵族灭靳氏,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次年,割据河北的石勒称赵王,都襄国,史称后赵。羯人石勒(274~333)在投靠刘渊后逐渐控制了河北广大地区。后赵建国前后,石勒利用矛盾各个击破,逐步削平了敌对的幽州王浚、并州刘琨、青州曹嶷等势力,公无328年洛西一战擒获因酗酒而酩酊大醉的刘曜,次年攻人关中灭前赵。330年,石勒称帝,迁都邺城。除河西前凉张氏外,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石勒在政治上很注意拉拢汉族失意士人,石勒还恢复九品中正制度,并通过察举、考经等办法,为士人参政广开门路。石勒设太学,使“胡”族贵族子弟入学,学习汉族文化。333年石勒死,他的侄子石虎杀太子石弘自立为帝,石虎是一个嗜杀成性、荒淫无耻的暴君,愁怖病死。
冉魏石虎死后,诸子争位,汉人冉闵掌握了后赵兵权,乘机夺得政权。石虎之子石只在襄国称帝,“六夷”纷纷响应,东晋政权坐视不救,冉闵无日不战,352年被从辽西南下的鲜卑慕容部灭。
前凉 从“八王之乱”到“五胡乱华”,西晋凉州刺史张轨及其子张窟守土保境,中原人民纷纷前来避乱,张氏子孙世守凉州,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汉族士人在那里传授儒学,保存了中原失传的一些经籍和学说。
前燕 建立前燕的鲜卑慕容部又称“白部”,居住在辽河流域。晋末中原大乱,一批汉族官僚地主带着宗族、部曲以及大批流民避乱迁居辽西。魔死,子鱿于337年称燕王,建立了前燕,都龙城(辽宁朝阳)。定居农业使鲜卑慕容部开始走上汉化的道路。348年,慕容鱿死,子偏继位,他乘石虎死后冉闵代赵时的混乱局面轻而易举地击灭了冉魏,于352年称帝,迁都邺,控制了中原,与关中的前秦东西相峙。慕容偏死后,由年仅11岁的儿子慕容啼继位,政治局面开始逆转。统治集团日益腐化,前燕国势日益衰败,370年为前秦所灭。
前秦前秦政权由氐族建立。当冉闵屠杀胡羯时,关陇氐羌流民相率西返,居于枋头(河南浚县西南)的羌酋苻洪趁机收罗,聚众十多万,自称三秦王,苻洪死,子健继立,公元351年自称天王,国号秦,都长安,建立了前秦。苻健死,继位的苻生极其荒淫残暴,苻健的侄子苻坚在宗室大臣和宿卫将士支持下,杀苻生,做了大秦天王。苻坚重用汉族寒门士人王猛,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广立学校,提倡儒学,把注意力放在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370年,灭前燕。376年,发兵灭前凉。同年,又出兵灭鲜卑拓跋部在代北建立的代国,统一了北方。383年,苻坚发兵90万,企图一举攻灭东晋,在淝水战场上,晋军获得了巨大胜利。前秦统治迅速土崩瓦解。P9-12
《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此书的出版,凝聚了编撰者的心血,学术顾问们的智慧。尤其是李学勤先生,亲自动笔写下了序言,更增加了本书沉甸甸的份量。
中华文明的历史充满了辉煌与苦难,成就和挫折。它的历史无处不在,决定着我们中国人今天的思想和感情。当今的中国和中国人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造就的,是中华文明的历史的延伸,也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华文明的历史之河奔流到现在。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之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构成。中华文明丰富、深刻、辉煌、博大,在人类文明中的骨干作用和领导作用人所共知。在人类文明的发源时期,中华文明就是四大古国之一,是地球上文化的策源地之一。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中华文明成为文明在东方的支柱,公元前后200年间,人类的汉帝国与罗马帝国这两只铁手攫住了地球。在欧洲进入中世纪的时候,中华文明更成为人类文明最主要的领导,它的文明统治东亚,传遍世界。进入近代,中华文明处于自身的重压和西方的欺凌下,但中国人民的斗争史和奋起精神是人类文明历史中不可缺少的一页。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人类贡献出了从思想家孔子到科学技术的四大发明、从唐诗宋词到长城运河的伟大创造,贡献出了从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从商周铜器到明清文学的深刻内涵,也贡献出了从五霸七强到三国纷争、从文景之治到十大武功的辉煌历史。中华文明的历史绚烂多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
中华文明也是人类历史上最独特的文明,没有哪一个文明像中华文明这样持久,这样统一一致。世界上其它文明不但互相交错,其创造者也都与高加索体质的人种有关,它们是姐妹文明。在人类历史中,只有中华文明才是独特的,它的创造者是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民,与其它任何地方的人民都没有关系,它的文化是统一一致的文化,可以不依赖于其它任何文明而生存,但中华文明也绝不是封闭的,它接受他人的文化,也承担自己对于人类的责任。
人类进入新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令世人瞩目。人们对于世界未来的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估计无不以东亚和太平洋为中心,而尤以中国为重点。
经济起飞只是当代中国的一个方面,中国的精神文明的建设尤为刻不容缓。如果中国要自觉地发展中华文明,要有意识地使中国的发展具有世界意义,就必须发展强有力的精神文化,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才能形成中国和中华文明钓全面现代化。
而中国的精神文化的发展植根于中华文明的伟大传统之中。进入近代之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产生大量的情绪化和激烈冲突的论调。“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具有冲破封建束缚的时代意义,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不容否认的正面意义,与文化虚无主义是完全不同的。文化虚无主义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旗帜下主张全盘西化;而复古主义则沉迷于中国文化的古董,走进反进步、反科学的泥潭。
历史的发展则超越了所有这些论点,产生这些论调的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已经结束。历史要求中国发展,要求中国走在全世界发展的前列。西化论和复古论都已过时,历史已经要求世界超越西方,中国可以承担起世界的命运,而中国的现实和世界的历史都说明,中国的使命在于它的发展前进,而非倒退。
中华文明走出迷惘的时代,我们这一代处在一个伟大而具有挑战的历史阶段。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话说中华文明》的意义和使命。我们创作《话说中华文明》,力求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我们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使它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我们从上世纪90年代初起就开始思考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现实问题,并逐渐形成了编著《话说中华文明》的设想。在开展这项庞大的文化工程之始,我们就聘请了国内权威学者李学勤、罗哲文、俞伟超、曾宪通、彭卿云诸先生担任学术顾问,他们对计划作了充分讨论,并审阅了大量初稿。我们聘请了广州、香港地区的社会科学学者、大学教师、研究生以及我社编辑人员几十人担任稿件的撰写工作。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它的内在缺陷。中华文明具有辉煌的时期,也有苦难的年代,有它灿烂的成就,也有其不足的方面。中华文明在自身中能够吸取充分的经验和教训,就能够使自身健康壮大,成长发展。
通过创作这部书,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出版事业的使命和重任。我们希望这部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起到它所应当起的作用。为中华文明的反省、前进和奋起作一点贡献。
李默主编的《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话说中华文明)》是一部全景式图文并茂记录中国文明历史的大书。出版者穷数年之力,会集各方力量——专家、学者、编辑、学术顾问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 档案、资料、著作中,探珍问宝,追寻中华文明在悠悠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这就是本套书的意义和使命。《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话说中华文明)》作者总结和回顾中华文明的全貌,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开创一个新的局面。在内容结构上,既具有一定的深度,又具有相当的广博性,既有严谨、准确的学术价值,又有活泼、流畅的可读性。在两千页的范围内容纳了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综合了大规模学术著作的系统性、严密性,和普及读物的全面性、简易性,它既可 作为大型工具书检索中华文明的各个成分,又可作为通俗的读物进行浏览。
李默主编的《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是《话说中华文明》系列之一,该系列全景式图文并茂的记录了中国文明历史,与考古密切相联,追寻中华文明在历史长河中的灿烂之光,它可称为真正的“纸一博物馆”,文字、图片彼此相当,将中华文明人类历史上缔造的最光辉绚丽的文明呈现在读者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