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马特尔是继迈克尔·翁达杰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之后第三位获得布克奖的加拿大人。他在2007年至2011年间所创建的他自己称之为“世界上最寂寞的读书会”也为他在加拿大赚足了眼球,受到众多爱书之人的热心关注。该读书会的衍生品,《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扬·马特尔给总理和书虫荐书)》则收录了马特尔在此期间给加拿大总理荐书的所有书信,成为这个特别活动的永久记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扬·马特尔给总理和书虫荐书)(精)/名作家文学课 |
分类 | |
作者 | (加拿大)扬·马特尔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扬·马特尔是继迈克尔·翁达杰和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之后第三位获得布克奖的加拿大人。他在2007年至2011年间所创建的他自己称之为“世界上最寂寞的读书会”也为他在加拿大赚足了眼球,受到众多爱书之人的热心关注。该读书会的衍生品,《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扬·马特尔给总理和书虫荐书)》则收录了马特尔在此期间给加拿大总理荐书的所有书信,成为这个特别活动的永久记忆。 内容推荐 《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扬·马特尔给总理和书虫荐书)》是一部以书信的形式呈现的书话。这101封书信由加拿大作家,《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作者扬·马特尔所写,寄给加拿大斯蒂芬·哈珀总理。每封信大多谈一部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体裁各异,有小说、戏剧、诗集、宗教文本、插画小说、儿童读物,几乎无所不包。扬·马特尔给总理的荐书行动还得到其他作家和广大读者的积极响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现在,这份书单和扬·马特尔对每本书的推荐妙文从总理办公室的邮箱来到了您的书架上。这些信件大多由单方写就,来自“世界上最孤独的读书会(斯蒂芬·哈珀自始至终都未曾亲自给扬·马特尔函复),对于爱书者以及众多追踪加拿大政治风云的人而言,这份书单不啻为一份极有价值的书目汇编。 这一封封署名、签封的书信睿智频现,极具颠覆性,如今就呈现在您的面前……即使你的地址并非加拿大渥太华惠灵顿街80号。 目录 引言 第1本书:《伊凡·伊里奇之死》,列夫·托尔斯泰著,埃尔默·莫德译自俄语 第2本书:《动物农场》,乔治·奥威尔著 第3本书:《罗杰疑案》,阿加莎·克里斯蒂著 第4本书:《我坐在中央车站旁哭泣》,伊丽莎白·斯马特著 第5本书:《薄伽梵歌》,胡安·马斯卡罗译自梵语 第6本书:《你好,忧愁》,弗朗索瓦丝·萨冈著,艾琳·阿什译自法语 第7本书:《老实人》,伏尔泰著,约翰·巴特译自法语 第8本书:《简短而甜蜜的101首小诗》,西蒙·阿米蒂奇主编 第9本书:《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加西亚·马尔克斯著,格雷戈里·拉巴萨译自西班牙语 第10本书:《朱丽小姐》,奥古斯特·斯特林堡著,彼得·沃兹译自瑞典语 第11本书:《沃森一家》,简·奥斯汀著 第12本书:《鼠族》,阿特·斯皮格曼著 第13本书:《杀死一只知更鸟》哈珀·李著 第14本书:《小王子》,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著 第15本书:《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珍妮特·温特森著 第16本书:《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莱内·马利亚·里尔克著,M.D.赫特·诺顿译自德语 第17本书:《这座岛叫米纳戈》,弥尔顿·艾肯著 第18本书:《变形记》,弗兰兹·卡夫卡著,迈克尔·霍夫曼译自德语 第19本书:《狮心兄弟》,阿斯特丽德·林格伦著,吉尔·M.摩根译自瑞典语 第20本书:《有教养的想象力》,诺思洛普·弗莱著 第21本书:《萨拉热窝的大提琴手》,斯蒂文·加洛韦著 第22本书:《沉思录》,马可·奥勒留著,麦克斯韦尔·斯塔尼福思译自希腊语 第23本书:《艺术家和模特》,阿娜伊斯·宁著 第24本书:《等待戈多》,塞缪尔·贝克特著 第25本书:《希库提米的蜻蜓》,拉里·特朗布莱著 第26本书:《生日信札》,泰德·休斯著 第27本书:《到灯塔去》,弗吉尼亚·伍尔夫著 第28本书:《大声为孩子读书吧!》,劳拉·布什和詹娜·布什著 第29本书:《溺水》,朱诺特·迪亚兹著 第30本书:《克莱采奏鸣曲》,列夫·托尔斯泰著,埃尔默·莫德译自俄语 第31本书:《他们眼望上苍》,佐拉·尼尔·赫斯顿著 第32本书:《雷兹姐妹》,汤姆森·海威著 第33本书:《我在伊朗长大》,玛嘉·莎塔碧著,马蒂亚斯·里帕译自法语 第34本书:《最蓝的眼睛》,托妮·莫里森著 第35本书:《牛奶树下》,迪伦·托马斯著 第36本书:《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弗兰纳里·奥康纳著 第37本书:《一个小小的建议》,乔纳森·斯威夫特著 第38本书:《颂歌》,安·兰德著 第39本书:《皮普先生》,劳埃德·琼斯著 第40本书:《发条橙》,安东尼·伯吉斯著 第41本书:《吉尔伽美什》,斯蒂芬·米切尔译自英语 第42本书:《吉尔伽美什》,德瑞克·海因斯译自英语 第43本书:《非普通读者》,艾伦·贝内特著 第44本书:《大地》,赛珍珠著 第45本书:《虚构集》,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著,安德鲁·赫尔利译自西班牙语 第46本书:《黑鸟吟:诗歌与歌词1965年—1999年》,保罗·麦卡特尼著 第47本书:《两害相权取其轻:恐怖主义时代的政治伦理》,米哈伊尔·伊格纳季耶夫著 第48本书:《基列》,玛丽莲·罗宾逊著 第49本书:《老人与海》,欧内斯特·海明威著 第50本书:《简·奥斯汀的一生》,卡罗尔·希尔兹著 第51本书:《凯撒大帝》,威廉·莎士比亚著 第52本书:《燃冰:艺术与气候变化》——大卫·巴克兰与CAPEFAREWELL基金会创办的合作组织 第53本书:《路易斯·瑞尔》,切斯特·布朗著 第54本书:《午后曳航》,三岛由纪夫著,约翰·内森译自日语 第55本书:《礼物》,路易斯·海德著 第56本书:《化身博士》,罗勃特·路易斯·史蒂文森著 第57本书:《广岛之恋》,玛格丽特·杜拉斯编剧,理查德·西佛译自法语,阿伦·雷乃导演 第58本书:《逃离》,爱丽丝·芒罗著 第59本书:《门》,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著,以及奥利弗·施罗尔的音乐CD《路》 第60本书:《锡笛》,加布里埃尔·罗伊著,汉纳·约瑟夫森译自法语 第61本书:《野兽家园》和《厨房之夜狂想曲》,莫里斯·桑达克著及插图 第62本书:《凡人》,菲利普·罗斯著 第63本书:《福楼拜的鹦鹉》,朱利安·巴恩斯著 第64本书:《新秘书和难处的上司》,卡罗莱·莫蒂默著 第65本书:《鞑靼人沙漠》,迪诺·布扎蒂著,斯图尔特·胡德译自意大利语 第66本书:《斯蒂芬·哈珀在读什么?》,由众多名家贡献 第67本书:《等待野蛮人》,J·M·库切著 第68本书:《A世代》,道格拉斯·柯普兰著 第69本书:《财产》,瓦莱丽·马丁著 第70本书:《曲棍球回归线》,戴维·比笛尼著 第71本书:《理财专家》,R·K·纳拉扬著 第72本书:《书:回忆录》,拉里·麦克默特里著 第73本书:《瓦解》,钦努阿·阿契贝著 第74本书:《奇思妙想》,克里斯汀·布克著 第75本书:《低地》,赫塔·米勒著,西格林德·卢格译自德语 第76本书:《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著,贝拉·冯·巴洛克译自俄语 第77本书:《利里王》,保罗·昆宁顿著 第78本书:《世纪》,雷·史密斯著 第79本书:《夏洛的网》,E·B·怀特著 第80本书:《谁猎杀了伤者》,大卫·亚当斯·理查兹著 第81本书:《狂人日记》,鲁迅著,威廉·A·赖埃尔译自汉语 第82本书:《格雷岛》,约翰·斯特夫勒著 第83本书:《卡里古拉》,阿尔贝·加缪著,贾斯丁·奥布赖恩译自法语 第84本书:《尼克尔斯基》,尼古拉斯·迪克尔著,拉泽·莱德亨得勒译自法语 第85本书:《我的生存之道》,梅格·罗索夫著 第86本书:《被爱刺伤:诗篇与断章》,萨福著,亚伦·蒲圻根译自希腊语 第87本书:《甜蜜的家乡芝加哥》,阿什顿·格雷著 第88本书:《红的自传》,安妮·卡森著 第89本书:《帕洛马尔》,伊塔洛·卡尔维诺著,威廉·韦弗译自意大利语(外加《三个女人》,格特鲁德·斯泰因著) 第90本书:《诗选》,阿尔·珀迪著 第91本书:《尼伯龙根之歌》,西里尔·爱德华兹译自中世纪德语 第92本书:《象棋的故事》,斯台芬·茨威格著,安西娅·贝尔译自德语 第93本书:《诗选》,叶夫盖尼·叶甫图申科著,罗宾·米尔纳-古兰德和彼得·利瓦伊译自俄语 第94本书:《印第安“白人”男孩儿绝对真实的日记》,舍曼·亚历克西著 第95本书:《寻欢作乐》,威廉·萨默赛特·毛姆著 第96本书:《六个寻找剧作家的角色》,路伊吉·皮兰德娄著,约翰·林斯特拉姆译自意大利语 第97本书:《蠢巨人》,安德烈·弗朗甘著、《蓝莲花》,埃尔热著、《保罗在魁北克》,米歇尔·哈巴格丽娅提著 第98本书:《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詹姆士·维尼编辑、翻译 第99本书:《一部阅读史》,阿尔贝托·曼谷埃尔著 第100本书:《焦土之城》,瓦迪基·穆阿瓦德著,琳达·加博里奥译自法语 附:第101本书:《追忆似水年华》,马塞尔·普鲁斯特著,C·K·司各特·孟克利夫和特伦斯·基尔马丁译自法语,D·J·恩莱特修订 试读章节 尊敬的哈珀先生: 列夫·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是我给您寄的第1本书。起初,我觉得应该给您寄一部加拿大作品——鉴于您与我都是加拿大人,此乃合宜之举——但我不想被任何政治考量所左右,更重要的是,我想不出其他任何作品,篇幅如此简短——总共还不到60页——却何等确凿地彰显了伟大文学的力量与深邃。《伊凡·伊里奇之死》无疑是部杰作。在这部作品中,没有夸夸其谈,没有粗言秽语,没有装腔作势,也没有虚伪造作,一切都那么恰如其分,没有瞬间的兴味索然,也没有俗不可耐的情节推动。这是一个简简单单而又引人人胜的故事,娓娓讲述一个人的一生,还有他那普普通通的归宿。 托尔斯泰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他对人物和细节的把握,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肢体动作,都描写得十分到位。就拿舒瓦兹这个人物来说吧,他在伊凡·伊里奇家里与他的遗孀攀谈,心里却一直惦记着那晚的牌局;或者,比如说彼得·伊万诺维奇,他一边小心、拘谨地与伊凡·伊里奇的遗孀交谈,一边要与矮矮的坐垫和裸露在外的破弹簧较劲;或者呢,就拿这位遗孀普拉斯科维亚·费奥多罗芙娜本人来说吧,她在我们眼前痛哭流涕,哀叹连连,但她始终未忘自身的利益,由于丈夫是当地法官,她借机向政府索要了丈夫的养老金和一大笔抚恤金;又比如伊凡·伊里奇,我们不妨看看他与第一个医生打交道的情景,他发现这位医生在给他做检查时外表趾高气扬、内心却冷漠无情,而法庭上的伊凡‘伊里奇在被告面前同样也是这副德性;或者看一看对他与妻子之间关系的细腻描写——那纯粹是地狱般的婚姻——他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仿佛是伫立在坚固的河堤上,眼睁睁看着他傻乎乎地纵身投入河中。最后,再看一眼伊凡·伊里奇吧,他一个人在孤独、痛苦中挣扎着。 托尔斯泰洒脱自如地审察着生活的肤浅表象及其内在规律,清晰而精炼地显现了我们的虚妄和冷酷。然而,这些招摇过市的愚昧和姗姗来迟的智慧,并不像是一堂索然无味的道德说教课,而是承载了真实生活的重负,争妍斗艳,清新盎然。我们亲日艮看着伊凡·伊里奇犯下一个又一个错误——啊,我们看得如此真切,自认绝不会犯下同样的错误——直到有一天,当别人也这样看我们时,我们才恍然大悟,自己何时竞也变成《伊凡‘伊里奇之死》中的人物。 这就是文学的伟大之处,亦是其悖论所在:我们在阅读虚构小说中的人物的同时,归根结底是在阅读我们自身。有时,这种无意识的自省会让人会心一笑,而大多数时候,比如在阅读这本书时,则会让我们担忧和自制,发出阵阵颤栗。无论哪一种情形,我们都会更加睿智,我们的人生会更加厚实。 还有一点,相信您一定也感觉到了,尽管故事发生时的1882年与今天有很大的时间悬隔,尽管褊狭的沙皇俄国与现代加拿大有鸿大的文化差距,但这故事却直抵我们内心,没有丝毫羁绊。事实上,除此之外,我想不出还有哪个故事能以此为时代背景,在展现俄国文学本土特色的同时,冲破地域的藩篱,获得全世界的共鸣。中国的农民、科威特的打工仔、非洲的牧羊人、佛罗里达的工程师、渥太华的总理——我可以想象所有这些人在读((伊凡’伊里奇之死》这本书时都在频频点头。 此外,我还要向您推荐小说中吉拉希姆这个人物。我觉得,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很少能够读到自己,但我们却最喜欢、最想成为那样的人。我们希望,有朝一日,自己身边也会出现一位吉拉希姆。 哈珀先生,我知道您日理万机,工作繁忙。我们每个人都在忙碌。就连蜗居一隅、冥思默想的僧侣也在忙忙碌碌。这就是成年人的生活,事情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堆积如山。(似乎只有孩童与垂垂老者才不会为时间的缺失所困扰——请注意,他们多么享受阅读,他们的人生多么色彩斑斓。)然而,每个人在他睡觉的枕边都会留下一方天地,不论是人行道上的一块石板,还是一张考究的床边小几。夜深人静,某本书会在那片天地中熠熠生辉。白天已然消逝,在临睡前那些可资利用的清醒时刻,我们顺手拿起一本书,翻上几页,读上片刻,去到另外一个世界,成为另外一个人,直至悠然入睡。当然也有其他的选择。比如,以小说集《小镇畸人》而闻名遐迩的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就是在乘火车上班的路上写下了他最初的几篇短篇小说。而斯蒂芬·金每次去观看最喜欢的棒球运动时也是书不离手,在比赛休息时总要读上几页。关键看你如何选择。 我的建议是,您不妨每天挤出几分钟,读一读《伊凡·伊里奇之死》。 您诚挚的, 扬·马特尔 P1-4 序言 “名作家文学课”总序 陆建德 英语文学在英语国家的大学成为一门学科,不过一百多年时间。这种建置在繁荣学术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现在不少博士论文,都要强调“方法”,考官首先注意的是作者是不是拿得出铮亮的理论装备,好像没有那些便于操作的词汇,就有辱英文专业的门楣。结果出现两种弊端。一是略知门道的读者只需浏览序言,就可以大致推知结语,期待中的阅读的愉悦,只得放弃;二是体现专业性、学术性的词汇,往往过于抽象。特里·伊格尔顿在讨论理论之热的得失时曾引用一段妙文,读起来高深,却不知所云,几乎是英语的变种。这些词汇中特别流行的(如“后现代性”)大而无当,像迷宫一样,作者在里面兜圈子,论文做得吃力,读者也叫苦不迭。这种情况,在其他语种里也存在。 研究文学的人多了,然而很多论述文学的写作却为了“艰深”而疏远普通读者。20世纪中期,一些批评大家的文章在非专业的读书界影响很大;而现在的“学术”与公众越来越远,要通过“学院派写作”来亲近文学,希望是不大的了。于是我们想到,还是要请作家来谈文学,因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读者是普通读者,他们使用的语言,读起来也不会拗口,经验之谈中有着出入意料的洞察。 约翰逊博士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受人敬重的人物之一,他在为诗人格雷作传时曾说,普通读者的识趣未被文学上的偏见所败坏,他很高兴与这样的读者意见相合;诗作能否传世,固然与诗人的学问和诗艺相关,但最终将取决于普通读者的常识。弗吉尼亚·伍尔夫深爱这段文字,她还把“普通读者”用作自己评论文集的题目。伍尔夫在那本书的自序中指出,约翰逊博士心目中的普通读者,文学上的修养并不是很高,造物主也没有赏给他/她出众的才能。他/她读书纯粹是为了自娱,绝不是为了积攒知识,以便向学生传授,或纠正别人的看法。 上世纪80年代,我国也出现一股理论热。王佐良先生感叹道:“在各种理论之风不断吹拂的当前,回到约翰逊的‘常理’观是需要理论上的勇气的。”这常理“不是纯凭印象,而是掺和着人生经验和创作甘苦,掺和着每人的道德感和历史观”。这种文学批评“具体而又不限于技术小节,有创见而又不故弄玄虚,看似重欣赏,实则关心思想文化和社会上的大问题”。约翰逊深知人生的难处与矛盾,他的思想温和而实在。说来也巧,在哈罗德·布鲁姆的《西方正典》中,约翰逊是唯一入选经典作家的批评家。布鲁姆认为,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还难有与约翰逊比肩者。与当今“憎恨学派”的“性别崇拜”和“族裔鼓噪”相比,约翰逊的批评实践体现了“最清醒最狂野的陌生性”,而这种陌生性恰是原创性的标志。布鲁姆偏激,这可以不论。 约翰逊和伍尔夫也从事创作,作为“名作家”,他们谈文学的文字至今魅力不减。译林出版社的这套“名作家文学课”丛书颇有发扬光大“常理”之意,同时也肯定当代各种以理论见长的专著的杰出贡献。我们精选了一些现当代世界文坛上的名家,请他们来上文学课,让读者通过他们的书信、演讲和随笔来亲近文学,感受文学。相信在此过程中,我们会不断邂逅“最清醒最狂野的陌生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