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黑水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美国)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乔伊斯·卡罗尔·欧茨中篇代表作

参议员、女孩、一场事故,这部小说《黑水》从“查帕奎迪克岛事件”汲取灵感,以丰富的想象力补足真相的拼图,在“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间架起桥梁,勾勒出一个破碎的美国梦。

内容推荐

《黑水》是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中篇名作,创作于1992年,当年进入国家书评人奖决选名单,次年被提名普利策奖,被《时代周刊》等多家媒体誉为欧茨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故事以凯莉·凯莱赫发生车祸,陷入肮脏、泥泞的“黑水”开篇,以闪回的方式回顾了事故发生的经过和凯莉一生的重要时刻。一次聚会中,26岁的凯莉与参议员一见倾心,遂答应与之同往他下榻的酒店。醉酒的参议员不慎将车开入沼泽,车从凯莉所坐的副驾一端开始下沉。参议员踩着凯莉的身体爬出车外,却为了避免丑闻而未向路人或警方求救,反而向凯莉的朋友通报了她的死讯。欧茨本人说这部中篇写的是“年轻姑娘被年长异性欺骗”的故事,但文中对美国当代政治和流行文化也有诸多影射和讽喻。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1

租来的丰田车,参议员开着,他精力充沛,极不耐烦。车子奔驰在一条没有铺沥青、没有名字的路上,急转弯,像滑冰一样,令人头晕目眩,然后,没有任何警告,车子冲离路面,滚入黑色的急流中,朝乘客这一边侧翻,迅速下沉。

难道我要死了吗?——就这样死去?

2

现在是七月四日晚上,格雷令岛上其他地方有不少派对,尤其是北边海岸一带,通向海滩窄窄的沙路上停着一排排车子。时辰到了会放烟火,有些阵势豪华、震耳欲聋、色彩亮丽,颇像演绎海湾战争的电视大片。

他们身处岛上一个无人居住的荒凉之地,很可能迷路了。她努力嚅动嘴唇,鼓起勇气,想说出这两个字:迷路。

还有她一直放在手提包里的安全套,有多久了。原来在小山羊皮包里,现在是这个漂亮的夏季包,罗兰爱思牌,花卉图案。实际上,在那个更早用过的包里,她就带着它了,同一个安全套。那是个潇洒的草制大背包,红色皮穗,用得太久,最后散架了。安全套包得整整齐齐,裹得严严实实,质朴的药味儿,几乎不占什么空间。这么久了,她连一次也没碰过它,准备着打开它,准备着向某个人暗示用它,或者考虑用它,不管这个人是朋友、同行抑或半生不熟的人。你已经做好了有备无患,最终却说不出口,找不到合适的表达。

眼下他们在缅因州格雷令岛的某片沼泽地。格雷令岛从布思贝港往西北方向要坐二十分钟的渡船。他们一直谈得很投机,一起开心地笑,像老朋友,像最随意的老朋友。参议员一手开车,一手拿着塑料杯,凯莉一直小心地稳住他的手,不让剩下的加了奎宁水的伏特加酒从杯里洒出来。突然,就像电影出现短暂的停顿,图像一下飞出视线,突然,她永远也理解不了有多么突然,道路从飞奔的车子底下飞出去,然后,他们在黑水里挣扎逃生,水浪扑打挡风玻璃,试图涌进车里,噩梦一般的沼泽地仿佛突然活了过来,从四面八方涌上来,要吞没他们。

难道我要死了吗?——就这样死去?

3

芭菲挺难过的,或者看上去如此。芭菲惯于表现情绪,你永远搞不清楚。她对凯莉·凯莱赫说,是的,不过为什么现在就走,不能再待一会儿吗?凯莉·凯莱赫含糊地咕哝两声,有些尴尬,说不出口——因为他想要我跟他走:他坚持这样。

不能说不,因为如果我不听他的,就没有以后了。这你知道的。

4

四面八方都是令人恶心的沼泽地气味,潮湿、腐败的气味,黑色的泥土,黑色的水。大西洋冰凉、清新、刺疼皮肤的气味似乎离这里很远,就像遥远的回忆,被一阵细密的东风带向内陆。这里没有海浪的声音,只有夜虫的呜叫,只有拂过矮树丛的风声。

凯莉.凯莱赫没有醉,她抓住肩头的安全带,心想你在这里,却不知道这里是哪里,真是滑稽。她笑了。

他们正匆匆赶往布洛克敦码头搭渡船,船将在晚上八点二十分驶向大陆。没人看到租来的丰田车冲进水里——小湾?小溪?小河?这时将近八点十五分。不管是参议员,还是乘客凯莉·凯莱赫,都不知道急转弯处有这么一条河。

前方大约三十英尺处有一座窄木桥,同样模糊不清,木板饱经风雨侵蚀,但没有警示牌,更没有警告桥前面这个危险的转弯。

不是现在,不是这样的。

她才二十六岁零八个月,就这样死去还太年轻。她太过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以至于丰田车飞出路面,撞到几乎看不到的水面时,她都没有尖叫出来。在一刹那,车子似乎不会沉下去,而是浮起来,似乎它飞行的弧线能托起自身的重量,令它飘过河面,到达那边的对岸,冲入急流、矮树丛和藤蔓纠缠而成的蛇状黑影中。

你以为这种地方的水不会深,只是一条水沟而已,你以为路边的护栏应该更结实,你没想到自己会这么快、这么无情、这么无助地掉进这么脏的黑水里,一股下水沟的气味。

不是这样的,不。

她震惊,她不敢相信,参议员大概也是同样的反应。大家在格雷令岛上芭菲·圣约翰的父母家那里度过七月四日,个个兴高采烈、无所顾忌、欢声笑语、交谈热烈、兴奋不已,对未来(眼前的未来和遥远的未来——当然,眼前的未来决定遥远的未来)充满期待,正因如此,所以谁也无法理解变化来得如此之快。

在凯莉·凯莱赫的生活中,也曾出过几次事故,同样发生得太快,令她脑中一片混沌。每次她都喊不出声来,每次从她意识到无法控制自己身体的那一刻起,她就无法清楚地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时她的身体已经不受大脑的指挥。

因为在这种时刻,时间加速,在发生碰撞的一刹那,时间加速到光速。

一片片缺失的记忆像白漆在她脑海里旋转。P3-6

序言

中篇小说的“合法性”

——“中经典”总序

毕飞宇

在中国的当代文学里,“中篇小说”的合法性毋庸置疑。依照长、中、短这样一个长度顺序,中篇小说就是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的一个小说体类。依照“不成文的规定”,十万字以上的小说叫长篇小说,三万字以内的小说叫短篇小说,在这样一个“不成文”的逻辑体系内,三万字至十万字的小说当然是中篇小说。

然而,一旦跳出中国的当代文学,“中篇小说”的身份却是可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常识告诉我们,尽管《阿Q正传》差不多可以看做中篇小说的发轫和模板,可是,《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的时候,中国的现代文学尚未出现“中篇小说”这个概念。

如果我们愿意跳出汉语的世界,“中篇小说”的身份就越发可疑了。行家告诉我们,在西语里,我们很难找到与“中篇小说”相对应的概念。英语里的Long short story勉强算一个,可是,Long short story,一看就是Short story的转基因,它是后来的聪明人在实验室里捣鼓出来的,如果出现了另一个同样聪明的人,他偏偏不喜欢Long shortstory,他非得说Short novel,我们这些不聪明的人似乎也只能接受。

想起来了,那一次在柏林,我专门请教过一位德国的文学教师,他说,说起小说,拉丁语里的:Novus这个单词不能回避,它的意思是“新鲜”的,“从未出现过”的事件、人物和事态发展,基于此,Novus当然具备了“叙事”的性质。意大利语中的Novella,德语里的Novelle和英语单词:Novel都是从Novus那里挪移过来的。——如果我们粗暴一点,我们完全可以把那些单词统统翻译成“讲故事”。

德国教师的这番话让我恍然大悟:传统是重要的,在西方的文学传统面前,“中篇小说”这个概念的确可以省略。姚明两米二六,是个男人;我一米七出头,也是男人,有必要把我叫做“中篇男人”么?这样的精确毫无意义。

我至今还记得一九八二年的那个秋天,那年秋天我读到了《老人与海》。这让我领略了“别样”的小说,它的节奏与语气和长篇不一样,和短篇也不一样,铺张,却见好就收。对我来说,《老人与海》不只是“新鲜的”、“从未出现过”的,它太完整了,阅读这样的小说就是“一口气”的事情。《老人与海》写了什么呢?出海,从海上归来。就这些。这应当是一个短篇小说容量,可是,因为是出“海”,短篇的容积似乎不够。——不够怎么办?那它只能是一个长篇。然而,《老人与海》的“硬件”毕竟有限:一个倒霉的老男人,外加一条倔强的鱼;因为老人同样倔强,那条鱼就必须倒霉。这可以构成一个长篇么?似乎也不够。我不知道海明威在写《老人与海》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中篇小说”这个概念,我估计他没那么无聊。读完《老人与海》,我能感受到的是咄咄逼人的尊严感。一个写作者的尊严,一个倒霉蛋的尊严,一条鱼的尊严,大海的尊严,还有读者的尊严。

尊严就是节制。尊严就是不允许自己有多余的动作,在厄运来临之际,眨一下眼睛都是多余的,它必须省略。

同样的尊严我也从加缪那里领略过,也从卡夫卡那里领略过,也从菲利普·罗斯那里领略过。

话说到这里其实也简单了,不管是Long short story还是Short novel,这些概念说到底是可以悬置的。写作的本质是自由,它的黄金规则叫“行于当行、止于当止”。从这个意义上说,谁又会真的介意有没有“中篇小说”这个概念呢,如果有,我情愿把“中篇小说”看做节俭的、骄傲的Novel,也不愿意把它当做奢侈的、虚浮的Short story。

我的结论很简单,无论“中篇小说”这个名分是不是确立,在小说家与小说体类这个事实婚姻中间,“中篇小说”是健康的,谁也没能挡住它的发育和成长。

也许我还要多说几句。

我对“中篇小说”有清晰的认知还要追溯到遥远的“伤痕文学”时期。“伤痕文学”,我们也可以叫做“叫屈文学”或“诉苦文学”,它是激愤的。它急于表达。因为有“伤痕”,有故事,这样的表达就一定比“呐喊”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篇幅。但是,它又容不得十年磨一剑。十年磨一剑,那实在太憋屈了。还有什么比“中篇小说”更适合“叫屈”与“诉苦”呢?没有了。

我们的“中篇小说”正是在“伤痕文学”中茁壮起来的,是“伤痕文学”完善了“中篇小说”的实践美学和批判美学,在今天,无论我们如何评判“伤痕文学”,它对“中篇小说”这个小说体类的贡献都不容抹杀。直白地说,“伤痕文学”让“中篇小说”成熟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到晚生代文学那里读到中篇佳构的逻辑依据。中国的当代文学能达到现有的水准,中篇小说功不可没。事实永远胜于雄辩,新时期得到认可的中国作家们,除了极少数,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拿得出手的好中篇。这样的文学场景放在其他国家真的不多见。——中国的文学月刊太多,大型的双月刊也多,它们需要。它们为“中篇小说”实践提高了最好的空间。

说“中篇小说”构成了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特色,这句话也不为过。

所以说,“合法性”无非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始于非法,因为行为人有足够的创造性和尊严感,历史和传统只能让步,自然而然地,它合法了。

书评(媒体评论)

《黑水》结构严谨、想象丰富、文辞优美。用一个下午就可以读完这本书,但就像一本真正的好书那样,它的影响会经久不散。

——《纽约时报》

扣人心弦……《黑水》标志着一位文学大师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创作前沿。

——《芝加哥论坛报》

饱满有力、不留情面……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深陷“黑水”的美国之魅影,这潭黑水即性、权力和犬儒主义。

——《今日美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1 11: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