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勇、刘毅编写的《亚历山大城数学历险记》是中国奥林匹克高级教练送给10-15岁的小读者的课外小甜点,小读者们不仅可以在这本书中读到精彩有趣的故事,能接触到多种数学元素、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在故事中,小读者可以不知不觉地培养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增加数学的学习兴趣。
书中还设置有“维博士小课堂”栏目,进一步的深化和引导,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另外,还设置有“砸彩蛋”的互动环节,需要大家动动脑,自己去找线索,因为答案就暗含在本书中。
书中附有大量精美可爱的手绘插图,完美配合文章内容,打造轻松趣味的阅读体验。
雷勇、刘毅编写的《亚历山大城数学历险记》从最有意思的冒险故事开始,逐渐引出故事背后的数学原理,把枯燥的数学讲得生动有趣,作者把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历史植入精彩的故事中,让故事和数学完美融为一体。里面涉及的知识点都是数学的基础,比如数学猜想、相似三角形、方程思想、分类问题。奇偶性分析、一笔画问题、相遇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等等,这些都是数学的灵魂。
窗外吹着一阵阵的劲风,不知道哪家的窗户没有关好,在强劲的风中砰砰作响。子楚的心情如同这糟糕的天气一样,沉重又压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见到宜然了。
子楚和宜然是幼儿园时期的好朋友,后来不在同一个小学念书了,但是两人还是经常在一起玩耍,宜然的父亲维博士也会忙里偷闲地带他们俩去公园游乐场玩碰碰车。宜然没空出来玩的时候,他们就会在网络上聊上一会儿,谈谈班里或者身边发生的事。
子楚又仔细回忆了一下,最后一次见宜然是在一个月前的公园航模展览上,她还说要自己做个小飞机呢。但是,他们最后一次电话联系的时候,宜然似乎说过有一件“大事”要发生。
以前宜然也有回乡下或走亲戚,几天不见人影的时候。但这次,连续十来天没有任何音信,也太奇怪了。打电话没有人接,网络上的头像也一直是灰色的。
不行,不能再这样千等下去了!
实在不行,就询问一下宜然的爸爸维博士吧。虽然他非常不想依靠大人来办事,但有时候不这么做还真的不行。
维博士是国内拓扑学方面的权威,据说正在研究四色定理的书面证明,虽然四色定理已经在1976年被美国数学家阿佩尔和哈肯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证明过了,但是很多数学家都认为应该有一种更简洁的书面证明方法。
子楚没有直接去找维博士询问,因为维博士是个大忙人,基本每天都泡在研究所里,那里的警卫森严,子楚进不去。他想了个简单的办法——在宜然的家门口守株待兔,不过这种办法的缺点就是不知道维博士到底什么时候回来。
维博士今天心神不宁,决定早点回家。他到家的时候发现了子楚熟悉的身影。子楚这孩子怎么现在还在这里,难道是找宜然来的么?但是他并不想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子楚。
子楚被维博士请进家里。维博士倒了一杯热可可给他,然后问:“你这是来找宜然玩吗?”
子楚说:“是啊,我来找宜然玩的,您知道宜然去哪儿了吗?”
维博士已经猜到点什么,但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转移话题问道:“你到这里来,你家里人知道吗?”
子楚不疑有他,答道:“我跟妈妈说过来找宜然玩的。不过现在时间有点晚了,您要再不回来,我都要回去了。”
维博士说:“你先回去吧,宜然去外地了,近期不会回来。”
子楚有点闷闷不乐:为什么宜然走的时候都不告诉我一声呢?难道我不是她最好的朋友吗?子楚的表情被维博士看在眼里,他觉得有点不忍心,却依然认为不能把真相告诉这孩子。
子楚告别维博士,走到门口去换鞋。就在换鞋的时候,子楚发现鞋架上摆着宜然最喜欢的那双红色皮鞋,门后的柜子里还有她的粉色书包。这个发现让子楚开始怀疑维博士的话,但很快他又想:肯定是出去玩,不用带书包。
回到家里已经快晚上十点钟了,子楚满腹心事地回到自己的卧室里打开电脑,打算上网消遣一下。不经意一瞥,子楚发现了以前宜然留下的一个网址,那是她的网络日记本。宜然给子楚这个地址,其实也是一种交换的意思。可惜当时子楚没有领会宜然的意思,没有给宜然自己的网络日记本地址。宜然生气了,就给网络日记本加上了密码,需要答题才能进去。子楚突然想道:宜然会不会在这个日记本里留下什么线索呢?
子楚点开网址,封面上是宜然甜蜜的笑容。笑容下面弹出一个对话框,写着:子楚大笨蛋,如果想要看本姑娘的日记,就好好回答出下面的问题吧。
这才是真正的宜然嘛:刁钻、古怪精灵。子楚微微一笑,操纵鼠标在“确定”上点了一下。P1-2
数学在天文学、物理学、经济学等各方面展现出来的成就,既使人们向往。又对它的“高深”望而却步。在很多人看来,数学的面孔是刻板和严肃的,因此它缺少点吸引力。这只是由于人们没有去做一些努力,试图跟它亲近一点。人们不必对小数点、分数、平行四边形等过于拘泥,并深陷其中。有时候正是这些外表遮住了我们的眼睛,以致于我们不能发现数学的精髓,看到它活力和激情的一面。
体会数学中的乐趣,需要我们花费一些力气与它熟识。它才会展现活力风趣的一面给你。当我们在数学身上体会到那种神奇的感觉。就会对它欲罢不能。当你头脑中的小电灯泡突然点亮时,你将猛然省悟。当你感觉摆脱了那种束缚和“愚钝”,原来一切都是如此简单。原来以前一直被蒙在鼓里。一旦你理解了它,数学就变得相当容易了。
这本书以故事的形式呈现,就是想让数学尽可能放下刻板的面孔。以尽可能和蔼的表情走进小读者。一个个悬念起伏的故事精彩连贯着,数学内容尽可能与故事融为一体。如果里面的某一部分数学内容让你感到厌烦,可以跳过题目的分析过程。实际上,数学的学习不必拘泥于艰难的细节上,完全可以先了解题目处理的大体方向,等我们有需要或者有兴趣的时候。再回过头来重新尝试。
故事的背景是公元前一百多年的亚历山大里亚时期,这个阶段是人类历史上数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当时的人们以探讨几何问题为“时尚”。我们考证了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城市面貌、建筑风格、气候特点以及物产等,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的亚历山大城。故事背景本身就是一个多彩的世情画卷,同时也让小读者对数学发展史多了一些了解。
由于是写给小读者的书。里面涉及的问题不能过难。但还是要通过一个个问题,让小读者通过这些小小的窗口看到数学的大世界。每一次数学内容插入的机会。我们都反复揣摩、精心设计,由浅入深让学生体会:什么是猜想,猜想如何在数学中发挥作用;什么是对应的方法;分情况讨论如何让我们走出思维的混乱状态。让我们的思维清晰起来。里面涉及的题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用小读者掌握的最简单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大问题,甚至可以做测量地球半径这样不可想象的问题。很多题目本身很小,背景却很大。如果说几何、数论、拓扑、代数等数学分支可以看做一座座冰山的话,本书中涉及题目则是冰山露出海面的一角。
为了满足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同学的需求,本书还在一些题目后面附录了“维博士小课堂”,对题目进行了深化。帮助小读者对水下冰山有进一步了解。为了鼓励这部分同学,我们还“恶作剧”般设置了七个“彩蛋”,如果你破解了它。就可以对自己有小小的奖赏。
遇到刘毅先生是幸运的,单单幸运好像还不足以表达我内心的激动。没有刘毅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大家读到的东西是干涩的、论文式的枯燥语句。是刘毅先生让这部作品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可以说没有他就很难有这部作品。
作品创作过程中,我的同事王晓涛一直给予我莫大的鼓励,作为书评人,他还对作品提出了很多很好的修改意见。正是他的鼓励让我克服了自己的惰性,坚持完成了作品创作。在此也对一直关注本书创作的张莉、张鹏、董继国、李建鹏、王炜、王姗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