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热播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文化嘉宾,《百家讲坛》人气名师郦波老师倾情力作!
名师解说家训文化,展现古代家训文化的大智慧,影响孩子良好性格,改变命运从小做起。
作家旁征博引,以古喻今,语言又不乏风趣幽默,现代感十足。
作者郦波和他的儿子可乐童鞋的“父与子”搞笑逗趣漫画首度曝光,更有作者潇洒题词随书附赠。
《修炼好品质》从“品格”这个主题切入,由古代家训名言作引,以古今中外的知名历史及名人故事为例,用幽默时尚的现代语言,深入浅出地为读者讲述家训文化,将经典的历史鲜活再现给青少年读者。
郦波所著的《修炼好品质》主要用20个小标题的内容,讲述了与人品格养成相关的因素或曰如何修炼高尚品格,其内容包括不贪、不懒、不谄媚,勤俭、诚信、正直,从小处立身、懂得敬畏、逆境中超与自我,等等。应该说,但凡是中国家训中比较典型的与品格修养相关的经典之句,加之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的品格修养故事,整篇文稿说理点到即止,故事可读性强;而作者常在电视媒体进行各种讲座,因而善用时尚灵动的语句和散发着智慧光芒的诙谐词句,抓人眼球,启发心灵。
沧溟先生说:
说到清官,首推包公。
包公在临终前有一句遗言非常有名,他说:我包拯的后人,如果有人做了官敢贪污的话,除依国法惩处之外,还要受到我们包家的家法惩罚——此人死后,绝不许将其葬人包家的祖坟,我包拯绝不认这样的子孙!
这在中国古代,可以算是最重的一条家法了。因为那时的中国人信奉的是祖先崇拜,不能葬人祖坟,意味着生命丧失了最终的归宿,这在古人看来,不啻是最大的惩罚。
为什么包拯要对后人中的贪污者给予最严厉的惩罚呢?
这是因为贪婪正是人性恶的一面的本源。
人性本来是善良的,还是恶劣的?这个问题自孟子和苟子以来争论了两千多年。儒家亚圣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受这一思想的影响,《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但儒家另一位大师苟子却主张“人性本恶”,荀子的一个重要证据,是人“生而好利”,就是说人贪婪的本性与占有的欲望是天生的。当然,先秦时期关于人性的思想中还有告子主张的“人性本无善恶论”。不论这个问题的结果如何,对人性客观而理智的审视却是我们为人立品的一个重要前提。
沧溟先生并不想简单地为哪一位古人摇旗呐喊,也不想做一个简单的拥趸或粉丝,沧溟先生长久地思考人性的结果是一人,本来就是个矛盾的综合体。人性中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
试想,人性中若是没有善的一面,你的心中为什么会自然而然地生出亲情、友情与爱情的温暖?有些爱是不用教的,是发自本能的,这就是人性中本来就有的善的一面。
当然,人性中也肯定有与生俱来的恶的一面。小孩子在牙牙学语的时候,虽然还不能清楚地表达,但他的肢体语言表现出的主要内容一定是拿、是索取,而不是给予。一个小孩子如果不要一样东西了,一定是想要更好的东西,可是如果他抛弃的东西有别人想要,他又会转而不舍,这就是与生俱来的占有欲望。这种欲望不被克制与修正的话,很快就会衍化成无休止的占有,这就是贪婪。
所以人在少年时,要学会与人分享,继而学会谦让,这其实就是对人之贪婪本性的修正与纠偏。在中国古代,孔融让梨的故事会备受推崇,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一天父亲的一个朋友带了一盘梨来,父亲让孔融分给兄弟们吃。孔融把大的梨让给了哥哥与弟弟,自己却只拿了个最小的。
父亲问他为什么这样分,他说:“我年龄小,做弟弟的要敬重兄长,当然要把大梨给兄长。”
父亲又问为什么弟弟的梨也比他的大,孔融说:“弟弟小,我当哥哥的要爱护他,当然要把大梨给弟弟。”
父亲听了孔融的理由,赞叹不已。“融四岁,能让梨”从此成为儒家文化的一个经典。
有人对这个故事不以为然,认为孑L融这样做有作秀的嫌疑,甚至还有小朋友说,可能孔融本来就不喜欢吃梨,看到梨,觉得“鸭梨山大”,索性分掉了事。这种看法又刚好体现了人性中另一个恶的方面——妒忌,猜疑,总是从恶的一面去揣测别人的出发点。
其实,孔融当时只有四岁,绝不会有作秀的心机,他被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关键不在让梨的行为,而在让梨的心理与理由。这种自幼儿时期开始就具有的与人分享美好事物,甚至先人后己的谦让品德,正是对人性中贪婪与占有欲望的最大、最成功的挑战。
所以,儒家文化推崇“学而优则仕”,出仕则首先强调清廉,于是在中国古代官场,最好的官并不是“能吏”,而是“清官”。
P3-5
中华家训别有智慧
家训,对于今人来说,是个比较专业的说法。但在古时,却是常用词,因为“人必有家,家必有训”。中国的家训传统,自古及今,源远流长。
那么,什么是家训呢?
王勃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说过一句名言:“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说的正是早期的家训。《论语·季氏》篇记载:
(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这是一段对话,也是一幕生动有趣的生活场景:
有一天,孔子站在院子里,他的儿子孔鲤从庭前经过,孔子便叫住孔鲤问道:“你开始学诗(按:一说学习《诗经》)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说:“不学诗,怎么会说话呢?”于是孔鲤退下,开始努力学诗。
过了几天,孔子又在院中看见儿子从面前经过,于是又叫住他问道:“你开始学礼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孔子于是教训道:“不学礼,不知礼,怎么能立身于世呢?”于是孔鲤退下,开始努力学礼。
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所以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而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和“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当然,就文献而言,《论语》所载孔子对孔鲤的教育还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家训。作为商周时期文献的合集,《尚书》中收录了更多也更为典型的家训作品。其中最为有名的《无逸》篇,是周公辅政时,周公教导侄子成王如何勤俭执政的。那句“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也成了后世诸多帝王教育后代不要贪图安逸奢华生活的名训。
通过孔子所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以及周公所说的“君子所其无逸”,我们可以知道,家训其实很简单,不过就是家庭或家族中的长辈教育子弟或晚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家庭生活、言行举止、个体修身、交友处世,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各个方面。这些内容中的精华被行之于文、传乎后世,便形成了中国古代独特的家训文化。
西汉以后,由于儒家学说渐成社会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仰与素来的家训教育不谋而合,在“家天下”的文明模式中,家训遂一跃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这集中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家训所代表的家庭教育形式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形式。
我们一般以为古代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我们现在一样,是课堂,也就是学校教育。事实上,标准的学校自商周以来确实也早就存在。比如商周时期的庠序、辟雍,两汉的太学,唐宋以后的国子监与书院等。
但我们不知道的是,不论哪个时期,能进入这些学校学习的学生在数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中都是寥寥可数的(古代私塾、族塾、宗塾等俱属家庭教育形式,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校)。事实上,因为儒家对“修齐治平”“家国天下”信仰的推崇,“修身齐家”的行为模式最终决定了家庭教育成为全社会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教育形式。
换句话说,中国人最重家,从来都把家庭教育当作安身立命的根本。《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说明教不教,是父母的责任;教的程度如何,才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就“教”而言,父母才是人生第一任重要的老师。推而广之,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具有不可推卸的教育责任。这就是中国人所笃信的教育理念,也是家训在中国古代得以昌盛的最关键原因。
二是家训所涵盖的教育内容成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秦汉以后,大量有关家训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虽然一直到南北朝时期,自颜之推写作《颜氏家训》开始,“家训”才正式得名,但在这之前,大量的“家诫”“家范”与“诫子书”其实都是标准的家训文献。自颜之推后,像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司马光所作的《家范》等,虽然不以“家训”为名,却也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甚至像成册成卷的家书、家信,只要有教育的内容与意义,在古时也一概被视为“家训”。
这样一来,古代家训典籍中所包含的教育内容一下子变得丰富起来。狭义地看,囊括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治家,如何共处,如何规范,如何发展;广义地看,则囊括人生智慧的方方面面:如何启智,如何修身,如何成就人生,如何忠孝两全。
学习之道,立身之道,家庭之道,事业之道,莫不成为中国古代家训的关注点,这正是中国古代儒家教育的核心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家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也承载着华夏文明独特的历史智慧与人生智慧。
中华家训,别有智慧!
是为序。
郦波
甲午暮春于金陵水云居
中华家训智慧,不仅是中华家庭教育的精华,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郦波先生的解读,别有智慧,是父母与孩子共享的好读本。
——著名作家叶兆言
国有法,乡有约,家有训。中华家训文化,经郦波先生解读,生动有趣,饶有兴味。
——著名学者鲍鹏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