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香港文化十论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作者 也斯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许多人说过香港的故事。有人用一个渔港来说,有人用一艘帆船来说,有人用高耸的大厦来说,有人用夜晚璀璨的灯光来说。有人用鲤鱼门的雾,有人用兰桂坊的滔吧。这故事好像愈说愈简单,这故事好像愈说愈复杂。这故事引向别的故事,这故事结束了又开始,开始了又结束。每次说香港的故事,结果总变成关于别的地方的故事:每次说别的地方的故事,结果又总变成香港的故事。香港的故事,愈说愈长,愈说愈乱。

也斯,三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得主,香港文学的亲历者和打捞者,香港文化的重要代表。

《香港文化十论》是《香港文化》一书的最新增订版,是一部丰富的香港故事,陈子善、黄万华、温儒敏、叶辉、陈冠中、洛枫等著名学者联名推荐!

内容推荐

《香港文化十论》是也斯讨论香港文化的一部论集。《香港文化十论》共分为十讲,分别从电影、美术、摄影、文学、流行文化等多角度对香港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论述,体现了作者对香港文化的深入思考,以及对香港文化的批评和阐释。作者希望借此向大家阐明:香港文化的特色以及形成方式?也希望借此来帮助我们看清香港未来的方向。本书是一部深入了解香港文化特色的重要作品。

目录

第一章 香港的故事:为什么这么难说?

 小城无故事? ——从《阿飞正传》说起

 两种故事

 陈令智的形象

 中国内地艺术家的世纪末香港图式

 西方艺术家为港订造的激光帆船

 继续试说故事

第二章 都市文化香港文学文化评论

 香港的都市形象:都市文化的认同与距离

 都市文学:迁移的界线、混杂的身份

 香港的都市文化:商业与艺术之间

 香港文化评论的空间

 后殖民论述抑或后现代论述?

第三章 从五本小说选看50 年代的香港文学

 50年代香港文学的复杂文化背景

 六七十年代以来的本土文化——对高峰现代主义的延续、反叛与转化

 90 年代更胜50 年代?——新批评」的文本细读与历史的文本互涉

第四章 如何阅读香港电影里的都市空间?

 后现代的景观?

 人与空间里的关系

 香港电影里的都市空间

第五章 文化身份的探索:东西视艺

 西方媒介的意义

 物料处理与文字解说的关系

 我们是/ 不是比利时?

 混杂的并置?低调的角度?

第六章 在雅俗之间思考香港的文化身份——以摄影为例谈通俗文化与艺术的关系雅俗文化再思考

 回环再造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影像

 以诗与解说开展文化空间

第七章 公众空间中的个人论说——谈香港专栏的局限与可能

 专栏的限制与自由回顾年代《快报》的例子

 80 年代专栏与新感情

 「公众空间」中的专栏

第八章 雅俗文化之间的文化评论

 文化评论的场域:学院抑或流行文化?

 展览的形式作为文化评论

 电影作为文化评论——90 年代香港电影对传媒的反省

第九章 怀旧电影潮流的历史与性别附录

 后现代主义:「抄袭」与「原创性」

 怀旧电影的讨论

 《胭脂扣》: 跟历史打个照面

 《阿飞正传》对怀旧的指涉

 徐克电影的古今拼凑与性别倒置

 《鹿鼎记》并非无厘头

第十章 民族电影与香港文化身份——从《霸王别姬》、《棋王》、《阮玲玉》看文化定位

 《霸王别姬》: 重述国家寓言

 《棋王》: 香港导演也难以界定香港文化身份

 《阮玲玉》: 与民族文化的对话, 文化身份的追寻

附录

 初版后记

 为什么要谈香港文化《香港文化十论》后记

 香港文化及文学:中文书目选要

试读章节

专栏的限制与自由

——回顾70年代《快报》的例子

我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看香港报纸上的专栏。那时其他传播媒介没有那么发达,对一个爱好文艺的中学生来说,五花八门的报纸也是吸收新知的途径。因为家里人多,买回来各种各样的报纸,自然也看得很杂。但看《明报》自1959年创刊以来连载的金庸武侠小说和后来的三苏怪论、简而清杂文之余,偶然也找到一些不同的东西。1962年,读《星岛晚报》副刊的言情小说,忽然读到刘以鬯先生1962年10月至1963年3月连载的实验性小说《酒徒》,后来又读到《寺内》,真是带来惊喜。我在当时的《新生晚报》上也读到介绍艺术电影的影评,胡菊人的《旅游闲笔》,戴天、刘方、陆离和李英豪四人合写的《四方谈》,在《天天日报》和《真报》上分别读到昆南和伦士谈电影的专栏;在《中国学生周报》上读到陆离的《观影随想录》、小思的《日影行》和《路上谈》等。这些不同的尝试,令我相信尽管专栏的形式有不少限制,但也可以包容不少新的可能。

我开始试写专栏是在1968年夏天,在《香港时报》副刊写《文艺断想》,每星期两三篇左右,又因为副刊每日画版样,字数不会限得太严,结果这段经验并未令我体验到专栏的限制,反而是自由过度,终以脱稿收场。我后来也在《香港青年周报》、《星岛日报·娱乐一周》、《星岛晚报》等写过专栏,但最长久也最贯彻的专栏还是在《快报》,从1970年到1978年,最先名为《我之试写室》,后来改名《书与街道》,一共写了8年。在写专栏的这段时间里,我真正体会到写专栏的好处和坏处:好处是写作的训练,每日给予你反省和表达的机会,叫你学习在有限的字数和时间里把想法写出来,可以接触较广泛的读者,也会较多响应;坏处么,则是有时间和字数的限制,校对不可能像期刊那么仔细认真、编排不那么整齐美观,因为时间匆忙、篇幅有限,也容易令专栏作者写得粗疏。有些报章更有内容和表达上的限制,指定要写流行的题材,指定不可以写得艰深。幸好我在《快报》遇到好编辑,把专栏写作的限制减到最低,令我们享有最大的自由。七八十年代在《快报》写过稿的朋友,对这点一定感到印象深刻。

当时编《快报》副刊的是刘以鬯先生,他是一位资深编辑,又是文学爱好者。他编副刊的历史很长,抗日战争时就在重庆编《国民公报》和《扫荡报》副刊,和平后在上海编《和平日报》副刊,来港初编《香港时报》副刊,去南洋期间曾编新加坡《益世报》和吉隆坡《联邦日报》副刊,回港后再编《香港时报》副刊。他1960年在《香港时报》编的《浅水湾》副刊,发表不少西洋文学译介和港台创作,是当时一个重要文艺园地。刘先生在港以卖文维生,最高纪录是同时为13家报纸写连载,他自然熟悉娱乐报刊的商业规律了;难得的是他始终热爱文艺,加以长久编副刊的经验,所以能编出《浅水湾》和后来的《大会堂》那样的文学副刊来,成绩有目共睹。他从1963年开始至1988年,编了25年非纯文艺性的《快报》副刊,包括杂文专栏副刊《快趣》,连载小说副刊《快活林》,更见出在商业社会推介文艺的灵活策略,虽不如两份文学副刊那样集中,但在内容的多元性、培养新人众多,影响深远来说,恐怕更超过那两份文学副刊呢!

我在《快报》副刊写稿那段日子,也看着它不断变化、推陈出新、雅俗并存,真是在种种限制中发展了最大的可能。有时老板觉得作品曲高和寡,娱乐性不够了,刘先生便会增设一些趣味小品,或把一两段通俗稿调到版面上方;过一段时间,风声没有那么紧了,又放出一段比较实验性的文学创作。其中当然也会有一定的妥协,未尽如理想的取合,但在这样的策略性进退之间,《快报》副刊开辟不少有新意的专栏,包括由名家轮流执笔的散文栏《群英会》及年轻作者的《短篇小说》,可说开风气之先,刊登过不少好作品。

据我记得,杨际光、李维陵、方龙骧、司马长风、亦舒、西西、昆南、戴天、董桥、香山亚黄、梁锡华、王仁芸、卢因、李英豪、陈韵文、陈方、孙宝玲、施叔青、关梦南、吴煦斌,都在七八十年代的《快报》写过一段时间专栏,集体合写的专栏亦多,如柴娃娃等人的《三轮车》、吴吴、李国威、关平、黄花乐的《会友篇》、《大拇指》和《素叶》的年轻作者,亦曾轮流执笔。其中不少人还是初次执笔,有不少作者最好的作品都是在《快报》刊登,比方西西最重要的散文和连载小说,包括《美丽大厦》和《我城》都由《快报》催生。香港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元化、东西文化的冲击、传统与现代的调和、都市文化灵活时新,都可在专栏见到。

我很幸运赶上在那个时候在《快报》写专栏,因为编者的包容,我几乎写什么都可以。我记得自己写过生活随笔、书评画评影评剧评和游记,也写过诗、小说以及长篇的评论。写文化评论,有时也可以对社会上一些既定意见提出质疑;生活小品,未尝不可以提出另类的生活态度。我们的意见包容或偏激,当时编者还是一句话不说就发了。我事后才知道,编者为了包容文学性和青年作者,也作了不少缓冲的调整。

P145-149

后记

我从1991年开始,在香港艺术中心多次讲过香港文化的问题。我本在学院里研讨文化理论,但又总想跨越学院的门墙,把理论应用到现世的问题去;有时看到外面沸沸扬扬的争论,更忍不住想借用理论带来的思考,澄清种种流行的对香港文化的误解。20世纪90年代的争论,已不完全是说香港是文化沙漠了,但由于资料的欠缺、讨论的不足,思考文化身份的时候,还是很容易陷于“商业与艺术”极端二分、“东方与西方”简单对立或融汇无间之类观念中,无法对香港实际情况作出辨析。

近年又开始有人说香港文化是一种后现代文化,但我觉得除了硬套来解释表面现象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后现代处境与我们的处境有什么分别?后现代的论述与我们身边的文化有什么矛盾?是在这样互相质询与对话底下,我们才可以谈后现代文化与香港的关系。而在这种思考中,我们无法纯粹地把一切视为世界性的现象,而不思考香港作为殖民地的特殊处境,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状态。香港文化与其他文化关系为何?香港的文化身份如何界定?双语及多元文化的优势及缺点何在?教育、评论及传媒所形成的文化空间问题在哪里?这些都是我近年思考的问题,后殖民论述可以提供一些思考。但我也同时留意到:若我们又再以这为时髦理论、借用硬套而不顾香港实际处境,也很容易又一次挟(西/东)洋以自重,把实在的问题化为学院的知识权力游戏了。

在香港艺术中心讲课,给了我很大的自由,以及大量应用香港文化例子的余裕。来听的朋友里,亦不乏本身从事装置、录像、摄影或文学的创作评论者,彼此讨论,亦带给我很大的乐趣。感谢艺术中心的课程部出版这本小书,尤其多谢王禾壁、林婉雯、黄淑娴三位细心的编辑工作。原稿部分曾先后刊于《信报》、《星晚周刊》、《越界的艺术》专栏、《星晚·电影与文化》专栏、《越界》、《号外》及《今天》。

1994年底

书评(媒体评论)

对香港书写者来说,也斯率先替大家问了个重要的问题:香港的故事为什么难说?然后他比谁都更敏锐、更警惕、更开阔、更有分寸的开始探索,在自固芜杂的文化园地发掘隐蔽幽径,搭出临时栈道,让后来者有迹可寻,难说的故事遂变得相对可说。

——陈冠中(香港著名作家、文化评论家)

从诗歌,小说到散文、学术随笔,乃至研究专著,也斯是讲好“香港的故事”的第一人。香港是他一生挚爱所在,四十多年来,他周游世界,反观香港,香港在他丰富的生命体验和深邃的历史感悟中驱除积压的误解、遗忘和迷失,向每个读者展开它迷人而切实的存在。

——黄万华(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1: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