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钦太、胡小勇编著的《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内容共分十章,其中前五章为理论阐释,后五章为案例研究,理论内容的确立得益于拉斯韦尔模式中对传播过程各要素和环节的分解,各章节分别以信息时代教育传播新语境,教育传播模式与过程,流程中的传受双方(教师、学生及其关系)、信息(教学信息、符号化及其控制)、媒介(教育媒体及媒介素养)、传播效果(教育传播效果及其优化)展开。在章节架构方面,遵循前述之理论与实践交融相持的方式,以每一独立章目为单元,在其中展开理论的介绍,给出关于新视点的启示,形成对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内在动因、外在环境等的全方位思考。案例研究的内容是依据前五章的理论分析开展的,旨在进行关于信息化教育传播的现状调查及优化策略研究,为促进信息时代教育传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胡钦太、胡小勇编著的《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着眼于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传播所呈现的新特征、新发展,借用多个学科观点和视角进行解读和探讨,力求在现有教育传播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本书聚焦信息化背景中的各类教育传播现象,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交融相持。在理论研究上,分别以信息技术与教育传播融合的背景、教育传播过程与模式、教育传播的主客体、教育信息与媒体、教育传播效果与优化展开,系统梳理了教育传播的理论体系;在案例研究上,针对教育电视媒介生态、青少年信息扶贫、网络科教电视传播、网络教育社会互动、农村学生网络成瘾等个案开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本书丰富和创新了新时期教育传播学理论与实践的内涵。
《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研究--理论与实践》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传播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研究”(编号:BCA090079)及广东省高等学校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研究成果。本书适合于教育传播的研究者和学习者阅读和参考。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框架
第一章 教育传播研究及信息技术发展的融合
第一节 教育传播研究的概念与特点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二、教育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 教育传播学研究的历程脉络
一、教育传播学的兴起
二、教育传播研究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信息技术影响教育传播研究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传播内容的影响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传播方式的影响
三、信息技术对教育传播者的影响
四、信息技术对教育传播观念的影响
第二章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传播的过程与模式
第一节 教育传播过程的要素与结构
一、教育传播过程的概念
二、教育传播过程的要素
三、教育传播过程的构成阶段
第二节 传统的经典教育传播模式
一、传播学中的经典传播模式
二、教育传播学模式及其构建
第三节 教育传播模式研究新发展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传播横式研究的影响
二、信息环境中教育传播模式的新发展
三、信息化背景中教育传播模式的评价
第三章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传播的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 教育传播中的主客体关系
一、信息时代师生关系的特征
二、信息时代师生关系的发展
三、信息时代师生关系的转变
第二节 教育传播中的教师特征分析
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
二、从“填鸭”走向聆听
三、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三节 教育传播中的学生特征分析
一、信息技术赋予学生信息民主权
二、信息时代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三、信息时代学生的信息伦理规范
第四节 教育传播中的参与者分析
一、信息时代教育传播中的参与者
二、教育传播中各种参与者的协调
第四章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传播的信息与媒体
第一节 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及传播方式
一、信息时代的教育信息内涵概述
二、教育信息传播中的熵和冗余
三、各种教育系统中的信息传播方式
第二节 信息时代教育信息资源的新特征
一、教育资源建设朝数字化发展
二、教育资源的信息孤岛困境
三、解除信息闭塞现象的应对策略
第三节 信息时代教育信息的编译与解读
一、信息时代的教育传播符号
二、信息时代教育信息的符号化
三、消解误读:师生对信息的双向理解
第四节 信息时代教育传播媒体新类型
一、教育传播的大众化和分众化
二、教育传播媒体的新发展
三、教育传播新媒体的应用
四、教育传播新媒体的选择
第五节 信息素养教育和媒体素养教育
一、信息时代教育信息的新变
二、教育传播视角下的信息素养
三、教育传播语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
四、教育传播视角下的媒体素养
五、教育传播语境下的媒体素养教育
第五章 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传播的效果与优化
第一节 教育传播效果研究新动向
一、经典传播效果的理论研究
二、教育传播效果的特点和表征
三、教育传播效果研究的走向
第二节 教育传播效果测量新方法
一、传统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和评估
二、新时期教育传播效果评估方法
三、优化新时期的教育传播效果评估
四、教育传播效果的反馈及其意义
第三节 教育传播数字鸿沟新现象
一、知识沟理论的历史缘起
二、数字鸿沟的三个层次
三、改善数字鸿沟的传播对策
第四节 教育传播效果优化新理念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
二、新时期教育传播效果的优化原理
三、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研究的新发展
四、信息化进程中教育传播效果优化的
途径
第六章 教育电视媒介生态系统与环境
分析
第一节 教育电视的媒介生态概况
一、媒介生态等核心概念界定
二、国内外媒介生态学研究概况
三、教育电视媒介生态研究现状
第二节 教育电视生态系统分析
一、教育电视的原生态
二、教育电视的生态位分析
三、教育电视种群及关系
第三节 教育电视外部生态环境分析
第七章 青少年信息鸿沟及其扶贫策略探讨
第一节 青少年信息扶贫研究的概况
一、相关术语内涵分析
二、青少年信息扶贫概况
第二节 青少年信息鸿沟的调查分析
一、公共信息资源鸿沟
二、校内信息资源鸿沟
三、信息素养鸿沟
四、其他调查发现
五、青少年信息鸿沟原因探讨
第三节 青少年信息扶贫的策略分析
一、弥合校内信息资源鸿沟的策略
二、高度重视青少年校外公共信息资源扶贫
三、培养青少年信息素养,实现信息减贫
四、广东乡村青少年数字机会中心的构建
第八章 网络科教电视传播效果分析与优化
第一节 网络科教电视传播研究的概况
一、网络科教电视传播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同类研究综述
第二节 网络科教电视节目收视现状调查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二、大学生受众分析
三、网络电视科教节目收看行为现状分析
第三节 网络电视科教节目的传播效果分析
一、网络电视科教节目传播效果分析及影响因素
二、案例分析:中国网络电视台科教台科教节目《探索发现》
三、传统电视科教节目与网络电视科教节目传播效果的差异
四、面向大学生的网络电视科教节目传播效果分析结论
第四节 网络电视科教节目效果的优化策略
一、科教节目应改善自身的发展模式
二、网络电视应为科教节目提供良好的传播平台
三、加强科教节目在大学生受众中的宣传作用
第九章 网络教育社会互动模式与效果分析
第一节 网络教育中的社会互动现象概况
一、SNS网站发展现状及教育应用
二、社会网络理论的相关概念及理论要点
三、基于受众理论研究教育类SNS网站
第二节 网络教育中的社会互动模式分析
一、现有网络媒体传播模式的梳理
二、SNS应用于教育的传播模式研究
第三节 网络教育中社会互动现状调查
一、问卷与访谈的设计和实施
二、教育类SNS网站受众行为分析
三、对教育类SNS网站用户的深度访谈
第四节 网络教育社会互动效果因素分析
一、影响因素的分布和效果
二、建议的改善措施
第十章 农村学生网络成瘾分析与干预对策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中成瘾问题的研究概况
一、网络成瘾的概念探讨
二、常见的网络成瘾类型
三、网络成瘾成因的探讨
四、网络成瘾对生活的影响
五、网络成瘾的鉴别标准
六、网络成瘾的干预对策研究
第二节 农村学生网络使用的现状调查
一、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情况分析
二、农村初中生个体特性数据分析
三、农村初中生网络使用行为分析
四、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现状的特点分析
第三节 农村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分析
一、个人因素对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对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对农村初中生网络成鹿的影响
四、传媒因素与网络成瘾的相关分析
第四节 农村学生网络成瘾的干预对策
一、提高农村初中生的媒体辨识能力
二、提升农村初中生的媒体使用技能
三、促进网络环境中农村初中生思想道德建设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