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逼自己职业化,就不知道舞台有多大》从“树立职业化理念”、“塑造职业化精神”、“培养职业化心态”、“提升职业化技能”、“打造职业化形象”、“完善职业化素养”六个方面,六个关键点,六个维度来阐释职业化之路,解决中国企业由经验型管理向职业型管理转型过程中碰到的两大难题(企业管理规范化、从业人员职业化)之一——从业人员职业化。作者杨路融合自己在惠普工作多年的心得体会及后来的创业实践、培训经验,首度揭示了惠普员工的职业化之路,并希望将此分享给渴望像惠普一样永续经营的企业,帮助更多企业打造最具职业精神的员工。
《不逼自己职业化,就不知道舞台有多大》作者杨路在惠普工作多年,从助理销售到政府行业中国区销售经理,从普通员工到惠普商学院独立讲师,是为数不多的进入大型跨国企业中国区的中高层奴性管理人员之一。作者融合自己在惠普工作多年的心得体会及后来的创业实践、培训经验,首度揭示了惠普员工的职业化之路。
惠普是全球第二大IT服务企业,一直以来在世界企业500强中排名靠前。但是,惠普最大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有多大的产值,而在于其广为人知的“惠普之道(The HP Way)”,即“以员工为导向的价值观”,“惠普是员工”一直是众多企业学习和复制的典范。
不逼自己职业化,就不知道舞台有多大——《不逼自己职业化,就不知道舞台有多大》是员工职业化培训的最佳教材,也是员工自我潜力开发的最佳读物。
我把心绪立刻拉回到发出这个声音的地方,眼前一位不算漂亮但气质绝佳的女孩子正笑容可掬地看着我:“请问你找哪一位呀?”
“我是计算机系统部新入职的员工,是来报到的。”我怯怯地回答。
“哦,是新同事呀,欢迎加入惠普大家庭啊,请把这个标记贴在衣服醒目的地方,然后在咖啡厅稍坐,我帮你联络一下接待你的同事。”说着前台小姐递给我一个有惠普标志的圆形不干胶贴。
也许她是看出了我的些许紧张和不知所措的状态,说话非常温柔,安排也很到位。她随后对我说:“来,我带你到咖啡厅等候一下吧。”
我跟随着前台美女拐了一个弯就到了咖啡厅,原来在惠普前台的后面有这么宽阔的一个咖啡厅,设计得相当人性化,有咖啡器具,有几台在当时相当时髦的微波炉,还有自动售货机,里面放满了食品和各种饮料。咖啡厅里星星点点地坐着一些人,都穿戴得体且相当优雅从容地品着咖啡。我东张西望,当目光无意识地碰上某个人的目光时,他们都很自然地向我点头微笑。
“他们在跟我打招呼吗?我认识他们吗?他们是不是认错人了?”我小声地嘀咕着,“不管了,反正他们的微笑让我放松了一些,紧张感消除了许多,呵呵,要感谢他们”。
“杨路,你好,又见面了。”
哈哈,是打电话给我来惠普面试的同事余凯。
“恭喜你呀,能够这么快顺利通过惠普的三审面试,你相当优秀呀。”
“哪里哪里呀,这么好的机会我是一定要抓住的,并且我真心感谢你通知给我这么好的消息。”
“以后你我就是一个部门的同事了,希望你能够尽快融入惠普。”
“嗯,你放心吧,我会全力以赴的。”
“走吧,我带你去见咱们部门的老板和其他同事。”
我随余凯带入了惠普真正的工作区,好大好亮的办公室呀,比前台要大好几倍,微黄的办公家具,统一的窗帘,通透的玻璃会议室,整齐、严肃但绝无任何呆板和土气。每一个员工的工位上都贴着各自的英文名字,种着自己的小绿植,有的工位还摆放着自己和家人的照片,一切都让人感到说不上来的舒服和温馨。最令人奇怪的是,硕大的一个办公区,除了专门用来打印、复印和传真文件的小屋(但也是没有门的),没有任何单独有房门的房间。
“这一层没有老板办公室吧?”我傻傻地问。
“呵呵,你是不是没有找到带门的房间呀?这是惠普之道和惠普文化的精髓,在公司大家都平等地工作,开放地交流,工作环境敞开,心也敞开,老板坐在员工身边,方便随时为员工服务。”
“惠普之道!”我重复着,这是我进入惠普第一次听到这个名词,虽然不能深切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处,但有一点我记住了,那就是Open,开放。
“杨路,这是咱们部门的老板卢少文,我们大家都叫他Sam。”
“卢总好。”我怯怯地称呼了我的新老板正式的官名。我当时想,我是新来的,我可不能那么随便叫他Sam,要是他觉得我不尊敬他就坏了。
“No,一定叫我Sam 啊,这是我的英文名字,在惠普一定要学会Open文化,这是惠普之道最重要的要求。欢迎加入惠普,杨路,你有英文名字吗?”Sam热情地说。
“卢总,哦,不,Sam,我的英文名是Ina。”
“呵呵,好的,Ina,虽然从今天开始你就正式加入惠普了,但你依然要加油,因为还有一个更严格的新员工培训考核等着你呢,考不过你是依然有被淘汰的可能性的。”
“啊?还有考核呀,这个惠普太能折腾人了。”我心里暗暗嘀咕着。
“走,我带你去见见咱们CSO(计算机系统部)的总经理,也就是我的老板孙振耀,你面试的最后一个环节应该被他Interview(面试)过吧?记住,你见到他的时候,一定不要叫他孙总,叫他振耀就可以了。” “振耀……明明是孙总嘛,他那么大的官,我一个新来的小兵第一次去见人家就冲上去叫他振耀,太不合适了。不行,不能听这个卢总的,我还是要叫他孙总,我要给予他最大的尊重,就这么决定了。”我边走边傻傻地、任性地、固执地决定着。
“振耀,给您介绍一下,这是我们部门新入职的同事Ina,前一段时间您Interview过她。”Sam很熟络地向振耀介绍着我。
到了?这个地方就是惠普总经理的办公室?也太小了点吧,感觉还不到10平方米。也就一个比员工工位稍大一点的隔断区,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办公室,没有气派的沙发,没有密实的房门,没有环形的老板台,和我见过和想象中的很多企业老板的办公室简直天壤之别。我正好奇和胡思乱想之际,传来振耀低沉略带磁性的声音:
“Ina你好,又见面了,欢迎加入惠普大家庭。”
“孙总,您好,我叫杨路,英文名字是Ina,以后请您多多教诲。”(我的这番肉麻的恭维话在当时说出来一点也没有让我不好意思,后来在惠普工作的时间越久,对惠普文化理解得越深,回想起这句话就会让我觉得越别扭)。
“以后叫我振耀吧,惠普之道是Open文化,不用那么拘礼。”振耀和蔼地对我说。
惠普箴言
强调发展,这是衡量实力的尺度和生存的必要条件。
P10-13
1994年4月25日,我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人平静地说:“杨路,我们惠普公司有一个职位,来试试吧。”这个电话对打电话的人来说,也许只是日常工作内容之一,但是对从小就善于捕捉机会的我来说,我知道,机会来了。当时我的心情只能用“欣喜若狂”四个字来形容。
“惠普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企业在向我招手呢,哈哈,要是面试能通过,那该是多棒的一件事呀。”当时的我,就这样傻傻地想了一整天,兴奋了一整天,想得更多的就是如果能够进入这么大的企业,该是多么气派、多么风光的一件事情。
当然,最终我如愿以偿了。
从那时加入惠普到现在,已经跨越了整整15个年头。如今再回忆起那个电话,我依然很开心、很兴奋。但是在开心、兴奋之余,我更会理性地把1994年4月25日那一天设定为自己职业化修炼的序曲与纪念日。
现在有很多媒体不断问我一个问题,就是“你在惠普工作了8年,在外企工作了11年,你学会了什么?你带走的是什么?离开外企创业做管理顾问公司,你想传承的是什么?”我的回答只有一个词——职业化!
自从进入惠普,我从助理销售到独立销售,从销售小组长到政府行业中国区销售经理,从普通员工到惠普商学院独立讲师,最后成为大型跨国企业中国区为数不多的中高层女’性管理人员之一。一路走来,我一直感受着也学习着惠普人性化与职业化相结合的管理之道。
2002年,我离开惠普独立创业,虽然依依不舍,但还是和这个我曾经为之奉献了8年青春的公司在人、财、物方面交接得清清楚楚。抱着属于我的杂物箱和同事道别后,我站在惠普大厦的楼下告诉自己:“挥挥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从今天开始,我属于自己,而不再属于惠普,我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职业化道路。”
然而,就此作别,我就真的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不再属于惠普了吗?在未来的日子里,我真的能把在惠普8年的烙印从身上清除得一干二净吗?我的言谈话语中、我的行事风格里就真的一点惠普的影子都没有了吗?关于答案,相信大家都已经看到:虽然离开惠普后又一个8年过去了,我依然摆脱不掉惠普的影子,我依然以我曾是惠普的一员而引以为傲。离开惠普,虽然有形的东西一个都带不走,但是惠普无形的、堪称经典的惠普精神已经融入我的血液,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会深深影响着我的思想、我的行为和我所带领的雅致团队。
我将这些已在思想里形成烙印的惠普精神,归结为经过惠普职业化修炼所形成的职业化素质,这些素质包括六个方面:
◆管理理念的职业化
◆工作精神的职业化
◆员工心态的职业化
◆工作技能的职业化
◆对外形象的职业化
◆员工素养的职业化
这些职业化素质使我在从事其他职业时也会表现出同样的惠普精神,表现出和在惠普工作时一样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并成为支撑我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一种内在动力。
写作此书,在感谢惠普对我进行全方位职业化培养的同时,我希望把这些职业化素质的精髓分享给渴望像惠普一样永续长存的企业,希望他们能够复制出惠普式的高素质员工,也希望通过本书与在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渴望成长与成功的职业人共勉。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在我的职业化修炼道路上帮助过我、指导过我的惠普同事以及前辈们!
2010年重阳节,我终于完成了这部书稿,放下笔的那一刻,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本书的完稿对我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经历了近8年的酝酿,前前后后又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才完成这部书稿。
这些年,我接触的企业不下千家,上的课程不下千场,接触的学员不下几十万人,而真正能够系统性地安排课程、系统性地来听课的企业和学员却是少之又少。很多企业的培训像巴黎时装周上的模特走秀(把最流行、最前卫时尚甚至最古怪的服装穿在身上展示,不管穿衣服的人穿着是否真正合适),什么课程最流行、什么讲师最受欢迎、哪个概念最新潮,就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个课程、这个讲师、这个概念搬回来、请进来,不管企业目前是否真正需要,也不管是否适合本企业。
这是个很可怕的现象。因为首先引进来的所有课程都没有任何系统性,各个讲师的观点也会出现非常多的重复甚至矛盾。学员带着开放的心态吸收这些观点,久而久之,学员的思维就会出现混乱,不知道哪个讲师说的观点是对的,当然就更不知道应该把哪个观点运用到现实工作中了。另外,最新潮的概念、最流行的课程和最受欢迎的讲师带来的观念未必是企业目前最需要、最欠缺的环节,企业花了大把的钱、员工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恶补的也许根本不是企业和员工最薄弱和最需要的环节。直白地说,就是木桶哲学中所说的,补的根本不是那个木桶最短的板子,该漏水的地方照样漏水。
因此,课程上完,企业觉得没有多大变化,员工觉得对工作没什么帮助,逐渐便产生“培训是乱花钱、浪费时间”的抱怨。同时“培训无用论”在整个企业蔓延,人力资源部再安排上课,就会出现企业抵触、员工也抵触的恶性循环。
那么,培训到底是真的无用还是管用的灵丹妙药?如何才能最大化地发挥培训的作用呢?
其实,培训既不是灵丹妙药,也不是一无是处,走这两个极端的企业都需要调整心态。培训就是工具,讲师给了学员工具,如果这些工具不能被员工融会贯通之后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不能够变成工作中的习惯,培训效果就会微乎其微。因此,不是最新潮、最流行的课程最好,而是要根据企业、员工和岗位的需要,系统化地安排课程,然后再建立起有效和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培训才会变成灵丹妙药,才能在工作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鉴于此,才有了本书的“员工职业化六维修炼”的思路,我希望将我在惠普的成长融人其中,在大家看故事、看理念的同时,能够清晰地记住六维修炼的脉络。未来当企业分析发现全员职业化是企业短板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这样的逻辑系统化地去安排课程、选拔讲师、组织监督。
如果没有惠普对我用心专注的职业化、专业化培养,也不会有我今天职业生涯的小小成绩,更不会有这本书的诞生。8年惠普的职业生涯让我在快乐与挑战中成长,所以我也要向惠普说几句感恩的话:感谢惠普对我在职业化道路上的指引!感谢惠普给我锻炼和成长的机会!更真心地感谢比尔·休利特和戴维·帕卡德先生创办了这么伟大的企业!
在感谢惠普的同时,我也一并感谢惠普的同事余凯带我走进惠普!感谢Sam!感谢振耀和逢举的提携与知遇之恩!更感谢帮助过我的所有可爱的惠普同事们!你们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是你们成就了现在的杨路。我会把我在外企学来的所有先进思想、理念和职业化的工作方法传授给更多的职业人、更多的中国企业;我会用我和我的团队的影响力去影响更多的中国人,使其变得更加职业化和更具高素质;我会终身用我的绵薄之力传承职业化和素质文明,并与中国企业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