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祥编著的《中华孝道》把历史上及当代一批最著名的孝例编辑成册,就是想将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孝文化系统地宣扬开去,全书分为5个部分14章,共100篇孝德故事。第一章为第一部分,讲孝为德本;第二章为第二部分,讲孝感动天;第三四两章为第三部分,讲亲亲为大;第五至十一章为第四部分,讲孝行的各个层面与方面;第十二至十四章为第五部分,讲孝的延伸。每章开篇对孝道精神的内涵及今人的理解,联系孝例分析作了阐述,每则孝德故事前,将孔子、曾子、盂子三位先圣关于孝的精辟论述分列,后面又逐篇作出简要点评,李件林先生还为这100个孝德故事配上彩色画图,这样,读者阅读本书时,重温先圣百则孝语的孝道孝德教导,受到古今百位孝星的孝心孝行熏陶,可以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对孝文化这一“国粹”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为增强全民族孝德风尚作出一份微薄的贡献。
曾国祥编著的《中华孝道》收集了中国历代震撼世界的100位名人尽孝的故事,从孝德、亲情、孝治、养亲、侍亲、敬亲、悦亲、谏亲、思亲、祭亲、显亲等多个方面讲述他们尽孝的做法,阐述尽孝的道理。各篇以孔子、曾子、孟子的孝道理论为依据,以名人尽孝的故事为主体,配以形象生动的图画,篇后作者又加以点评,于事、情寓理之中,篇篇感人,是建设幸福家庭、和谐社会的典范。《中华孝道》已彼江西省九江市部分中小学选为德育教学的辅助教材。
一、孝为德本
中华传统道德的内容,古往今来,大致都由仁、义、礼、智、信五个字概括。孝是一种仁德。仁德的范围很宽阔,包括对自身的仁,对家人的仁,对朋友的仁,对民众的仁,对万物的仁。在对家人的仁中,又包括对父母的孝、对兄弟的悌、对子女的慈,其中对父母的孝最为重要。
最基本的孝德是什么?
父母生育了我们的身,从感恩的角度来说,一个人最大的恩人自然是父母。动物就有反哺之私,人类的情感更丰富,感恩的心愿更浓烈。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就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种“寸草春晖”的报恩之心,是中华儿女道德与良知最直接的表现。在中华历史典籍中,记载了许多感恩的动人事例,像伍子胥的感恩图报,韩信的一饭千金,还有黄雀衔环、结草报魏等等,直到今天,人们都耳熟能详。对他人一恩一惠能如此,父母恩高如山,情深似海,就更应该报答了。如何报答?自然只有一个“孝”字。知恩报恩,就是一种最基本的孝德。
家庭责任感也是孝德吗?
在个体家庭产生之前,赡养老人乃是氏族全体成员共同的责任,子女对父母并没有特殊的义务。在那时,充其量只有尊老敬老的观念,还没有孝观念的产生。出现了个体家庭之后,夫妻及其子女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其内部人员之间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父母有责任抚养子女,子女有义务赡养父母。这样,孝的观念逐渐形成,孝的道德也就应运而生了。到了现代,父母抚养子女的代价更是高昂。父母从生育子女,到子女独立生活,这中间二十多年,正是父母的宝贵年华,却花费在抚养和培育子女身上。当子女长大成人之后,父母年纪渐渐大了,身体渐渐衰弱了,有的还积劳成疾,染上了这样那样的病痛,甚至生活自理都很困难。面对这样的现实,已经成人并具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难道能不闻不问,将这个赡养和服侍父母的责任推到社会吗?回答是肯定不行,而且是不允许的。一个没有家庭责任感的人,是不可能有社会责任感的;没有怜悯之心,连身边最亲的人都不爱,还会爱其他的人吗?
孝德怎样才能生成呢?
感恩情、关爱心、责任感,是最重要的道德要素。《孝经》中,孔子对曾参教孝的第一句话就是:“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既然孝是道德之本,那么,孝也就是教化产生的根源。父母有责任教子女学孝行孝,学校也有责任教学生学孝行孝,国家更有责任教公民学孝行孝,这样全民的道德素质就大幅度提高了。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孝道思想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认为是封建糟粕。有的子女片面强调人格平等,把父母视同外人,说什么父母对我好,我就对他们好,父母对我不好,我自然对他们不好。他们把父母生养他的恩情忘得一干二净,把赡养父母服侍父母的责任抛到九霄云外,而将他所认为父母对自己某些照顾未周的细节耿耿于怀,这样的子女与其说是狭隘、自私,还不如说他是不义、不智。
父母生育和抚养子女,本来就是一种无私的爱,子女应该在父母年老体衰时无条件孝敬他们,为什么还嫌父母爱得不够呢?有的家长自己也忽视对子女孝的教育和熏陶,全家人都糊里糊涂地围着“小皇帝”转,长期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孩子呵斥他骂他还乐乎,这样只管娇着养,不从小灌输孝道思想、培养孝德情怀,是非常危险的,往往会酿成子女不孝的苦果。
如何树立以孝为荣以不孝为耻的社会风气?
在大力弘扬传统道德的今天,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倡导孝德,名正言顺地宣扬孝亲敬老的模范人物模范事迹,树立以孝为荣以不孝为耻的社会风气。这样,有孝德孝行的模范人物就会受到社会的褒奖与尊重,而那些不孝之徒就会受到震慑和鞭挞。是非清楚了,美丑分明了,正邪廓开了,优良的道德风尚也就形成了。大家都从关爱父母、侍奉父母、敬顺父母,学会尊敬人、体贴人、帮助人、劝导人,渐渐地,综合道德素质也就具备了。可以说,孝既是道德底线,升华起来,也可以是道德巅峰。你看曾参的啮指痛心、鲍出的笼负母归、孔礼的保母推财、何子平的退职事母以及我们朱德元帅的大孝为国,哪一位不是大道高德呢?再看那徐允让夫妇救父的义勇与壮烈,吴冯氏带领弟媳们孝母的真诚和贤惠,李应麟对继母的宽恕及关爱,其德之高,情之深岂可言表。人在世上没有功业不行,有功业没有道德也不行。春秋时齐桓公该有功业吧,可是荀子却说,齐桓公虽是五霸中最负盛名的一个,可他以前杀死自己的哥哥来争到国家的政权,哪里有资格被人称道呢!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从自己做起,从养亲侍亲这些最基本的孝行做起,使自己成为孝的模范,道德的模范。P1-3
从功能主义角度言,传统文化通常表现为积极与消极的两面性。我们说继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指的就是学习和践行其积极的一面。但是,积极与消极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积极,也不存《在绝对的消极。
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孝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使家族或家庭和睦,使国家形成一定时期和范围的安宁稳定的社会秩序,也因而形成了传统中国社会这样一个以家庭为本《位,以血缘亲情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社会。孝在原始儒家那里,是血缘的亲子之爱。它是仁的本根。儒家的仁爱,首要的是爱亲,然后推及爱人。由近及远,由亲及疏,从而“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不断外拓,就形成了人与人和睦相处,安宁稳定的社会秩序。
孝文化的消极表现,与历次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传统的解剖有关。近代以来,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成为了知识界的文化使命。孝文化又不幸蒙上了君主专制的尘垢,所以其消极的表现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放大。君主专制要维护其正常的统治秩序,需要一种具体而微的、可操作性强的设计,从而使得封建王朝“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儒家的“孝悌”便被选为这一目的的“大道之要”。儒家的“孝悌”以及“仁学”与“仁政”思想本来具有相当深厚的人本主义根基,但由于封建统治的需要,不幸被阉割了,最终形成为封建家长制和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无疑,这方面的内容是需要批判的。
但我们的批判方式不宜采用“倒洗澡水连同婴儿一起倒掉”的简单做法。批判封建家长制和君主专制,批判孝文化的消极表现,不要与继承和发扬孝文化的积极内涵相混淆。
近代以来的中国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传统的宗法制社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解,亲情关系也经历了几乎颠覆性的重构,也因此冲击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同情关系。从传统到现代,绝不能将二者割裂而呈现跳跃式发展。忘记历史和割裂传统将会给社会带来震荡。
新的历史时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要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疑,孝文化的积极内涵可以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支持,理应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调动的积极因素,同时它具有不可低估的凝聚力量、激发活力的重要作用,是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曾先生,为人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虽年逾古稀,仍怀千里之志。每日笔耕不辍,著作甚丰,《曾国藩修身经》等书读来脍炙人口,今又编讫《中华孝道》,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倾心奉献,可谓“忠孝”之至!
长者之功,泽被后世!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