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疗愈时光(你终将盛放)》是一本美国注册心理师清流写的全时光疗愈手册。全书共分十五章,每个章节都讲解了一种常见的疗愈途径,你可以通过阅读了解这种疗愈途径的基本疗愈手段,一些和这种疗愈方法相关的原理以及它的应用方式。本书的每一章中都附有小练习或小知识,帮你加深对这种疗愈方式的理解,并实际体验,看看它适不适合你。如果你喜欢,也可以把书中讲解的技巧运用到现实中,帮你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疗愈时光(你终将盛放) |
分类 | |
作者 | 清流 |
出版社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疗愈时光(你终将盛放)》是一本美国注册心理师清流写的全时光疗愈手册。全书共分十五章,每个章节都讲解了一种常见的疗愈途径,你可以通过阅读了解这种疗愈途径的基本疗愈手段,一些和这种疗愈方法相关的原理以及它的应用方式。本书的每一章中都附有小练习或小知识,帮你加深对这种疗愈方式的理解,并实际体验,看看它适不适合你。如果你喜欢,也可以把书中讲解的技巧运用到现实中,帮你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内容推荐 你终会明白,不是所有的迷茫都能找到答案,不是所有的旧时光都是美好的,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完美地解决,不是所有的痛都能被时间带走。 当你治愈了时光,学会面对所有难搞的事、难处的人、难受的地方、难过的日子,那些不堪回首也无法忘怀的痛苦和挫折才能真正成为人生的一部分,才能静下来享受曾经、现在和将来那些不完美时光中的美好。 有人说“不要难过”,做得到吗?有人说“不要迷茫”,人能永远坚强吗?有人说“一切会好的”,她能说服自己吗?有人说“忙起来就会忘了”,真的有用吗…… 《疗愈时光(你终将盛放)》是一本完全时光疗愈书,教你如何通过了解自己的身体、通过美食、通过触摸、通过感恩、通过保持梦想、通过陪伴、通过掌握生活的意义……让当下真正明媚起来,不迷茫、不焦虑、不浮躁。 《疗愈时光(你终将盛放)》由清流编著。 目录 开篇 你盛放的日子终将到来 第一部分 唯有我们的身体陪我们终老 第一章 身心不相弃,且行且珍惜 身心一体,不离不弃 将心灵与身体重新连接 像“喵星人”一样放松 幸福,就是懂得如何睡觉 拥有一个能够说走就走的身体 善待你的身体吧 第二章 不妨做一个快乐的吃货 吃是一种传统美德 爽!用食物调节情绪 当你了解了食物的“情绪” 认真吃认真喝 当一个正确的吃货 第三章 我们想要的只是一个拥抱 一个温暖的拥抱,免费的 触摸的正能量 测试彼此心灵的距离 与最亲密的人亲密接触 温柔抚慰,获得释放和平复 每个身体都是一座圣殿 第二部分 支撑你走过坎坷的内在力量 第四章 你也有深埋于内心的力量 自我实现的魔力预言 我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换个解释,你的感受也会截然不同 一起来将负面转化为正面 不妨泡一杯香草茶 纠结,是因为拿自己的辛酸和别人的精彩相比较 第五章 让点滴的美好浸透在你所有的时光中 不要花太多心思在那只手腕上 那些身边的,美好的 表达感谢是一件值得去做的事情 疗愈一切伤痛的根本之爱 把爱传下去 第六章 来自意义的幸福 一件点燃你生命热情的事情 什么是你今生的“感召” 回味美好过去也是珍惜的一种方式 面对现实也可以春暖花开 你是无可替代的 第三部分 至少,要尊重自己的内心 第七章 总有一种声音能让你感动到落泪 有没有那么一首歌 治愈系好声音 为什么音乐能疗愈我们 如何触摸到音乐的天空 倾听内在的声音 寂静,你可以不浮躁 第八章 来和我们的内在小孩聊聊 他一直在那里,从未离开过 与内在小孩的初次相遇 与你的内在家庭相识 真心实意,疗愈内在小孩 你是如何长大的 每天活出内在的真实感受 第九章 最终幻想:这里是没有界限的 幻想中二病,其乐无穷 用想象力让生活更美好 荣格的枕头 梦工作 撰写自己的英雄之旅 重新审视你的人生故事 第四部分 与身边的美好温柔相待 第十章 你被温暖着,你被需要着 那些最刻骨铭心的温暖瞬间 你身边的人快乐了,你也快乐了 关系好了,更容易疗愈 寻求帮助并不是软弱 注意,这些关系是有害的 说“不” 温暖他人之时你也获得温暖 第十一章 毛茸茸的治疗师 最后一刻的宁静 狗的舌头就是医生的舌头 跨越千万年的陪伴 爱情荷尔蒙 一匹马医生 在与其他生命的关系中疗愈 我们的自然兄弟姐妹 第十二章 上帝与你同在的方式 性,萝卜和白菜 唤醒你的性感 让感官愉快起来 属于你的性爱基本法 第五部分 此刻,灵性的觉醒 第十三章 冥想,开悟每一缕时光 痛苦是我们接近人生真相的机缘 一粒正念的葡萄干 转化痛苦和焦虑的法门 世上没有万灵药 三分钟静心之旅 进入无门之门 生命中的转化力量 第十四章 回到我们永恒的家园 记住晒太阳时的好心情 感受一下大地的呼吸 换一种体验,人生就会不一样 你的私人疗愈花园 善待大地,它是我们借来的 第十五章 首先,爱你自己 就算是佛陀也搞不定 慈悲心,对自己抱持爱意与善意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学会与自己相处 如何让自己不会忘记爱和同情 当我开始爱自己 后记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附录1 治疗音乐简表 附录2 心理营养食材简表 附录3 性取向和性别名词简表 试读章节 一粒正念的葡萄干 在几乎所有精神修行的法门中,冥想静心都是其中最主要的核心之一。佛教中有打坐禅定,道教中有吐纳功夫,印度教有瑜伽静心,基督教有冥思祈祷,伊斯兰教有苏菲舞蹈……它们在形式上或同或异,但都强调冥想对心智发展的助益和它能带来的转化和疗愈。 冥想能使我们高速运转的头脑慢下来,让我们因为焦虑和烦躁而浑浊的心澄清下来,使我们看清自己混乱情绪的真相,并为进一步的疗愈提供可能。也因此,现代西方的心理治疗和心理自助中都在大量使用冥想作为疗愈工具。 很多没有接触过冥想的人总是把冥想想象得极其复杂,以为冥想者必然像寺庙里的佛像那样正襟危坐,口中不是念念有词就是在做一些神乎其神的事情,而他们的内在体验必然也是超乎寻常的。 事实上,冥想的本质非常简单,如果你能够对当下升起的所有体验保持单纯的觉察,不去刻意判断对错好坏,便算是在冥想状态了;而所谓冥想,就是尝试在某一段时间内时时都处在这种状态下。如果你能够在生活中随时保持这种状态,那你已经可以算是个开悟者了。 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小练习,带你体验一下冥想的感觉。 正念的葡萄干 首先,准备一粒葡萄干(如果没有,其他简单的食物也可以,比如一小块巧克力,或者一颗杏仁)。把这粒葡萄干放在手上,仔细地观察它的颜色、质地,你可以把它放在阳光下看看会映出怎样的色彩,或者专注于它皱褶上的纹理……用手指感受它的触感,你可以捏捏看它的弹性,也可以轻轻揉揉它,感觉它的硬度……转动它、注意它的每一个细节。 你可以假想自己是一个外星人来到地球,或者是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第一次看到葡萄干这种事物,试试看自己会怎么观察和感受它。如果你在做这个练习的时候,冒出“我干什么要做这样的练习”“这练习对我有什么帮助”或者“我一直都不喜欢吃葡萄干”这样的想法,尝试只是旁观这些想法,承认它的存在,也不去认同它或对它做出反应。 接下来,你可以把葡萄干放到耳边,尝试揉捏它,看看你的耳朵能否察觉那些微妙的声音。你也可以把它放在鼻子前面,仔细地闻闻它的气味。或者你也可以轻轻用它在脸上蹭一蹭,尝试各种你平常不会去做的感受葡萄干的方法,了解其中的乐趣。 现在,你可以慢慢把葡萄干放到你的舌头上,但不要急着咀嚼它,只是感觉一下葡萄干留在你嘴里的感觉。试着吮吸一下,看看你的味蕾能察觉到多少微妙的变化,同时你也可以感觉一下自己习惯性想要咀嚼的冲动,但就像之前一样,尝试旁观自己的冲动,承认它的存在,但不需要因其做出反应。 等你准备好后,轻轻咬一下葡萄干,感觉一下你习惯从什么地方开始咬,或者用哪一边的牙齿咬,感受一下葡萄干的味道在口中逐渐散开的感觉。也许你发现葡萄干尝起来和平常不太一样?比如比平常吃的时候感觉要甜,或者也许其中夹杂着其他平常没有发现的味道? 慢慢咀嚼葡萄干,注意你口中越来越多的唾液,以及口中的葡萄干随着你的咀嚼的变化。最后把葡萄干慢慢咽下去,尽量感觉它划过喉咙的感觉,也许你还能感觉它进入你的食道。同时感觉一下你口中余留的味道,与刚才相比又有了哪些变化,或者也许和刚才一样? 恭喜你,你已经做了你的第一次冥想练习。这个练习是将冥想技巧应用在我们日常的吃饭过程所设计出的冥想方法,而你刚刚所体验到的,就是一个基本的冥想者在冥想中会体验到的感受。只不过在更进阶的冥想中,冥想者可能会专注在更微妙或复杂的感受上,但总体来说,这个练习中所强调的保持觉察、保持初心、不加判断、不过度反应的状态,就是冥想的基本状态。 这个冥想练习在西方应用广泛,它的好处在于几乎每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因此我们就有了无穷无尽的练习冥想的机会。有许多有饮食障碍或者想要节食的人也尝试过这个练习,带着觉察地去吃饭能够让他们更清楚自己的身体需要哪些营养,减少暴饮暴食,同时也不会忽略身体的基本营养需要。 P180-183 序言 你盛放的日子终将到来 你盛放的日子终将到来,当蜷缩于花蕾之痛超越绽放之痛时…… ——阿娜伊斯·宁(AnaisNin) 有一只毛毛虫…… 有一只毛毛虫,它长得并不难看,但浑身都是毛茸茸的刺。这些刺很扎人,以至于其他人都不太愿意接近它。有时一不小心,毛毛虫还会被自己的刺扎到——我知道这听起来似乎不太合理,但事实就是这样,这只毛毛虫也为此而烦恼着。 毛毛虫一直梦想着变成一只青虫,因为菜青虫的颜色比较鲜嫩,皮肤光滑,也没有很多扎人的刺。毛毛虫想如果自己能变成青虫,生活一定会彻底好起来。它为此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每天早上把自己染成绿色,或者用特制的虫服把刺都遮起来。但穿上紧绷绷的虫服后,毛毛虫不仅觉得不能呼吸,还经常被自己身上的刺扎得死去活来,这样实在很难正常生活下去,每天扎来扎去,搞得毛毛虫觉得自己整个虫生都没有什么意思了。 毛毛虫终于决定日子不能这样下去,它开始通过各种途径问其他虫子解决的办法,但是绝大多数虫子似乎也不知道要怎么办。它们或者对毛毛虫投来同情的目光,或者敬而远之,直到毛毛虫遇到一只蚕。蚕告诉它,虫子都有“做茧”这样一种天分,不过做茧很花力气,并且待在茧里的那段时间,很多以前的噩梦都会冒出来,比每天待在外面靠吃树叶分散注意力的日子还要难熬,但是一只虫子如果能够破茧而出的话,它就能活出属于它的真正生活。 “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帮你度过茧中岁月,但我不能保证破茧而出的时候你会是一只青虫。”蚕这样说。 为了摆脱痛苦的生活,把自己变成一只青虫,毛毛虫决定放手一搏。在蚕的帮助下,毛毛虫和蚕共同织成了属于毛毛虫的茧。在那个茧里,它们一起经历了毛毛虫的各种噩梦。 毛毛虫在茧里的日子里,其他毛毛虫的朋友也时不时给毛毛虫打气,太累的时候,毛毛虫也会偶尔出去走走,而蚕总是会为它保管好茧,待它再度回来。随着日子的流逝,蚕告诉毛毛虫,它已经起了变化,毛毛虫有时会为自己的变化感到欣喜,但有时又感到迷惑,不明白那些变化到底意味着什么。它有时候甚至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偏离了“变成青虫”这一虫生重要目标?也许自己得跟这个茧待一辈子了? 直到有一天,毛毛虫在蚕的鼓励下,破茧而出。它爬出来晒了晒阳光,抖了抖……后面这两个翅膀状的玩意儿是什么时候长出来的?虽然我确实感觉最近臂力不错,但我不曾注意过这两个东西……这是怎么回事? “看起来你是一只凤尾蝶。”蚕说。 “原来如此……”凤尾蝶恍然大悟,“你一开始就知道我是凤尾蝶吗?”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你并不仅仅是一只毛毛虫,也知道如何做茧,知道破茧而出后,你会变成你的真正样子。”蚕回答,“你现在喜欢自己吗?” “喜欢。虽然没有变成青虫,但这样似乎更棒!”凤尾蝶挠挠头,“我以前一直以为一辈子趴在树叶下看不见天空就是我唯一的选择呢……” 蚕笑笑,没有说话。 “我现在是不是就无敌了?”凤尾蝶问。 “不是。”蚕说,“但是你现在可以飞了。所以,乘风起飞吧!” 开启心灵成长之旅 我曾经问我的一位咨询老师,什么自然过程可以最形象地比喻人心灵成长的整个过程,他说,大概是毛毛虫化茧成蝶的过程吧。我们许多人就像故事中的那个毛毛虫,由于生活经历中的跌跌撞撞而长得满身是刺,我们总以为只要把自己的伤口藏起来,装成一副没有事的样子就好了,殊不知那些伤痛本身恰恰是我们成长的契机,而我们压抑和防御自己的方式才是我们痛苦的来源。 苦难是人生最好的老师。 当我们能够正视自己所经历的伤痛、挫折和烦恼,学会用一些方法接纳、抚慰、治愈这些生命中的不完美的时刻,就是我们的心灵成长,获得更强大的内心力量的时候。 任谁在受伤之初都是没有什么头绪的,遇到挫折困境谁都难免想过伪装、退缩的,他们可能会向亲朋好友求助,也可能会笃信成功书籍,也许 他们会靠心灵鸡汤救急,或者干脆祈求神佛保佑……但不断逃避本身,反而会令我们离疗愈渐行渐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自悟或从他人那里学到的许多应对痛苦的方式经常不奏效,有时候甚至还有反效果。 许多人从小到大常常被教育成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不要去表达它们,甚至干脆不要去感觉它们。女孩被教育不可以发脾气,而男孩则被教育不许哭,结果就是很多人长大以后不知道怎么处理那些情绪,甚至认为自己根本没有或不该有情绪。而这些无处发泄的情绪就形成一股暗流,积攒成了焦虑和抑郁。 也有很多时候,我们企图遗忘痛苦,或者会在别人伤心时劝他们“都已经过去了,还想它做什么”。我已经不记得有多少来访者在最初走进咨询室的时候告诉我,他不想谈自己的成长经历,不想谈与父母的关系,甚至不想谈他的上一段感情,因为那些东西都已经过去了,自己早就不在乎或者忘光了。他现在想解决的只是自己的情绪、拖延甚至是单纯失眠问题。可是随着咨询的进行,他们自己也会渐渐意识到,所谓的遗忘不过是自我欺骗,没有疗愈过的伤口仍然隐藏在自己意识的背后,通过影响他们对当下的判断和对未来的期望,影响着他们的整个生活。 还有些时候,我们只是在面对苦难时单纯不知应该如何自处,于是就逃到了幻想中、工作中、酒精中、游戏中……一时的快乐常常可以缓解心中的痛苦,偶尔对困难避而不见对心灵来说也是必要的休息,但当短暂的休息变成了悠长假期,甚至一辈子的事业——一直被视而不见的问题就会从几片瓦砾慢慢堆积成崇山峻岭,等回过神来,我们才发现自己已经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总有一天我们会意识到,摆脱困境的唯一方法,正是堂堂正正地直面自己的脆弱,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从困境中成长起来。只有这样,有一天你才能用你成熟的心灵化解困境,扬着头大踏步走出困境。也唯有通过这些磨练,你的苦难才会成为珍贵的人生经验,心灵才会获得锻炼和成长。 心理咨询师中间有所谓“受伤的疗愈者”(TheWoundedHealer)的说法,便是说那些从人生的巨大打击中成功疗愈自身的人,通常可以成为最好的治疗师。他们经历的痛苦给予他们历练和成长,经过一次次内在的疗愈和转化,他们就会成为更加成熟的人:拥有温柔、开放、沉静的心灵,获得接纳生活中一切喜怒哀乐的能力,并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 你也有机会成为这样的人,而你要做的就是从今天开始,把生活中的挫折痛苦当作人生成长的阶梯,让每次心理疗愈成为攀上阶梯的扎实一步。深入的心理疗愈需要在关系中进行,就像故事中毛毛虫与蚕进入茧中一般,当你明确了自己需要疗愈的部分,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并承诺走上这条路的时候,你就需要在一种真实安全的关系中,坦露自己的弱点,直面自己的梦魇,重新发现自己的力量,将自己从中解放出来——而这就是专业心理咨询和其他深入疗愈方式的位置。 不过也并非人人都一定要专业帮助不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自我疗愈就足以令他们成长完善,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一个方向和一点点指导。 而我希望本书可以成为你困境中的成长指南,引导你在痛苦时照看自己,在挫折时支撑自己,在困境中寻找契机,从痛苦中成长成熟。 许多人以为他们心灵成长的终点是变成“宇宙第一铜墙铁壁坚不可摧无敌铁金刚”,但事实并非如此。恰恰相反,一个成熟的人有勇气展现自己的坚强和脆弱,而不因伤害把自己紧紧包裹起来;他能够走过人生,而不与任何一个珍贵的瞬间失之交臂;他也能对世间的痛苦感同身受,并以温柔之心对待自己和他人。成长路漫漫,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完善至如此,但当你走上疗愈之路,这个你也许就会在远远的地平线上等你…… 你希望与他相遇吗?这一切,都由你自己决定。 不同的心灵成长之道 正如这世界上的人是千奇百怪的一般,心灵的世界也非常广阔。每个人在心灵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多个阶段,而与之相应的有效心理疗愈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并没有某一个方法会对所有人有效,有时候人在不同阶段也可能需要用不同的方式疗愈,或者一个时期可能需要多种方式疗愈。因此找到适合当时当地的自己的疗愈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而这只能靠你自己去感受、去体验、去判断、去选择。 本书中的每个章节都讲解了一种常见的疗愈途径,你可以通过阅读了解这种疗愈途径的基本疗愈手段,一些和这种疗愈方法相关的原理以及它的应用方式。本书的每一章中都附有小练习或小知识,帮你加深对这种疗愈方式的理解,并实际体验,看看它适不适合你。如果你喜欢,也可以把书中讲解的技巧运用到现实中,帮你缓解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因为是写给初学者的书,本书中的所有内容都限于初级层次,因此任何人都可以阅读本书并尝试用书中介绍的方法体验疗愈,但是请不要期待本书可以彻底解决你的各种心理情绪问题。心理疗愈是一个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过程,所以不要急于一蹴而就,从体验和享受疗愈过程本身开始吧。 如果你对其中的某种疗法特别有感觉,可以找其他书籍进行深入阅读,或以此为条件寻找专业的咨询师。而对有临床上的精神障碍或重症情绪障碍的朋友,也可以将本书作为辅助参考,但请以配合医生积极服药治疗为先。 本书的各章节之间有一定循序渐进的顺序,但各章之间除了个别练习有所引用以外,并无太多交叉,因此你可以选择从头开始看,也可以任选你感兴趣的一章开始你的疗愈之路。如果你觉得某一章不适合你,也可以跳过直接读其他章节,基本对阅读没有影响。 不过,每一章内部的内容是有密切的前后关联的,章内的练习有时候也有难易先后顺序。所以如果可能的话,一旦选择了一章,请尽量从头看到尾看到底,练习也请先做前面的,再做后面的。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不同的部分,分别探索了心理疗愈的不同侧面。 在第一部分“身心不相弃,且行且珍惜”里,我们将探索身体与心理的联系,并讲解如何通过照看我们的身体来疗愈我们的心灵。 在第二部分“支撑你走过坎坷的内在力量”里,我将带领你寻找能够支撑你走过坎坷人生的内在资源——这些是每个人天生具备的能力,但你需要重新发现它们,并通过练习强化它们,而它们也会成为你成长之路上的坚实伙伴。 在第三部分“至少,要尊重自己的内心”里,我们将深入你的内心,探寻你心中的秘密,了解你的心理创伤,并学习深刻疗愈它们的方法。 在第四部分“与身边的美好温柔相待”里,我们将选取几种情感关系来了解情感关系和心灵连接在心理疗愈过程中的重大意义。我们也将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建立和维护健康的关系,使它们成为我们心灵的支点。 在第五部分“此刻,灵性的觉醒”里,我们将探寻超越痛苦的法门,寻找回归心灵家园的道路,学习用世代传承的疗愈技术抚平过去的伤口,也消解未来可能的苦难。 你的希望是什么 大海行船,最重要的是首先确定方向。在心理咨询中,我们经常要与来访者共同讨论他们来心理咨询的目标,如果一个人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咨询师就更容易画出来访者的成长轨迹,并找到适合来访者的疗愈方法。 但目标也有其弊端,一个受困于自己的心灵创伤的人,经常很难看到其他对他更有帮助的可能性(就像毛毛虫最多只能想到变成一条青虫),并且过于执著于某个特定目标有时反而让人举步维艰。因此当我与来访者咨询的时候,经常会询问他们来咨询的意图,但我们的咨询并不受限于他们的意图。每过一段时间,我们也会一起探讨,来访者是否对咨询有新的想法,也许他会想到一些更新更重要的咨询意图。 读书也是如此。作为一本心灵疗愈手册,在你读之前,我想先考虑一下你读这本书的意图可能也会对你有所帮助。回想一下,你为什么会购买这本书呢?如果是别人送给你的,你觉得他/她为什么送给你这本书呢?你生活中的哪些情况或你心中的哪些想法,激发了你对这本书的兴趣呢?而通过读这本书,你又希望疗愈什么、如何成长呢?也许你与父母的关系僵化,想从中寻找解药;也许你工作压力太大,想知道如何缓解;也许你只是单纯地对心灵成长感兴趣,并想在这方面了解更多……无论你的意图为何都无妨,只要记下它们即可。 接下来我们就来做本书中的第一个小练习:疗愈之念。帮你为自己设定读书的意图,并让这些意图在你未来的读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帮助你成长、改变,走向崭新的自己。 疗愈之念 1。问问自己,通过读这本书,你希望实现什么目标? 2。如果你有多个目标,请在其中选一个对目前的你最重要的。 (请把这个目标简化成一句话,这句话越短越好,并且最好不要 有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限制。) 3。深呼吸,闭上眼睛,在心中默念这句话三次,让它在你 的脑海中回响。 4。现在,睁开眼睛,彻底忘记这句话,去读书吧! 后记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双城记》 写这篇后记的时候,窗外正下着大雨。科罗拉多的气候以晴为主,漫长炎热的夏天之后,这第一场秋雨似乎要将夏目的一切铅华洗刷。气温骤降了十度,不知道今年的秋季会有多长,或者也许我们直接就会跳到冬季一这种事情在这里绝对是发生过的。 我打从开始写这本书起,就决定要写后记,但直到写完全书提笔开始写后记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从何写起。可能其实我心里,也没有那么多想要表达的事情。 最近又到了申请季,经常收到国内朋友的电邮,问我关于申请心理咨询学校的事情,尤其是关于如何通过读心理咨询留在国外的事情。我知道国内很多人都在往外跑,也知道国外的生活挺好,肯定没有国内朋友想象的那么好,但如果要说不好,那就违心了。 不过我有时候也会想,国外比国内好在哪里,让大家拼了命的像逃跑一样往外冲?有时候甚至出国比在国内生活质量差(因为新移民在适应新社会时一般要付出很多代价),也要往外跑?我是读心理的,什么经济、政策分析之类的,我也不敢掺和,但如果要从心理的角度说,大概就是我们国家有一堆很巨大的文化创伤。 我们从20世纪初开始,文化就一直不断受到各种创伤,我们上头几代人受过的心理创伤很大,且一直没回过劲儿来。而一个人如果受了伤,他一般的反应,不是像僵尸一样装死,就是像惊弓之鸟一样拼了命地逃跑,有条件的话,他们为了自卫还会有暴力倾向,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老是觉得没准就要大祸临头了,得赶快想点辙自保——我想我们很多人从心理层面,大概干的就是这摊事吧。 不论是对纳粹大屠杀幸存者的研究,还是对南非和澳洲土著民族的研究都显示,心理创伤能够在代际之间传递,形成代际心理创伤,而当整个人群都受到同样的心理创伤时,就会产生文化创伤。即使是从来没有经历过祖辈的创伤事件的孩子,也会携带他们祖辈的心理创伤。 心理创伤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在代际之间传递:受了心理创伤而没有获得疗愈的父母在与子女的互动中,会把有创伤的反应模式教给子女;父母也可能由于本身的创伤导致情绪和社会功能不良,而直接成为子女心理创伤的始作俑者;受了创伤的文化本身也会营造一种创伤气氛,使文化成员长期沉浸在一种受伤的情感里;最近有研究显示,祖辈的创伤经历虽然不会影响基因本身,但会影响基因表达,导致子代更容易产生心理情绪问题,并对心理创伤抵御能力更弱——也就是说子女即使完全没有跟祖辈接触过,也可能携带心理创伤,并出现创伤应激反应! 在我的咨询室里,被父母搞得心理创伤的案例固然屡见不鲜,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来访者的心理问题都有一定的童年因素在里面。当然我并不是责怪他们的父母,我相信许多父母都做到了当时自己能做的最好,但作为代际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的携带者,有时候他们自己大概也力不从心。 还有一些敏感的来访者,在面对他们自己的问题的同时,有时候还会向我描述这样一种无以言状的痛苦。这类痛苦在他们的生活中根本找不到什么由头,他们自己也表达不清楚,有些时候他们甚至觉得那种痛苦根本不属于自己,但就是觉得难受,甚至卡在那里动不了。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来访者是无病呻吟,我想他们之中也许真有无病呻吟之人,但在心理咨询中还有另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他们正在经历代际心理创伤,那是一种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创伤,但他们却会有如经历过一般的心理反应。 不仅如此,相关研究还显示,如果没有良好的干预措施,代际心理创伤能够在人群中至少传递六代:在第一代人经历大规模创伤性事件产生文化创伤后,第二代人通常容易通过纵欲行为来逃避面对文化创伤带来的丧失自身价值和生存意义的痛苦;作为创伤的发泄,第三代人的家庭中开始出现严重的家庭暴力事件,导致家庭关系开始解体;第四代人的家庭中,对配偶和子女的家庭暴力成为普遍现象,并由于各种原因开始出现大量成长过程中亲子分离的情况;在第五代人身上,过去四代的创伤开始重新循环;到第六代的时候,连与该文化创伤原本无关的路人也开始受了传染……也就是说,如果不疗愈,只要相关人员不死绝,这些创伤就会没完没了地折腾下去,这实在让人乐观不起来,不是吗? 但是,希望也是存在的,因为疗愈是可能的。如果心理疗愈不可能,整个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专业恐怕都不存在了。而且相比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心理创伤传承时间,对于个人来说,他自身和所携带的心理创伤通过个人和专业的努力,可能在几年之内就能疗愈。 这种疗愈并不是指当事人会感觉好像那些事情没发生过一样,而是指当事人了解了自己的心理创伤反应,学会了以健康的方式面对生活,成为一个更加真实、整合的人,并在整个疗愈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意义,他们也可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社区里的中坚力量,朋友中的疗愈伙伴——这样的疗愈是可能的,并且是在心理咨询、临床心理和其他一些替代疗法领域发生着的。这样的疗愈并不简单,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希望。 我的心理咨询老师告诉我,创伤永远不能通过攻击和批判而获得疗愈,事实上攻击和批判本身,就是心理创伤的重演,只会不断地强化创伤。疗愈的道路从接受开始,接受此时此刻的全部存在,然后以此为起点,开始改变的旅程。 我不知道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文化来说,这样的疗愈要如何发生?作为心理咨询师,我能做的只是写这样一本关于心理疗愈的书,帮助这个文化中有意愿的人踏上他们的疗愈之旅,这样也许他们自己和他们的子女都会从心理创伤中解脱出来。说不定有一天,他们还能影响更多的人,毕竟如果心理创伤能遗传的话,心理健康大概也能遗传吧。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一场淋漓尽致,又不至于大动干戈伤心伤肺的释放,适用于后背在日复一日的繁重压力和紧张人际关系中变得僵直,因为无法达到目的而在自我怀疑中陷入沮丧,卯足劲儿对抗突如其来的变故与挫败,越是绷紧自己,越是受到伤害,陷入暴食、失眠、情绪低落与流失健康的恶性循环的人们,比如你或我。 ——心理学硕士、心语工作室创办人叶青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比喻,看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做一场心灵瑜伽。 ——自由影评人沈荻 对于如你我一般亚历山大的城市动物来说,这是一本具有诚意的书,仿佛贴心的闺蜜和温柔的老师,脆弱时刻的小小绿径,引领至可供短暂休憩的花园。如果有足够的坚持或悟性,甚至可能找到迷失的自我,体谅生命中曾无法忍受的创痛,淡化记忆中陈列的伤口,放弃对孤独的坚守,犹如玫瑰绽放。 ——豆瓣知名书评人狸奴老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