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用灵性视角来看,“人而丧失灵性”(而仅具有感性能力或理性能力),又“如人何”?人的感性能力或许可以被消灭,人的理性能力或许也可以被磨灭.但是没有一种力量能够毁灭人的灵性。因为失去感性的能力,人不失其为人;失去理性的能力,同样,人也不失其为人。但是,如若失去灵性,人将失其为人;也就是说失去灵性,人将可能失去其“做人的基本资格”!这就是由陈劲松著作的《灵性引导生活(幸福的原理)》。
1.个体自然禀赋的3种能力/003
2.作为人的一种能力的灵性/011
3.灵性是一种个体追求幸福的能力/021
4.完整的人的图式/028
5.灵性成长的3个波峰/049
6.灵性成长的2个波谷/054
7.灵性成长的8个阶段/()63
8.灵性成长的10个梯度/066
9.个体的意识结构/070
10.个体的情绪反应模式/084
11.灵性和物性相对立/092
12.个体“物性化”的可能/095
13.个体“固着”的倾向性/101
14.个体的“情结之网”/117
15.个体“自我实现”的舞台/123
16.止于至善/129
17.灵性生活的21条主张/142
18.儿童时期灵性成长的梯度/147
19.儿童的创造性态度/153
20.儿童的创造性行为/156
21.儿童的游戏/159
22.一种“空灵”/162
23.儿童期灵性成长可能受到的抑制/166
24.概念规训的意义/172
25.受教育过程中灵}生成长可能受到的抑制/182
26.由灵性引导的创造力/191
27.潜意识的触动/201
28.个体需要的层次与“可能的虚假创造”/209
29.生命的“轻”与“重”/221
30.最后的觉悟及其可能抑制/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