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当剩女(结婚的才能)》编著者小仓千加子。
现在是晚婚时代,父母都希望孩子早点结婚,但是如果父母向孩子推荐结婚对象的话,那么就得对这个婚姻负所有的责任。即便是孩子自己选的结婚对象,父母亲也不想多嘴,因为不想自讨没趣。反之,对孩子来说,父母亲是另一个自己,他们也不敢看到由于另一个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幻想”遭到破灭的情况,就是说自己不想对自己感到幻灭。但是,构筑了“自己这个幻想”的人就很难恋爱。就好像毕加索那样,只有完全服从对方并彻底改变自己价值观的人才能尝到真正的恋爱滋味。因为毕加索是有技术却没有自己。
《不当剩女(结婚的才能)》编著者小仓千加子。
《不当剩女(结婚的才能)》内容提要:这是一本主要从女性的角度传授“结婚的才能”,教人摆脱剩女生活的书。作者通过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夹杂一定的心理学研究,向我们介绍了何为结婚的才能,结婚的才能和恋爱的才能有何不同,男女方结婚障碍有何不同等,写出了自己对结婚的才能的独特见解。对于剩女摆脱单身生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就像我在前一章中已经提到,我让女学生们按我的指示写《理想的婚姻》和《预想的婚姻》。我期待她们能写出英国文学中常有的“浪漫的反讽”。上述的第一部作品可以说是很有意识地按照我的意图来写的,尽其无边无际的妄想写成的一篇文章。但是,正如此例内容所显示的那样,很多女学生用非常详细的描写来叙述“理想的婚礼”,而在嘲讽戏弄自己方面,日本人远不及韩国以及中国的留学生。
当然,婚礼作为一个标志婚姻起点的仪式,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没有男学生给我写过什么是他们的“理想的婚礼”。结婚,对男性来说,就是去当地政府部门登记办手续,而对女性来说是去婚礼会场。
想象理想的婚礼一般都是女性,抑或说是女性的性的表露。男人们则忙着想如何让自己成为白马王子,无暇顾及具体的婚礼内容。换句话说,只要自己变成白马王子,什么样的婚礼都可以。
而对女性来说,如果没有婚礼这个仪式的话,就好像自己永远只是厨房里的灰姑娘,唯有站在白马王子身边,然后作为公主被白马王子抱起来,才能真正成为幸运的灰姑娘。抽象变成具体时
婚姻其实在举行婚礼前就已经开始了。对我提出的《理想的婚姻》这个题目,还有不少学生先详细描述“理想的求婚”。
最近不太听到信用金库的女职员贪污公司资金的事件,也许是因为出现了男侍俱乐部之故吧。一般来说,大笔贪污公司资金的女人背后都有男人,就是说,是一些结婚诈骗犯在唆使女人去贪污。
男人为了让女人感到自己有结婚愿望,第一次约会时,就会带女人去吃松阪牛肉①之类的高级牛排(以前牛排是最高级的菜肴)。但是,第二次约会以后,很可能就会带女人去吃面条,依次下去,第三次、第四次也可能是吃面条,于是勾起女人对吃的不满。很多贪污公司资金的女人在自供中都提到对吃方面的不满,由此揭露了男人的真相。
“跟这个男人结婚真的很安全吗?”不光是贪污的女人,就连一般的女性也会抱有这种不信任感。因为,约会时,男人付钱请客的美味可以使原本抽象的自我意识变得具体。
所以,她们就会想,难道自己只值一碗面条吗?
在女人眼里,求婚是男人为自己准备的一份惊喜,于是女人就把享受这份惊喜想象成一种戏剧表演,但是戏剧性的场面往往在生日以及圣诞夜时就已经享受过了。
女人并不是想和有钱的男人结婚,而是想和有钱的但不吝啬的男人结婚。
在“资本积累制度”下成为富翁的男人中,有人甚至会愤愤不平地说:“女人们为什么不想嫁给我这样的有钱人?”
就连他的家里人也不会告诉他:“这是因为你太吝啬了呀。”这是因为这一家子都很吝啬,因为吝啬才有了很多钱。因为不知道富贵人家享受生活的方式,所以虽然拥有大门豪宅,却不知道应该怎么把外人纳人家庭成员之中。
就像我在这一章开头部分介绍的那位医生兼律师、专利代理人的女性,她的钱多得用不完,但是却根本没打算要为讨好男人而花钱。理想中的结婚对象在第一次约会时在看见她的瞬间就会说:“不行!太不像话了,这样的衣服不能配这种鞋子!”于是会抓住她的衣领强行把她带到鞋店,用手指着说:“就要这双!”当然,据说这样的人是会自己掏钱给你买鞋的,因为他是属于“鞋子崇拜者”。
所谓的爱情不是去说博得对方欢心的千词万语,而是出手就是5万元。
除了“迷茫的一代”①,有这种定点式消费才能的男人才能结婚。“结婚的才能”中无疑包含着男性的出手大方和“审美观”。
男人不光要有个固定工作,还要有“策划求婚的能力”,以及“消费品味”,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话,那就结不了婚。女性杂志《anan》在1983年的一本期刊中就这样告诉女孩子们,圣诞节这天要和他一起去饭店过夜,并得到礼物,宣扬的是:奢侈是多么的精彩。女孩子们一旦尝到了这个甜头,就不会轻易忘记。由此,诞生了少子化社会和差距社会。
在求婚前,首先要有“理想的相遇”,很多女孩子不愿意在男女联谊会上②找,而是想在“东大(东京大学)”的俱乐部活动中“偶然”相遇理想中的白马王子。
就是说,女孩子们的“理想的婚姻”从相遇阶段就已经进入了“妄想”之中,即,“理想”-“预想”=“妄想”。只要自己有妄想,那么就总能使自己处在理想之中。P10-P12
“你们维持婚姻的秘诀是什么?”这是银行向金婚夫妻做的一个问卷调查中的问题,结果总是一样。
无论是男方还是女方的回答,第一位都是“忍耐”,而且总是以最多的票数领先于其他的几个回答。换言之,“忍耐”维持了婚姻。
弗洛伊德②也曾说过,夫妻之间也好,亲子之间也好,人为了长期维持和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用的最多的方法就是“抑制感情的流露”。不愉快的事情如果不付诸于东流的话,就不能维持长久的互相关系。
NHK③曾向“还没有结婚”但又预感“自己结了婚也会离婚的”人询问过理由,这些人的回答是:
“因为恋爱不能持久。”
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所谓的“恋爱”是一种催眠状态,即两人同时被施加了催眠术。理性的思维后退,而想象力却变得很有现实意义,所以会处处按照对方的指示去行动,就是说受到一种“暗示”,而且是处于一种非常幸福的状态。
婚姻并不是永久的工作,但却是半永久的催眠状态,而催眠是会清醒的。从催眠中苏醒过来的两个人,开始互相正视对方的脸,并且还要和对方每天一起吃饭。于是有些人就开始身体在家,心却早已飞向了远方。
“恋爱”会结束,“婚姻”却不会结束。
用什么去维持长时间没有催眠术的状态呢,也许这是个所有人都会感到的疑问,只是没有人公开提出过这个问题,这就是因为自己“抑带”了自己。
然而现实中,已到中年的男女只要一接近一触摸就会谈情说爱,因为谁都想进入催眠状态,尽管周围并没有催眠师。
为了给人施加催眠术,把催眠粉撒向40个人,却勾引不到一个人,又不甘心就此枯朽腐烂,还想让自己再次有所收获。男人大多会以这种气势来显示自己的生命力,不过,大凡又在心里想:
为什么以前能频频恋爱,而现在却不能和恋爱邂逅呢?
其实“恋爱”有敏感期,年轻人比较容易感受到,这是因为年轻人的心灵比较柔软。
但是,现在的父母亲却不敢问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在跟谁谈恋爱,因为怕在孩子面前自讨没趣。
现在是晚婚时代,父母都希望孩子早点结婚,但是如果父母向孩子推荐结婚对象的话,那么就得对这个婚姻负所有的责任。即便是孩子自己选的结婚对象,父母亲也不想多嘴,因为不想自讨没趣。反之,对孩子来说,父母亲是另一个自己,他们也不敢看到由于另一个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幻想”遭到破灭的情况,就是说自己不想对自己感到幻灭。但是,构筑了“自己这个幻想”的人就很难恋爱。就好像毕加索那样,只有完全服从对方并彻底改变自己价值观的人才能尝到真正的恋爱滋味。因为毕加索是有技术却没有自己。
一个人和恋爱对象的相遇和结婚,有着无数的排列组合。
有很多年轻人说:“只谈了一个星期就分手了。”一个星期算不算“谈恋爱”,也许上一代的很多人根本无法理解这句话。“谈恋爱”本身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是因为“恋爱”这种感情本身发生了变化。
努力去改变对方的性格和感觉,还不如换人来得方便。
因而有人说:“要谈恋爱,但不要恋人。”
喜欢过“谈恋爱”瘾,但是有了空闲时,却又愿意一人独处。现在所谓的恋爱,只是两个人一起吃饭一起上床而已。但是一旦这些事情结束,还是想在自己的房间睡觉。从“恋人”中只抽出“恋”,却想扔掉“人”这个多余的东西。对恋人不谋求一切属于生活的部分,最好有一盏阿拉丁①的神灯,恋人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恋爱”的抽象化和片断化正在加速,这是一种恋爱嗜好。
但是,“结婚”不仅是一项具体而又综合性的工作,而且还是一项苛刻、肮脏和充满危险的工作。
所以,“结婚”是需要才能的。
《结婚的才能》从2008年起开始在杂志《一本书》上连载,在这5年前我写了《结婚的条件》一书。现在,我又通读了一遍《结婚的才能》连载的部分,吃惊地发现,现在的情况和两年前已经有所不同。
可谓之本书的前篇《结婚的条件》从2002年起也是在杂志《一本书》上开始连载的,所以从开始写结婚这个话题,我已经花了近八年的时间。
八年前,少子化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原因是女性的晚婚和不婚。对此,日本政府也早已清楚。
并不是因为妇女走上社会才引起了晚婚,其实把工作看得比结婚更重的女性只占全体的百分之几而已。绝大多数的妇女虽然都以全职太太为目标,却又因“当了全职太太,经济上不能自立”,所以迟疑不决。又没有“没有合适的人”来帮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就造成了晚婚现象。
对此,我觉得大部分人并没有理解,他们只会按照以往的看法说:女性是因为有了工作、有了自己的收入以后就不想结婚了。
国家没有对未婚者采取鼓励结婚的政策措施,这是因为结婚于否完全属于一种个人的意志行为,是不应该介入的领域。但是,国家应该为已经结婚并已经有了孩子的人,或者是打算生孩子的人,在营造一个良好的便于培养孩子的生活环境方面拨出预算,应该对生育下一代国民的人进行优先援助。结婚也是每一个国民的义务,对不结婚的人,不管他交付了多少税金,都无需为他使用税款。这就是统制型资本主义国家,是国家社会主义国家①的施政方式。
但是,当女性以全职太太为目标来向男性谋求“经济实力”的话,很多男性将从结婚名单上被删除。日本社会的共识是,男性的自尊心和其年收入应该是平行的,这种共识也造成了“男性的危机”,然而却没有男人跑出来对此提抗议,或者表示愤怒。
另一方面,对自己很有信心的男性也不会降低对女性的要求,因此这部分人的结婚问题也总不能被解决。有些人甚至固执地认为,结婚就是“钱”和“脸”的交换,这样的人就很难实现结婚的愿望。但是,当父母亲出面为孩子寻找对象,进行所谓的“父母亲相亲”时,最受欢迎的女性的职业是“护理师”。这种相亲的结婚到底是为谁,可谓一目了然。
结婚渐渐变成了一种条件攀比的竞争,因而造成了“所有国民皆结婚”这个制度的崩溃。已经有人预测,今后终生未婚的人将越来越多。
但是,对女性来说,结婚是“生活方式”,这一点不管是在哪个时代都一样。如果不结婚也能活下去的话,女性就不会想到要去“依靠”丈夫,这种观点其实是站不住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