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由易中天所著,人性是善还是恶?王要仁慈还是法治?社会公平能够实现吗?
儒道墨法,先秦诸子三百年大辩论,中华民族群星璀璨的时代!
始皇焚书坑儒之前,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昌盛的时期,先秦诸子百家就是这昌盛的源泉。诸子百家中以儒家影响最深,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主要脱胎于此,但是法家道家依然拥有强大的力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百家争鸣/易中天中华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易中天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百家争鸣》由易中天所著,人性是善还是恶?王要仁慈还是法治?社会公平能够实现吗? 儒道墨法,先秦诸子三百年大辩论,中华民族群星璀璨的时代! 始皇焚书坑儒之前,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最昌盛的时期,先秦诸子百家就是这昌盛的源泉。诸子百家中以儒家影响最深,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思想,主要脱胎于此,但是法家道家依然拥有强大的力量。 内容推荐 如何治国?如何做人? 孔子说:仁。 孟子说:义。 墨子说:公平正义。 杨朱说:我一毛不拔。 庄子说:我的人生与你无关。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荀子说: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奋发图强。 韩非子说:仁和人都是靠不住的,霸道才是真王道! 儒、道、墨、法,先秦诸子300年大辩论,请看中华民族群星璀璨的时代! 《百家争鸣》由易中天所著,《百家争鸣》可供读者阅读。 目录 第一章 这世界有救吗 天子剑 孔子的遗志 儒家的药方 墨子:不要仁爱要兼爱 庄子:不救才有救 韩非:治国还须庶人剑 第二章 哪个社会好 为了正义,为了公平 墨家社会主义 两种“无政府” 无为的专制 平等导致了独裁 儒家小康社会 第三章 君权、民权,人权 国王培训班 无民权,就革命 守住你的王冠 人治出特务 一毛不拔错了吗 人权宣言 第四章 活着为什么 我的人生与你无关 要做就做大丈夫 为行义,活见鬼 天命与使命 没用才好 若为自由故 第五章 生存之道 弱者生存 兵道与兵法 两种活法两种道 中庸与反调 君子当自强 死期就在眼前 第六章 制度与人性 人是靠不住的 孟子:人性向善 荀子:善能胜恶 韩非:人性本恶 德治还是法治 没有结论的争鸣 后记 能做河伯也不错 先秦诸子将在后面的历程中,时时陪伴着我们 试读章节 第一个站出来反孔的,是墨子。 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跟孔子一样,也认为这世界之所以出问题,是因为没有爱。因此,他跟孔子有三点相同:这世界有救,救世的药方就是爱,应该以救世为己任。这是墨家与道家和法家的不同。 但,墨子反对仁爱,也反对礼乐。 在墨子和墨家学派看来,儒家不过江湖骗子,礼乐则既虚伪又无聊。比方说,礼制规定,肉类切割的方式不合规矩就不能吃,叫“割不正不食”;席位摆放的方向不对就不能坐,叫“席不正不坐”。这些都没什么道理,却是孑L丘他们竭力推行的主张。” 那么,这些繁文缛节,儒家自己做得到吗? 做不到。 墨子说,孔丘周游列国困于陈、蔡之间时,子路蒸了一只小猪给他,他不问来路就吃了。子路剥下别人的衣服去换酒,他也不问来源就喝了。后来回到鲁国,却又“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俨然君子。子路问他为什么一前一后判若两人,孔丘居然说,那时求生,此刻求义呀! 好嘛!肚子饿就不惜妄取,吃饱了就装模作样,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奸诈虚伪的吗? 当然没有。 问题是,这故事可靠吗? 不可靠。它甚至多半是墨子的学生编出来,用于嘲笑儒家的。但代表墨子的思想,则没有问题。 实际上墨子对儒家的攻击不遗余力。《墨子》一书中的《非乐》、《非命》、《非儒》,便可以称之为墨子的“三大批判”——礼乐之批判,天命之批判,儒学之批判。不过墨子最反对的,还是仁爱。 奇怪!墨子不是主张以爱救世吗?如果不要仁爱,那他要什么? 兼爱。 仁爱与兼爱,有区别吗? 有。 区别就在于仁爱的出发点是亲情,即父母子女之间与生俱来不证自明的爱。然后将心比心,由此及彼,推己及人,从爱父母子女,到父老乡亲,到华夏族人,到蛮夷戎狄。最后,让世界充满爱。 显然,这里面有先后,有等级。 兼爱则相反,主张不分男女老少、亲疏远近、尊卑贵贱,一视同仁地爱,类似于西方人的博爱。不过,西方人讲博爱,是因为有上帝,有信仰。墨子的兼爱,却来历不明。但总之,仁爱有差别,兼爱无差别。 那么,兼爱和仁爱,哪个对? 这需要证明。 于是,墨家假设一位名叫巫马子的儒生发表宣言:我爱邻国超过爱远国,爱本国超过爱邻国,爱老乡超过爱国民,爱族人超过爱老乡,爱双亲超过爱族人。这话虽未必有人明确说过,却符合仁爱的原则。 那么,接下来的逻辑结论是什么呢? 爱自己超过爱双亲。 这当然绝不可能是儒家的主张,但这个逻辑推理却是成立的。就连儒家自己,恐怕也永远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应该“爱双亲超过爱族人”,却不可以“爱自己超过爱双亲”。这是仁爱学说的死穴。 更要命的是,墨家从“爱自己超过爱双亲”出发,又替巫马子得出一个结论: 我只可能损人利己,不可能舍己为人。 于是墨子问:先生的主义,是准备藏在心里呢,还是打算告诉别人? 巫马子说:为什么要藏起来?当然告诉别人。 墨子说:那好,你死定了。 此话怎讲? 墨子的逻辑推理是这样的—— 你的主义宣布后,人们的态度无非是赞成和反对两种。赞成的人会照你说的做,而且就杀你来利他自己,因为你对他就是别人。所以,有一个人赞成你的主义,就有一个人来杀你;有十个人赞成,就有十个人来杀;如果天下人都赞成,天下人都会杀你。 反对的人又会怎么样呢?他们会认为你妖言惑众,也要杀你。所以,有一个人反对你的主义,就有一个人来杀你;有十个人反对,就有十个人来杀;天下人都反对,天下人就都来杀你。 好嘛!赞成的人也杀你,反对的人也杀你,你是不是死定了? 巫马子无言以对。 这当然又是墨子学生编出来的故事。但学生的故事编得这么好,先生的逻辑恐怕更加强大。实际上,就连辩才无碍如孟子,后来与墨家的一位信徒辩论,也只能弱弱地问一句:先生当真相信自己爱邻居的孩子,能够跟爱哥哥的孩子一样吗? 然而孟子这弱弱的一问,却有雷霆万钧之力。实际上儒墨两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仁爱是有源之水,兼爱是无根之木。墨子始终没能说清楚,我们凭什么要一视同仁毫无差别地去爱所有人。是啊,凭什么呢? 相反,儒家的仁爱尽管问题多多,却有人之天性为根据,人之常情做基础。墨家的一落千丈,儒家的最后胜出,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不过,对于救世之争而言,重要的还不是怎么救,而是救不救。事实上就有人不主张救。在他看来,这世界根本就没得救,也不该救。就算当真要救,有用的也不是仁爱或兼爱,而是不爱。 这个人,就是庄子。 P15-19 后记 秋天一到,雨就来了。 大小川流的秋水汇入黄河,黄河变得非常宽阔。站在岸边和沙洲隔水相望,已分不清对面的牲口是牛是马。 黄河之神欣然自喜,以为天下之美尽在于己。 志得意满的黄河伯决定去拜访北海之神。可是,当他顺着河流来到北海,东面而视时,却发现北海之水浩渺无边,远远望去,不见际涯。 黄河伯望洋兴叹。 他对北海若说,今天如果没到您的门口,我将会永远被得道之人嘲笑呀! 我读先秦诸子时,也正是这种感觉。 的确,诸子的思想就像那北海之水,浩渺无边,不见际涯。何况北海若还告诉黄河伯,四海之于天地,不过大泽一孔;中国之于四海,不过太仓一粟。那么,我会不会也“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极有可能。 很小的时候就读诸子书。最早吸引我的,是那些成语故事,比如孟子讲的杯水车薪,庄子讲的朝三暮四,韩非讲的守株待兔、老马识途和郑人买履。 后来,就开始背书中的一些名言警句,比如《论语》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庄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荀子的“锲而不舍,金石可镂”s等等。好处是写作文用得上,也挺励志。我甚至曾经猜想,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是什么感觉? 后来就上山下乡了,后来就评法批儒了。评法批儒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场政治运动,内容是评论法家,批判儒家。这时,便有机会重读了诸子。虽然公开的发言必须把儒家骂得狗血喷头,但私下里还是觉得,至少“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总不错吧? 何况那时的生活真苦。于是更觉得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云云,真是说得太好了!孔孟之道,也不能一概否定吧? 我不知道孟子是不是当真挨过饿,有没有像我当年那样饿得仰望星空,吃外星人的心都有。但有一句话,却是很久以后才真正有共鸣的。 这句话叫: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不虞之誉,就是意想不到的赞扬;求全之毁,就是过于苛刻的诋毁。这两条,我在这些年都体验过了。本中华史将要面对的批评,大约也会如此。尤其是本卷,如果一定要求全责备,那是可以千刀万剐的。因为先秦诸子是太平洋,本书则还算不上黄浦江。 那就悉听尊便。 唯一要交代的,是这个话题并没有讲完。比如儒家最重要的思想——仁学结构,还有儒法两家后来的关系,将安排在第八卷。因为这两个问题,只有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才看得清楚。至于对百家争鸣及其影响的总评价,也许要到最后一卷。 但,先秦诸子将在后面的历程中,时时陪伴着我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