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彻编著的《慈禧太后》内容介绍: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后抬入镶黄旗)。咸丰二年(1852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咸丰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即同治帝),诏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崩逝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上徽号曰慈禧皇太后,后联合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诛除八大臣。同治帝即位后,首度垂帘听政。自光绪年间,宫中及朝廷开始以“老佛爷”尊称之。1908年,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崩逝,葬于定东陵,上谥。谥曰: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简称即“孝钦显皇后”,谥号长度超过清朝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两位正宫,为清代及中国历代皇后之最。
徐彻编著的《慈禧太后》在清史上与孝庄甘愿辅佐幼主、宅心仁厚的精神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以垂帘听政闻名的慈禧。她嗜权如命,牢牢控制大政达40多年,直接影响了晚清的政治格局。《慈禧太后》以文献史料为依据,用通俗的笔触,对这位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深远的女统治者作了全面系统的展示,分析客观,评价允正,为读者了解传主的一生提供了帮助。
第二章热河脱颖而出
一、激争回銮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第三阶段,英法联军的进攻目标是清朝的首都北京。咸丰十年(1860)春,英法联军真的又来了。这次与上次不同,是做了充分入侵准备的。他们的战舰和运输船二百余艘,军队二万五千余人,陆续开到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六月十五日占据北塘,七月五日攻陷大沽口炮台,七月七日攻占天津。僧格林沁大军西撤,被迫退守通州一带,以保卫京师。而英法侵略军凭借先进的武器,如入无人之境,“夷众于天津进发,切伺帝乡,迢迢三百里,毫无阻碍,故无恐怖”。他们一路烧杀抢掠,追至通州城下。
但是,双方瞩目的八里桥之战,清军失利。八里桥在通州,距通州西门八里。八月七日(9月21日),英法联军对八里桥展开进攻,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仗。清军指挥八里桥之战的,除僧格林沁外,尚有大学士瑞麟和副都统胜保。清军将士“奋不顾身,齐声大呼杀贼,进如山倒,战一时许……”,清军伤亡甚多,但“无一退却者”。指挥官胜保亦受重伤,清军对英法联军造成重创。但终因武器落后,清军不支,英法联军攻下八里桥,进逼皇木厂,京师岌岌可危。
当晚,咸丰帝得知前方失利的消息,惊慌失措,匆匆忙忙,预备车驾,准备北逃。
咸丰十年(1860)八月七日,咸丰帝在北狩热河之前,急匆匆地发下一道上谕,撤掉了载垣、穆荫的钦差大臣职务,命恭亲王奕沂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督办和局。在危难之际,咸丰帝还是相信自己的六弟奕■能够承担这个重任。
八月八日(9月22日),咸丰帝率亲近大臣及后宫妃嫔仓皇上路,北撤热河去了。咸丰帝带着惠亲王绵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焦佑瀛、杜翰等人,并其他随行者数百人,且带禁卫军二千人护卫,急切北走。这一天,咸丰帝只吃了二枚鸡蛋。第二天,也只吃了几碗小米粥。
八月九日,咸丰帝在赴热河的途中又发一上谕,任命豫亲王义道、大学士桂良、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周祖培、吏部尚书全庆为留京办事王大臣。
留京的还有惟一的一位军机大臣、户部左侍郎文祥。
这样,在北京便形成了以奕■为首的,包括义道、桂良、周祖培、全庆和文祥等王大臣在内的北京集团的雏形。
而热河集团是咸丰帝北狩热河带走的部分王大臣,主要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户部尚书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等。
两个集团在咸丰帝回銮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咸丰帝于八月八日北狩,路上且走且停,走了八天,于八月十六日抵达热河行宫。在到达热河八天后,即八月二十四日,咸丰帝在奕_沂等的奏折上朱批道:“著候抚局已成,不致别生枝节,即加紧驰奏,以便回銮,慎之!密之!”热河行宫总不如京城舒适惬意,刚到热河不久他就想着回銮北京。
同一日,不谙战情、不识时务的前任户部右侍郎杜■,忽发奇想,上一奏折,“吁恳皇上迅回鉴舆,以安人心而回众志”。他担心三点:一是担心“逆夷长驰直入”;二是担心“粤逆捻匪亦更乘机肆起”;三是担心热河“无多宿卫”。这道敦促回銮折,实是表忠心。但当时京城十分紧张,英法侵略军就在八月二十二日刚刚纵火焚烧完圆明园,而且奕诉等也就在二十四日才被迫释放巴夏礼。因此,这个时候劝说咸丰帝回銮无异痴人说梦。但这道奏折也反映了在京官绅切盼咸丰帝回銮的心情。
九月六日,咸丰帝在廷寄中指示奕沂与英法画押盖印,互换和约,并■明确表示:“此时天气尚未严寒,该夷如能早退,朕即可回銮,以定人心。”这就是说,他是想趁冬天到来之前赶回京城。
九月十一日和九月十三日,奕沂分别与英法互换和约,并签订了新的《北京条约》。
九月十八日,咸丰帝在廷寄中说:“现据恭亲王等奏,英、佛(法国)两夷,已于十一、十二等日互换和约。一俟该夷兵退,不再反复,朕即可回銮。”口气仍未变,还是表示尽快回銮。
九月二十五日,奕■奏道,英军自二十六日陆续退回天津,月底全行出京,法兵也必跟踪撤退。在这一奏折之后,咸丰帝作一朱批,与以前表态迥然不同:“览奏已悉。二夷虽已换约,难保其明春必不反复;若不能将亲递国书一层消弭,祸将未艾。即或暂时允许,作为罢论,回銮后,复自津至京,要挟无已,朕惟尔等是问。此次夷务,步步不得手,致令夷酋面见朕弟,已属不成事体,若复任其肆行无忌,我大清尚有人耶?”
这一朱批的主题是对“亲递国书”一条极为不满。咸丰帝从来认为他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所谓“君权神授”。世界上只有中国是文明的中央之国,其他国家都是他的属国,是蛮夷之邦。夷酋面见御弟,已经不成体统,还想见朕本人,简直“肆行无忌”,胆大包天。咸丰帝自认为是君临天下,是不能以平等的礼节面见夷国使臣的。咸丰帝挨了打,还要充胖子。但担心是担心,他仍然表示要回銮。
既然咸丰帝一再表示回銮,九月二十九日,奕■、桂良、文祥和胜保联名上一奏折,请求咸丰帝预先定下回銮日期,以便早做准备。他们的理由是:一为京师是全国政治经济的中心,“为各省拱极之区”。如早回銮。“不但京内人心一定,即天下人心(亦)为之一定”。这是社会稳定的需要。二为关外已到冬季,气候不适,有碍健康。“皇上以亿兆仰赖之身,岂宜久驻关塞”,这是身体健康的需要。以上说的都是实情,是留京王大臣的一番好意。但咸丰帝变成了好龙的叶公,真的要他回銮,他又犹豫不决了。他在此折上朱批道:“览奏具见悃忱,惟此时尚早。况胜保系带兵大员,抚局亦不应干涉。”
原来想尽早回京,现在请他回去,他又说“此时尚早”了,又批评了带兵的将军胜保不应过问夷务。咸丰帝担心的仍是两条,一是英法军队尚未撤净,二是亲递国书实难接受。P29-31
慈禧太后是中国晚清史上争议最大、谜案最多、评价最难的一个赫赫有名的世界级的历史人物。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氏。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11月29日)生于北京,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病逝,活了七十四岁。慈禧太后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立过同治帝载淳(六岁)、光绪帝载湉(四岁)、宣统帝溥仪(三岁)三个小皇帝。
在同治、光绪两朝,她曾三次垂帘听政。第一次垂帘是咸丰十一年(1861)至同治十二年(1873),计十三年;第二次垂帘是同治十三年(1874)至光绪十五年(1889),计十五年;第三次垂帘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计十年。她垂帘听政总共三十八年的时间,另外十年,她虽然名义上归政光绪帝,实际上仍然隐控朝政。重大问题的决策,仍要由她做出,实质是不垂帘的垂帘。
事实上,慈禧太后统治中国四十八年,几乎长达半个世纪。
慈禧太后所遇到的是中国几千年未遇到的大变局。她所处的时代正是列强环伺、威逼蚕食中国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走向世界的时代。她所经历的晚清社会,几乎相当于中国近代史。她亲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重大历史事件。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疯狂焚毁圆明园: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大肆抢掠北京城,慈禧太后也都是亲历的。
慈禧太后的一生做过十件大事:
第一件是成功地发动了辛酉政变,实现了垂帘听政;
第二件是残酷地摧毁了太平天国,取得了国内稳定;
第三件是坚定地支持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事物;
第四件是适时地终止了圆明工程,抑制了个人私欲;
第五件是及时地签订了中法和约,结束了中法战争;
第六件是一味地强调了六旬大寿,贻误了中日战争;
第七件是血腥地镇压了戊戌变法,扼杀了维新运动;
第八件是错误地宣战了西方列强,导致了悲惨结局;
第九件是被迫地实行了清末新政,进行了初步改革;
第十件是积极地实施了出国考察,宣示了预备立宪。
这十件大事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其中,发动辛酉政变,支持洋务运动,终止圆明工程,结束中法战争,实行清末新政和宣示预备立宪,应该是正面的。其余的,摧毁太平天国,专注六旬大寿,镇压戊戌变法和宣战西方列强,都是负面的。
就性质讲,摧毁太平天国和镇压戊戌变法是慈禧阻碍历史前进的罪恶行径。
慈禧一生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整寿逢甲不利。慈禧四十大寿以后,逢甲年都遇到了战争。慈禧四十大寿是1874年,为甲戌年,遭逢中日台湾战争;慈禧五十大寿是1884.年,为甲申年,遭逢中法越南战争;慈禧六十大寿是1894年,为甲午年,遭逢中日甲午战争;慈禧七十大寿是1904年,为甲辰年,遭逢日俄甲辰战争。
慈禧太后的一生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谜案,大体上有十大谜案:
第一个谜案是慈禧的身世之谜;
第二个谜案是慈禧得到咸丰皇帝的宠幸之谜;
第三个谜案是慈禧成功地发动辛酉政变之谜;
第四个谜案是慈禧的儿媳阿鲁特氏皇后的死亡之谜:
第五个谜案是慈禧和太监安得海的关系之谜;
第六个谜案是慈安太后的死亡之谜:
第七个谜案是慈禧和她的小叔子恭亲王奕诉的关系之谜:
第八个谜案是慈禧的儿媳珍妃的死亡之谜;
第九个谜案是慈禧与太监李连英的关系之谜:
第十个谜案是慈禧的侄儿光绪帝的死亡之谜。
总之,概括地说,这十件谜案是慈禧太后和一个亲王、二个太监、三个后妃的关系之谜。也可以说,是一个女人(慈禧太后那拉氏)与一个男人(恭亲王奕诉)、二个阉人(太监安得海和李连英)、三个女人(皇后阿鲁特氏、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和珍妃他他拉氏)之间的故事之谜。
慈禧的简历。
第一,十八岁进入宫廷。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氏。满洲镶蓝旗人,后来改隶镶黄旗。北京人。曾祖父吉郎阿任从五品的户部员外郎,祖父景瑞任正五品的刑部郎中,父亲惠征任正四品的安徽宁池太广道。慈禧的前三代都是清朝的官员,家庭条件很好。慈禧出生在三代为官的满族官宦家庭中,可以说,她是一位官宦家庭中养尊处优的小姐。
咸丰元年(1851),那拉氏已是十七岁的大姑娘了。出落得俊美可爱,娇媚迷人。恰在这一年,皇太后为成丰帝挑选秀女。经层层筛选,她被选中了。同时被选中的还有后来成为皇后的钮祜禄氏,钮祜禄氏当时十五岁,被选为嫔,比那拉氏高一级。那拉氏被选为贵人。
咸丰二年二月十一目(1852年3月31日),那拉氏被封为兰贵人。五月初九日(6月26日),十八岁的那拉氏正式入宫,住在长春宫。咸丰四年(1854),晋封懿嫔。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1856年4月27日)生皇子载淳,晋封懿妃。咸丰七年(1857)正月,晋封懿贵妃,此时的那拉氏才二十三岁。
第二,二十七岁垂帘听政。咸丰十年(1860)六月英法联军侵犯天津,进逼北京。八月七日,咸丰帝携带后妃逃往热河(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六岁的载淳即位。尊皇后为母后皇太后,尊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不久,又加上徽号,称钮祜禄氏为慈安太后,称那拉氏为慈禧太后。因慈安居于北京皇宫东六宫的钟粹宫,慈禧居于西六宫的长春宫,所以俗称慈安太后为东太后,慈禧太后为西太后。光绪帝称慈禧太后为“皇爸爸”,后妃及宫人称慈禧太后为“老祖宗”、“老佛爷”。
成丰帝临死前,遗命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肃顺等八大臣为顾命大臣。但是,八大臣刚愎自用,大权独揽,排斥两宫太后和小皇帝载淳。两宫太后,主要是慈禧,同恭亲王奕诉等联合起来,发动了辛酉政变,实现了两宫太后的垂帘听政。
此后,慈禧依靠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残酷地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
第三,四十一岁二次垂帘。同治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1873年2月23日),同治帝举行亲政大典。到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帝死,亲政近二年时间。同治帝死,慈禧指定四岁的载湉即位,是谓光绪帝。两宫太后第二次垂帘。载滞是醇亲王奕谖的儿子。醇亲王奕■是咸丰帝的七弟。醇亲王奕谖的妻子是慈禧的妹妹叶赫那拉氏。即是说,慈禧是光绪帝的大娘兼大姨,光绪帝是慈禧的侄儿兼外甥。
光绪七年三月初九日(1881年4月7日),四十五岁的慈安突然病逝。慈禧皇权独控,成为名副其实的太上女皇。
第四,五十五岁撤帘归政。光绪十四年十月初五日,由慈禧做主,将自己的胞弟副都统桂祥之女指定为光绪的皇后,侍郎长叙的两个女儿同时入选,封瑾嫔、珍嫔。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大婚礼成。光绪十五年二月初三日(1889年3月4日),慈禧撤帘归政,光绪帝举行亲政大典。
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初十日,是慈禧的六十岁生日,准备在颐和园大规模地进行庆祝。而早在光绪二十年五月,中日战争就已爆发。当有人建议停止颐和园工程,将费用移作军费的时候,慈禧非常生气,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即是说:“谁叫我一时不痛快,我就叫他一辈子不痛快!”后来,在旅顺、大连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慈禧在宁寿宫度过了她的六十岁生日。
第五,六十四岁三次垂帘。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日),光绪帝宣布变法维新。慈禧最初是不反对变法的,但当变法触及后党集团的利益时,慈禧便发动了政变,血腥地镇压了戊戌变法。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1898年9月21日),慈禧以光绪帝的名义发布谕旨,实行“训政”,实则是第三次垂帘。
此后,慈禧利用义和团进攻列强,给列强侵略中国以口实。
慈禧出逃西安,以后回銮北京,被迫实行新政。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1908年11月15日)病逝。
可以说,慈禧太后的一生是和晚清社会相始终的。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近代的一些随笔札记及野史稗乘,对慈禧其人其事有种种耸人听闻、离奇古怪的说法,慈禧的身上便笼罩了许许多多的难解之谜。诸如:慈禧是内蒙人、安徽人、浙江人、甘肃人、山西人,抑或是北京人?慈禧是如何取得成丰帝宠幸的?慈禧是如何成功地发动宫廷政变的?慈禧是怎样逼死嘉顺皇后的?慈禧是如何连斩两大臣的?慈禧毒死了慈安吗?慈禧是如何巧斗奕诉的?慈禧与李连英有染吗?慈禧是怎样杀死珍妃的?慈禧害死了光绪帝吗?
这些谜案,有的被当成定论,经文学家巧笔虚构,编成小说、戏剧及影视广为流传,遂相沿成习,以至真伪莫辨。现在有的戏说慈禧,把某些情节编得更是神乎其神。个别说法甚至被某些历史学家所接受,并加以引用,而成为难以澄清的历史伪案。
其实,关于慈禧太后的许多传闻都不是信史。
我不想为慈禧太后翻案,但是我想实事求是地评价她。在长期研究慈禧太后的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将慈禧太后脸谱化、妖魔化和随意化。对慈禧太后实行的是一点论,一棍子打死。从想当然的概念出发,历史事实为先决的概念服务,往慈禧太后的身上泼了许多污泥浊水。想丑化一个人,最简单的方法是从生活细节丑化他。譬如,说慈禧太后与假太监安得海有染,说慈禧太后与假太监李连英有染,说慈禧太后毒死了慈安太后,说慈禧太后毒死了光绪皇帝,等等。但是,历史事实并不是这样。当然,有些事是慈禧太后干的,如逼死皇后阿鲁特氏,害死儿媳珍妃等。但是,不是所有的坏事都是她干的。我主张对慈禧太后也要两点论。慈禧太后做过一些坏事,也做过一些好事。她做的坏事我们要批判,她做的好事我们要肯定。慈禧太后是一个很值得认真研究的世界级的历史人物。我们对她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刚刚开始。
本书力图写出一个接近历史真实的慈禧太后。
本书配图多幅,祈望图文并茂,以利观瞻。
近读台湾著名历史学家陈捷先教授《慈禧写真》(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受益匪浅。陈捷先教授在其结语“我评慈禧”里写道:
现代学者汪荣祖、徐彻、隋丽娟等人也著书立说,强调对慈禧的评价不能泛政治化。汪教授以为“将满清帝国的覆亡,完全归罪于她,殊非平心、公允之论”。徐教授说:“对慈禧太后实行的是一点论.一棍子打死。从想当然的概念出发,历史事实为先决的概念服务,往慈禧太后身上泼了许多污泥浊水……但是,历史事实并不是这样……我主张对慈禧太后也要两点论。慈禧太后做过一些坏事,也做过一些好事。她做的坏事我们要批判,她做的好事我们要肯定。”隋教授则认为,“当我们回顾与品评她的功过是非的时候,只能从人性化的视角,尽量还原她和她所处的时代”。他们的影响如何,尚未可知,但愿能对前人的贬抑、谴责作一些修正的工作。(陈捷先:《慈禧写真》,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09页)
陈教授又在全书结尾处写道:
现在清宫珍藏的各类档案史料公开了,专家学者的很多论文专书也问世了。如果我们仍然以幸灾乐祸的心情看慈禧,仍然受清末泛政治化的影响评慈禧,那就太不公平了。我同意徐彻教授的话:“她做的坏事我们要批判,她做的好事我们要肯定。”(陈捷先:《慈禧写真》,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18页)
我想在如何评价慈禧上,我遇到了陈捷先教授这位同道知音。在本书即将面世之际,我由衷地感谢——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和责任编辑杨华女士,没有他们的远见卓识和切实工作,本书不会顺利出版。
本书的设计、校对等有关人员,他们为本书增光添彩,使本书容光焕发。
我的夫人陈孟楣女士,她为本书做了许多具体工作。
谢谢。
徐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