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道坎
4000元创业,第一桶金是“赊”来的
史玉柱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统计局工作,并因为工作表现突出,获得了保送研究生的机会。不过毕业后,史玉柱并没有按原来的计划回到统计局,而是走上了一条创业的道路。创业初期是非常艰苦的,手里仅有4000元的史玉柱,是如何巧妙渡过难关的?
坎里那些事儿
1962年,史玉柱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并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刚上学时,史玉柱的学习成绩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痴迷小人书,小学四年级时成绩急剧下滑,被迫留级。父母为了让他好好学习、一气之下把整整一箱子小人书全部烧掉了。史玉柱没有了小人书,又迷上了自然科学,并且千方百计地自己琢磨着做一些小玩意儿,比如装配简单的收音机等,甚至胆大到自行配置黑火药。
上了中学,在父母的监督催促下,史玉柱放弃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始了疯狂的学习,甚至进入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境界。从此,史玉柱的学习成绩开始直线飙升。1980年,史玉柱以全县总分第一,数学119分(差1分为满分)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数学系,当时他的理想是成为陈景润那样的数学家。
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刚过了一学期,史玉柱就放弃了成为陈景润的理想,因为他发现同学里面的天才太多了,而自己拼了命地学习,成绩也只能维持到中等水平。大三时,史玉柱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方向。当时还是小型微机时代,编程结果需要打纸带。史玉柱当时没觉得计算机特别有用。
当时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史玉柱对不断涌现的新鲜事物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他的涉猎十分广泛,尤其喜好运动,无论是网球、桥牌等,他都积极尝试,同时,他还是系足球队的主力前卫。
1984年,史玉柱大学毕业后,就业中心根据他的专业,把他分配到了安徽省统计局工作,负责各类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在工作中,史玉柱的探索和冒险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史玉柱深刻地体会到,传统的手工操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差错率极高。于是,他根据自己在大学时学到的一点编程知识,开始着手编写统计软件,希望用电脑来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公自动化水平。很快,史玉柱就开发出了一款统计系统软件。史玉柱出色的工作成绩很快引起了领导的关注,上级决定将他保送到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进修研究生,希望他毕业后能成为优秀的管理干部。
1989年,年仅27岁的史玉柱从深圳大学研究生毕业了。由于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重地,在深圳读研究生的过程中,史玉柱早已习惯那里朝气蓬勃的气氛,于是,研究生毕业后的史玉柱没有回到原单位报到,而是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惊讶的选择——下海经商。
事实上,史玉柱在读研期间就已经在开发一款文字处理软件了。当时一台四通打字机卖2万多元钱,销售非常火爆。史玉柱认为,很多单位既有电脑又买打字机,如果能编个软件,让电脑起到打字机的作用,肯定有不错的市场。
不过当时史玉柱连自己的电脑都没有,在学校时可以在学校机房编程,刚毕业的时候只好偷偷“混进”机房,继续借用学校的电脑编写程序。后来,他又通过熟人借到一间配置有计算机的学校办公室,别人下班了他“上班”,别人不用计算机的时候他接着用。在这样的条件下,耗时一年,他终于开发出了“M-6401桌面文字系统软件”(以下简称“M-6401软件”)。有了产品,必然要把产品卖出去,卖产品肯定要先做宣传。但这时他只有4000元钱,他该怎样维持自己的“下海”梦呢?
史玉柱的战术
开公司,赊账为产品做广告
研究生毕业后,史玉柱回老家跟父母借了4000元钱又返回深圳。对史玉柱来说,情况不容乐观,因为当时他返回深圳的机票钱就花了2000多元,剩下的钱其实根本不够创业的。不过,支撑他创业信心的,就是自己开发的那套M-6401软件,他相信这是一款成熟的软件,一定能给客户带来方便。
史玉柱把软件储存在集成电路板里,这种电路板可以插在电脑的扩展槽里使用。当时这种储存有汉字处理软件的集成电路板被人们叫作“汉卡”。为了使自己研发的产品有一个合法的身份,史玉柱用手中仅剩的一点钱,承包了深圳大学科技工贸公司电脑服务部,又找来几位朋友帮忙,算是正式开起了公司。
史玉柱是非常大胆的人,他一上来就想做全国市场。做全国市场就需要做宣传、打广告,打广告必然需要好的平台。史玉柱自己花了16天时间,终于写好了自己满意的广告词。他亲自拿着广告词和软件跑到北京,找到当时计算机领域里最权威的杂志——《计算机世界》,请他们帮忙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
不过,史玉柱手里没有钱,只好厚着脸皮跟报社的人说,现在手中没钱,但是这个产品一定能赚大钱,一个月之后肯定能够付款。刚开始报社不答应,但经不住史玉柱的软磨硬泡,最终还是用半个版面为M-6401做宣传,但要求费用必须在半个月内付清。
史玉柱回到深圳后,《计算机世界》就把M-6401桌面文字系统的广告刊登了出来。果然不负众望,很快史玉柱办公室里就电话不断,有的直接说要来订购,有的说要来看产品。
P2-5
专门谈企业家的“坎”,本系列图书是首创,这个角度很有新意。挫折和失误给人的启示是最具价值的,我希望创业者和管理者都能从中获益。
——正和岛创始人兼首席架构师,原《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 刘东华
“坎”系列丛书总结了著名企业的很多“坎”,实际上也是我在企业管理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阅读其应对策略和启示,让我深思,给我启迪。
——艺海国际酒店管理集团CEO 王宝
我在市场开拓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看到此书,犹如在总结我那些困惑,感慨良多。
——甲骨文中国区销售总监 郑飞
“坎”系列丛书揭示了创业光环背后不为人知的那些事,真正的创业者恰恰是能够过五关斩六将的那个人。
——推立方创始人,面孔联合创始人,原《创业邦》杂志副主编 张路
企业家的人生之坎有很多是法律风险之坎,过好法律这道坎才能生平无忧。法律养生,幸福一生。
——大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 钱卫清
我们决定要倾力打造一套企业家“坎”系列丛书,源于一次采访中的触动。
早在2008年5月,我和同伴一起驱车去北京郊区顺义汇源果汁总部采访,汇源果汁创始人朱新礼总裁热情地接待了我们。采访过程中,朱总始终保持着他谦和、招牌式的微笑。他回顾了汇源的艰苦创业历程,末了突然感慨地说:“任何企业都会有挫折和失误,其实和成功经验相比起来,失败教训更值得总结,如果你们写写一些企业的失败和挫折,我愿意用经费来支持你们!”
朱总的话,给了我很大启发,吴小波先生的《大败局》为何如此受热捧,原因也在于他大胆解剖了企业的失败基因。自从那次采访后,我一直有着挖掘知名企业挫折和失误的想法,以给他人提供启迪或警示。巧合的是,我们在创作《谁认识马云》《马云创业思维》采访马云时,马云也说,“现在说阿里巴巴成功还太早,如果我退休了,我要写一本《阿里巴巴的1001个错误》”。马云的玩笑话,却让我们这些财经作者有很大的感触,其实企业家、创业者,甚至还有普通管理者,更需要获知别人的失败教训,以及应对困境的办法。从2009年年底起,我们开始了“坎”系列图书的策划与创作,潜心挖掘深藏在中国众多知名企业背后的这一宝贵财富。
之所以称之为“坎”系列,是因为“坎”既包含了企业所犯的错误,也包含了企业遭受的挫折和面临的困境,而后者则更具有普遍性,对读者也更有价值。华为任正非当年进行海外市场拓展时,四年未获得一单,如此困境自然是他经历的一个大坎;百度李彦宏常遭遇竞价排名和版权问题的质疑,官司缠身,对他来说这也是一个必须要渡过的坎;阿里巴巴马云由于“中国供应商涉嫌欺诈”问题,不得不挥泪斩马谡,批准B2B公司CEO卫哲、COO李旭晖引咎辞职的请求,由此引发的高层地震也是马云必须面对的一大坎……不管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只要存在一天,必然要面对种种的坎。所以,我认为,我们策划创作的“坎”系列图书犹如一面镜子,读者从中能观察到企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挑战。你如果认真阅读“坎”系列图书,必定会有所收获,因为这些坎已经存在或者可能将要存在于你的企业之中。倘若在应对各种“坎”时这套书能对你起到启迪作用,我们也将倍感欣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异常迅猛,各行各业也竞相蓬勃发展。由于各行业的性质不同,其产生的各种困境和挫折类型自然也各不相同,比如电子商务企业通常遭遇的坎和通信企业通常遭遇的坎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为此,根据行业的不同和企业家影响力的大小,我们选择了联想柳传志、海尔张瑞敏、华为任正非、阿里巴巴马云、百度李彦宏、巨人集团史玉柱、新东方俞敏洪、吉利李书福等作为代表,分别深度解析他们在开疆拓土的征途中遭遇的各种坎。
为了便于读者快捷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本系列丛书结构上采用了简便的四段式处理,即分为:遭遇难题,简明扼要地介绍企业所遭遇的困境和挫折,或者所犯的错误来龙去脉,用故事的形式介绍“坎”的详细经过;应对策略,介绍针对出现的坎而采取的对策以及带来的效果;经验启示,坎的背后,总能总结到不少经验教训,这能让后来者少走弯路,少犯错误。
从策划到出版面市,本系列丛书已经耗时将近两年。在此,要感谢对本系列丛书提出宝贵意见的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老师,著名品牌专家艾丰老师,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老师,《中国企业家》前社长刘东华老师等,感谢参与本丛书创作的响石文化团队同人彭征、金晨、刘鸿飞、钟铭、王永亮、李松、胡丽芳、袁丽丽、田旭凤、江生生、李纯、刘雯、董国用,等等,还有参与丛书编辑校对的出版社老师们,感谢他们为丛书出版付出大量的心血。因工程浩繁,时间紧迫,水平昕限,书中难免仍有错漏之处,敬请读者不吝赐教,以便再版时更正。欢迎大家来信来函,我的邮箱是lsying7966@163.com。
刘世英
2012年3月16日于北京昆玉河畔
坎坷、困境,可能每个人都会遇到。不过,史玉柱所经历的坎坷之多、困境之险恐怕不是一般人能够想象的,他以4000元的投资,在短短4个月就赚回100万,又因巨人大厦资金匮乏而在一夜之间从中国首富沦落为负债2亿多的中国“首负”。即便这样,史玉柱并未气馁,而是举债进攻保健品市场,黄金搭档一炮而红,而他马不停蹄地进军网游领域的举动更是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史玉柱,他曾被无数创业者誉为创业天才,是许多企业家眼里引以为戒的失败者,更是众人眼里的“逆袭英雄”。他抛开“负翁”的阴影,再次创业,抢占保健业市场、进军网游领域,成为身价百亿的商业奇才。他这一路走来,到底经历了哪些辛酸、坎坷,就让我们一起翻阅《史玉柱的坎》细细品读。
《史玉柱的坎》由江生生所著。
“坎”系列丛书系统分析了众多企业家经历的“坎”,是一套中国顶级商学院院长推荐的通俗版MBA教案。
史玉柱是一个传奇,在创业路上所遭遇的坎坷,其多,其大,都不是一般人能比的,江生生所著的《史玉柱的坎》,多角度、全方位阐释史玉柱的成功之道。
作者江生生是财经畅销书策划人,财经作者。对于财经人物及企业案例颇有心得。
史玉柱,他曾被无数创业者誉为创业天才,是许多企业家眼里引以为戒的失败者,更是众人眼里的“逆袭英雄”。看史玉柱如何以4000元发家,欠债数亿又逆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