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德明编著的《解密(航天科学家石珵传1916-2008)》描述了华裔航天科学家石珵,在20世纪50~60年代对航天工业的贡献。他是一位身在美国而心系祖国的华裔航天科学家,由于隐身于绝密的军工企业,他的科研成果鲜为人知。抗战时期为前线研制战车坦克,战后留美从事火箭和航天研究,为美国空、海军研制第一架太空飞机;陆军导弹署设计超音速导弹靶机;研究成功采用核能的闭环式磁流体发电装置。本书稿还描述了他与两位中国妻子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等事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解密(航天科学家石珵传1916-2008)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石德明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石德明编著的《解密(航天科学家石珵传1916-2008)》描述了华裔航天科学家石珵,在20世纪50~60年代对航天工业的贡献。他是一位身在美国而心系祖国的华裔航天科学家,由于隐身于绝密的军工企业,他的科研成果鲜为人知。抗战时期为前线研制战车坦克,战后留美从事火箭和航天研究,为美国空、海军研制第一架太空飞机;陆军导弹署设计超音速导弹靶机;研究成功采用核能的闭环式磁流体发电装置。本书稿还描述了他与两位中国妻子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等事迹。 内容推荐 石德明编著的《解密(航天科学家石珵传1916-2008)》内容简介:石珵,一位隐身军事科研机构的航天科学家。他在抗战时期为前线研制战车坦克,战后留美,从事火箭和航天研究。他为美国空军研制第一架太空飞机;为“火箭王”冯·布劳恩设计的导弹研制靶机,并跟他探讨火箭技术。他在军工企业马丁公司参与核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和马丁——泰坦型运载火箭的改进。他身在美国心系家园,连续22年寄钱回家接济身陷囹圄的父兄。《解密(航天科学家石珵传1916-2008)》描述了他与两位中国妻子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还讲述了民国人物尹仲容和老一辈留美学者李书田、赵棣华、赵耀东和齐世基等的爱国事迹。 目录 第一章 家庭和少年时代 书香门第 尹石两家联姻 百善孝为先 我也是“红小鬼” 千里迢迢寻父母 第二章 上海求学时期 考入中华职业学校 崇拜茅以升 与三亲友在上海 第三章 颠沛流离大学四年 在天津响应一二·九运动 院长李书田 一张照片的风波 北洋三挚友在武大 闹学潮保护李书田 第四章 为抗日献青春 在汉阳兵工厂 在战时中学任教 在昆明中央机器厂 为前线研制战车坦克 第五章 赴美留学 抗战胜利后要圆“留美梦” 远渡重洋 初到校园的乡愁 助理研究员 在归国潮中犹豫不决 第六章 冷战中的火箭专家 从汽车到火箭 未曾谋面的老师——钱学森 研制火箭飞机 第七章 火箭界的翘楚 通用航空喷气公司看中石珵 跟“火箭王”探讨火箭 研制导弹靶机 进入马丁公司研制核火箭 第八章 研究磁流体发电 将热能直接变成电能 “给敌人带来震惊” 闭环式磁流体发电 第九章 航天科学家 改进马丁一泰坦型火箭 卫星再入大气层的模拟试验 飞船抗热材料的检测方法 第十章 坎坷的爱情之路 出国前的初恋 与华罗庚的女助手擦肩而过 赵耀东万里挑妹夫 贤妻良母赵耀楣 斯人独憔悴 道是无情却有情 第十一章 孝父母爱兄长 万里之外救父命 雪中送炭 母亲仙逝 第十二章 表叔尹仲容和岳父赵棣华 最崇拜的人——尹仲容 岳父赵棣华 第十三章 老当益壮 赴台湾搞科研 与恩师李书田合作 大学任教和建筑审查师 侨界领头人 第十四章 游子归来 三十三年还故园 天津大学刮起“石旋风” 在北京与表妹团聚 第十五章 悲喜交集度晚年 痛失贤妻 “牵线搭桥”之信 寻找失去的爱情 第十六章 相濡以沫十八年 破镜重圆 耄耋之年 与世长辞 大结局——叶落归根 后记 一位神秘人物的“解密” 附录 1.我的工作经历 2.石珵年谱 3.石珵科技论文目录 主要参考资料 试读章节 第二章 上海求学时期 考入中华职业学校 1931年夏,石珵兄弟俩在上海准备升学考试。石璜从小热爱音乐,会拉二胡、吹口琴,爱唱京剧和歌曲,就是和尚为亡灵做道场时唱的哀歌,他也能很快学会,所以他很想考音乐专科学校。但石理说:“音专的学费很贵,贺绿汀是在家乡教了两年书,积攒了学费,来上海后又在歌舞厅演奏小提琴才有钱读音专的。”于是,他放弃了音专而考入美国文生氏英文专科学校。 石珵在童年目睹了大革命的失败和父母的逃亡,他感到搞政治是危险的。他还认为中国之所以受列强的欺凌是科技不发达所致,所以他立志科技救国;另外,父母流亡四年,无钱供他上高中。为了节省学费和容易就业,他考入教育家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高级土木工程科。 早在1917年,黄炎培等教育家就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翌年9月,职业教育社在上海南市陆家浜附近租了一块七亩半的荒地,创建了中华职业学校。该校既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又强调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学生有“金的人格,铁的纪律”,提出“劳工神圣”、“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口号。在教学中,采取半工半读、工读结合的学制。石珵在这里受到刻苦耐劳精神的熏陶,勤奋学习三年,为以后同时考上北洋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98年11月12日,他回国重访母校,在中华职业学校附近拍了下面两张照片。 石珵兄弟俩考上学校一年后,父母去了安徽寿州。他俩租了一间亭子间,骑自行车上学。父母每月从安徽寄钱来,石珵总是省吃俭用,把钱省下来给哥哥花。他哥哥有买书的嗜好,买了很多英文小说,梦想将来搞文学翻译,每买来一本新书,就在扉页上写上自己的笔名:“寒灰,某年某月于上海。”后来他将这批英文书带回武冈,在中学教英文,吸引了众多爱好英文的学生来借读。他俩从孩提时代起,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当时两人在上海相依为命、互相照顾、情同手足。他父亲在晚年回忆道:“我们在安徽工作时,他两兄弟在上海读书,骑自行车去学校,我们总是提心吊胆,深怕他俩出车祸。” 1933年夏,石珵的哥哥石璜在文生氏英文专科学校毕业时,学校在《申报》上刊登的《毕业生通告》中说:“我校石璜等三十名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希需要英文人才之公司和机构与我校联系……,,石璜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本可在上海找一个洋行职员的工作,但他对弟弟说:“我不喜欢上海的商业气息,我想回湖南教书,走教育救国的道路。”于是他像《早春二月》中的肖涧秋那样,离开十里洋场上海,来到偏僻的小城教书育人,想过一辈子与世无争的清高生活。 1933年底,石璜与表妹谢友云(石埕的表姐)在鸿雪寄庐结婚。她是他二舅谢成鸿的长女,从武冈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后,待字闺中。他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可谓亲上加亲。翌年阴历九月得一子,名德明,小名乐乐。他是鸿雪寄庐四世同堂的长孙,曾外祖母和祖父母都视他如掌上明珠。他三岁时,算命先生说:“德明命太大,如不过继给人,则难以带大。”石珵很喜欢德明,将他过继为子。此后德明喊石璜为“伯伯”,称石珵为“呀呀”(湖南话“爸爸,,)。德明念小学时贪玩不用功读书,石珵回家探亲时,花很多时间抓他的学习,他不用功就罚跪。抗战时期,石珵隐身军事科研机构,德明很少与他见面。但善于教育晚辈的祖父母,经常向德明灌输“呀呀,,如何勤奋好学,刻苦锻炼身体,在美国每学期平均成绩在95分以上,靠奖学金读研究生等。这样,石珵就成了德明崇拜的偶像。解放后,为了减轻海外关系的影响,他在外从不提过继的事。但他内心却处处以叔叔为榜样。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唐山煤炭科学研究院工作,1989年11月20日,应国际著名的选矿教授Spottiswood和采矿教授王逢旦的邀请,来到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做访问学者。P17-21 序言 石珵与钱学森不仅外貌酷似,而且同是著名的留美华人航天科学家。钱学森(1911—2009)年长5岁于石珵(1916—2008)。他俩在国内大学都攻读机械工程,为研究火箭打下坚实基础。1935年8月,从交通大学毕业的、年仅24岁的钱学森,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读研究生。这时,石珵刚考入北洋工学院,他在1939年7月毕业时,钱学森正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师从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并参加火箭研究小组。他与冯·卡门教授发表了一系列为火箭理论奠基的试验研究论文;而此时的石珵,为了抗日来到汉阳兵工厂(已迁湖南辰溪),为前线制造枪械;从1942年7月起,他在陆军机械化学校战车机械工程研究所研制战车和坦克4年半,他决心打败日本后再去美国深造。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后,石珵终于圆了留美梦。1947年9月12日,32岁的石珵踏上美国“海燕”号邮轮,赴伊利诺依大学机械工程系攻读机械工程博士学位。毕业后,因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他被迫留在美国从事汽车和内燃机的研究。直到1956年,他看到美苏冷战乌云密布,军备竞赛激烈展开,火箭导弹公司急需人才,他想转到火箭领域,掌握一门尖端技术。为此,他大量阅读火箭方面的文献资料。他发现在火箭科技的拓荒者中,有位华裔科学家钱学森,他是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创建者之一。他和导师冯·卡门教授是美国较早研究火箭基础理论的学者,因此石珵如饥似渴地阅读两位拓荒者的著作。JPI。实验室的火箭专家们编写的《火箭物理学》是石珵的火箭入门读物。这本书也倾注了钱-9森的心血,所以作为“半路出家”的火箭研究者,石珵算是钱-9森未曾谋面的-9生。在冯。卡门和钱-9森等先行者的理论指引下,石珵掌握了火箭和高速飞行空气动力学的基础理论。 1956年12月,石珵被反作用力发动机公司聘请,参与为空军和海军研制X一15型火箭飞机(太空飞机)的发动机,从而跻身火箭专家行列。 钱学森在1955年9月回国前,在加州理工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院从事火箭理论研究十几年,是美国早期的火箭研究者之一。石埕作为后起的火箭研究者,使钱学森提出的一些设想和概念得以实现,而且他俩在航天科研领域内有一些英雄所见略同之处。 在1949年,钱学森提出火箭旅客飞机的概念。石珵在1956—1958年参与研制的X-15型火箭飞机,虽不是旅客飞机,但也是一种由人驾驶的、用火箭发动机驱动的超音速飞机。作为该飞机的设计者,石珵等人使钱学森的理想得以实现。 1962年钱学森提出“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石珵等研制的X-15型火箭飞机与钱学森的概念大同小异:它被驮在一架B-52型喷气轰炸机的翼下,被带到大气层的上部边缘便将其释放,然后由它自身的火箭发动机驱动,飞行在外层空间,再返回地面。 早在1941年,冯·卡门教授领导的火箭研究小组(包括钱学森),研制成功飞机的喷气助推起飞器(JATO)。1942年,冯·卡门及其研究组成员马林钠、帕尔荪和钱学森等创建了专门生产JATO的航空喷气工程公司(AerojetEngineeringCorp.)冯·卡门任总经理,钱学森任技术顾问。后来,该公司发展成为军工企业后,钱学森因没有“安审合格证”而被迫离开该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末,该公司已发展成为美国主要的火箭发动机公司。1958年石珵在反作用力发动机公司工作时,航空喷气工程公司为了将石珵“挖”走,特派总工程师罗伯特博士去纽约游说石珵,继而致函给他:“我公司拟聘请您为固体推进剂火箭部的A级设计工程师,起薪为每月$1071。62……”。 就在航空喷气工程公司想聘请石珵的同时,另外还有一家创建于1928年的艾容卡(Aeronca)飞机制造公司急于转型为火箭公司,也想延聘石珵来设计火箭。因该公司历史悠久,实力强大,有制造飞机的经验,故石珵选择了这家公司。1958年2月石珵刚走马上任,该公司就将为陆军导弹署研制超音速导弹靶机(火箭飞机)的任务交给他。这种靶机是供该署研发部主任——“火箭王”冯·布劳恩设计的MIM-23型鹰式地空导弹打靶用的。所以,陆军导弹署成了艾容卡公司的客户,石珵与冯·布劳恩也有了工作上的联系。有趣的是,这位美国航天之父冯·布劳恩与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也打过交道。 冯·布劳恩(1912—1977),德国人,在二战时期是德国导弹研制团队的领导者。1945年4月希特勒快垮台之际,钱学森由冯·卡门教授推荐参加美国空军顾问团,以空军中校身份赴德国考察火箭和导弹的研制情况。在考察中,钱学森询问了“火箭王”冯·布劳恩,他应钱学森的要求,写出书面报告《德国液体火箭研究与展望》。所以,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与冯·布劳恩打过交道,而石珵在10多年后,不但与冯·布劳恩有工作上的联系,而且与他探讨过火箭学术问题。1958年1月31日,美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探索-1”号。这颗人造卫星的运载火箭“木星C”型火箭的设计师就是冯·布劳恩。1958年3月18日,石珵有幸聆听了冯·布劳恩关于“探索一1”号卫星的学术报告,冯在报告中谈到“木星C”型火箭尾翼的烧蚀问题。石珵听了报告后,于1958年4月4日写信给冯·布劳恩探讨红石火箭和“木星C”型火箭的尾翼烧蚀问题。这时石珵跨进火箭领域才一年多,就敢于“班门弄斧”,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也。 石珵出色地完成了导弹靶机的设计后,在火箭界已小有名气。1959年5月,当时最著名的航天公司——马丁公司聘请他加盟,他去后就在核能工程部研制核火箭发动机。早在1949年,钱学森也提出过核动力火箭的设想,但真正进行核火箭设计的,是石珵这一代火箭专家。 1965年1月,石珵被调到马丁公司的“推进器和热动力学及军备研究部”,对泰坦型火箭进行改进,领导航天模拟试验研究小组。1970年后,美国经济衰退,尼克松总统大力削减航天工业资金。这时,马丁公司大量裁员,石珵在1970年55岁时提前退休,结束了14年的航天科研生涯。 归国后的钱学森,在中国如鱼得水、鸟飞丛林。他领导的火箭导弹和人造卫星工程节节取胜:在他的运筹帷幄和亲自指挥下,中国的航天事业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他成为“两弹一星”元勋和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说过一句名言:“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钱学森的爱国精神是有口皆碑的。而石珵在抗战时期,投身军事科研,坚持要打败日本再去美国留学。他的同窗挚友赵耀东和齐世基分别T-1942年和1944年赴美留学,而他这时却在重庆附近的穷山沟里研究战车和坦克。这完全是出于爱国热情。1950年初。正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他,写信给父母说他在准备办归国手续,父母接信后马上回信鼓励他回国。但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于是,他被迫留在美国,从此以后,侨居美国61年,日夜思念祖国和家人,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1979年中美建交后,他于1980年就急匆匆地回国讲学,在母校天津大学(原北洋工学院)一连作了三个学术报告,介绍美国的航天、能源和建筑技术的发展。他在耄耋之年,频频回国探亲访友,逝世后,他与妻子黎之楣的骨灰_同被运回祖国,安葬在长沙潇湘墓园,圆了落叶归根的夙愿。 后记 近年坊间出版了一些航空航天和军工科学家的传记,作者称他们为“隐身某军事科研基地的隐形英雄”。我的叔叔石理,在抗战时期,服务于战车机械研究所;在美国又从事火箭和航天科技的研究。我们家人一直不知道他做什么具体工作,感到他是一位神秘人物,要为他写传记绝非易事。 叔叔少言寡语,一生谨于言而敏于行。1989年我刚来美国,他就告诫我:“不要主动向别人提供你的信息。”他年轻时对自己从事的保密工作守口如瓶,他在晚年也是“好汉不提当年勇”。我来美国那年,他已73岁。我说:“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过:‘老年人是靠回忆生活的。’”他很不以为然地说:“一个人如果到了那个地步就完了。”果然,他在古稀之年,仍然活得朝气蓬勃,真是“不知老之将至也”。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增大,他的性格变了,他非常喜欢跟我交谈如烟的往事。2006年10月30日,他从休斯敦来丹佛庆贺他的90华诞。宴会后,他跟我谈了他一生的主要经历,并说:“朱镕基的堂兄朱镕坚先生在休斯敦,他的夫人孙蕴玉老太太说:‘你应该把你的经历写下来,再不写就要失传了。”’自从那次谈话后,我心里就萌发了为他写传记的念头。但当时感到,我对他的工作及其具体的时间地点知之不多,写起来太空洞,所以迟迟不敢动笔。 2008年10月30日,叔叔突然仙逝。11月15日我们怀着悲痛的心情开完追悼会后,我跟堂弟德方说:“我想为叔叔写传,希望你把他的遗著和有关文献资料给我。”不久他给我送来两个大纸箱,里面有叔叔的科技论文和研究报告14本,公司和私人信函50多封以及许多证件等,其中有他写给“火箭王”冯·布劳恩的信。最有价值的是《我的工作经历》(见附录),他从1939年写到1966年,共12页,每页分4栏:工作起止年月、公司(机构)和职称、工作部门和领导、工作内容和任务。另外,他于1966年至1970年在马丁公司发表的8篇学术论文还保存完好(见附录《石埕科技论文目录》)。我最幸运的是通过电话采访了住在洛杉矶的94岁的齐世基伯伯。他跟我细谈了他与叔叔先是同学后又是同事的漫长岁月,特别是他如何牵线搭桥,使叔叔与赵耀楣婶婶喜结良缘的往事。 当我打开叔叔的尘封50多年的遗著时,内心无比激动,使我想起鲁迅在瞿秋白牺牲后,整理他的译文集《海上述林》时说:“我像捧着一团火。”叔叔的著作博大精深,全用英语书写,我开始阅读,如同读天书。幸亏我在国内有31年从事科技翻译的经验,知道如何将它“啃”懂并译出。首先,我用鲁迅说的“硬译”的手法,将《我的工作经历》逐字逐句地译成中文,然后再攻破不懂的名词术语和缩写词。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对于航天科技名词,我过去从未接触,尤其是一些美国的国防机构和军工科技名词的缩写,我更是不知所云。后来我通过查阅字典和英文版维基百科,硬是把它们弄懂了。 我能解开叔叔工作之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国的NASA、国防科研部门和军工企业已将20世纪的许多研究项目和科研成果在维基百科中解密,如叔叔研究过的X-15型火箭飞机、导弹靶机和马丁一泰坦型火箭等,都在维基百科中有图文并茂的阐述。这就为我写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于叔叔参与的科研项目与美国的航天工业发展密切相关,所以书中也讲述了美国航天技术的发展简史和一些旧闻逸事,其中的许多内容和图片是国内书刊中尚未报道的。 人们说:“爱情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叔叔一生曾爱过两位女人,并与她俩先后结成恩爱夫妻。本书描写了他与国内的初恋情人黎之楣和在美国的原配夫人赵耀楣之间的悲欢离合的爱惰故事。 本书介绍了几位民国人物,一位是尹仲容先生。在台湾,关于他的传记和纪念文章如汗牛充栋,但一谈到他的身世和家族,却是渺渺数语或语焉不详。如2005年出版的《台湾百年人物志(2)》中的《台湾经济沙皇尹仲容》的作者说:“在做完尹仲容部属与学者专家的访问时,我们还不知道如何与尹先生的后代联系,……尹先生跟部属们虽然工作关系密切,……但从来很少涉及私交。”我有幸与尹先生在北京的女儿尹仪芝、在美国的外甥石型和外甥女石纯仪有过交往。我从《石氏家谱》中查出,尹家与石家有过四次联姻,家谱中对尹家主要人物的身世均有所介绍。我将这些资料写进书稿后,寄给在北京的尹仪芝姨审阅。让我喜出望外的是,她老人家用电脑打字,并电邮给我2000多字的修改、补充意见。我遵嘱修改后寄去,她又用红笔逐字逐句地修改我的疏漏之处,再寄回给我,并附有新的照片和参考资料。我想,将这些内容写在书中,可以弥补外界对尹先生的身世和家族知之不多的缺陷。 我介绍的另一位民国人物是叔叔的岳父赵棣华。赵先生是1923年留美归来的经济学家。他长期在国民政府从事财经工作,直至担任交通银行董事长。他为人忠厚勤奋,以绝对清廉闻名于金融界。1948年,上海的国民党贪官横行,只有交通银行是一块净土。在电影《建国大业》中,蒋经国去上海整顿金融界时,他下车伊始,就跨进交通银行大楼。我想,也许编导知道,交通银行里有一位清廉敬业的董事长赵棣华(可惜他没有出面)。赵棣华的儿子赵耀东是叔叔的同窗挚友兼内兄,他以刚正不阿、清廉奉公和爱鸣不平而驰名台湾经济界和企业界。本书对赵氏父子的传奇人生有所介绍。可以说,这本书是传中有传,书中有书。 花了四年多的业余时间,我终于将书稿写完了。我现在的正业是经营管理公寓,写书只能在晚上进行。我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打字写书,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2012年初,拙作打印成样书后,承蒙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CORE)主席王逢旦教授征求了两位前大学校长和一位美国空军学院华裔教授的意见后,决定授予石珵“CORE终身成就奖”,特此致谢。 本书能够出版,应该感谢两位北大人:一位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驻沪办事处负责人、上海圣大燕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业龙先生;另一位是北大出版社的退休资深编辑、我的北大同窗好友李昭时先生。感谢他们对本书初稿提出的宝贵意见,并将拙作推荐给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同时,也要感谢三联书店的领导和责任编辑钱震华先生,以及为此书付出过辛勤劳动的人们。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描述了华裔航天科学家石珵博士在20世纪50-60年代对美国航天工业的贡献。由于他隐身于绝密的军工企业,他的科研成果鲜为人知。我国学者现正在探究海外华人在科技事业上的成就,以此为我国航天工业借鉴国外经验提供帮助。所以这本书将会受到读者青睐。——王逢旦(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主席) 石理博士是一位华裔科学家,是一位在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等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而又鲜为人知的工程科学家。——沈士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校长) 石理博士在许多领域作出过非常重要且很有意义的贡献,他的人格道德也是非常感人的。他的事迹应在国内和海外华人中广为传播,他的成就是值得嘉奖的。——程耿东(大连理工大学前校长,院士) 从石理博士的传记中,可了解到他的不平凡的人生、爱国主义精神、勤奋好学、攀登科学高峰,以及在下述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火箭飞机、导弹靶机、核火箭、磁流体发电、卫星再入大气层的模拟试验和飞船模型的抗热材料的检测方法等。 我可以毫无疑问地相信,石理搏士取得了下列非凡的成就:他坚持不懈地追求学业上的深造和科研上的挑战,在高尖科技领域中取得杰出的专业成就。他为抗日奉献青春,为太平洋两岸的科学事业、为人类的福祉作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石理博士为科技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海外华裔科学家中杰出和成功的代表。他的成功事迹应该让所有的中国人、海外华人和尽可能多的美国人知道。——刘正夫(美国空军学院华裔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